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易道永存為什麼,全方位來解析一下看看

視頻載入中...

易經永遠不會過時, 別說當下, 即使未來人類毀滅了, 易經體現的思想規律仍舊在宇宙中循環往復作用著。 易經對現代社會來說還有什麼作用?具體展開寫幾十本書都寫不完, 我這裡主要就網路上熱議的問題說點自己的個人看法。 這篇主要講我個人對易在道層面的理解, 非術數占卜, 也非所謂的義理, 也非宗教哲學。 此文裡提及所有的“道”除非明確指向, 非指老子的道家和後來的道教, 而是指華夏文明最原始最初的陰陽合一之道。 經常在網上看到小孩問中國能否獨立自主的、在沒有外界力量作用下發展出現代西方文明。

真正悟通陰陽就知道, 東西方文明是一對陰陽。 東方文明性屬陰, 西方文明性屬陽。 而中華文明或者華夏文明在東方文明中性屬陰中之陰。 換句話說, 中國再過一萬年都無法獨立發展出西方文明。 而這同時也是中國為什麼在現代化道路上進展極其緩慢的根本原因。

因為我們的陰性沒有一點是和陽性相容的, 全是背道而馳。 具體什麼是陰性、什麼是陽性?懂一點陰陽的都知道, 陽者, 主剛、主有力、主對抗、主分、主明、主父、主雄性、主積極、主動、主外、主強勢、主拙、主火;陰者, 主柔、主虛無、主妥協、主合、主暗、主母、主雌性、主消極、主靜、主內、主弱勢、主巧、主水。

不是網路上很多人在辯論, 大部分專家學者甚至偉人一直在試圖卻始終弄不明白科學和民主本質到底是什麼嗎?現代西方文明的精髓——科學和民主是陽體系的產物, 是陽性大樹上結出的碩果。

一、 先說科學, 科學的本質到底是什麼?科學的基石:邏輯思維, 是一種外散的、機械剛性的、直線性的、分割的、嚴謹的、嚴密的、用力窮究的、執著較真的陽性思維,

它是一種實證的、陽證的認識世界的方式和工具, 什麼叫實證陽證?它擅長研究外在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淺表的物質世界, 即光照到的那一面——陽面。 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包括易、道、釋、儒、中醫、武術甚至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等, 都是陰性思維, 內斂的、柔性的、和合的、含糊的、會意的、不定的、虛無的、放下的、不用力的, 它是一種虛證, 更是一種陰證, 什麼叫陰證?擅長研究內在的、看不見摸不著的、深入裡面的精神世界, 即背光的那一面——陰面。 舉例, 西醫把人體不斷的解剖切割, 看見血肉模糊的內臟、血管、組織液等, 再細分, 用顯微鏡觀察, 看見細胞, 再細分, 看見分子、原子等粒子,
不斷的切割細分, 但始終都是外在、外表, 眼睛看得見的, 並非真正的內在。 而中醫的經絡、氣血、穴位、精氣神、魂魄等, 都是看不見的, 只能通過靜、柔、綿軟的體會感悟得到。 這種內外的區別, 非物質空間上的內外, 而是一種“會意”的內外。 陰主內、陽主外。 科學的假設從實踐中產生, 把已知推向未知, 是一種向外開拓、創造、鋪開的思維方式, 然後再回到實踐中驗證, 變未知為已知, 這是一個從無到有, 不斷累積疊加趨近真理的一個過程, 陽主創造, 為顯。 而中國的感悟會意同樣從實踐中產生, 是一種把已知向內凝聚、精煉、意象推廣至所有未知的思想, 直接隱含所有微觀宏觀了(具體見下文第四條)。 這和西人所謂的經驗主義、猜想、臆測完全不同。
陰主配合, 為隱。 正因為西人不懂陰陽, 他們才能不斷開拓創造進取, 發展出哲學和科學, 積極改造對抗征服自然甚至於毀滅自然。 而中國人正因為懂了陰陽, 才產生順應自然, 天人合一的思想, 五千年以來一直保持相對穩定緩慢的不變化, 所以發展不出哲學和科學。 這裡面非常奧妙。 很難說清, 真的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二、再說民主,民主本質是什麼?民主的基石:法制契約,是一種為了自身欲望和利益,不斷對抗、角力、博弈,最後達成權利和義務相對對等的一種意識形態、精神及其衍生的制度體系。要執行這種制度,有一個前提,必須嚴格遵守規則程式,公開、透明,由底層民眾自下而上自發的、主動的監督、參與、建設,不斷細化、修改、完善制度程式。一點點來看。

1。為了自身個體、團體組織、階層的利益主動和外界交流溝通和博弈,所謂博弈是一個鬥爭中有妥協、進取中有後退的過程,鬥爭、進取為主,妥協、後退為輔,最後達成一種相對互利共贏的平衡狀態,這裡的互利共贏未必指獲利,也可以是虧損,短期的舍是為了中長期更大的得,而短期的暴利又必須用中長期捨棄來換取。總體來說西人的博弈屬陽為主,陰為輔,此過程完全符合陰陽之道。

