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瘋癲和尚,濟公的原型是誰?是他嗎?

濟公和尚是民間傳說的扶危濟困, 抱打不平的傳奇式人物。 他蓬頭垢面、衣衫不整、不守佛戒、東遊西蕩、喜好酒肉、遊戲人間、整天瘋瘋癲癲, 時隱時現, 但他揚善除惡, 罰一勸百, 一直受到勞苦大眾的愛戴和尊崇。

全國許多寺廟中都有濟公的塑像。 其面部表情頗為有趣。 從左邊看, 愁容滿面;從右邊看, 笑容可掬;從正面看, 左半臉哭, 右半臉笑。 甚是有趣。 在杭州虎跑風景區, 還有濟公殿, 濟祖塔院等遺跡。 還有關於濟公的歌謠:“濟顛濟顛, 非凡非仙, 打開荊棘林, 透過金剛圈。 眉毛廝結, 鼻孔撩天, 燒了護身符, 落紙如雲煙, 有時結茅宴坐荒上顛, 有時長安市上酒家眠。 氣吞九州, 囊無一錢, 時節到來, 奄如脫蟬, 湧出利市, 八萬四千。 稱歎不盡, 而說偶言。 嗚呼, 此所以為濟顛!”

這個“濟顛”, 就是濟公。 《辭源》上曾這樣介紹他:濟公, 宋代著名僧人。 生於西元1129年, 出生在天臺(今屬浙江省),

俗姓李, 名道濟, 佯狂不飾細行, 飲酒食肉, 遊行市井間, 人以為顛”, 故稱“濟顛”, 他開始在靈隱寺出家, 因其行為怪異, 又屢屢有違佛戒, 後為寺僧所厭, 遂移居淨慈寺。 西元1202年, 無疾端坐而逝, 活了七十三歲。 這樣看來, 歷史上確有濟公其人。

但是有人認為, 上述資料是源自於明代《西湖遊覽志餘》, 並非史籍, 不足為信。 且民間傳說頗具傳奇色彩, 有關濟公的小說, 如《濟顛禪師語錄》、《紅倩難濟顛》、《濟公大師醉菩提全傳》、《評演濟公傳》、尤其是二百四十二回的《濟公全傳》, 更使濟公充滿了神秘色彩, 難以讓人相信世界上真有這麼個亦凡亦仙的僧人。

況且自南宋以來, 各種僧門著作中都沒有關於濟公的記載, 權威的《佛祖統記》一書, 所記名僧四百四十一人, 均無濟公之名。 那麼, 濟公是不是人們憑空創造的虛構人物呢?據有人考證, 現實中還真有個濟公的原型, 就是南北朝時期的曆宋、齊、梁三朝的高僧寶志。 《花朝生筆記》載, 寶志。 和尚, 俗姓朱, 金城人。 因其自幼家貧, 不滿十歲就到建康道林寺出家為僧。

後來, 他向西域來的名僧良耶舍學習禪法, 大有長進, 竟有了些名氣。 可是, 不知什麼原因, 到了宋明帝泰始初年, 他突然瘋顛起來, 赤足蓬頭, 僧衣襤樓, 飲食無常, 居無定所, 形似乞丐, 常常口中念念有詞, 惹人訕笑。 到了南齊建元年間, 他更變得一天不進飲食也不知饑渴, 但面色如常。 尤為神奇的是, 他語言恍惚卻又屢屢靈驗, 齊武帝把他請進宮裡, 他竟然一變分為三人, 使齊武帝驚詫不已, 他還密運法術, 使齊武帝見到其父在地獄中受刑的情景, 頓生感悟, 遂下令減輕百姓賦稅, 並消除了許多錐刺刀割的酷刑…

梁時, 梁武帝精通佛學, 很尊敬寶話和尚。 他也將寶詰和尚請進宮裡, 拜寶志為師父, 稱其為“國師”。 他特地下詔:“志公混跡塵世,

神遊天上, 不避水火, 不畏蛇虎, 要說他的佛理, 勝過羅漢, 要說他的隱論, 恰似神仙。 ”還傳諭宮人, 不許禁止寶法的活動, 不許怠慢他, 並任其自由出入宮掖。 簡直位越三公, 榮耀無比。 寶志和尚也不負所望, 在天監五年江南大旱之時, 代皇帝求雨, 當天就下起了瓢潑大雨。 他一直活動在建康一帶, 顯靈四十多年, 後來在宮禁後堂坐化, 終年九十七歲。

歷代以來,有東南巨刹之稱的南京靈穀寺,就是為了紀念寶話和尚而建的。其中的寶公骨塔就是他的墓場。塔前有“三絕碑”。中間刻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畫的寶法像,像的左側是唐代大詩人李白作的像贊,字為大書法家顏真卿所寫。除此之外,並刻有《寶公菩薩十一時歌》,是書法家趙孟版的手筆。寶志骨塔前還有巍峨的志公殿。寶志死後,他的事蹟越傳越廣。百姓直呼其為志志顛和尚”。也許是吳依軟語難分,傳來傳去,“志顛”訛為濟顛;也許是人們將“道濟”比作“寶志”,逐漸演變成了後來的濟公。

不過,由寶志變為濟公,也僅是一種猜測。二者相比,濟公的形象比寶志這個原型更加生動精彩。濟公雖然沒被載入正史,但他在歷史上的影響遠遠超過寶志。人們喜歡濟公,崇拜濟公,以自己的理解和願望塑造濟公,是有其思想根源和社會根源的。這樣的事例,在中國歷史上並不鮮見。那麼,尋覓他們的原型也是不無意義的了。

歷代以來,有東南巨刹之稱的南京靈穀寺,就是為了紀念寶話和尚而建的。其中的寶公骨塔就是他的墓場。塔前有“三絕碑”。中間刻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畫的寶法像,像的左側是唐代大詩人李白作的像贊,字為大書法家顏真卿所寫。除此之外,並刻有《寶公菩薩十一時歌》,是書法家趙孟版的手筆。寶志骨塔前還有巍峨的志公殿。寶志死後,他的事蹟越傳越廣。百姓直呼其為志志顛和尚”。也許是吳依軟語難分,傳來傳去,“志顛”訛為濟顛;也許是人們將“道濟”比作“寶志”,逐漸演變成了後來的濟公。

不過,由寶志變為濟公,也僅是一種猜測。二者相比,濟公的形象比寶志這個原型更加生動精彩。濟公雖然沒被載入正史,但他在歷史上的影響遠遠超過寶志。人們喜歡濟公,崇拜濟公,以自己的理解和願望塑造濟公,是有其思想根源和社會根源的。這樣的事例,在中國歷史上並不鮮見。那麼,尋覓他們的原型也是不無意義的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