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8年小麥病蟲害重于常年,咋回事?

據全國農技中心組織科研、教學和推廣單位專家會商分析, 預計2018年小麥主要病蟲害總體偏重發生, 發生面積9.0億畝次。 其中, 病害4.8億畝次、蟲害4.2億畝次。 赤黴病在長江中下游和黃淮麥區偏重流行風險高, 條銹病在黃淮南部、江漢平原、西南和西北部分麥區發病程度重, 麥蚜在華北大部和黃淮北部麥區大發生, 白粉病和紋枯病在高產麥區發生普遍。

發生趨勢

(一)小麥病害

赤黴病偏重流行風險高, 發生面積1億畝。 其中, 安徽和江蘇沿淮及其以南、湖北江漢平原等麥區大流行風險高, 長江中下游其他麥區和黃淮南部麥區有偏重流行的風險,

黃淮北部、華北南部、西南和西北部分麥區有中等流行的可能。

條銹病總體偏重發生, 發生面積6000萬畝。 其中, 湖北、河南南部、陝西南部及關中西部、甘肅南部及隴中山區晚熟麥區、四川沿江河流域、新疆伊黎河谷地區偏重發生, 黃淮、西南、西北的其他麥區中等發生, 華北大部偏輕發生。

紋枯病總體偏重發生, 發生面積1.3億畝。 其中, 湖北東部和江漢平原, 安徽、江蘇的淮北和江淮, 以及河南、山東西南部麥區偏重發生, 江淮、黃淮、華北的其他麥區中等發生。

白粉病總體中等發生, 發生面積9000萬畝。 其中, 江蘇的淮北和江淮、甘肅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山東中南部高產灌區等麥區偏重發生, 黃淮、華北、西南、西北其他麥區中等發生。

葉銹病在全國大部分麥區普遍發生,全蝕病、莖基腐病、根腐病、葉枯病、病毒病、黑穗病、胞囊線蟲病、雪腐雪黴病等病害在部分麥區會造成一定危害。

(二)小麥蟲害

蚜蟲總體偏重發生, 發生面積2.3億畝。 其中, 山東、河北大發生, 黃淮、華北的其他麥區、西南麥區的四川和西北的寧夏偏重發生, 長江中下游、西南、西北的其他大部麥區中等發生。

麥蜘蛛總體中等發生, 發生面積9000萬畝。 其中, 河南西部等地偏重發生, 黃淮、西北大部麥區中等發生, 華北、江淮、西南大部麥區偏輕發生。

吸漿蟲總體偏輕發生, 發生面積1500萬畝。 其中, 河北石家莊、山東德州和濱州局部地區可能出現高密度田塊, 河北中南部中等發生,

西北、華北和黃淮其他大部麥區偏輕發生。

一代粘蟲、棉鈴蟲、麥莖蜂、灰飛虱、麥葉蜂、白眉野草螟、土蝗等害蟲在部分麥區會造成一定危害。

預測依據

(一)條銹病秋苗病情重於近3年, 其他病蟲基數偏低條銹病秋苗發生面積大、病情重。 甘肅、寧夏、陝西秋苗主發區發生面積380.8萬畝, 是2012年以來最大的一年, 比2014-2016年分別增加55.1%、76.3%和94.8%, 局部早播麥田發病中心多、病情重。 甘肅發生面積300.6萬畝, 同比增加94.8%, 各地平均病田率20%-60%, 局地達100%;病葉率平均為0.01%-0.8%, 是上年同期的2-8倍, 天水麥積區最高達48.5%。 寧夏10月12日見病, 同比偏遲2天, 是2009年以來第二早的年份;發生面積為67.3萬畝, 同比增加2倍;病葉率1%-7.3%, 同心縣平均為21.5%, 局地重發田塊達42%。 陝西寶雞、咸陽共8個縣見病, 同比增加2個;發生面積12.9萬畝,

同比減少0.5萬畝;千陽縣平均病田率9.2%, 高於上年的6.3%, 其它各縣零星見病。 新疆阿克蘇拜城、溫宿2個縣見病, 平均病田率為45%, 平均病葉率為1.2%。 四川、湖北分別在9市29縣、2市3縣見病, 比上年同期相比, 四川增加8個縣, 湖北減少8個縣, 見病時間大部早于上年。

紋枯病秋苗病情輕於近年同期, 黃淮、華北麥區普遍發生, 發生面積739萬畝, 同比減少23.6%。 平均病株率, 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分別為3.4%、2.4%、2.1%、1.8%、0.5%, 大部麥區低於近年同期, 與上年同期相比, 河北增加78.2%, 河南、山東、安徽分別減少25.8%、41.7%、16.7%, 山西持平。

白粉病秋苗發病比較普遍, 發病面積541萬畝, 是2010年以來發病面積最大的一年, 但病情輕于上年和近年同期。 平均病葉率, 山西、甘肅、陝西分別為1.3%、1.2%、0.9%, 寧夏南部、河南西部、河北南部等地零星見病,