2。博弈的過程,儘量在談判桌上進行,一切都要公開、透明、清晰,要暴露在陽光下,要讓公眾看見。

3。博弈達成共識和成果,需要通過規則程式記錄下來,記錄的語言需要嚴格不產生歧義的定義,清晰的邏輯條理,具體到細枝末節甚至連一個標點符號都不能省略的條款,非常嚴謹、嚴密,非常嚴性和剛性,這和科學的邏輯思維本質相同。

4。嚴格遵守規則程式,需要執行力強,愛較真、執著、用力窮究。

5。如果下層程式錯了,同樣需要一套上層程式來修改,這就是憲法,再修改之前哪怕它是錯的也要遵守,不能隨意靈活處理。至拙,至直。

6。如果還有人執意想繞開規則程式辦事,走關係、通人情、暗箱操作、搞潛規則,那麼公眾會自發挺身而出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去爆料、揭露、譴責、施壓、對抗、角力,讓其迫於屈服。無情。一切都要看的見,外向、主動、用力、對抗、直、拙、嚴性、剛性、無情,這些全是陽性特點。而中國人的特點是什麼?講人情、講潛規則、暗箱操作、開後門、耍心機,被動、逃避、靈活取巧,講究法無定法,不喜歡“剛正面”、硬碰硬的方式積極解決問題,凡事要讓別人先上,講究無為而治、與世無爭、以和為貴、上善若水,講究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心地柔軟、柔情似水、沉默隱忍、藏著掖著,不喜歡聲張,秘而不宣,多愁善感,內斂含蓄,拐彎抹角(迂回的迂,和西人的“直”互為反義詞)。

尤其從很多網路事件,中國線民評論裡可以看出中國人喜歡從道德人倫的角度去看待人和事物,就事論事的能力很差,容易感情、意氣用事,往往造成情大於法。民眾喜歡什麼統治者就投其所好,即採用所謂“感動中國”處理方式,而非網路上評論所說的全怪罪于統治者,“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是認識上原則性的錯誤,恰恰證明了中國人被動、逃避、消極推脫責任的習慣。這些特點是不是完全性屬陰?我們常說的“嚴父慈母”。父性屬陽、母性屬陰。而且男性更擅長理科,重法理和事理,女性更擅長文科,強調道德人倫和內在修養。

這也恰好說明了為什麼中國古人擅長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這也是為什麼儒家會在中國這片水土產生的本質原因。儒家是儒釋道三家裡最入世、最平易、最世俗、最貼近底層百姓實際生活、最重情重義、最陽剛、最強調道德人倫和內在修養的,所以會被統治者推向風口浪尖成為主流思想,而統治者的需求是由老百姓的特性所決定,底層民眾才是內因和本因,是老百姓被動選擇了儒。儒家產自於這個民族,反之又作用於這個民族,加速了陰性偏向。從商周時期的歷史出土文物、書籍記載中可以看出,中國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之前就已有柔弱、包容、順從、似水、溫良、謙卑的陰性傾向,所以儒的尊卑等級、孝順、仁義等觀念無非是這種陰性傾向在政治層面和家庭關係中的發展投射罷了,並非主流媒體論壇所認為的一切都怪罪于儒家和孔孟。墨家等基本非主流(我對墨家瞭解不多,這一塊先留待編輯)中國的法家,是自上而下的由統治者強有力的制定規則實施、監督、組織規範下層民眾,底層百姓被動、順從接受統治。法家偏向于國家刑法,而非西方古代側重于個體的商法民法。法家同樣是陰體系的產物,是陰中之陽。我們沒有西方那一整套源生性自發性的陽性體系特點。即使我們照搬西方民主制度,只會比現在一黨專制更混亂,民國立憲失敗、軍閥混戰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再好的制度需要人去執行,不然如同廢紙一張。普通民眾一點法制觀念都沒有,這麼多年來進步緩慢,連紅燈停綠燈行、不亂扔垃圾、公共場合自覺排隊的日常簡單規則都做不到嚴格遵守,連社區業主自治管理體系都建設不完善、運轉不利,更不會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主動站出來當面指責違法行為、追究問責管理者。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更遑論國家層面的民主制度了。把人的本性看透了,瞭解自我,才能更好理解社會組織形態、意識形態、價值觀及建築在更上層的制度體系。

三。日本同中國相比,性屬陰中之陽。而英國同歐洲大陸相比,性屬陽中之陰。日本和英國分別位於歐亞大陸的東西兩個極點的小島上(這裡是指北緯在20度至60度左右人類主要文明的範圍內),背靠廣闊大海,面朝大陸主體。日本是日出之國,英國是日落之國。正好符合陰到極點生陽,陽到極點生陰。這點具體不闡述了,又是長篇大論。

