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變形記》你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什麼感觸?父母該如何去面對呢

播出的《變形記》, 我深有感觸。 主角們的變化令我驚訝, 但在驚訝的同時我的內心也有了一絲觸動。

生活在大城市的他們家庭條件很好, 一直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 也因此在學校裡很霸道, 欺負人, 甚至厭學。 而當他體驗變形記之時, 他才體會到父母為自己創造的學習條件和生活環境是多麼的好!在那個又窮又苦的大山裡, 真正地體驗到了生活, 也真正地感受到了什麼是苦。

從叛逆少年變成了乖寶寶。 還做飯給家裡人吃。 也學會了謙讓, 與人相處。 是啊!環境的變化給他們帶來了很多——懂事、愛學習、學會了與人相處……

我國也在對以往教育觀念思想改革的基礎上提出了素質教育的觀念, 素質教育在我國正在迅速發展。 然而, 長期以來, 關心中學生成長的熱點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飲食, 身體, 學業成績以及升學就業等問題上, 忽略了與每個中學生發展息息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面對時下中學生問題日益增多,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應引起我們認真重視的一個課題。 加大社會對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傳和教育, 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和造就二十一世紀人格健全的創新人才, 促進社會的進步。

一、中學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帶來的心理壓力大, 對挫折承受力差。 在高手如林的高中, 學習競爭十分激烈,

每一次考試, 學生心情十分緊張, 總擔心考試會失敗, 失掉“尖子”地位, 受到老師、父母的責備, 同學的冷眼, 產生高焦慮, 而一旦真的考試失敗, 就立即灰心喪氣, 情緒十分低落, 這種現象在高三更為突出。 在諮詢中不少學生傾說“想到壓力來自四面八方, 既難以接受又不能擺脫”, “一旦成績不好, 不能升入大學, 哪有臉見人”, “我自認為我學習是努力的, 但中期考試又是班上的尾巴, 這樣下去還有什麼意思”, “我是學校保送來的, 學習不好, 我無臉見老師和校長”, “有時真想一死了之”, 於是挫折感“油然而生”, 表現為焦慮、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對老師和同學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經衰弱等症狀。

2、厭學是目前學習中比較突出的問題。

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願意學習, 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出現厭學情緒。 例如:教育結構的不合理性表現出的教學內容過難, “據人民教育出版社調查, 80%的中學生學習理科教材有困難”。 這種情況導致了一些學生由厭惡學習發展到逃避學習, 脫離學校去尋求不正當刺激, 從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礙。 許多教育家都強調指出, 過難的教材將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 於是就出現了厭學情緒, “國家教育委員會的一位負責同志在一次會議上說, 在現行的教育狀態下, 厭學的有30%, 有的縣甚至高達60%”。 可見, 厭學是現代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 3、考試焦慮, 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 甚至出現焦慮泛化現象。
在現行的中等教育體制中, 我國的教育結構中還存在著很多不合理的現象, 普通中學表現尤為突出, 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基本上是為考大學而準備的, 然而, 實際上升入大學的只是一部分, 學生面臨的是升學難、就業難、出路窄的現象, 特別是後進生更是感到升學無望。 一種畢業後無出路的憂愁和恐慌感控制著他們, 這一種情況反映在考試上, 就出現考試焦慮。

另外, 不當的教育方法, 例如:教學方法不靈活、帶有懲罰性等, 教師的嘲諷, 同學的輕視甚至家長的埋怨和打罵, 給學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會給學生的心理造成種種問題。

4、人際關係不協調。 由於初中學習成績好, 常受到老師和家長讚揚,

加之是獨生子在家多為“太子”“千金”, 自我中心意識強, 人際交往能力弱, 不善於處理與同學、老師、父母的關係, 顯得人際關係不協調。 學生在諮詢中向教師傾述:“我真不知道怎樣與人建立好朋友關係”。 一些學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學校”, “家是吃飯和睡覺的地方, 學校是學習的地方”, 最愛做的事就是“關在屋子裡聽音樂”, 自閉的心態使這些學生完全忽略了人際關係, 以至於終於有一天發現自己“不能和別人多談”, “我總加入不進同學們的談話中”, “我感到孤獨、寂寞”, 到最後“沒有人願和我一起做操”。 這些學生常產生焦慮不安, 甚至恐怖感。 有的學生因嫉妒心理而與同學搞僵關係。

