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我老了,你會嫌棄我嗎?

不知道從何時起, 國人對年老者的印象越來越差。

這在影視作品中就能看出來。

從N年前《雙面膠》中李明啟老師飾演的惡婆婆,

到不久前上映的電影《老獸》中吃喝嫖賭樣樣精通的老混混老楊。

儘管講故事的人不同、說的故事不一樣、演故事的人也千差萬別, 但有一點卻是相似的, 那就是, 睿智、仁慈、寬厚等詞彙再也不適用於這些年老者。

他們或尖酸刻薄、或喜怒無常, 或咄咄逼人, 是兒孫、子女生活事業裡的攪局者, 原本和美平順的日子, 因為他們的存在而變得雞飛狗跳, 矛盾重重。

我們不能將這些簡單得理解為一種拍攝手法, 作為一種文化形式, 國內影視劇對老年人形象, 如此有傾向性的塑造, 更多得是對某種社會現象的折射。

在國人眼中, 我們的老人變壞了。

那些年, 那些變壞了的老人們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 打開網路, 你會發現各種關於老人幹壞事的新聞報導。

前段時間, 我在網上就看到了這樣一個新聞:

在武漢的一條公路上, 一位婆婆坐錯了車, 中途想讓司機停車, 可無奈公車早已駛過了網站, 只能在下一個網站停車。 監控錄影顯示, 這位元婆婆一直在不停地罵司機:“你怎麼那麼壞啊!”還出手對司機又推又打,

中途甚至還拉了拉她的方向盤!

公車司機則在一旁非常耐心地對婆婆進行勸解, 但是婆婆卻絲毫沒有收手的意思, 臨下車時, 還回過頭推了一下司機。

老人在公共場合不尊重他人, 隨意打罵他人的現象還有很多。

之前一輛公車上,

一個女學生因為來例假, 身體不舒服, 並沒有給身旁的一個老爺爺讓座, 老爺爺就一直在一旁爆粗口罵人, 說她缺德, 沒有教養, 鬧得整輛車的乘客都非常不滿。

除了公車老人, 還有一小批廣場舞老人, 行事更為恐怖。

記得2017年被網友們廣泛熱議的廣場舞老人圍毆籃球少年事件嗎?

廣場舞大爺大媽們把少年們打球的籃球場地給霸佔了, 其中一個少年就去和老大爺老大媽們講理, 讓他們讓一讓, 結果大爺大媽們不願意, 還讓他們晚上來打球, 少年沒辦法, 只好做出一點讓步, 提議咱們一人一半, 大爺大媽也不願意。

少年被逼急了, 問了一句:“你們怎麼不講理啊?”誰知道大爺大媽們直接就上手了。

等等如此,花式挺多,可謂各種調皮各種作。

這也就無怪乎,國人有關老人變壞的論調甚囂塵上了。

其中,多數人把老人變“壞”歸咎于“壞人”變老了。

他們認為,上一代人的成長充滿了物質匱乏、社會運動、一夜暴富的元素,無法心平氣和地對待身邊的人和事。一個人不能很好地對待他人,說明他也很少被他人好好對待過。

一時間,代際論、教養論鋪天蓋地的佔領了輿論制高點:這群老人習慣了“粗魯”,為老不尊的老人不值得尊敬。

當代國人指責“壞人變老”,其前提假設在於道德淪喪是大叔大媽歷史成長經歷造成的,與年齡無關。社會在發展,出生在較好時代的人,素質就是比經歷過“文革”等糟糕的時代的人要高。

按照這個結論繼續推導,當中青年一代老去時,他們的心理將更為健康,自我的覺察能力會更高,自然不會為害一方。

但是,就本人所見,這個推論有些言之過早。我們誰也不能保證中青年一代老去時,不會引發任何社會問題。

所有的年代都有壞人,所有的城市也都有壞人。

康奈爾大學2010年的一項針對美國養老院老人行為的研究表明:在美國,養老院居民之間的欺淩以及“高頻率衝突和暴力”非常普遍,甚至比學校還要嚴重。

研究報告指出,在4周時間裡,20%的居民與其他居民至少發生過一次“負面和攻擊性衝突”;16%的居民被咒駡或發火;6%的居民被打、咬、踢;1%的人遭受性騷擾,11%的居民碰到過其他人不請自來或者亂翻東西的惱人場面。

這樣看來,中西方“為老不尊”的現象有不少共性。

按理說,美國老年人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也沒有經歷過巨大的社會動盪,這種“壞人變老”論在這裡就站不住腳了。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老人變壞”了呢?

