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內耳眩暈症

1

名詞解釋

編輯

耳眩暈是因邪犯內耳, 或臟腑虛弱, 內耳失養, 或痰濁水濕泛溢內耳所致。 以頭暈目眩, 噁心嘔吐, 耳鳴等為主要表現的眩暈類疾病。 本病多見於西醫所指梅尼埃病。

2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編輯

本病多見於西醫所指梅尼埃病。

3

病因

編輯

邪犯耳竅, 或臟腑虛弱, 耳竅失養, 或痰濁水濕泛溢耳竅所致。

4

病機

編輯

1、風邪外襲, 上擾清竅

風性主動, 善行而數變, 若因氣候突變, 或起居失常, 風邪外襲, 引動內風, 上擾清竅, 則可致耳平衡失司, 發為眩暈。

2、痰濁中阻, 蒙閉清竅

飲食不節, 或勞倦、思慮過度, 傷於脾胃,

致脾失健運, 不能運化水濕, 聚濕生痰。 痰濁阻遏中焦, 清陽不升, 濁陰不降, 清竅為之蒙蔽, 發為眩暈。

3、氣血瘀滯, 閉塞耳竅

跌僕墜落, 頭顱外傷, 血溢脈外, 氣滯血瘀, 或病久氣虛血瘀, 或痰瘀交阻, 致腦絡痹阻, 耳竅閉塞, 氣血不能榮養清竅, 故眩暈時作。

4、肝陽上亢, 擾亂清竅

肝為風木之髒, 內寄相火, 體陰而用陽, 喜條達而主升發, 主疏泄, 賴腎精以充養, 若情志不遂, 易致肝氣鬱結, 氣鬱化火, 肝陰暗耗, 陰不制陽, 風陽上擾清竅, 則眩暈;若素體陰虛, 水不涵木, 則肝陽上亢, 擾亂清竅, 亦可致眩暈。

5、腎精虧虛, 髓海不足

腎主藏精而生髓, 腦為髓之海。 若先天稟賦不足, 後天失養, 或房勞過度, 耗傷腎精, 則腎精虧損, 髓海空虛, 不能濡養清竅, 而發為眩暈。

若腎陽虧虛, 不能溫化水濕, 寒水內停, 上泛清竅, 亦可發為眩暈。

6、氣血不足, 耳竅失養

若久病不愈, 耗傷氣血, 或失血之後, 虛而不復, 或脾氣虛弱, 運化失常, 氣血生化之源不足, 且升降失常, 清陽不升, 而致上部氣血不足, 清竅失養, 而發為眩暈。

5

診查要點

編輯

診斷依據

1、突發性眩暈, 伴耳鳴、耳聾、耳悶。 常以耳鳴為先兆, 隨之耳聾、眩暈。 眩暈多為旋轉性, 動則更甚, 伴噁心嘔吐, 面色蒼白, 出冷汗或血壓下降, 但神志清楚。

2、上述症狀呈陣發性發作, 每次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 突然消失或逐漸減輕。 可一日發作數次或數年乃至終身發作一次。 間隙期一般無症狀或有聽力障礙, 多次發作後, 間歇期耳聾逐次加重。