5、自信心不足。 由於家長、老師(主要是班主任)對學生的期望質過高, 表現出對學生(特別是優生)的缺點看多優點看少,拿家長和有些老師的話說,“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極評價多於積極評價,使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常因一次考試失敗“老覺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敗,考大學肯定沒有希望了”於是灰心喪氣,“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6、早戀問題的困擾。高中生自身的生理發育日趨成熟,對異性的渴望不斷加強,導致“早戀問題”,高中這種現象也較突出,“總是想看到他”“我總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說話心情總是很興奮”,甚至於“我愛上了我的語文老師”,由此感到“煩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績開始下降。由於走進了戀愛的誤區,心理衝突加劇,產生種種心理病態反映。

7、挫折適應問題。 中學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學習方面的、人際關係方面的、興趣和願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觀因素、社會環境因素以及個人主觀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各類心理活動正常、關係協調、內容與現實一致和人格處在相對穩定狀態。說得通俗點,心理健康的標誌是: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人際關係良好,能適應環境,有幸福感,在學習、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準的標準,有以下十項:心理活動強度、心理活動耐受力、週期節律性、意識水準、暗示性、康復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會交往、環境適應能力。

二、學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對學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青年學生對新生事物特別敏感,好奇心強,喜歡追求與眾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問題,並以標新立異為自豪,不願意恪守“老一套”,不願意聽“老生常談”,看問題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過程中,僅以為“授業”,“解惑”方能讓學生有知有識,於是一概地以一種固定模式去傳業,去釋惑,惟此而已,對那些“不違章守法”實際上是欲脫離自己設計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學生則視為“差生”,“調皮”,“不規矩”。的確,由於中學生閱歷淺,思想混亂,有些行為讓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為師者單以次為憑,不尊重學生,挖苦諷刺或懲罰。這樣,就使學生喪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學生社會情況出現障礙,學生中膽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們,無論教育著用心如何,學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對待,膽小的雖不言語或直接反抗,但消極的反抗是明顯不過的了。

學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傾訴,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視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則會使學生覺得非常寂寞,逐漸產生孤僻心理。

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確理解和認識學生的這種需要,在實際教育中往往出現順從教育者為“優”,反之則認為“差”的現象,這實際上是把教育和權力以及力量結緣。

中學生自由奔放的世界是令人驚歎的,但教育者因為沒有切身的體會,可能對此感到不安和無法容忍,還企圖把自己的固定觀念強加給學生,所以必然會形成學生與教育者之間的這種差距,從而造成學生的“反抗的萌芽”。

那種只根據自己的經驗而不能適應社會多樣化的老師,是不可能理解在多樣化社會中的學生的心理的。這是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

2、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點。

家庭是學生社會化的最初的重要場所,是家長把品質行為傳給下一代的地方。家長的品質行為是影響學生在學生乃至社會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學生們知道的許多知識不是在學校裡學到的,而是從爸爸媽媽那裡學來的,現在許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圍,有的家長工作之余忙於喝酒,賭博,或忙於發財致富,放鬆了對孩子的教育,導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墮落;有的家長品行不端,行為放縱,對孩子起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更有許多家庭對獨生子女採取嬌寵態度,使孩子嬌生慣養,受不得半點艱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現偏激行為。即使對小孩嚴格要求的家長也有不少總想把自己的期待強加給子女,而對於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質方面的培養置之不理。其結果是,中學生階段不少學生對家長採取的能騙就騙,能瞞就瞞,結果是受害的是學生,心靈情感必然不健康。

3、社會環境污染。

由於現在社會公德意識的低落,人們對許多有違道德的行為已經習以為常,並因此導致教育的誤導,使少年兒童對行為正確性的認識模糊,引起說謊,欺騙,偷竊,破壞,對抗等品行障礙的發生;其次社會上的某些文化娛樂設施成為誘使青少年蛻變的場所,如青少年是電子遊戲廳裡實際消費的群體,尤為嚴重是社會上的一些影視公共場所,為了追求票房價值,經常播放兇殺,淫穢等影視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後,便開始行兇,打架,尋求刺激,屢禁不止的黃色書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對策。

對於廣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視和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應成為當務之急的重要任務。根據心理學發展的規律和要求,依據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加強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全面滲透、全方位推進。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適應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質教育模式。