囂張背後的失控人生

人老了會不會變壞不好說,但是人老了確實會變。

你可能會發現,自家的爺爺姥爺、爸爸叔叔年齡越大,性情越古怪,脾氣大了、氣兒不順了、說話老嗆人等等,原來挺豁達一個人,老了反而成了“怪老頭”。

實際上,老年人的這種變化是與大腦息息相關的。

眾所周知,腦是人體的最高“司令部”,掌管著人的情感與認知。

認知動態協調性理論告訴我們,認知的本質是大腦功能核團之間的動態協調過程,包括皮層和皮層下功能區的興奮和抑制的相互作用。

大腦各腦區之間配合度越高,工作協調性越好,大腦的認知功能越強,特別是大腦皮層和大腦深部之間的協調。

當人進入老年時,大腦各腦區間的協調性會變得越來越差,認知功能也隨之退化。

反映在腦狀態定量客觀測量上就是,大腦資訊加工的無序程度(腦混沌指數)越來越高,思維效率(腦惰性指數)變得極差,非理性思維(內專注指數)過多。

(腦混沌指數隨年齡變化趨勢圖)

(內專注指數隨年齡變化趨勢圖)

(腦惰性指數數隨年齡變化趨勢圖)

這樣的變化,使老人很難高效、理性地處理身邊發生問題。

另外,除了大腦衰老外,很多疾病也會破壞腦區協調性,導致老年人性情大變。

比如一些顱內腫瘤會影響老年人性格,一些精神科疾病如老年癡呆症、老年抑鬱症等,都有可能讓老年人“變壞”。

日常生活中,老人身邊的照護者、朋友或者是醫護人員也常常把這些情緒失控問題歸納為“道德塌陷”、“以老賣老”。

殊不知,這有可能就是老年認知障礙症的前兆,需要儘快去醫院進行相關檢查。

朋友小倩的父親,平時和她的關係不錯。但某段時間老人家突然性情大變,甚至跑到女兒的公司大吵大鬧,說女兒不孝。

後來的檢查證明,老人這種表現是老年癡呆引起的。

歸根到底,歲月的侵蝕讓大腦失去了控制力,讓老人失去了對人性的掌控,肆意如孩童,卻又無可奈何。

衰老無可避免,但我們可以選擇有尊嚴地老去

我們為什麼覺得青年時代美好?

是因為此時我們的大腦有著強大的控制力,可以有效維繫腦區間興奮與抑制的動態協調性,特別是大腦皮層和大腦深部之間的協調。讓我們的認知能力正處於巔峰。

一切事物都可以在我們的掌握之中。

所以,老去並不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大腦開始失去控制力時,這才是可怕的。

想要有尊嚴的老去,恢復對大腦的控制力,加強各腦區的協調性,延緩大腦衰老是關鍵。

運動是個不錯的方式。

前年一組同齡人合照爆紅網路,圖左是一位67歲老人,圖右是67歲的健美運動員楊新民老師,同樣的年齡,卻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態和人生。

運動能夠有效減緩大腦老化。

《運動改造大腦》中一項研究結果顯示,運動能增長腦細胞、避開消極中樞,重新開拓新回路,排除諸如焦慮、抑鬱等困擾,還能減緩老化,預防阿爾茨海默病。

至於合理的有氧運動為什麼能夠促進大腦健康,我們在《刷題10000遍不如運動1小時》一文中有詳細介紹,這裡就不贅述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當然,運動不能單單是身體的事兒,大腦也要動起來。

對大腦來說,最好的運動莫過於深度學習。

大腦的深度學習,類似於人工智慧中機器的深度學習過程。

通過測量可以獲得一組代表大腦功能狀態的定量資料,將這些資料視覺化表達,比如椅背的上下起伏、機器的動作等等,再通過感覺器官將以上動作變化同步回饋給大腦,激發大腦的自學習、自我調整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大腦深度學習的實現,離不開大腦功能狀態的即時測量。

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習,可實現老年人大腦功能的深度學習和重建的目的,起到有效延緩大腦老化以及預防老年癡呆的作用。