四。佛教的修行方式——靜坐禪定。非想非非想,非心非非心,非煩惱非非煩惱,非求非非求,非名非色,非生非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物一元等說法及其思想核心完全契合於陰陽之道。修行的過程,既不能過於用力妄想,妄心一起即告出偏,又不能完全放下,完全放下即告昏沉。放下中保持醒覺,醒覺中追求放下。依據萬千法門止觀,尋找適合自己的,每個人的法門都不一樣(易的變化),而萬法又歸宗。不斷找尋陰陽平衡區域(網路上有人說是調到正確的頻率,頻率這個詞並不確切,成了看得見的實證),這個平衡的度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這又契合了易的思想。在不定中求定,定中又孕育不定。不定和定是一對陰陽。在陰陽波動越來越小的平衡區域內“定”一段時間後即進入新一層次(陰陽在中間相和合),陰極又複陽,波動平衡又散亂了,再重複找尋平衡區域,如此迴圈此過程,一層層打通關(四禪八定、九次第定即是這些層次的固定名稱,每一層次“定”所需時長不同,越往後越久)。

不斷泯滅自身陽有(意、識、心即自身陽有外露的不同層次),不斷靠近陰無(如如真如本性自性),最終達至最深層的空無本源(滅盡定、涅槃、成佛)的陰極狀態,這個狀態我認為才是釋氏所傳狹義原始“佛”字的真正含義。宇宙本源為空無,為陰靜,能孕育外在變動之萬物,為陽動,陽動又助長陰靜,此即緣起性空。這裡的無不是單純的無,而是有到極點的無,而萬物之有不是單純的有,是有中含無的有,所以每個萬物內在又包含其自身唯一之本源,此內本源和外本源是同體多面,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萬物都有佛性”,同樣道理的話還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神”,這裡的神非西方的god(上帝、真理),也是指同體多面之本源(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此本源只能通過內在修行得到,是向內“求”而非向外求,雙引號的意思是說求又不是求,說求又是不求,說不求又是求,說不求又不是不求,本質其實就是不求之求,類似句式在佛經裡大量存在,如心經、金剛經、楞嚴經、法華經、地藏經等,翻來覆去其實都在講陰陽。科學裡能體現此類思想的就是全息,類似的還有多維宇宙、弦論等。

佛教為什麼不容易向西方擴展而唯獨在東方的中國發揚光大?就是因為我們本土思想文化高深、包容、弱勢、小眾,原始的易儒道法墨只有人中龍鳳才精通,是一種聖賢教育非西方普世教育,不容易向底層普及推廣。我們沒有真正西方意義上的宗教,本土道教是為了對抗佛教勢力的壯大而把道家思想及其修行體系強行包裝成為宗教,我們沒有西方嚴格意義上人格化的偶像神和排他性、鬥爭性教義。強勢的外來佛教在中國不斷發展壯大搶奪市場的過程中卻又充當了傳統文化的載體和庇護所,抵禦住了近現代西方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的擴張進攻,反而保護了非宗教化弱勢的華夏文明在複雜歷史長河中不致消亡。真應了“假作真時真亦假, 無為有處有還無”。這個歷史過程其實也就是一陰一陽,相生相剋,此消彼長,互感互藏,互為轉化,互為因果之根。而東西方文明又是人類文明的一對陰陽,陰陽必須同時存在,華夏文明作為陰中之陰的人類文明必定會留存至今,其間的一系列陰差陽錯發展過程都是趨勢的必然。陰陽早已包含佛教、佛學、佛經和佛法,囊括萬事萬物,包含一切入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佛學佛法不過是陰體系中的一門分支學問和規律。它的本質是出世間法,入世間法的部分,包括在家修行、自度度人、磕頭燒香祈福、捐功德錢、持咒念經等外法和世間法是後來的高僧擅自添加修改的(此即佛教上座部和大眾部分野之處,在我看來上座部和大眾部就是從原始佛法分化出的一對陰陽),目的就是吸引信眾、容易普及、容易向大眾推廣,即所謂的方便法門。但高僧們不懂陰陽,出世和入世是一對陰陽,方便法門是不能隨意開的,有方便則必有麻煩,不加節制不設門檻不加區分的把低素質低根器的信徒放入,時間一長數量越來越多,又無嚴密戒律法度監督亂象清除垃圾,必然導致正義正法的出偏,即成為所謂的“妖魔”。

而自度度人首先是自度,其次是度人,自度並不究竟的情況下貿然度人只會導致把人度歪,也荒廢了自身修行。自度和度人又是一對陰陽。漢傳佛教在中國漫長歷史長河中融合了大量易道儒思想,像忠君孝順父母等,如今成了一個批著佛外皮的大雜燴,什麼都往裡裝。正是這樣佛教才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不然早已衰落;反之又恰恰因此逐漸庸俗化、糟粕化,逐漸變味,遠離了本質。這個過程又在陰陽之中,是趨勢的必然,任何事物都要經歷起勢、發展、鼎盛、衰落、毀滅的五個階段過程。陰陽自身都須如此,遑論佛學佛教了。

