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智能音箱的下半場,出路在何方

概要:AI時代, 想必會也誕生新的巨頭, 接替前人站在浪潮之巔。 但問題是, 趨勢前面, AI帶來的機遇究竟在哪?

科技真是迷人, 他會眷顧每一代的年輕人。

從沸騰的互聯網時代, 到洶湧的移動互聯, 轉瞬又到了AI時代。 適者生存, 大浪淘沙, 每個時代都會成就它獨有的企業。

AI時代, 想必會也誕生新的巨頭, 接替前人站在浪潮之巔。 但問題是, 趨勢前面, AI帶來的機遇究竟在哪?回顧2017, 展望2018。

一、綜述:AI賦能的硬體科技

這幾年AI產品層出不窮, 智慧音箱、消費機器人、翻譯機……AI技術的成熟, 掀起了AI硬體的新風潮。 而這個風潮的帶頭人, 正是美國的電商巨頭亞馬遜。 亞馬遜在14年11月推出了Echo智慧音箱, 率先讓語音技術走進了消費者的家庭。 2年之後, 穀歌推出了Google Home, 美國的音箱之戰轟鳴打響。 到了2017年, 穀歌收購HTC手機業務, 大喊 All in 硬體。 同時, 國內的阿裡騰訊和百度, 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硬體產品。

硬體, 成了AI技術落地不可或缺的載體。

2016年, 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在穀歌大會提到了自家的AI技術, 有知識圖譜、自然語音處理、翻譯、語音辨識、圖像識別這六點。 這六點具體在科技產品上的體現, 可以劃分為語音助手、機器翻譯和圖像視覺。

不僅是穀歌, 放眼更大的AI科技產品視角。

絕大部分AI產品背後, 都是這三類技術應用在推動賦能。

語音助手:語音是最先產品化落地的AI技術。 亞馬遜的Echo音箱自發佈以來, 累計銷售了近2000萬台;國內外, 智慧音箱層出不窮, 目前基本已經回歸巨頭競爭的格局, 創業者幾無機遇;語音技術的成熟,

在國內也催生了陪伴機器人的新品類, 在15年16年喧囂過後, 17年市場趨於冷, 勝出者寥寥(見消費機器人早已競爭紅海, 黑馬突圍有三條路徑)。 語音助手在捧紅了智慧音箱之後, 逐漸開始在可穿戴設備上普及流行。 語音耳機、智慧眼鏡, 逐漸浮現在人們視野中。 這部分內部會在下文中重點講解。

機器翻譯:翻譯技術的快速發展, 大大提升不同國家民眾之間的交流效率。 以谷歌翻譯為例, 已經支援100多種語言的相互翻譯。 在國內, 訊飛、騰訊等都有自身的翻譯引擎。 基於翻譯技術的AI化產品, 有三種形態, 一類是線上模式, 如騰訊翻譯君、有道翻譯官APP;一類是純粹的手持翻譯機, 如訊飛的曉、準兒翻譯機;這兩類目前都是成熟可行的產品形態;第三類是具備翻譯功能的傳統耳機,

如Google Buds, 這一類產品化並不成功。 這部分內容會在後續系列中展開講解。

圖像視覺:圖像視覺目前在2B領域中應用很廣, 如公關安防、刷臉門禁。 在消費電子領域, 目前成熟的模式主要是家庭監控攝像頭。 在這之外, 亞馬遜嘗試了Echo Look, 通過自拍穿衣照片, AI判斷穿衣搭配的好壞;穀歌嘗試了Google Clip相機, 能自動捕捉美好瞬間, 用於家庭孩子拍攝, 這兩項產品目前都沒有大規模應用普及, 硬體模式尚且存疑。 此外, 基於視覺的導航避障還廣泛應用在消費無人機、家庭移動機器人這兩個硬體品類。 這部分內容同樣會在後續系列為大家講解。

