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面對孩子說“不”請家長“溫柔地堅持”

晨報記者 楊虹 吳婉瑩 實習生 徐旻悅

孩子到了2歲左右可能常常會讓家長們感到頭疼, 他們由過去安靜、聽話的“小天使”變成了愛哭鬧、愛發脾氣, 甚至跟爸媽唱反調的“小惡魔”。 面對孩子的不合作, 家長們該如何處理?是嚴厲訓斥還是寬容體諒? 養育孩子, 需要智慧, 也需要耐心。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教研員王菁在“幼有所育——十六區十六講”第五講中為束手無策的爸媽們“支招”:在與孩子“開戰”前, 多嘗試“溫柔地堅持”, 必定能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休戰”方法。

第一個“叛逆期” 家長的寬容要有“度”

說起孩子的不聽話,

家長們便開始大吐苦水:“孩子總是喜歡往地上扔玩具, 還經常把紙撕了玩”“我家孩子就是越說‘不許這麼做’, 他偏要幹”……難怪常有家長感慨, 養兒不易, 且養且珍惜。 對此, 王菁解釋, 2歲的孩子開始用行為說“不”很正常, 在他們迎來了第一個叛逆期時, 獨立意識增強, 自主性也變強, 不喜歡被人來干涉自己的行動, 因此家長應該更寬容一些。

其實孩子不聽話, 並非是家長認為的自己權威不夠。 王菁指出, 問題主要出在家長和孩子沒有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上。 孩子六個月之後, 爸爸媽媽在晚上一定要自己帶孩子, 這一時期孩子會對主帶養人更加親近, 因此是一個重要的建立親子關係的過程。 如果不和孩子多相處, 建立好親子關係,

長大以後想再“管教”孩子就難了。 “如果遇到孩子喜歡亂扔玩具, 家長可以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如果覺得這只是孩子的遊戲, 那就和孩子來來回回扔著玩;如果覺得這樣會養成壞習慣, 那就把孩子抱到地上, 幾次之後孩子就會知道玩玩具要在地上玩。 不要給孩子講太多道理, 因為他們還聽不懂。 ”

“當然對孩子的寬容態度需要掌握一個‘度’。 ”王菁認為, 在一些原則性的問題上, 家長不能過於寬容, 甚至是縱容孩子無禮的行為。 如很多孩子得不到滿足會哭, 即使會說話了也可能選擇哭鬧, 因為他們知道家長聽到哭聲就會滿足自己的要求。 王菁明確表示, 這樣的習慣要不得, 家長應該告訴孩子:“不能哭, 好好說話。

”即使孩子哭鬧不止, 也不能妥協, 一定要堅持讓他停下來好好說, 哭是沒有用的。 “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就會奏效, 孩子慢慢地就會養成好習慣。 ”她說。

學會溫柔地堅持 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在家庭教育中, 媽媽們往往會“苦口婆心”地教導孩子, 而爸爸有時則會“唱黑臉”, 把堅持的方針發揮到極致。 兩人都運用了溫柔和堅持, 為何沒有起到作用呢?對此, 王菁表示, 要溫柔和堅持同時進行, 才算是“溫柔地堅持”。

她建議家長可以進行這些嘗試:譬如, 下班回到家時, 家長務必先把公司煩躁的情緒拋掉, 以溫柔的態度面對孩子。 在面對孩子的對抗行為時, 要明確他只是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使然, 並非故意與你“對著幹”, 比如:遇到孩子亂翻衣櫃時,

家長可以把有危險的、昂貴的服飾收起來, 剩下一些衣服讓孩子盡情地玩, 滿足他的好奇心;若是遇到孩子愛撕紙, 就多預備一些廢紙讓孩子玩, 或是帶他到戶外撿樹葉分散其注意力。 “有時候家長用孩子的思維方式來看待事情, 很多事情就不會頭疼了。 ”

此外, 當家長忍不住想對孩子發火時, 可以在心裡數十下, 穩定情緒之後再和孩子互動, 這樣理智的互動, 就不會把自己的情緒“傳染”給孩子。 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讓孩子耳濡目染, 何不把自身的情緒體驗當作培養孩子情商的良機呢?

王菁認為, 都說家長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 其實孩子們對父母的愛才是最無條件的。 在父母與孩子的戰爭中, 家長最終要讓孩子知道的是:愛是無條件的,

卻是有邊界的。 只有保持“溫柔地堅持”, 才能讓孩子在快樂成長的同時養成良好的習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