病情輕于上年同期。

蚜蟲大部麥區蟲量低於近年同期, 江淮、黃淮、華北和西北麥區普遍發生, 發生面積1340萬畝, 同比減少21.6%。 平均百株蚜量, 山西、北京、山東、陝西、寧夏、安徽、河北、河南分別為12.5頭、5.8頭、3.7頭、3.3頭、3.0頭、2.3頭、2.0頭、1.5頭, 低於近5年同期平均蟲量;與上年同期相比, 山西、北京、寧夏分別增加7.0頭、2.8頭和1.1頭, 其他大部麥區減少0.1-1.6頭。

麥蜘蛛大部麥區蟎量低於近年同期, 黃淮、華北麥區發生面積720萬畝, 同比減少18.4%。 平均每尺單行蟎量, 山西、山東、安徽、陝西、河南、河北、寧夏分別為26.0頭、10.0頭、5.9頭、5.7頭、4.3頭、3.6頭和0.2頭, 河北、山東、山西同比增加1.8-8.3頭, 其他麥區減少1.6-19.1頭, 平均蟎量是2010年以來最低的年份。

吸漿蟲大部發生區蟲口密度低於上年和常年。 秋季淘土調查平均每小方蟲量, 河北、陝西、山西、河南、北京分別為1.4頭、1.0頭、0.7頭、0.5頭和0.3頭,比常年和上年同期減少28.4%-57.1%。河北正定、陝西扶風等局部田塊蟲口密度分別為228頭和33頭,高密度田塊和蟲量明顯減少。

(二)小麥品種佈局和種植制度利於病蟲害發生全國大部麥區冬小麥品種佈局無明顯變化,抗病蟲性水準仍然較低。大部麥區種植品種抗鏽性較差,因條中34號等新致病類群頻率上升,條銹病常發區品種抗鏽性喪失加快。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和華北麥區主推品種普遍為赤黴病感病品種,且部分病害常發省赤黴病菌對常用藥劑抗藥性進一步發展;跨區引種的高產品種播期推遲,會使赤黴病易感病期與春季連陰雨天氣相遇概率高,加大了赤黴病偏重流行的風險。江淮、黃淮和華北主產麥區主栽品種對白粉病、紋枯病、蚜蟲等主要病蟲害的抗性普遍較差,加之近年來小麥播種量高、群體大、田間鬱閉,也有利於赤黴病、白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害的發生。

(三)冬春季氣象條件對病蟲害發生有利

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2017年冬季,華北、黃淮、江淮、長江中下游和西南冬麥區大部氣溫偏高,降水正常,對小麥條銹病等病蟲害越冬和冬季發生為害有利。2018年春季,江漢和江淮麥區降水接近常年,該地區小麥抽穗揚花期常年出現連陰雨天氣概率高,有利於赤黴病加重流行;西南麥區降水偏多1-5成,有利於小麥條銹病春季流行;華北南部、黃淮等地氣溫偏高0.5-1℃,降水正常或偏少,對小麥蚜蟲發生為害十分有利。

...........................................................................

河北、陝西、山西、河南、北京分別為1.4頭、1.0頭、0.7頭、0.5頭和0.3頭,比常年和上年同期減少28.4%-57.1%。河北正定、陝西扶風等局部田塊蟲口密度分別為228頭和33頭,高密度田塊和蟲量明顯減少。

(二)小麥品種佈局和種植制度利於病蟲害發生全國大部麥區冬小麥品種佈局無明顯變化,抗病蟲性水準仍然較低。大部麥區種植品種抗鏽性較差,因條中34號等新致病類群頻率上升,條銹病常發區品種抗鏽性喪失加快。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和華北麥區主推品種普遍為赤黴病感病品種,且部分病害常發省赤黴病菌對常用藥劑抗藥性進一步發展;跨區引種的高產品種播期推遲,會使赤黴病易感病期與春季連陰雨天氣相遇概率高,加大了赤黴病偏重流行的風險。江淮、黃淮和華北主產麥區主栽品種對白粉病、紋枯病、蚜蟲等主要病蟲害的抗性普遍較差,加之近年來小麥播種量高、群體大、田間鬱閉,也有利於赤黴病、白粉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害的發生。

(三)冬春季氣象條件對病蟲害發生有利

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2017年冬季,華北、黃淮、江淮、長江中下游和西南冬麥區大部氣溫偏高,降水正常,對小麥條銹病等病蟲害越冬和冬季發生為害有利。2018年春季,江漢和江淮麥區降水接近常年,該地區小麥抽穗揚花期常年出現連陰雨天氣概率高,有利於赤黴病加重流行;西南麥區降水偏多1-5成,有利於小麥條銹病春季流行;華北南部、黃淮等地氣溫偏高0.5-1℃,降水正常或偏少,對小麥蚜蟲發生為害十分有利。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