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苗圩:製造業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基所在

黨的十九大報告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域出發, 描繪了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 作出了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的重大戰略判斷。 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 加快建設製造強國既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支撐, 也是高品質發展階段增強我國經濟品質優勢的關鍵。 我們應該如何認識製造業, 如何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就此相關問題, 我們對苗圩同志進行了訪談。

記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 製造業始終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戰場。 請您談談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我國製造業肩負著怎樣的新使命?

苗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

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判斷, 確定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目標和任務。 面對新時代新目標新要求, 製造業所承擔的任務艱巨、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製造業是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主導力量, 也是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體現。 從全球範圍看, 發達國家也常被稱為工業化國家, 說明現代化與工業化密不可分。 國際金融危機後, 發達國家重新聚焦實體經濟, 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 加強對先進製造業的前瞻性佈局, 在人工智慧、增材製造、新材料等新興領域加快部署, 謀求佔領全球產業競爭戰略制高點。 反觀一些發展中國家, 在工業化中後期由於未能堅持發展製造業,

現代化進程嚴重受阻。 這些經驗和教訓表明, 製造業始終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基所在。

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製造業經過幾十年的持續快速發展, 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製造體系, 規模躍居世界第一, 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支撐我國實現了從貧窮落後的農業國到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經濟大國的轉變。 在新時代, 要實現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鬥目標, 發展仍然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 是技術創新的主戰場, 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領域。 製造業對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 不僅體現在直接創造了多少經濟價值, 更體現在對創新活動和高端要素的承載作用,

對經濟結構優化的帶動作用, 以及對國民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長效驅動作用上。 在高品質發展階段, 製造業必須以創新驅動發展為根本路徑, 努力實現從數量擴張向品質提高的轉變。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 工業是我們的立國之本, 只有工業強才能實現國家強。 隨著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 各行業對裝備升級的需求、人民群眾對消費品質量和安全的需求、國防建設對裝備保障的需求, 都要求有更先進更強大的製造業作支撐。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 是提升我國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嶄新歷史時期,

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發展製造業, 扎實推進製造強國建設, 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