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她是半隱居的女匠人,也是舊與新的綰接者

她是半隱居的女匠人, 也是舊與新的綰接者

斟酌居留之地也好, 選擇可從事一生的事業也罷, 都如同遇上對的人, 當聲氣相投、精神相通,

便值得交付出全部真心。

——這特別適合用來描述獨立首飾設計師黃一川的創作與生活。 四年前, 一川將工作室兼居所選定在浙江富春江畔, 這裡遠離鬧市, 傍水環山, 工作室對面就是一個小小的村子, 每天清晨, 村民們會帶著自家種的蔬菜瓜果在村口自發形成市集。 往村裡沿著上山的路步行20多分鐘, 有一個風景絕佳的水庫, 還有竹林, 沿著水庫在竹林中走一走, 所有疲憊和冗雜思緒都會在呼吸間煙消雲散。

“這是自己多年前就已在心裡勾畫過的理想隱居環境, 讓我終於得以從北京喧囂的現實中抽離出來,

心境變得純粹, 可以非常安靜地創作。 ”

北漂時, 一川做過室內設計、平面設計、藝術商店的管理及媒體推廣。 這些在旁人眼中值得羡慕的工作, 在她內心, 卻比不過偶爾出於好玩, 拿父親收集的幾塊老瓷片找師傅做成別致的項鍊。 “當時在藝術機構經常做展覽, 每次都戴著出自自己之手的首飾出席, 總會收到很多朋友和藝術家的讚美, 紛紛鼓勵我轉行。 ”

那是七八年前,“獨立設計師”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很陌生的概念,工作原因讓一川較早就接觸到當時屈指可數的幾位獨立首飾設計師,於是默默想過:是不是自己也可以朝這個方向努力呢?

她嘗試著找金工師傅按自己的設計稿做作品,但成品一直離滿意效果還有距離,直到偶然的機會,參加了一個為期一月的首飾工藝課程,突然發現原來自己就可以把圖紙上的設計變成現實。

開始親自“動手”後,從一個單純的設計師變為匠人,挫折與成就感就始終相伴相生。比如焊接就是硬著頭皮苦練半年學會的,比如所有瓷片的打磨,從不假手於人。手作需要日積月累的練習才能有豐富的經驗,在打磨了成百上千塊瓷片後才能自如地控制尺寸,方寸之間每一個弧度、每一條邊都必須是流暢的,不能有一點兒急躁和馬虎。六七年下來打磨過的瓷片已根本數不計其數,“不去想,好像也就是一眨眼的時間,一細想,就覺得自己挺了不起的,因為這是一個特別孤獨的過程。”

一川的首飾品牌與她同名,風格與特色也是經過幾年的慢慢摸索,才逐漸清晰和確定下來:起點是以殘缺青花古瓷片為載體,設計日常可佩戴的藝術飾品,後來慢慢擴展到不單是青花瓷的殘片,一切有關傳統的材質、工藝都是她有興趣探索的方向,比如近幾年一直在探索的緙絲結合金工工藝,雖然遇到很多問題和困難,依然以十二分的耐性在堅持打磨。

她希望能把傳統藝術、工藝的經典性、本土性和當代的生活趣味相結合,將歷史的塵垢一點點洗淨,融入現代審美意識與精神,讓“重新詮釋”成為一篇溫故知新的故事,給古老以新生。

多年的手作歷程讓一川越來越體會到,很多問題的解決真的要付出足夠的時間,經驗到了,種種嘗試都窮盡了,有一天辦法或許就在那兒。“但也有的問題就沒那麼好解決了,比如古瓷片越來越難找,前幾年有專門的古玩市場可以去淘瓷片,現在市場沒有了,只能偶爾從賣瓷片的老闆那收一點,要淘一塊好瓷片是難上加難。再比如頸椎病,生完寶寶後腰椎也備受困擾,特別害怕因為這個以後做不了作品。”

不過,她也越來越學會順應並用更舒服的方式來處理這一切:近兩年青花的作品更新得很少,一直在修改老的設計,創作的腳步慢下來,心態不那麼著急,反而實現了很多工藝上的改進,讓既有款式的版型、細節更加完善。

對大眾來說,作為古董而存在的、保存完好的古代瓷器多少有些高不可攀,而碎碎的瓷片卻有著千萬種進入當代日常生活的可能,深度體現“日用即美”的精神。“我要做的就是讓這種舊與新的交融更有趣一些,更能激發同好們心中的共鳴,青花瓷不會褪色,一如我的初心。”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工匠之美

那是七八年前,“獨立設計師”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很陌生的概念,工作原因讓一川較早就接觸到當時屈指可數的幾位獨立首飾設計師,於是默默想過:是不是自己也可以朝這個方向努力呢?

她嘗試著找金工師傅按自己的設計稿做作品,但成品一直離滿意效果還有距離,直到偶然的機會,參加了一個為期一月的首飾工藝課程,突然發現原來自己就可以把圖紙上的設計變成現實。

開始親自“動手”後,從一個單純的設計師變為匠人,挫折與成就感就始終相伴相生。比如焊接就是硬著頭皮苦練半年學會的,比如所有瓷片的打磨,從不假手於人。手作需要日積月累的練習才能有豐富的經驗,在打磨了成百上千塊瓷片後才能自如地控制尺寸,方寸之間每一個弧度、每一條邊都必須是流暢的,不能有一點兒急躁和馬虎。六七年下來打磨過的瓷片已根本數不計其數,“不去想,好像也就是一眨眼的時間,一細想,就覺得自己挺了不起的,因為這是一個特別孤獨的過程。”

一川的首飾品牌與她同名,風格與特色也是經過幾年的慢慢摸索,才逐漸清晰和確定下來:起點是以殘缺青花古瓷片為載體,設計日常可佩戴的藝術飾品,後來慢慢擴展到不單是青花瓷的殘片,一切有關傳統的材質、工藝都是她有興趣探索的方向,比如近幾年一直在探索的緙絲結合金工工藝,雖然遇到很多問題和困難,依然以十二分的耐性在堅持打磨。

她希望能把傳統藝術、工藝的經典性、本土性和當代的生活趣味相結合,將歷史的塵垢一點點洗淨,融入現代審美意識與精神,讓“重新詮釋”成為一篇溫故知新的故事,給古老以新生。

多年的手作歷程讓一川越來越體會到,很多問題的解決真的要付出足夠的時間,經驗到了,種種嘗試都窮盡了,有一天辦法或許就在那兒。“但也有的問題就沒那麼好解決了,比如古瓷片越來越難找,前幾年有專門的古玩市場可以去淘瓷片,現在市場沒有了,只能偶爾從賣瓷片的老闆那收一點,要淘一塊好瓷片是難上加難。再比如頸椎病,生完寶寶後腰椎也備受困擾,特別害怕因為這個以後做不了作品。”

不過,她也越來越學會順應並用更舒服的方式來處理這一切:近兩年青花的作品更新得很少,一直在修改老的設計,創作的腳步慢下來,心態不那麼著急,反而實現了很多工藝上的改進,讓既有款式的版型、細節更加完善。

對大眾來說,作為古董而存在的、保存完好的古代瓷器多少有些高不可攀,而碎碎的瓷片卻有著千萬種進入當代日常生活的可能,深度體現“日用即美”的精神。“我要做的就是讓這種舊與新的交融更有趣一些,更能激發同好們心中的共鳴,青花瓷不會褪色,一如我的初心。”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工匠之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