五、網上老有人問哲學、科學和易經、佛教、道家、道教有什麼聯繫和區別嗎?很多網站的專家學者大師們的回答什麼都有,甚至國內主流教材也並不統一。按照東西方一陰一陽的認識,哲學和科學屬陽,而後四者屬陰。也就是說東方沒有哲學和科學,易佛道都不是哲學也不是科學,哲學和科學都需要對命題進行嚴格的定義、劃分範疇、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清晰可推理可證偽的邏輯,這些易佛道都沒有,陰陽本身也是無法嚴格定義,只能體會感悟去會那個“意”。但它們能間接的而非直接的促進哲學和科學發展,這裡的間接非邏輯上的間接,而是指感悟靈感性質的啟發。而哲學和科學的發展反之又能具象化清晰化對易佛道的理解和感悟。陰為陽之母,陽為陰之帥,陰孕育啟發陽又牽制陽,陽引領帶動促進陰又打壓陰,相生相剋,很奧妙。所以諸如中國古代哲學、中國古代科學、印度古代哲學都是偽命題,這是在用西方思想理論硬套於中國和印度,有點西方中心論的味道,同理李約瑟難題也是個偽命題。

六。陰陽和西方辯證法(dialectic)看似相同,又有本質不同,辯證法是簡化版、線性、剛性、無性的陰陽,強調“一分二”。而陰陽是終極版、柔性、含糊、有性的辯證法,強調“二合一”。舉例,男女是一對陰陽。男性再弱勢本質還是強勢,強為主,弱為輔,屬陽;女性再強勢本質還是弱勢,弱為主,強為輔,屬陰。男女永遠不可能真正的平等,總是從極度不平等向相對平等“矯枉過正”,在過和不及中波動前進。男性主動引領,女性被動跟隨,易經道家典籍裡比喻為一對牧馬和牝馬。這樣才能不斷波動震盪發展,形成一個圓周運動。而辯證法看不到內在的“性”,它按正反對立統一來區分,成了無性和剛性,男女成了絕對對等的一對事物在機械的轉化。這裡的性指的是本性、秉性、天性、心性、性質。我看網路上很多人,包括知乎易經話題裡的幾個高票答案,都認為宇宙是由一個人格化的神的意志在背後“操縱”。其實不是,他們不懂道。宇宙是有性而無情,一切都在自然而然有條不紊的隨性變化,既非西方科學機械唯物無神論也非宗教唯心有神論。所以類似陰陽是古代樸素辯證法、陰陽是二元對立論的說法都不對。同理的還有意象和抽象(abstract),因果和邏輯(logic)。

七。市場經濟背後那只看不見的手也是陰陽規律在起作用,在法制框架下市場會自發調節供需平衡,物極必反,在波峰和波谷間震盪,體現一種週期性的波動規律。

八。中醫的身心不二,也是陰陽思想在醫學上的運用體現。不僅僅如此,按照東西方一陰一陽的理論,更是給我們指明了一條國人如何加速推進現代化文明建設的全域指導之路。不僅在思想思維方式上學習西方,體質上中國人也缺乏陽氣。陽主動、主執行力、主鋼鐵般意志力、主嚴守規則、主剛正直。陽化氣,氣有餘則化火。中國人幾千年來以吃素和清淡飲食為主,身體缺乏爆發力和血性,應適當食入一些葷腥(這裡的適當也有講究,過陽易燥,燥了怎麼辦?減少葷增加素,非陰非非陰,非陽非非陽,不斷向中相靠攏,發現了嗎?完全契合佛經)。食穀者慧而巧,食肉者勇而悍。且運動和健身意識淡薄(運和動又有陰陽不同,靜坐氣功丹道太極拳都屬於運,跑步游泳健美球類競技運動屬於動,傳統國人重前者輕後者,漢語的運動和英語的sports、physical exercise有本質不同),缺少棱角分明的肌肉,和歐洲人相比身形偏圓潤。體質偏陽虛,缺乏一種剛性光明劇烈的陽火之力,自然不可能挺身而出去對抗、角力、怒吼、積極開拓進取、敢於挑戰權威,所謂的奴性、冷漠、消極避世等負面精神也就容易滋長。久而久之,個人利益得不到保障,權益得不到維護,正義得不到伸張,忠臣總是被奸臣陷害,君子總是被小人暗算,能人賢者總是被埋沒,腐敗滋生,黑暗和不公橫行,社會秩序逐漸混亂,整個國家民族文明程度自然而然就下降衰落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魯迅、陳寅恪等民國大師根本就不懂醫道,被他們貶的一文不值的中醫其實早已提供救世良方。不過這也是當時歷史趨勢的必然,民族危機嚴重,內憂外患交困,民眾意識還未喚醒,需要一股劇烈尖銳的力量把蒙昧刺破,需要矯枉過正,所以破四舊、全盤西化是必然的。也正因為全盤西化包括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種種問題,國人才重新認清華夏文明優點和缺點,反之又重新認識西方文明優點和缺點,這一過程就是典型的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白天不懂夜的黑,黑夜不懂晝的白,經歷了一晝一夜後才算完整的一天。類似的道理還有“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有選擇和進步”。真正悟通陰陽,就會發現許多古今中外名人甚至偉人受限於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自身成長環境,有其明顯局限和缺陷,被世人或過譽或過貶。一個人有優點就必有缺點,有得就必有失,有功必有過。要平衡的、多角度的去看待人和事物。這同樣也符合陰陽之道。