3、鼓膜正常。

4、有時可查見自發性眼震,

呈水準型, 方向不定。

5、聽力檢查呈感音神經性聾或混合性聾, 典型者為上升型曲線, 多為一側性。 重振試驗陽性, 聲反射有重振現象。

6、前庭功能檢查, 早期反應正常或敏感, 反復發作後則反應降低, 可出現向對側的優勢偏向。

7、發作時甘油試驗陽性。

病證鑒別

1、膿耳眩暈症(迷路炎):有急性膿耳或慢性膿耳急性發作病史, 伴頭痛, 耳內溢膿等症, 眩暈開始較輕, 可隨病情變化而迅速加劇。

2、藥聾(藥物中毒性聾):多在使用耳毒性藥物後出現眩暈, 常伴有口唇發麻等症, 眩暈為不穩感, 耳聾為雙側性, 早期即有一側或雙側前庭功能減退, 無反復發作。

3、風眩:眩暈持續時間長, 非發作性, 血壓增高, 無耳聾。

4、血(脈)厥:眩暈的發作常與特定的體位有關,

甚者出現昏倒, 無耳鳴耳聾。

5、聽神經瘤:眩暈漸起, 較輕, 伴耳及進行性或突發性聽力下降, 病側前庭功能減退或消失, 後期可出現面癱或三叉神經痛, X線示內聽道擴張。

相關檢查

1、自發性眼震:眩暈發作時可見自發性水準型或水準旋轉型眼球震顫, 快相向病側或健側, 發作過後眼震逐漸消失。

2、外耳道及鼓膜檢查:多無異常發現。

3、聽力檢查:反復進行聽力學檢查, 部分患者可顯示波動性感音性聽力減退, 即眩暈發作期聽力減退, 間歇期聽力好轉, 但聽力檢查正常不能排除本病。

4、前庭功能檢查:初次發作者, 可顯示病側前庭功能亢進, 或有向病側的優勢偏向;多次發作者, 則病側前庭功能減退甚至消失, 或有向健側的優勢偏向。

部分患者雖有多次發作, 前庭功能可正常。

6

辯證論治

編輯

辯證要點

本病在眩暈發作期以實證為多見, 如風邪外襲、痰濁中阻、肝陽上擾等, 亦可見於虛中夾實, 如寒水上泛等;在發作間歇期以虛證為多見, 如髓海不足、上氣不足等。 臨床上應針對不同情況進行辨證論治。

治療原則

根據耳眩暈發病原因, 疏風散邪, 滌痰息風, 活血祛瘀, 平肝潛陽, 補腎填精, 補氣健脾為內治法;配合針灸等局部治療。

證治分類

(一)風邪外襲, 上擾耳竅

症狀:突發眩暈, 如坐舟車, 噁心嘔吐;可伴有發熱惡風, 鼻塞流涕, 咳嗽, 咽痛。 舌質紅, 苔薄黃, 脈浮數。

治法:疏風散邪, 清利頭目。

方藥:桑菊飲加減。

常用藥:桑葉、菊花、薄荷、連翹、桔梗、杏仁、蔓荊子、蟬衣。

(二)痰濁中阻,蒙閉清竅

症狀:眩暈而見頭重如蒙,胸悶不舒,嘔惡較甚,痰涎較多,或見耳鳴耳聾,心悸,納呆倦怠。舌苔白膩,脈濡滑。

治法:燥濕健脾,滌痰息風。

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東加減。

常用藥: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白術、天麻。

(三)氣血瘀滯,閉塞耳竅

症狀:眩暈時作,耳鳴耳聾,伴有頭痛,心悸健忘,失眠多夢;或見面色晦暗,口唇發紫,肌膚甲錯,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細澀或弦澀。

治法:活血祛瘀,通竅活絡。

方藥:通竅活血東加減。

常用藥:麝香、老蔥、鮮薑、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大棗、黃酒。

(四)肝陽上亢,擾亂清竅

症狀:眩暈每因情緒波動、心情不舒、煩惱時發作或加重,可伴頭痛;常兼耳鳴耳聾,口苦咽幹,面紅目赤,急躁易怒,胸脅苦滿,少寐多夢。舌質紅,苔黃,脈弦細數。

治法:平肝息風,滋陰潛陽。

方藥:天麻鉤藤飲加減。

常用藥:天麻、鉤藤、石決明、黃芩、梔子、牛膝、杜仲、桑寄生、益母草、茯神、夜交藤。

(五)腎精虧虛,髓海不足

症狀:眩暈發作較頻繁,發作時耳鳴較甚,聽力減退明顯。伴精神萎靡,腰膝酸軟,心煩失眠,多夢遺精,記憶力差,手足心熱,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補腎,填精益髓。

方藥: 杞菊地黃丸加味。

常用藥:山藥、丹皮、澤瀉、山茱萸、茯苓、枸杞子、菊花、白芍、何首烏。

(六)氣血不足,耳竅失養

症狀:眩暈時發,每遇勞累時發作或加重,發作時面色蒼白,神疲思睡,耳鳴、耳聾,兼唇甲不華,食少便溏,少氣懶言,動則喘促,心悸,倦怠乏力,舌質淡,脈細弱。

治法:補益氣血,健脾安神。

方藥:歸脾東加減。

常用藥:黨參、黃芪、炙甘草、茯苓、白術、當歸、龍眼肉、酸棗仁、木香、生薑、大棗。

7

其他療法

編輯

1、體針: 可選取百會、頭維、風池、風府、神門、內關。根據不同的病因病機,循經取穴,並根據病情虛實而採用不同的手法。

2、耳針:可選腎、肝、脾、內耳、神門、額、心、胃、枕、皮質下、交感等穴,每次取2-3穴,中強刺激,留針20-30分鐘,間歇撚針,每日1次。或用王不留行籽以膠布貼壓在以上穴位上,不時按壓該穴位以加強刺激。

3、頭皮針:取雙側暈聽區針刺,每日1次,5-10次為1療程。

4、穴位注射:可選用合穀、太沖、內關、風池、翳風等穴,每次取2-3穴,每穴注射5%葡萄糖液1-2毫升,或維生素B12注射液0.5毫升,隔日1次。

8

轉歸預後

編輯

耳眩暈屬難治性疾病之一,相當一部分患者經過治療,眩暈可得到緩解,但容易復發,多次發作後,可遺留頑固性的耳鳴及不可逆性耳聾,但一般不會危及生命。也有部分患者治療後很少再發作。

