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們這代酒業人的機會在哪裡?

2018-01-03 劉玉婷 華夏酒報

2017年的最後一天, 自媒體人羅振宇做了4小時“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 試圖從各種焦慮入手, 尋找我們這代人的機會——所謂的“中國式機會”。

這是一個加速發展、機會叢生, 而人人創業的時代。 可同時這又是一個充滿焦慮、不進則退的時代。

巧的是, 宣揚著這種機會的, 正是傳達著焦慮的這類人。 我們不予置評。

藉以羅胖的邏輯思維, 希望給酒業人帶來些許思考。

新玩家的舞臺在哪裡?

的確, 這是個大者越大、強者恒強的時代。

前有茅臺、五糧液等“老大哥”名酒一騎絕塵, 後有進口洋酒強勢入場圈粉,

舞臺有限, 後臺候場的“玩家”如何進場占位, 這種焦慮是很多酒業人在思考的問題。

焦慮背後的機會, 是更大的舞臺與平凡力量的重要性。

舞臺本身正在變得更大, 時代的機會在變多。 雖然聚光燈下的主角在膨脹, 但是聚光燈外, 在更大的舞臺上, 有更多的角色在登場。 同時這個時代不再靠跑得快的車頭帶動, 經濟發展不再依賴“追趕式”力量, 而是過渡為一種“溢出式”力量的均衡動力的動車組列車。

所有人都在分享這個時代的機會, 也在給這個時代創造動力。

有一夜爆紅, 就有經典倒塌。 酒業同樣。 消費升級、需求增大的市場環境下, 資訊壁壘進一步破除, 觸達消費者是人人平等的機會。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同時, 巷子連通到了每個人腳下。

新的玩法是什麼?

先暫時忘記這讓人心動的機會, 對於酒業來說, 首先, 如何成為動車組一員, 強大自身力量, 同車頭保持一致的相對速度, 是更為嚴峻的挑戰。

新機會雖然多, 但那個“遍地沃野, 插根扁擔都能開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取而代之的是“精耕細作”的良田經濟。

在新機會面前, 比創造客戶更為重要的, 是留住客戶。

而如何留住客戶, 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讓客戶在你的一畝三分地裡得到別的土壤沒有的優質資源, 這適用於生產型企業;另一種是做好生態服務, 提供連接, 這適用於平臺類服務商。

跟不上快速變化, 是不是就會被淘汰?

答案是肯定的。

2016年的時候, 大家還在談電商, 談互聯網轉型。 到了2017年,

新零售已經全線顛覆了電商。

快到了什麼程度?快到了, 沒有人明白它究竟是什麼, 所以, 只好在老概念前面加了一個“新”字, 管它叫新零售。

到了2018年, 很多人依舊還沒弄明白新零售怎麼玩, 但誰敢承認自己不想做新零售?

還快到什麼程度呢?快到沒人去從頭打地基建大廈, 那太慢。 於是有了個詞叫賦能。 什麼意思呢?酒企做新零售, 沒有物流基礎, 沒有線上平臺, 怎麼辦呢?直接拿別人的。 “轉型”一詞在這個時代顯得那麼的慢半拍。 賦能狂奔, 都未必來得及。

於是, 茅臺在天貓有了旗艦店, 五糧液有了京東的大資料支援……

無論酒業如何發展, 一定是往高效、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最高效地提供最專業的產品和服務, 是一定正確的決策。

中國酒業的天花板在哪裡?

答案其實很簡單:天花板之上, 是新的地面。

世界不再只是國與國的拼圖, 而是由基礎設施連通的網路。 世界不再是分散平攤的塊塊, 而是連起來的點點和線線。

而中國酒業國際化的巨大空白, 是何等高的穹頂。 穹頂之下, 沒有誰可以埋頭走路。 中國酒業如何跟世界產生良性關係, 找好自己的定位, 是整個行業需要合力出擊的方向。

中國是全球經貿迴圈有效運轉的必須結點, 絲綢之路再次給酒企打開了新的管道與舞臺, 國際化的機會從未如此含苞待放。

中國酒業的可持續性如何?

可持續性如何, 在於模式的可持續性。

從國營階段, 到價格管制放開後的市場模式, 中國酒業逐步真正觸達消費者,

改變模式適應消費者, 甚至是開創模式引導消費者, 模式一直在變化中。

未來怎樣的模式能夠抓住消費者, 是每個酒企每天都在思考的問題。

當下來說, 酒業復蘇, 逐步進入發展高態勢, 啟動產品升級、擴大產量、調整結構都是慣例。 要真正實現可持續性, 還遠遠不夠。

酒業從來不是孤立的, 而是身處零售大環境中。 消費方式的改變、消費環境的升級、零售業的巨變等等, 都是考慮因素。 加碼新零售, 發力多元化產業, 進軍金融板塊, 走國際化, 這都是大家在做的嘗試。 可以肯定的是, 埋頭造酒賣酒已經行不通了。 酒企需要融入大環境, 第一時間靠近消費者, 後勁足, 前端快, 才可持續性。

文 | 華夏酒報中國酒業新聞網記者 劉玉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