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盤點2017」氣象服務“一帶一路”:釋放澎湃活力 貢獻中國力量

2017年, 氣象服務“一帶一路”開啟戰略佈局, 踏上了夙興夜寐的征程。

2017年5月14日, 無疑是里程碑式的一天。 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與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蒂瑞·塔拉斯在北京“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簽署了《中國氣象局與世界氣象組織關於推進區域氣象合作和共建“一帶一路”的意向書》。 自此, 該意向書與《中國-東盟氣象合作南寧倡議》《中亞氣象防災減災及應對氣候變化烏魯木齊倡議》等, 為氣象服務“一帶一路”搭建了較完整的合作機制和運行框架。

綱立文順、綱舉目張, 氣象服務“一帶一路”有序推進。 從為氣象服務“一帶一路”提供技術支撐, 到結合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特殊需求開展專案建設, 以及大膽嘗試圍繞“五通”量身定制服務, 一年來, 全國氣象部門開始建立“一帶一路”綜合氣象服務體系。

這是中國氣象的遠航之年。

2017年3月19日, 由我國援助升級的氣象衛星資料廣播系統在塔吉克斯坦水文氣象局應用,

這是中國氣象服務走出去的典型案例之一。 這一年, 我國“風雲”系列氣象衛星資料已覆蓋“一帶一路”沿線42個國家和地區;北印度洋熱帶風暴預報服務和大西洋4級以上颶風預報服務投入業務運行;陸面資料同化系統空間覆蓋範圍由東亞區域逐漸擴展到亞洲區域。

“一帶一路”倡議為氣象服務走出去提供了全新機遇, 氣象部門深知, 打鐵還需自身硬。 這一年, 氣象部門鼎故革新, 以新思維、新方案、新動力, 將現有資源重組啟動, 在氣象技術、氣象服務、裝備製造、產業配套、資源整合等領域取得進展。 同時, 通過氣象裝備輸出、技術輸出、服務能力輸出以及主動參與服務市場競爭等方式, 推動中國氣象向“國際范兒”轉變。

這是中國氣象彰顯大國力量之年。

2017年10月24日, 在地球觀測組織第14屆全會“中國日”活動上, 中國代表宣佈, 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和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的資料產品將對全球使用者免費開放。

這種開放姿態體現了中國的氣象擔當。

2017 年10 月24 日, 在地球觀測組織第14 屆全會“中國日”活動上, 中國代表宣佈“風雲四號”和首顆碳衛星的資料將對全球使用者免費開放。 圖/文 張興贏

這一年, 來自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內的385位國際學員來到中國,

參加世界氣象組織南京和北京區域培訓中心組織的培訓;來自周邊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非洲的71位氣象和水文專業的博士、碩士研究生或本科生長期獎學金學員接受中國教育;科摩羅、肯亞、蘇丹、納米比亞、辛巴威、喀麥隆和剛果(金)等國接受了專案援助。  

古絲綢之路彰顯了歐亞曾經的輝煌,也揭示了輝煌的規律,那就是歐亞大陸共同繁榮。氣象服務“一帶一路”也秉承了這一理念。“一帶一路”沿線多數區域氣象災害頻發,各國和地區的氣象服務能力和水準有較大差異,少數國家只能依靠國際組織援助建設的氣象觀測站提供簡單的資料服務。中國氣象架起了“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橋樑,參與區域氣候治理,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防災減災服務。

這是中國氣象與民心相通之年。

2017年11月7日,我國援建的瓜達爾港自動氣象站正式落成並投入使用,眼下由氣象站即時採集的資料,可為入駐中巴瓜達爾港自由貿易區內的各方企業提供精准的氣象預報和災害預警資訊。這正是氣象服務緊密圍繞“五通”所做的探索。

我國氣象工作者在瓜達爾港建站。圖/文周成龍

瓜達爾港90%的GDP來自漁業,在氣象站建成後,當地漁民才改變了沒有可靠氣象預報、不敢去遠海捕魚的現狀,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收入。受益的不僅是當地漁民,還有將國內最先進的捕撈、速凍工藝帶到巴基斯坦的中國漁業企業。

企業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承載體,是跨境高鐵、陸路跨境油氣管道、港口、通信和電力等領域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主體,而“一帶一路”區域氣候差異大,極大提高了基礎產業發展難度。這一年,氣象部門秉持“伴隨式”服務理念,向海外投資者和企業廣泛收集氣象服務需求,研發服務產品。最終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以發展促轉型,釋放出專業氣象服務的澎湃活力。

2017年6月1日,贛州港至吉爾吉斯斯坦班列從贛州港發車。 當日,江西贛州首趟中歐雙向班列(俄羅斯—贛州港—吉爾吉斯斯坦)啟動儀式在贛州港舉行。該班列由從俄羅斯進口木材班列、贛州港到吉爾吉斯斯坦出口班列組成,通過雙向班列運回木材,並把加工好的傢俱等產品向海外發出。 新華社發(楊曉明 攝)

路漫漫其修遠兮。氣象服務“一帶一路”從無到有,從頂層設計到扎實推進,終將成為國際合作新平臺,為“一帶一路”增添共同發展的新動力。

作者:本報記者 孫楠

責任編輯:張小娟

古絲綢之路彰顯了歐亞曾經的輝煌,也揭示了輝煌的規律,那就是歐亞大陸共同繁榮。氣象服務“一帶一路”也秉承了這一理念。“一帶一路”沿線多數區域氣象災害頻發,各國和地區的氣象服務能力和水準有較大差異,少數國家只能依靠國際組織援助建設的氣象觀測站提供簡單的資料服務。中國氣象架起了“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橋樑,參與區域氣候治理,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防災減災服務。

這是中國氣象與民心相通之年。

2017年11月7日,我國援建的瓜達爾港自動氣象站正式落成並投入使用,眼下由氣象站即時採集的資料,可為入駐中巴瓜達爾港自由貿易區內的各方企業提供精准的氣象預報和災害預警資訊。這正是氣象服務緊密圍繞“五通”所做的探索。

我國氣象工作者在瓜達爾港建站。圖/文周成龍

瓜達爾港90%的GDP來自漁業,在氣象站建成後,當地漁民才改變了沒有可靠氣象預報、不敢去遠海捕魚的現狀,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收入。受益的不僅是當地漁民,還有將國內最先進的捕撈、速凍工藝帶到巴基斯坦的中國漁業企業。

企業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承載體,是跨境高鐵、陸路跨境油氣管道、港口、通信和電力等領域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主體,而“一帶一路”區域氣候差異大,極大提高了基礎產業發展難度。這一年,氣象部門秉持“伴隨式”服務理念,向海外投資者和企業廣泛收集氣象服務需求,研發服務產品。最終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以發展促轉型,釋放出專業氣象服務的澎湃活力。

2017年6月1日,贛州港至吉爾吉斯斯坦班列從贛州港發車。 當日,江西贛州首趟中歐雙向班列(俄羅斯—贛州港—吉爾吉斯斯坦)啟動儀式在贛州港舉行。該班列由從俄羅斯進口木材班列、贛州港到吉爾吉斯斯坦出口班列組成,通過雙向班列運回木材,並把加工好的傢俱等產品向海外發出。 新華社發(楊曉明 攝)

路漫漫其修遠兮。氣象服務“一帶一路”從無到有,從頂層設計到扎實推進,終將成為國際合作新平臺,為“一帶一路”增添共同發展的新動力。

作者:本報記者 孫楠

責任編輯:張小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