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深挖用戶需求才有出路,網約車的下半場剛剛開始

文/方浩

網約車下半場的概念最早始於滴滴與Uber中國合併, 那是2016年8月份。 有意思的是, 「互聯網下半場」的概念, 也是那段時間被王興帶火的。

先後拿下快的、Uber中國, 幹翻易到, 滴滴一統網約車賽道之後, 說上半場結束了並不為過;乃至今天, 滴滴獨佔網約車將近99%的市場份額。 從這兩個角度看, 別說上半場, 就是下半場都進入補時尾聲了。

但偏偏在這個時候, 美團點評入局、易到重啟、神州摩拜牽手, 再加上一票做共用汽車的新玩家, 程維本來以為下半場只是清理戰場的垃圾時間, 沒想到戰火重燃, 儘管目前來看還只是星星之火。

互聯網競爭講究贏家通吃, 贏家就意味著市場份額。 今日頭條在資訊分發領域的市場份額還遠遠不到50%, 小米在互聯網手機的市場份額同樣如此, 美團點評在外賣領域剛剛過半。 即使像騰訊、阿裡這樣的巨頭, 在各自核心領域的市場份額也沒到90%。

像滴滴這樣的超級存在, 其市場份額甚至超過很多傳統行業的國企、央企。 90%以上的市場份額, 可能已經創造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紀錄。

所以說, 網約車的上半場, 其實是滴滴不斷獲取市場份額的一個半場。 互聯網公司拿下市場份額的套路, 無外乎兩種:一是真刀真槍PK, 勝者為王;一是收購、合併, 組建流量托拉斯。 滴滴無疑走的是後一種路線, 而這種路線的核心就在於資本。

滴滴與快的合併之前, 基本保持了每年兩輪融資的節奏, 但二者合併之後, 滴滴的融資速度突然加快:在與Uber中國合併的2016年, 合併之前滴滴完成了至少4次融資, 合併之後幾個月之內又完成了3次融資。 也就是說, 在對最後一個競爭對手合併的2016年,

滴滴一共完成了7次融資才算拿下網約車的上半場。

如果說網約車這條賽道是硬生生被補貼砸出來的, 那麼最後把這條賽道清理乾淨的武器, 依然是資本。 所以說, 網約車上半場的競爭, 本質就是資本的充分競爭, 快進快出, 簡單粗暴。 到今天, 滴滴的累計融資額已經超過BAT上市前的融資規模;論融資能力, 程維不輸前老闆馬雲。

充分的資本競爭, 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對於用戶來說, 可以享受到補貼大戰帶來的實惠;對於平臺運營方來說, 需要不斷融錢、燒錢來保證競爭的可持續性。 而一旦資本層面的戰爭結束, 就意味著平臺不需要大規模燒錢了, 用戶之前獲得的實惠也會煙消雲散。

網約車補貼大戰的時候,

聽到用戶最大的聲音是誰家又補貼了, 大戰結束的時候, 價格回歸理性, 用戶也越來越理性了, 開始對專車、對司機、對平臺各種挑刺;競爭掩蓋了用戶價值, 壟斷終結了用戶價值。

簡單來說, 網約車的上半場就是通過價格戰的充分競爭, 實現賽道的充分、徹底整合, 這個過程中用戶僅僅被當成流量而已, 但他們對補貼實惠的渴望並沒有泯滅。

網約車下半場怎麼踢, 取決於兩點:一、是否還存在再次補貼用戶的可能;二、補貼之外, 用戶價值是否得到滿足。

關於第一點, 答案毫無疑問是Yes。 在中國, 任何時候、任何行業只要有價格戰, 用戶一定會在第一時間用腳投票的。 美團打車現在在南京對司機的抽成是8%, 不到滴滴司機的一半,

甚至在前不久推出北京、上海等7城開城活動時, 宣佈司機成功註冊後可限量領取三個月的「零抽成」福利, 這是對司機的「補貼」, 但我覺得將來美團打車最大的殺手鐧應該是對C端用戶的補貼。