無論河圖洛書、易經、黃帝內經、道德經、六祖壇經等等一切的中國傳統文化本質就是陰陽,如果把河圖洛書也看成一經的話,此五經是五位一體,缺一不可。包括後來的五行八卦、九宮、六爻六壬、天干地支等等理論也都是從陰陽衍生。陰陽是萬物萬心之體,悟通則融會貫通、一通百通。網路上的一些所謂易學大師,把重點放在術數層面,這是不對的。學習傳統文化,需要有足夠的悟性和覺性,而非單純的數字計算和邏輯推理。術數如果脫離義理,那成了數字遊戲了,也就失去了華夏文明博大精深的玄奧精髓。義理和術數,又是一對陰陽。現代國人應該有能力也有義務和責任把陰陽思想推廣到現代文明更廣闊領域,促進科學、經濟學、金融學領域的發展,更好的貢獻于人類文明。近年來隨著中國西化過程中諸多問題逐漸顯現,越來越多國人重新發現傳統文化之美,傳統文化又有復興的苗頭,這恰恰又證明了陰陽必須平衡。現中國應該處在相當於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前夕。有生之年能否看見華夏文明開啟黃金盛世我不知道,思想文化重建的過程比較漫長,但這並不妨礙確立偉大目標並一步步踏實踐行。

作者簡介:明燈易學,古易學實踐人

二、再說民主,民主本質是什麼?民主的基石:法制契約,是一種為了自身欲望和利益,不斷對抗、角力、博弈,最後達成權利和義務相對對等的一種意識形態、精神及其衍生的制度體系。要執行這種制度,有一個前提,必須嚴格遵守規則程式,公開、透明,由底層民眾自下而上自發的、主動的監督、參與、建設,不斷細化、修改、完善制度程式。一點點來看。

1。為了自身個體、團體組織、階層的利益主動和外界交流溝通和博弈,所謂博弈是一個鬥爭中有妥協、進取中有後退的過程,鬥爭、進取為主,妥協、後退為輔,最後達成一種相對互利共贏的平衡狀態,這裡的互利共贏未必指獲利,也可以是虧損,短期的舍是為了中長期更大的得,而短期的暴利又必須用中長期捨棄來換取。總體來說西人的博弈屬陽為主,陰為輔,此過程完全符合陰陽之道。

2。博弈的過程,儘量在談判桌上進行,一切都要公開、透明、清晰,要暴露在陽光下,要讓公眾看見。

3。博弈達成共識和成果,需要通過規則程式記錄下來,記錄的語言需要嚴格不產生歧義的定義,清晰的邏輯條理,具體到細枝末節甚至連一個標點符號都不能省略的條款,非常嚴謹、嚴密,非常嚴性和剛性,這和科學的邏輯思維本質相同。

4。嚴格遵守規則程式,需要執行力強,愛較真、執著、用力窮究。

5。如果下層程式錯了,同樣需要一套上層程式來修改,這就是憲法,再修改之前哪怕它是錯的也要遵守,不能隨意靈活處理。至拙,至直。

6。如果還有人執意想繞開規則程式辦事,走關係、通人情、暗箱操作、搞潛規則,那麼公眾會自發挺身而出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去爆料、揭露、譴責、施壓、對抗、角力,讓其迫於屈服。無情。一切都要看的見,外向、主動、用力、對抗、直、拙、嚴性、剛性、無情,這些全是陽性特點。而中國人的特點是什麼?講人情、講潛規則、暗箱操作、開後門、耍心機,被動、逃避、靈活取巧,講究法無定法,不喜歡“剛正面”、硬碰硬的方式積極解決問題,凡事要讓別人先上,講究無為而治、與世無爭、以和為貴、上善若水,講究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心地柔軟、柔情似水、沉默隱忍、藏著掖著,不喜歡聲張,秘而不宣,多愁善感,內斂含蓄,拐彎抹角(迂回的迂,和西人的“直”互為反義詞)。