9

預防調護

編輯

1、本病雖症狀嚴重,但不會危及生命,解除患者的恐懼心理,鼓勵患者加強鍛煉,注意勞逸結合。

2、發作期間,患者應臥床休息,注意起立時因突然眩暈而跌倒。症狀緩解後儘早逐漸下床活動。

3、臥室應保持安靜,減少噪音,光線宜暗,空氣要流通。

4、宜低鹽飲食,禁煙、酒、咖啡及濃茶。

5、避免過度疲勞,情志開朗,生活規律,減少復發。

(二)痰濁中阻,蒙閉清竅

症狀:眩暈而見頭重如蒙,胸悶不舒,嘔惡較甚,痰涎較多,或見耳鳴耳聾,心悸,納呆倦怠。舌苔白膩,脈濡滑。

治法:燥濕健脾,滌痰息風。

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東加減。

常用藥: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白術、天麻。

(三)氣血瘀滯,閉塞耳竅

症狀:眩暈時作,耳鳴耳聾,伴有頭痛,心悸健忘,失眠多夢;或見面色晦暗,口唇發紫,肌膚甲錯,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細澀或弦澀。

治法:活血祛瘀,通竅活絡。

方藥:通竅活血東加減。

常用藥:麝香、老蔥、鮮薑、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大棗、黃酒。

(四)肝陽上亢,擾亂清竅

症狀:眩暈每因情緒波動、心情不舒、煩惱時發作或加重,可伴頭痛;常兼耳鳴耳聾,口苦咽幹,面紅目赤,急躁易怒,胸脅苦滿,少寐多夢。舌質紅,苔黃,脈弦細數。

治法:平肝息風,滋陰潛陽。

方藥:天麻鉤藤飲加減。

常用藥:天麻、鉤藤、石決明、黃芩、梔子、牛膝、杜仲、桑寄生、益母草、茯神、夜交藤。

(五)腎精虧虛,髓海不足

症狀:眩暈發作較頻繁,發作時耳鳴較甚,聽力減退明顯。伴精神萎靡,腰膝酸軟,心煩失眠,多夢遺精,記憶力差,手足心熱,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補腎,填精益髓。

方藥: 杞菊地黃丸加味。

常用藥:山藥、丹皮、澤瀉、山茱萸、茯苓、枸杞子、菊花、白芍、何首烏。

(六)氣血不足,耳竅失養

症狀:眩暈時發,每遇勞累時發作或加重,發作時面色蒼白,神疲思睡,耳鳴、耳聾,兼唇甲不華,食少便溏,少氣懶言,動則喘促,心悸,倦怠乏力,舌質淡,脈細弱。

治法:補益氣血,健脾安神。

方藥:歸脾東加減。

常用藥:黨參、黃芪、炙甘草、茯苓、白術、當歸、龍眼肉、酸棗仁、木香、生薑、大棗。

7

其他療法

編輯

1、體針: 可選取百會、頭維、風池、風府、神門、內關。根據不同的病因病機,循經取穴,並根據病情虛實而採用不同的手法。

2、耳針:可選腎、肝、脾、內耳、神門、額、心、胃、枕、皮質下、交感等穴,每次取2-3穴,中強刺激,留針20-30分鐘,間歇撚針,每日1次。或用王不留行籽以膠布貼壓在以上穴位上,不時按壓該穴位以加強刺激。

3、頭皮針:取雙側暈聽區針刺,每日1次,5-10次為1療程。

4、穴位注射:可選用合穀、太沖、內關、風池、翳風等穴,每次取2-3穴,每穴注射5%葡萄糖液1-2毫升,或維生素B12注射液0.5毫升,隔日1次。

8

轉歸預後

編輯

耳眩暈屬難治性疾病之一,相當一部分患者經過治療,眩暈可得到緩解,但容易復發,多次發作後,可遺留頑固性的耳鳴及不可逆性耳聾,但一般不會危及生命。也有部分患者治療後很少再發作。

9

預防調護

編輯

1、本病雖症狀嚴重,但不會危及生命,解除患者的恐懼心理,鼓勵患者加強鍛煉,注意勞逸結合。

2、發作期間,患者應臥床休息,注意起立時因突然眩暈而跌倒。症狀緩解後儘早逐漸下床活動。

3、臥室應保持安靜,減少噪音,光線宜暗,空氣要流通。

4、宜低鹽飲食,禁煙、酒、咖啡及濃茶。

5、避免過度疲勞,情志開朗,生活規律,減少復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