學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個重要屬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調動學校各個方面的力量,全面滲透、多管道,全方位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應是學校首選策略。首先學校領導和教師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給予高度重視,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納入學校教育工作系統。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視,該策略才有實施的基礎;然後將心理教育分佈在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構建一個專門管道與非專門管道有機結合的教育網路。專門管道就是要開展心理教育專業課,實施心理輔導、開展心理諮詢、和實施心理治療;非專門性的就是在學科教學中、在德育活動中、在課外活動中、在勞技課中、在學校的各項管理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還要構建一個學校、家庭、社區教育相結合的教育網路,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素質教育的主管道是課堂教學,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於各科教學之中,教師通過不同的教學途徑,變換多種教學方法,運用每一教學步驟,在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有利於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近十來年,通過教學改革已有很多可以借鑒,如上海黃浦區教育學院和嶗山中學、濰坊中學在教改實驗中設計的三段式課堂結構:第一段: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動機,喚起高昂、飽滿的熱情,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第二段:利用創設的氣氛,提出問題,在學生的好奇的思索中,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時間裡,教師控制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動力作用和智力因素的操作功能,使其達到最佳狀態,完成新課教學任務;第三段:鞏固擴展第二階段學習內容,強化心理品質訓練。實驗結果,不但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學生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相應發展。又如在教學中確立情感目標,進行有效的情感教育,教師有意識地把情和知統一於教學之中,使學生的識記能力、欣賞能力、情感陶冶同時活躍起來。語文課中的表情複述、課本劇排練,數學課中對數學美的鑒賞,都能達到此目的。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學生健康的人格,優良的心理品質與班主任工作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從現有教學體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方面的輔導至關重要,但現實中,班主任大多數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心理諮詢技術,還不能勝任對學生心理健康指導。加強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培訓,使班主任人人能勝任這項工作,這是學校的當務之急。

2、加強家庭教育,家長注意引導孩子身心全面發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的教育,每一個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樣有著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觀念,教養方式,家庭的教育環境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為家長應從下面幾個方面注重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為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人才。

(1)轉變只重智育,忽視德育,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觀念。

(2)以身作則,率先示範。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別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會健康。

(3)重視對學生精神生活的引導,加強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鼓勵樹立建功于國家和自立自強的觀念意識,注意鍛煉孩子的吃苦耐勞,戰勝挫折的意志和堅強的品德,有意識地創設一些困難,障礙,曲折,讓孩子去經歷,增強其自信,磨煉其意志,培養其獨立的人格。特別是培養和發展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從中培養孩子觀察,記憶,分析,創造,審美的能力。

(4)尊重孩子,不走兩個極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為家長,應該從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當作私有“財產”,愛之則寵,恨之則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嚴重影響,溺愛型和打罵型的教養方式可直接導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發生。所以家長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進行思想交流多給以鼓勵,這樣孩子在被愛,被尊重的環境中成長,他也必然知道怎樣去愛他人,尊重他人,幫助他人。

(5)家長要經常和學校聯繫,取得與學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長要克服單純依賴學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積極參加學校對孩子的教育活動。如家長會,家長學校,座談會等。對學校老師反映的意見,要正確對待,既不要袒護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對孩子進行的教育內容要與學校一致,對孩子進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進行理想教育,不能給孩子灌輸不健康的內容,如金錢至上,甚至對社會陰暗面當著孩子的面橫加評論。

(6)對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家長要及時分析,及時引導,及時解決,以免積少成多,日久天長,釀成大禍。

3、營造一個寬鬆,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培養學生一個完整的自我,一個人格健全的“自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僅不能離開學校,家庭的教育和輔導,而且也離不開社會環境的薰陶。環境育人,不良的社會環境會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會各界和社區應關心青少年的成長,支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並促進其發展,形成一個有益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據調查某校30%的初中生認為社會不良現象對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湖北某縣有一個中學生因看到過多的社會陰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殺身亡。所以,我們的社會必須加強措施,減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對青少年的腐蝕和滲透,減少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發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書刊物,出售香煙及不合法藥品,開放“三室一

廳”等等。只有為青少年的成長建立一個全社會的“保護網”,過濾社會有害物質,還青少年一個潔淨的藍天,同時加大社會對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傳和教育,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和造就二十一世紀人格健全的創新人才,促進社會的進步。