尤其從很多網路事件,中國線民評論裡可以看出中國人喜歡從道德人倫的角度去看待人和事物,就事論事的能力很差,容易感情、意氣用事,往往造成情大於法。民眾喜歡什麼統治者就投其所好,即採用所謂“感動中國”處理方式,而非網路上評論所說的全怪罪于統治者,“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是認識上原則性的錯誤,恰恰證明了中國人被動、逃避、消極推脫責任的習慣。這些特點是不是完全性屬陰?我們常說的“嚴父慈母”。父性屬陽、母性屬陰。而且男性更擅長理科,重法理和事理,女性更擅長文科,強調道德人倫和內在修養。

這也恰好說明了為什麼中國古人擅長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這也是為什麼儒家會在中國這片水土產生的本質原因。儒家是儒釋道三家裡最入世、最平易、最世俗、最貼近底層百姓實際生活、最重情重義、最陽剛、最強調道德人倫和內在修養的,所以會被統治者推向風口浪尖成為主流思想,而統治者的需求是由老百姓的特性所決定,底層民眾才是內因和本因,是老百姓被動選擇了儒。儒家產自於這個民族,反之又作用於這個民族,加速了陰性偏向。從商周時期的歷史出土文物、書籍記載中可以看出,中國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之前就已有柔弱、包容、順從、似水、溫良、謙卑的陰性傾向,所以儒的尊卑等級、孝順、仁義等觀念無非是這種陰性傾向在政治層面和家庭關係中的發展投射罷了,並非主流媒體論壇所認為的一切都怪罪于儒家和孔孟。墨家等基本非主流(我對墨家瞭解不多,這一塊先留待編輯)中國的法家,是自上而下的由統治者強有力的制定規則實施、監督、組織規範下層民眾,底層百姓被動、順從接受統治。法家偏向于國家刑法,而非西方古代側重于個體的商法民法。法家同樣是陰體系的產物,是陰中之陽。我們沒有西方那一整套源生性自發性的陽性體系特點。即使我們照搬西方民主制度,只會比現在一黨專制更混亂,民國立憲失敗、軍閥混戰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再好的制度需要人去執行,不然如同廢紙一張。普通民眾一點法制觀念都沒有,這麼多年來進步緩慢,連紅燈停綠燈行、不亂扔垃圾、公共場合自覺排隊的日常簡單規則都做不到嚴格遵守,連社區業主自治管理體系都建設不完善、運轉不利,更不會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主動站出來當面指責違法行為、追究問責管理者。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更遑論國家層面的民主制度了。把人的本性看透了,瞭解自我,才能更好理解社會組織形態、意識形態、價值觀及建築在更上層的制度體系。

三。日本同中國相比,性屬陰中之陽。而英國同歐洲大陸相比,性屬陽中之陰。日本和英國分別位於歐亞大陸的東西兩個極點的小島上(這裡是指北緯在20度至60度左右人類主要文明的範圍內),背靠廣闊大海,面朝大陸主體。日本是日出之國,英國是日落之國。正好符合陰到極點生陽,陽到極點生陰。這點具體不闡述了,又是長篇大論。

四。佛教的修行方式——靜坐禪定。非想非非想,非心非非心,非煩惱非非煩惱,非求非非求,非名非色,非生非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物一元等說法及其思想核心完全契合於陰陽之道。修行的過程,既不能過於用力妄想,妄心一起即告出偏,又不能完全放下,完全放下即告昏沉。放下中保持醒覺,醒覺中追求放下。依據萬千法門止觀,尋找適合自己的,每個人的法門都不一樣(易的變化),而萬法又歸宗。不斷找尋陰陽平衡區域(網路上有人說是調到正確的頻率,頻率這個詞並不確切,成了看得見的實證),這個平衡的度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這又契合了易的思想。在不定中求定,定中又孕育不定。不定和定是一對陰陽。在陰陽波動越來越小的平衡區域內“定”一段時間後即進入新一層次(陰陽在中間相和合),陰極又複陽,波動平衡又散亂了,再重複找尋平衡區域,如此迴圈此過程,一層層打通關(四禪八定、九次第定即是這些層次的固定名稱,每一層次“定”所需時長不同,越往後越久)。

不斷泯滅自身陽有(意、識、心即自身陽有外露的不同層次),不斷靠近陰無(如如真如本性自性),最終達至最深層的空無本源(滅盡定、涅槃、成佛)的陰極狀態,這個狀態我認為才是釋氏所傳狹義原始“佛”字的真正含義。宇宙本源為空無,為陰靜,能孕育外在變動之萬物,為陽動,陽動又助長陰靜,此即緣起性空。這裡的無不是單純的無,而是有到極點的無,而萬物之有不是單純的有,是有中含無的有,所以每個萬物內在又包含其自身唯一之本源,此內本源和外本源是同體多面,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萬物都有佛性”,同樣道理的話還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神”,這裡的神非西方的god(上帝、真理),也是指同體多面之本源(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此本源只能通過內在修行得到,是向內“求”而非向外求,雙引號的意思是說求又不是求,說求又是不求,說不求又是求,說不求又不是不求,本質其實就是不求之求,類似句式在佛經裡大量存在,如心經、金剛經、楞嚴經、法華經、地藏經等,翻來覆去其實都在講陰陽。科學裡能體現此類思想的就是全息,類似的還有多維宇宙、弦論等。