二、音箱亂局:成熟模式的巨頭硬戰

1、2015-2017:智慧音箱引爆的巨頭競爭

亞馬遜Echo在14年11月對外公佈,在15年6月開始公開售賣,當年銷量約250萬台。穀歌在2016年11月推出了Google Home智慧音箱。從那開始,美國的智慧音箱市場,一直是亞馬遜和穀歌的二元爭霸。關於兩者的競爭格局,17年12月騰訊新聞有篇報導說『亞馬遜銷量遙遙領先,幾乎是第二名Google Home的三倍』。這麼說不太準確,容易讓人誤解。因為亞馬遜Echo一直都是領先,但是穀歌的份額卻是在慢慢增長。亞馬遜的市場份額在2016年Q4季度是穀歌的8倍,在17年4月是穀歌的3倍,到17年Q3季度,大約是2.7倍。如下是strategy analytics 給出的2017年Q3季度智能音箱出貨量。國內廠商小米、京東和阿裡都有上榜。國內因為人口基數大,經過17年年底的瘋狂促銷,Q4之後的國際格局很快要被中國廠商攪亂。

2、音箱只是棋子,巨頭重兵佈局,重金押注

不僅是國內,在國際市場上,創業選擇智慧音箱領域都是一條不歸路。對亞馬遜、穀歌而言,音箱是搶佔智慧家庭終端的最好載體。在這樣的戰略目標下,硬體根本沒有考慮盈利。前面說到17年Google Home的市場份額相對亞馬遜Echo有提升。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17年推出了低價版的Google Home Mini。每逢節假日,Google Home mini和亞馬遜的Echo Dot一樣,都在以29美金的低價在銷售。智慧音箱從15年到現在,發展已有三年。產品設計、發展模式已經非常成熟。功能屬性、使用者畫像、語音技能、市場策略等等,這些問題在我之前的文章中已經有過深入的分析(詳見亞馬遜Echo智慧音箱研究報告)。當一個產品的模式走向成熟,競爭趨於激烈,勝負就是人和錢的問題。

國內音箱市場,需要重兵佈局,重金押注,高價奇特的音箱走不通,賣弄情懷的音箱的活不久,創業者也玩不起。

三、語音助手的設備轉移:從智慧耳機到智慧眼鏡

1、智慧耳機,究竟價值幾何

從2016年開始,語音助手就逐漸從音箱形態向外延伸。一個是基於音箱做螢幕化。另一個是基於可穿戴設備的語音話。基於音箱做螢幕化,以亞馬遜Echo spot為典型代表。有了螢幕的音箱,在資訊展現方面相對語音播報更快,無論是穀歌還是Facebook,都傳言要推出帶屏音箱,這方面市場同樣是巨頭的蛋糕。

在螢幕化音箱之外,另一大趨勢就是可穿戴設備的語音化。2017年12月,咪咕和訊飛聯合推出了莫比斯智慧耳機;緊接著,咕咚和1more合作同樣推出智慧耳機,搭載騰訊叮噹語音助手;有人說,智能耳機的浪潮要來臨了?真的嗎。

並不是。主要結論有如下兩點:

改良而非革新:語音助手只會是耳機演變的一個子功能,沒有企業能靠語音交互顛覆耳機本身;

傳統而非新銳:傳統耳機品牌會逐步採用語音助手這個功能,創業者很難趁機入局;

要徹底看清楚智慧耳機的本質,要跳出耳機本身,要回到可穿戴設備的全域視角。

2、運動場景:巨頭夾擊下的短暫視窗

那有人會說,智慧耳機就一定沒有應用場景了嗎?並不是。從目前國內外可穿戴設備的格局來看,依然給智慧耳機留有一個很短的時間視窗,那就是運動場景。因為運動時候,手機非常累贅,歌曲可以存儲在耳機上,語音助手也有了獨立存在的可能。