表現出對學生(特別是優生)的缺點看多優點看少,拿家長和有些老師的話說,“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極評價多於積極評價,使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常因一次考試失敗“老覺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敗,考大學肯定沒有希望了”於是灰心喪氣,“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6、早戀問題的困擾。高中生自身的生理發育日趨成熟,對異性的渴望不斷加強,導致“早戀問題”,高中這種現象也較突出,“總是想看到他”“我總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說話心情總是很興奮”,甚至於“我愛上了我的語文老師”,由此感到“煩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績開始下降。由於走進了戀愛的誤區,心理衝突加劇,產生種種心理病態反映。

7、挫折適應問題。 中學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學習方面的、人際關係方面的、興趣和願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觀因素、社會環境因素以及個人主觀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各類心理活動正常、關係協調、內容與現實一致和人格處在相對穩定狀態。說得通俗點,心理健康的標誌是: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人際關係良好,能適應環境,有幸福感,在學習、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準的標準,有以下十項:心理活動強度、心理活動耐受力、週期節律性、意識水準、暗示性、康復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會交往、環境適應能力。

二、學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對學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青年學生對新生事物特別敏感,好奇心強,喜歡追求與眾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問題,並以標新立異為自豪,不願意恪守“老一套”,不願意聽“老生常談”,看問題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過程中,僅以為“授業”,“解惑”方能讓學生有知有識,於是一概地以一種固定模式去傳業,去釋惑,惟此而已,對那些“不違章守法”實際上是欲脫離自己設計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學生則視為“差生”,“調皮”,“不規矩”。的確,由於中學生閱歷淺,思想混亂,有些行為讓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為師者單以次為憑,不尊重學生,挖苦諷刺或懲罰。這樣,就使學生喪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學生社會情況出現障礙,學生中膽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們,無論教育著用心如何,學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對待,膽小的雖不言語或直接反抗,但消極的反抗是明顯不過的了。

學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傾訴,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視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則會使學生覺得非常寂寞,逐漸產生孤僻心理。

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確理解和認識學生的這種需要,在實際教育中往往出現順從教育者為“優”,反之則認為“差”的現象,這實際上是把教育和權力以及力量結緣。

中學生自由奔放的世界是令人驚歎的,但教育者因為沒有切身的體會,可能對此感到不安和無法容忍,還企圖把自己的固定觀念強加給學生,所以必然會形成學生與教育者之間的這種差距,從而造成學生的“反抗的萌芽”。

那種只根據自己的經驗而不能適應社會多樣化的老師,是不可能理解在多樣化社會中的學生的心理的。這是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

2、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點。

家庭是學生社會化的最初的重要場所,是家長把品質行為傳給下一代的地方。家長的品質行為是影響學生在學生乃至社會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學生們知道的許多知識不是在學校裡學到的,而是從爸爸媽媽那裡學來的,現在許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圍,有的家長工作之余忙於喝酒,賭博,或忙於發財致富,放鬆了對孩子的教育,導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墮落;有的家長品行不端,行為放縱,對孩子起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更有許多家庭對獨生子女採取嬌寵態度,使孩子嬌生慣養,受不得半點艱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現偏激行為。即使對小孩嚴格要求的家長也有不少總想把自己的期待強加給子女,而對於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質方面的培養置之不理。其結果是,中學生階段不少學生對家長採取的能騙就騙,能瞞就瞞,結果是受害的是學生,心靈情感必然不健康。

3、社會環境污染。

由於現在社會公德意識的低落,人們對許多有違道德的行為已經習以為常,並因此導致教育的誤導,使少年兒童對行為正確性的認識模糊,引起說謊,欺騙,偷竊,破壞,對抗等品行障礙的發生;其次社會上的某些文化娛樂設施成為誘使青少年蛻變的場所,如青少年是電子遊戲廳裡實際消費的群體,尤為嚴重是社會上的一些影視公共場所,為了追求票房價值,經常播放兇殺,淫穢等影視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後,便開始行兇,打架,尋求刺激,屢禁不止的黃色書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對策。

對於廣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視和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應成為當務之急的重要任務。根據心理學發展的規律和要求,依據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加強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全面滲透、全方位推進。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適應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質教育模式。