佛教為什麼不容易向西方擴展而唯獨在東方的中國發揚光大?就是因為我們本土思想文化高深、包容、弱勢、小眾,原始的易儒道法墨只有人中龍鳳才精通,是一種聖賢教育非西方普世教育,不容易向底層普及推廣。我們沒有真正西方意義上的宗教,本土道教是為了對抗佛教勢力的壯大而把道家思想及其修行體系強行包裝成為宗教,我們沒有西方嚴格意義上人格化的偶像神和排他性、鬥爭性教義。強勢的外來佛教在中國不斷發展壯大搶奪市場的過程中卻又充當了傳統文化的載體和庇護所,抵禦住了近現代西方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的擴張進攻,反而保護了非宗教化弱勢的華夏文明在複雜歷史長河中不致消亡。真應了“假作真時真亦假, 無為有處有還無”。這個歷史過程其實也就是一陰一陽,相生相剋,此消彼長,互感互藏,互為轉化,互為因果之根。而東西方文明又是人類文明的一對陰陽,陰陽必須同時存在,華夏文明作為陰中之陰的人類文明必定會留存至今,其間的一系列陰差陽錯發展過程都是趨勢的必然。陰陽早已包含佛教、佛學、佛經和佛法,囊括萬事萬物,包含一切入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佛學佛法不過是陰體系中的一門分支學問和規律。它的本質是出世間法,入世間法的部分,包括在家修行、自度度人、磕頭燒香祈福、捐功德錢、持咒念經等外法和世間法是後來的高僧擅自添加修改的(此即佛教上座部和大眾部分野之處,在我看來上座部和大眾部就是從原始佛法分化出的一對陰陽),目的就是吸引信眾、容易普及、容易向大眾推廣,即所謂的方便法門。但高僧們不懂陰陽,出世和入世是一對陰陽,方便法門是不能隨意開的,有方便則必有麻煩,不加節制不設門檻不加區分的把低素質低根器的信徒放入,時間一長數量越來越多,又無嚴密戒律法度監督亂象清除垃圾,必然導致正義正法的出偏,即成為所謂的“妖魔”。

而自度度人首先是自度,其次是度人,自度並不究竟的情況下貿然度人只會導致把人度歪,也荒廢了自身修行。自度和度人又是一對陰陽。漢傳佛教在中國漫長歷史長河中融合了大量易道儒思想,像忠君孝順父母等,如今成了一個批著佛外皮的大雜燴,什麼都往裡裝。正是這樣佛教才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不然早已衰落;反之又恰恰因此逐漸庸俗化、糟粕化,逐漸變味,遠離了本質。這個過程又在陰陽之中,是趨勢的必然,任何事物都要經歷起勢、發展、鼎盛、衰落、毀滅的五個階段過程。陰陽自身都須如此,遑論佛學佛教了。

五、網上老有人問哲學、科學和易經、佛教、道家、道教有什麼聯繫和區別嗎?很多網站的專家學者大師們的回答什麼都有,甚至國內主流教材也並不統一。按照東西方一陰一陽的認識,哲學和科學屬陽,而後四者屬陰。也就是說東方沒有哲學和科學,易佛道都不是哲學也不是科學,哲學和科學都需要對命題進行嚴格的定義、劃分範疇、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清晰可推理可證偽的邏輯,這些易佛道都沒有,陰陽本身也是無法嚴格定義,只能體會感悟去會那個“意”。但它們能間接的而非直接的促進哲學和科學發展,這裡的間接非邏輯上的間接,而是指感悟靈感性質的啟發。而哲學和科學的發展反之又能具象化清晰化對易佛道的理解和感悟。陰為陽之母,陽為陰之帥,陰孕育啟發陽又牽制陽,陽引領帶動促進陰又打壓陰,相生相剋,很奧妙。所以諸如中國古代哲學、中國古代科學、印度古代哲學都是偽命題,這是在用西方思想理論硬套於中國和印度,有點西方中心論的味道,同理李約瑟難題也是個偽命題。

六。陰陽和西方辯證法(dialectic)看似相同,又有本質不同,辯證法是簡化版、線性、剛性、無性的陰陽,強調“一分二”。而陰陽是終極版、柔性、含糊、有性的辯證法,強調“二合一”。舉例,男女是一對陰陽。男性再弱勢本質還是強勢,強為主,弱為輔,屬陽;女性再強勢本質還是弱勢,弱為主,強為輔,屬陰。男女永遠不可能真正的平等,總是從極度不平等向相對平等“矯枉過正”,在過和不及中波動前進。男性主動引領,女性被動跟隨,易經道家典籍裡比喻為一對牧馬和牝馬。這樣才能不斷波動震盪發展,形成一個圓周運動。而辯證法看不到內在的“性”,它按正反對立統一來區分,成了無性和剛性,男女成了絕對對等的一對事物在機械的轉化。這裡的性指的是本性、秉性、天性、心性、性質。我看網路上很多人,包括知乎易經話題裡的幾個高票答案,都認為宇宙是由一個人格化的神的意志在背後“操縱”。其實不是,他們不懂道。宇宙是有性而無情,一切都在自然而然有條不紊的隨性變化,既非西方科學機械唯物無神論也非宗教唯心有神論。所以類似陰陽是古代樸素辯證法、陰陽是二元對立論的說法都不對。同理的還有意象和抽象(abstract),因果和邏輯(logic)。