(腦混沌反映大腦的無序程度,該值呈顯著下降趨勢,患者老年癡呆症狀得到緩解)

沒人知道自己能夠活到多少歲,沒有人能夠預知未來的生活會是怎樣,但是我們終究都會老去的,這是不爭的事實,因為生命的終點就是死亡。

現代科技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生命的進程。跟歷史上任何時代的人比起來,我們活得更長。

儘管有不同的地區差異,但是從1770年以來世界上每個地區的人口平均壽命都在不斷增加。比如美國的預期壽命在1975年為72.6歲,到了2015年則為79.2歲,而中國在1975年時為63.6歲,到了2015年則為76歲。

(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趨勢)

活得久了,問題自然也就來了。

加速的老齡化社會,使人們無法回避一個問題:應該如何有尊嚴地渡過生命的最後階段?大多數人缺少清晰的觀念。

網上總有人說,我們一定要為自己積累財富,好讓自己有尊嚴地老去。

可是,現實裡發生的一切都在告訴我們,當你真正老去,想要活得有尊嚴,清醒的頭腦比財富更重要。

面對大腦的老去,曾經我們迷茫而無措,好在腦狀態客觀定量測量技術的出現,為人們找到了延緩大腦老化的新路徑。使我們在走向衰亡的路上不再狼狽不堪,可以優雅地老去,從容地跨越生命的終點。

等等如此,花式挺多,可謂各種調皮各種作。

這也就無怪乎,國人有關老人變壞的論調甚囂塵上了。

其中,多數人把老人變“壞”歸咎于“壞人”變老了。

他們認為,上一代人的成長充滿了物質匱乏、社會運動、一夜暴富的元素,無法心平氣和地對待身邊的人和事。一個人不能很好地對待他人,說明他也很少被他人好好對待過。

一時間,代際論、教養論鋪天蓋地的佔領了輿論制高點:這群老人習慣了“粗魯”,為老不尊的老人不值得尊敬。

當代國人指責“壞人變老”,其前提假設在於道德淪喪是大叔大媽歷史成長經歷造成的,與年齡無關。社會在發展,出生在較好時代的人,素質就是比經歷過“文革”等糟糕的時代的人要高。

按照這個結論繼續推導,當中青年一代老去時,他們的心理將更為健康,自我的覺察能力會更高,自然不會為害一方。

但是,就本人所見,這個推論有些言之過早。我們誰也不能保證中青年一代老去時,不會引發任何社會問題。

所有的年代都有壞人,所有的城市也都有壞人。

康奈爾大學2010年的一項針對美國養老院老人行為的研究表明:在美國,養老院居民之間的欺淩以及“高頻率衝突和暴力”非常普遍,甚至比學校還要嚴重。

研究報告指出,在4周時間裡,20%的居民與其他居民至少發生過一次“負面和攻擊性衝突”;16%的居民被咒駡或發火;6%的居民被打、咬、踢;1%的人遭受性騷擾,11%的居民碰到過其他人不請自來或者亂翻東西的惱人場面。

這樣看來,中西方“為老不尊”的現象有不少共性。

按理說,美國老年人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也沒有經歷過巨大的社會動盪,這種“壞人變老”論在這裡就站不住腳了。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老人變壞”了呢?

囂張背後的失控人生

人老了會不會變壞不好說,但是人老了確實會變。

你可能會發現,自家的爺爺姥爺、爸爸叔叔年齡越大,性情越古怪,脾氣大了、氣兒不順了、說話老嗆人等等,原來挺豁達一個人,老了反而成了“怪老頭”。

實際上,老年人的這種變化是與大腦息息相關的。

眾所周知,腦是人體的最高“司令部”,掌管著人的情感與認知。

認知動態協調性理論告訴我們,認知的本質是大腦功能核團之間的動態協調過程,包括皮層和皮層下功能區的興奮和抑制的相互作用。

大腦各腦區之間配合度越高,工作協調性越好,大腦的認知功能越強,特別是大腦皮層和大腦深部之間的協調。

當人進入老年時,大腦各腦區間的協調性會變得越來越差,認知功能也隨之退化。

反映在腦狀態定量客觀測量上就是,大腦資訊加工的無序程度(腦混沌指數)越來越高,思維效率(腦惰性指數)變得極差,非理性思維(內專注指數)過多。

(腦混沌指數隨年齡變化趨勢圖)