學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個重要屬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調動學校各個方面的力量,全面滲透、多管道,全方位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應是學校首選策略。首先學校領導和教師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給予高度重視,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納入學校教育工作系統。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視,該策略才有實施的基礎;然後將心理教育分佈在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構建一個專門管道與非專門管道有機結合的教育網路。專門管道就是要開展心理教育專業課,實施心理輔導、開展心理諮詢、和實施心理治療;非專門性的就是在學科教學中、在德育活動中、在課外活動中、在勞技課中、在學校的各項管理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還要構建一個學校、家庭、社區教育相結合的教育網路,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素質教育的主管道是課堂教學,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於各科教學之中,教師通過不同的教學途徑,變換多種教學方法,運用每一教學步驟,在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有利於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近十來年,通過教學改革已有很多可以借鑒,如上海黃浦區教育學院和嶗山中學、濰坊中學在教改實驗中設計的三段式課堂結構:第一段: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動機,喚起高昂、飽滿的熱情,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第二段:利用創設的氣氛,提出問題,在學生的好奇的思索中,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時間裡,教師控制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動力作用和智力因素的操作功能,使其達到最佳狀態,完成新課教學任務;第三段:鞏固擴展第二階段學習內容,強化心理品質訓練。實驗結果,不但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學生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相應發展。又如在教學中確立情感目標,進行有效的情感教育,教師有意識地把情和知統一於教學之中,使學生的識記能力、欣賞能力、情感陶冶同時活躍起來。語文課中的表情複述、課本劇排練,數學課中對數學美的鑒賞,都能達到此目的。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學生健康的人格,優良的心理品質與班主任工作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從現有教學體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方面的輔導至關重要,但現實中,班主任大多數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心理諮詢技術,還不能勝任對學生心理健康指導。加強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培訓,使班主任人人能勝任這項工作,這是學校的當務之急。

2、加強家庭教育,家長注意引導孩子身心全面發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的教育,每一個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樣有著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觀念,教養方式,家庭的教育環境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為家長應從下面幾個方面注重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為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人才。

(1)轉變只重智育,忽視德育,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觀念。

(2)以身作則,率先示範。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別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會健康。

(3)重視對學生精神生活的引導,加強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鼓勵樹立建功于國家和自立自強的觀念意識,注意鍛煉孩子的吃苦耐勞,戰勝挫折的意志和堅強的品德,有意識地創設一些困難,障礙,曲折,讓孩子去經歷,增強其自信,磨煉其意志,培養其獨立的人格。特別是培養和發展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從中培養孩子觀察,記憶,分析,創造,審美的能力。

(4)尊重孩子,不走兩個極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為家長,應該從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當作私有“財產”,愛之則寵,恨之則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嚴重影響,溺愛型和打罵型的教養方式可直接導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發生。所以家長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進行思想交流多給以鼓勵,這樣孩子在被愛,被尊重的環境中成長,他也必然知道怎樣去愛他人,尊重他人,幫助他人。

(5)家長要經常和學校聯繫,取得與學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長要克服單純依賴學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積極參加學校對孩子的教育活動。如家長會,家長學校,座談會等。對學校老師反映的意見,要正確對待,既不要袒護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對孩子進行的教育內容要與學校一致,對孩子進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進行理想教育,不能給孩子灌輸不健康的內容,如金錢至上,甚至對社會陰暗面當著孩子的面橫加評論。

(6)對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家長要及時分析,及時引導,及時解決,以免積少成多,日久天長,釀成大禍。

3、營造一個寬鬆,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培養學生一個完整的自我,一個人格健全的“自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僅不能離開學校,家庭的教育和輔導,而且也離不開社會環境的薰陶。環境育人,不良的社會環境會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會各界和社區應關心青少年的成長,支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並促進其發展,形成一個有益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據調查某校30%的初中生認為社會不良現象對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湖北某縣有一個中學生因看到過多的社會陰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殺身亡。所以,我們的社會必須加強措施,減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對青少年的腐蝕和滲透,減少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發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書刊物,出售香煙及不合法藥品,開放“三室一

廳”等等。只有為青少年的成長建立一個全社會的“保護網”,過濾社會有害物質,還青少年一個潔淨的藍天,同時加大社會對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傳和教育,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和造就二十一世紀人格健全的創新人才,促進社會的進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