逃離了智慧手機的強輻射。語音在耳機上的價值,就會大大凸顯。在海外市場,有一家創業公司 vinci一直走在智慧耳機的前沿。vinci的第一代智慧耳機就是頭戴式的語音耳機,在16年發起了眾籌,籌到了98萬美金。轉眼看2017年,Bose qc35 ii,Beats studio 3這些頭戴旗艦都有語音助手。在美國,帶有語音助手的耳機已經不是什麼稀奇。vinci 於是在2017年底,緊接著又發起了vinci 2代的眾籌。新產品設計成了項圈式,主打運動場景,在語音助手之外,還可存儲歌曲,記錄運動資料。我們之前說過,運動場景目前是有視窗期的,但是視窗期很短。

這是因為,運動場景的語音助手,很快會受到智慧手錶的輻射。看似缺席了智慧音箱之戰的蘋果公司,其實已經牢牢握住了移動設備和穿戴設備這兩個超高頻的語音入口。

作為可穿戴設備的三巨頭,蘋果、小米和Fitbit,每年的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都在百萬級別。智慧耳機在運動場景的發展,未來一定會受到運動手錶的強烈輻射。未來的運動,也會漸漸不需要手機,而沒有螢幕的耳機,只會成為智慧手錶的輔助。

3、智能眼鏡的新入口

上文說道的Vinci智慧耳機一代和二代,在kickstarter上眾籌都不超過100萬美金。但有另一款智能穿戴,在2016年卻是眾籌了220萬美金,有超過1萬人參與了眾籌,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資料。這款產品就是Vue智慧眼鏡。Vue的創始人是中國的年輕創業者桂家勳。他的Vue眼鏡,也比很多人想像得簡單務實。不是Google Glass的炫酷風,也不是AR Glass的科幻風,就是基於傳統眼鏡(墨鏡、近視眼鏡)的智慧化改良,通過骨傳導技術實現聲音的傳導,從而在眼鏡上釋放了語音助手的魔力。在2017年,亞馬遜也傳言在研發一款基於骨傳導技術的智慧眼鏡。或許也是和Vue的想法不謀而合。

語音技術發展的這幾年,現在沒有顛覆音箱,未來,也不會顛覆耳機。

亞馬遜Echo在14年11月對外公佈,在15年6月開始公開售賣,當年銷量約250萬台。穀歌在2016年11月推出了Google Home智慧音箱。從那開始,美國的智慧音箱市場,一直是亞馬遜和穀歌的二元爭霸。關於兩者的競爭格局,17年12月騰訊新聞有篇報導說『亞馬遜銷量遙遙領先,幾乎是第二名Google Home的三倍』。這麼說不太準確,容易讓人誤解。因為亞馬遜Echo一直都是領先,但是穀歌的份額卻是在慢慢增長。亞馬遜的市場份額在2016年Q4季度是穀歌的8倍,在17年4月是穀歌的3倍,到17年Q3季度,大約是2.7倍。如下是strategy analytics 給出的2017年Q3季度智能音箱出貨量。國內廠商小米、京東和阿裡都有上榜。國內因為人口基數大,經過17年年底的瘋狂促銷,Q4之後的國際格局很快要被中國廠商攪亂。

2、音箱只是棋子,巨頭重兵佈局,重金押注

不僅是國內,在國際市場上,創業選擇智慧音箱領域都是一條不歸路。對亞馬遜、穀歌而言,音箱是搶佔智慧家庭終端的最好載體。在這樣的戰略目標下,硬體根本沒有考慮盈利。前面說到17年Google Home的市場份額相對亞馬遜Echo有提升。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17年推出了低價版的Google Home Mini。每逢節假日,Google Home mini和亞馬遜的Echo Dot一樣,都在以29美金的低價在銷售。智慧音箱從15年到現在,發展已有三年。產品設計、發展模式已經非常成熟。功能屬性、使用者畫像、語音技能、市場策略等等,這些問題在我之前的文章中已經有過深入的分析(詳見亞馬遜Echo智慧音箱研究報告)。當一個產品的模式走向成熟,競爭趨於激烈,勝負就是人和錢的問題。