剛剛融了幾十億美金的美團點評當然有實力直接用補貼攬客, 但未來最有可能的, 是利用已有的商家資源做交叉行銷。 比如你想去一家餐館吃飯, 用美團打車可以享受吃飯的優惠, 吃完飯再用美團打車, 繼續有打車的優惠。 這是對用戶「佔便宜心理」的多重綁定。

王興一直在講, 深度挖掘用戶價值, 什麼意思呢?我覺得在移動互聯網紅利期已過的背景下(也就是互聯網下半場), 深度挖掘用戶價值就是把用戶當人, 而不僅僅是流量。

流量是點,是抽象的;人是需求的集合體,是具體、鮮活的;深挖用戶價值,就是深挖用戶需求。之前網約車補貼大戰,用戶像韭菜一樣被割來割去,資本成了判定用戶價值的唯一武器,而用戶需求僅僅是「便宜」。這種方式,可以通過資本留住用戶(流量),但留不住用戶價值。凡是用錢搞定的用戶忠誠度,都接近於零。

看看滴滴和美團點評圍繞出行做的佈局,其實都是在圍繞深挖用戶價值做文章。滴滴在網約車之後,重金入股ofo,現在又收購小藍單車,據說內部還在孵化自己的共用單車業務,至於無人駕駛,早已經被確立為未來核心業務;而美團點評除了推出打車業務,還推出了共用汽車,同時王興還投資了摩拜單車。

網約車的下半場,其實是出行的下半場;出行服務就是滿足人的多樣化需求,把用戶價值拉長、把人的刻度放大,而不再是一個點。從這個角度看,美團點評一直在做的多元化,滴滴正在做,因為多元化是深度滿足用戶價值的必經之路。

過去十年,中國互聯網各個戰場,只有一個是在既得利益者壟斷90%以上的市場份額的情況下,被後來者硬生生撕開一個口子,這就是移動支付。在微信支付之前,支付寶就等於互聯網支付,其壟斷性不亞於今天的滴滴。但微信支付借助移動互聯網的紅利,實現了彎道超車。

網約車不同於支付的一個背景是,互聯網紅利期已過。所以,說美團點評等後來者一定能吃下多大網約車的市場,還有很大的問號。網約車下半場的好戲,才剛剛開始。

【微信公眾號:itakethat】

流量是點,是抽象的;人是需求的集合體,是具體、鮮活的;深挖用戶價值,就是深挖用戶需求。之前網約車補貼大戰,用戶像韭菜一樣被割來割去,資本成了判定用戶價值的唯一武器,而用戶需求僅僅是「便宜」。這種方式,可以通過資本留住用戶(流量),但留不住用戶價值。凡是用錢搞定的用戶忠誠度,都接近於零。

看看滴滴和美團點評圍繞出行做的佈局,其實都是在圍繞深挖用戶價值做文章。滴滴在網約車之後,重金入股ofo,現在又收購小藍單車,據說內部還在孵化自己的共用單車業務,至於無人駕駛,早已經被確立為未來核心業務;而美團點評除了推出打車業務,還推出了共用汽車,同時王興還投資了摩拜單車。

網約車的下半場,其實是出行的下半場;出行服務就是滿足人的多樣化需求,把用戶價值拉長、把人的刻度放大,而不再是一個點。從這個角度看,美團點評一直在做的多元化,滴滴正在做,因為多元化是深度滿足用戶價值的必經之路。

過去十年,中國互聯網各個戰場,只有一個是在既得利益者壟斷90%以上的市場份額的情況下,被後來者硬生生撕開一個口子,這就是移動支付。在微信支付之前,支付寶就等於互聯網支付,其壟斷性不亞於今天的滴滴。但微信支付借助移動互聯網的紅利,實現了彎道超車。

網約車不同於支付的一個背景是,互聯網紅利期已過。所以,說美團點評等後來者一定能吃下多大網約車的市場,還有很大的問號。網約車下半場的好戲,才剛剛開始。

【微信公眾號:itakethat】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