(內專注指數隨年齡變化趨勢圖)

(腦惰性指數數隨年齡變化趨勢圖)

這樣的變化,使老人很難高效、理性地處理身邊發生問題。

另外,除了大腦衰老外,很多疾病也會破壞腦區協調性,導致老年人性情大變。

比如一些顱內腫瘤會影響老年人性格,一些精神科疾病如老年癡呆症、老年抑鬱症等,都有可能讓老年人“變壞”。

日常生活中,老人身邊的照護者、朋友或者是醫護人員也常常把這些情緒失控問題歸納為“道德塌陷”、“以老賣老”。

殊不知,這有可能就是老年認知障礙症的前兆,需要儘快去醫院進行相關檢查。

朋友小倩的父親,平時和她的關係不錯。但某段時間老人家突然性情大變,甚至跑到女兒的公司大吵大鬧,說女兒不孝。

後來的檢查證明,老人這種表現是老年癡呆引起的。

歸根到底,歲月的侵蝕讓大腦失去了控制力,讓老人失去了對人性的掌控,肆意如孩童,卻又無可奈何。

衰老無可避免,但我們可以選擇有尊嚴地老去

我們為什麼覺得青年時代美好?

是因為此時我們的大腦有著強大的控制力,可以有效維繫腦區間興奮與抑制的動態協調性,特別是大腦皮層和大腦深部之間的協調。讓我們的認知能力正處於巔峰。

一切事物都可以在我們的掌握之中。

所以,老去並不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大腦開始失去控制力時,這才是可怕的。

想要有尊嚴的老去,恢復對大腦的控制力,加強各腦區的協調性,延緩大腦衰老是關鍵。

運動是個不錯的方式。

前年一組同齡人合照爆紅網路,圖左是一位67歲老人,圖右是67歲的健美運動員楊新民老師,同樣的年齡,卻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態和人生。

運動能夠有效減緩大腦老化。

《運動改造大腦》中一項研究結果顯示,運動能增長腦細胞、避開消極中樞,重新開拓新回路,排除諸如焦慮、抑鬱等困擾,還能減緩老化,預防阿爾茨海默病。

至於合理的有氧運動為什麼能夠促進大腦健康,我們在《刷題10000遍不如運動1小時》一文中有詳細介紹,這裡就不贅述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當然,運動不能單單是身體的事兒,大腦也要動起來。

對大腦來說,最好的運動莫過於深度學習。

大腦的深度學習,類似於人工智慧中機器的深度學習過程。

通過測量可以獲得一組代表大腦功能狀態的定量資料,將這些資料視覺化表達,比如椅背的上下起伏、機器的動作等等,再通過感覺器官將以上動作變化同步回饋給大腦,激發大腦的自學習、自我調整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大腦深度學習的實現,離不開大腦功能狀態的即時測量。

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習,可實現老年人大腦功能的深度學習和重建的目的,起到有效延緩大腦老化以及預防老年癡呆的作用。

(腦混沌反映大腦的無序程度,該值呈顯著下降趨勢,患者老年癡呆症狀得到緩解)

沒人知道自己能夠活到多少歲,沒有人能夠預知未來的生活會是怎樣,但是我們終究都會老去的,這是不爭的事實,因為生命的終點就是死亡。

現代科技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生命的進程。跟歷史上任何時代的人比起來,我們活得更長。

儘管有不同的地區差異,但是從1770年以來世界上每個地區的人口平均壽命都在不斷增加。比如美國的預期壽命在1975年為72.6歲,到了2015年則為79.2歲,而中國在1975年時為63.6歲,到了2015年則為76歲。

(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趨勢)

活得久了,問題自然也就來了。

加速的老齡化社會,使人們無法回避一個問題:應該如何有尊嚴地渡過生命的最後階段?大多數人缺少清晰的觀念。

網上總有人說,我們一定要為自己積累財富,好讓自己有尊嚴地老去。

可是,現實裡發生的一切都在告訴我們,當你真正老去,想要活得有尊嚴,清醒的頭腦比財富更重要。

面對大腦的老去,曾經我們迷茫而無措,好在腦狀態客觀定量測量技術的出現,為人們找到了延緩大腦老化的新路徑。使我們在走向衰亡的路上不再狼狽不堪,可以優雅地老去,從容地跨越生命的終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