國內音箱市場,需要重兵佈局,重金押注,高價奇特的音箱走不通,賣弄情懷的音箱的活不久,創業者也玩不起。

三、語音助手的設備轉移:從智慧耳機到智慧眼鏡

1、智慧耳機,究竟價值幾何

從2016年開始,語音助手就逐漸從音箱形態向外延伸。一個是基於音箱做螢幕化。另一個是基於可穿戴設備的語音話。基於音箱做螢幕化,以亞馬遜Echo spot為典型代表。有了螢幕的音箱,在資訊展現方面相對語音播報更快,無論是穀歌還是Facebook,都傳言要推出帶屏音箱,這方面市場同樣是巨頭的蛋糕。

在螢幕化音箱之外,另一大趨勢就是可穿戴設備的語音化。2017年12月,咪咕和訊飛聯合推出了莫比斯智慧耳機;緊接著,咕咚和1more合作同樣推出智慧耳機,搭載騰訊叮噹語音助手;有人說,智能耳機的浪潮要來臨了?真的嗎。

並不是。主要結論有如下兩點:

改良而非革新:語音助手只會是耳機演變的一個子功能,沒有企業能靠語音交互顛覆耳機本身;

傳統而非新銳:傳統耳機品牌會逐步採用語音助手這個功能,創業者很難趁機入局;

要徹底看清楚智慧耳機的本質,要跳出耳機本身,要回到可穿戴設備的全域視角。

2、運動場景:巨頭夾擊下的短暫視窗

那有人會說,智慧耳機就一定沒有應用場景了嗎?並不是。從目前國內外可穿戴設備的格局來看,依然給智慧耳機留有一個很短的時間視窗,那就是運動場景。因為運動時候,手機非常累贅,歌曲可以存儲在耳機上,語音助手也有了獨立存在的可能。

逃離了智慧手機的強輻射。語音在耳機上的價值,就會大大凸顯。在海外市場,有一家創業公司 vinci一直走在智慧耳機的前沿。vinci的第一代智慧耳機就是頭戴式的語音耳機,在16年發起了眾籌,籌到了98萬美金。轉眼看2017年,Bose qc35 ii,Beats studio 3這些頭戴旗艦都有語音助手。在美國,帶有語音助手的耳機已經不是什麼稀奇。vinci 於是在2017年底,緊接著又發起了vinci 2代的眾籌。新產品設計成了項圈式,主打運動場景,在語音助手之外,還可存儲歌曲,記錄運動資料。我們之前說過,運動場景目前是有視窗期的,但是視窗期很短。

這是因為,運動場景的語音助手,很快會受到智慧手錶的輻射。看似缺席了智慧音箱之戰的蘋果公司,其實已經牢牢握住了移動設備和穿戴設備這兩個超高頻的語音入口。

作為可穿戴設備的三巨頭,蘋果、小米和Fitbit,每年的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都在百萬級別。智慧耳機在運動場景的發展,未來一定會受到運動手錶的強烈輻射。未來的運動,也會漸漸不需要手機,而沒有螢幕的耳機,只會成為智慧手錶的輔助。

3、智能眼鏡的新入口

上文說道的Vinci智慧耳機一代和二代,在kickstarter上眾籌都不超過100萬美金。但有另一款智能穿戴,在2016年卻是眾籌了220萬美金,有超過1萬人參與了眾籌,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資料。這款產品就是Vue智慧眼鏡。Vue的創始人是中國的年輕創業者桂家勳。他的Vue眼鏡,也比很多人想像得簡單務實。不是Google Glass的炫酷風,也不是AR Glass的科幻風,就是基於傳統眼鏡(墨鏡、近視眼鏡)的智慧化改良,通過骨傳導技術實現聲音的傳導,從而在眼鏡上釋放了語音助手的魔力。在2017年,亞馬遜也傳言在研發一款基於骨傳導技術的智慧眼鏡。或許也是和Vue的想法不謀而合。

語音技術發展的這幾年,現在沒有顛覆音箱,未來,也不會顛覆耳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