七。市場經濟背後那只看不見的手也是陰陽規律在起作用,在法制框架下市場會自發調節供需平衡,物極必反,在波峰和波谷間震盪,體現一種週期性的波動規律。

八。中醫的身心不二,也是陰陽思想在醫學上的運用體現。不僅僅如此,按照東西方一陰一陽的理論,更是給我們指明了一條國人如何加速推進現代化文明建設的全域指導之路。不僅在思想思維方式上學習西方,體質上中國人也缺乏陽氣。陽主動、主執行力、主鋼鐵般意志力、主嚴守規則、主剛正直。陽化氣,氣有餘則化火。中國人幾千年來以吃素和清淡飲食為主,身體缺乏爆發力和血性,應適當食入一些葷腥(這裡的適當也有講究,過陽易燥,燥了怎麼辦?減少葷增加素,非陰非非陰,非陽非非陽,不斷向中相靠攏,發現了嗎?完全契合佛經)。食穀者慧而巧,食肉者勇而悍。且運動和健身意識淡薄(運和動又有陰陽不同,靜坐氣功丹道太極拳都屬於運,跑步游泳健美球類競技運動屬於動,傳統國人重前者輕後者,漢語的運動和英語的sports、physical exercise有本質不同),缺少棱角分明的肌肉,和歐洲人相比身形偏圓潤。體質偏陽虛,缺乏一種剛性光明劇烈的陽火之力,自然不可能挺身而出去對抗、角力、怒吼、積極開拓進取、敢於挑戰權威,所謂的奴性、冷漠、消極避世等負面精神也就容易滋長。久而久之,個人利益得不到保障,權益得不到維護,正義得不到伸張,忠臣總是被奸臣陷害,君子總是被小人暗算,能人賢者總是被埋沒,腐敗滋生,黑暗和不公橫行,社會秩序逐漸混亂,整個國家民族文明程度自然而然就下降衰落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魯迅、陳寅恪等民國大師根本就不懂醫道,被他們貶的一文不值的中醫其實早已提供救世良方。不過這也是當時歷史趨勢的必然,民族危機嚴重,內憂外患交困,民眾意識還未喚醒,需要一股劇烈尖銳的力量把蒙昧刺破,需要矯枉過正,所以破四舊、全盤西化是必然的。也正因為全盤西化包括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種種問題,國人才重新認清華夏文明優點和缺點,反之又重新認識西方文明優點和缺點,這一過程就是典型的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白天不懂夜的黑,黑夜不懂晝的白,經歷了一晝一夜後才算完整的一天。類似的道理還有“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有選擇和進步”。真正悟通陰陽,就會發現許多古今中外名人甚至偉人受限於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自身成長環境,有其明顯局限和缺陷,被世人或過譽或過貶。一個人有優點就必有缺點,有得就必有失,有功必有過。要平衡的、多角度的去看待人和事物。這同樣也符合陰陽之道。

無論河圖洛書、易經、黃帝內經、道德經、六祖壇經等等一切的中國傳統文化本質就是陰陽,如果把河圖洛書也看成一經的話,此五經是五位一體,缺一不可。包括後來的五行八卦、九宮、六爻六壬、天干地支等等理論也都是從陰陽衍生。陰陽是萬物萬心之體,悟通則融會貫通、一通百通。網路上的一些所謂易學大師,把重點放在術數層面,這是不對的。學習傳統文化,需要有足夠的悟性和覺性,而非單純的數字計算和邏輯推理。術數如果脫離義理,那成了數字遊戲了,也就失去了華夏文明博大精深的玄奧精髓。義理和術數,又是一對陰陽。現代國人應該有能力也有義務和責任把陰陽思想推廣到現代文明更廣闊領域,促進科學、經濟學、金融學領域的發展,更好的貢獻于人類文明。近年來隨著中國西化過程中諸多問題逐漸顯現,越來越多國人重新發現傳統文化之美,傳統文化又有復興的苗頭,這恰恰又證明了陰陽必須平衡。現中國應該處在相當於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前夕。有生之年能否看見華夏文明開啟黃金盛世我不知道,思想文化重建的過程比較漫長,但這並不妨礙確立偉大目標並一步步踏實踐行。

作者簡介:明燈易學,古易學實踐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