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敢戰、善戰、勝戰,三重境界決定一支軍隊、一名軍人能走多遠!

軍人生來為戰勝, 看我金戈馬上行。 無疑, 勝戰是一名軍人、一支軍隊的至高追求。 勝戰之將並非每戰必贏, 卻能贏在關鍵、贏得大局、贏到最後。 勝戰之師勇於變革創新, 善於因勢而謀、長於應勢而動、精於順勢而為。

第一軍情評論員:賈永

《宋史 嶽飛傳》中有一段記載, 高宗問嶽飛:何時天下太平 ?飛答:“文臣不愛錢, 武臣不惜死 , 天下太平矣。 ”

其實, 用“不畏死”來衡量軍人, 充其量只是地板標準。 “軍人生來為戰勝”。 軍人素養之高下, 當以“三重境界”衡量。 敢戰、善戰、勝戰。 其中, 以勝戰為最高境界。

第一重境界——敢戰:風塵三尺劍, 社稷一戎衣

敢戰, 也就是不怕死。 “風塵三尺劍, 社稷一戎衣。 ”楚漢之爭, 樊噲勇闖鴻門宴, 怒目項王, 是敢戰;三國之初, 張飛面對千軍萬馬, 斷喝當陽橋, 是敢戰;紅軍長征路上, 率部斷後掩護主力過湘江, 全軍覆沒後寧肯從傷口處扯斷腸子也決不做俘虜的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更是敢戰。

還有抗日戰爭時期縱身跳下狼牙山崖的五壯士, 還有解放戰爭時期托舉炸藥包與碉堡一起粉身碎骨的董存瑞, 還有抗美援朝戰場上飛身撲向槍眼的黃繼光、開著戰機撞向敵機的孫生祿, 都是敢戰的典範……一代又一代敢戰之士的無畏壯舉, 鋪繪出了軍人這一職業的壯烈底色, 塑造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一個真正的軍人, 必須能夠克服對於死亡的畏懼。 從古到今, 對於戰場上的敢戰之士, 人們滿懷敬意。 同時也必須認識到, 僅僅敢於戰鬥甚至犧牲生命, 並不意味著一個軍人完成了他的全部使命。 甲午海戰, 鄧世昌等一批以死相拼的將士, 足以稱得上“敢戰”。 然而, 空有現代鐵甲巨艦而無現代軍事素養的北洋水師,

把一場最不該輸的仗輸得一敗塗地, 也徹底葬送了這些軍人的勇敢和生命。 人們固然可以把戰敗的責任推給國力的式微, 推給體制的僵化, 甚至推給文化的沒落……然而, 軍人的戰敗之責, 又豈可推脫?

第二重境界——善戰: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

敢戰, 意味著具備了血性。 能戰與善戰, 才表明一個軍人擁有了與他的職業相配的技能, 表明一支軍隊擁有了能打仗、打勝仗的實力。

血與火的戰場, 靠實力說話、憑真本事生存。 關雲長溫酒斬華雄, 靠的是實打實的實力;趙子龍萬軍叢中七進七出救阿斗, 憑的是硬碰硬的本事。 “林暗草驚風, 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 沒在石棱中”。 在他們之前, 漢將李廣之所以擁有“飛將軍”的稱號, 除了具有射虎入石的超群武力值, 他的騎兵戰術也儼然到了出神入化程度……及至近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無論是軸心國一邊的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爾、山本五十六, 還是盟軍一方的朱可夫、蒙哥馬利、艾森豪、巴頓,

無一不是能夠創造經典戰例的能征慣戰之輩。

以“小米加步槍”一路殺將出來的人民軍隊, 更是戰將如星, 名將如雲……善於在劣勢下捕捉戰機、能夠在險局中贏得勝機, “談笑間”令對手“灰飛煙滅”的戰術大師不可勝數。 正是這樣一代敢戰且善戰的軍人, 成為新中國得以屹立東方的重要基石。

朝鮮戰場上, 武器裝備處於絕對劣勢的志願軍, 把擁有強大空軍支援的機械化的美軍, 從鴨綠江邊一直打回了“三八線”……這一震撼世界的戰績, 離北洋水師葬身黃海不過一個甲子。 它所憑藉的, 是一代軍人無所畏懼的犧牲精神, 更是那一代將軍與士兵豐富戰鬥經驗和高超指揮藝術的結晶。 一位老紅軍曾告訴我, 當年八路軍東渡黃河走上抗日前線, 幾番交手之後,小鬼子便開始正視起了習慣戴斗笠的南方兵,為什麼?身經百戰,戰計百出,武器雖簡陋,但打得既准又狠,足可以一當十。蕭克上將生前也曾回憶,抗戰爆發後,經歷過長征的紅軍衛生員、炊事員都能到敵後發動群眾,開闢一方根據地。

如果說,敢戰,體現了軍人的犧牲精神;那麼,善戰,體現的則是軍人的職業素養。“敢戰”十“善戰”,才是我們討論軍人職業的標準起點。

第三重境界——勝戰:善於因勢而謀,精於順勢而為

戰爭是催生戰將的搖籃。從東方戰場到歐洲戰場,一場抗擊法西斯的戰爭,造就了宛若星辰的戰將群落。然而,有一位特殊的將領——甚至從未親自領兵打仗,卻幾乎贏得全世界的認可。他,就是擔任過美國陸軍參謀長和國務卿的馬歇爾將軍。諾曼地登陸前,羅斯福總統原本想讓馬歇爾出任盟軍最高統帥,受到軍界高官一致反對,原因不是馬歇爾缺乏陣前指揮經驗,而是美國國內再找不到像他同樣優秀的人主持戰時的大局。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儘管這位二戰時期的盟軍幕後指揮者、盟軍戰略的主要計畫者的名字甚少與那些載入輝映戰史的不朽戰例一起出現,羅斯福卻給了馬歇爾最高的評價: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將軍!

游走於政界軍界之間,合縱于民主共和兩黨,調兵遣將知人善任,戰略運籌行雲流水……美國國會甚至打算授予馬歇爾美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最高軍銜“陸軍元帥”,馬歇爾堅辭不就。美國作家塞瓦賴德為此在一次著名的廣播講話中留下了一段精彩的評說:“這支捍衛自由的偉大軍隊是世界上體魄最強壯,穿著最漂亮,伙食最好,待遇最高的軍隊。它之所以具備今天的組織、訓練、裝備水準,絕非出於偶然。它是一座豐碑,展示著喬治 馬歇爾幾近超凡的遠見卓識及領導才能。這樣一位元軍人,是不需要元帥權杖的。”

勝戰之將並非每戰必贏,然而,卻能贏在關鍵、贏得大局、贏到最後。他們所贏得的是勢,所把握的是長遠。他們善於因勢而謀、長於應勢而動、精於順勢而為。管仲忍變易門庭之嘲,力挺齊桓公稱霸時代,這是勝戰;能忍胯下之辱的韓信,最後讓項王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烏江自刎,也是勝戰;曾國藩面對一度勢如破竹的太平軍,雖屢敗而不屈,以時間換空間,換來的同樣是勝戰。還有珍珠港事件後臨危受命的美國海軍上將尼米茲,險境之下從不氣餒,橫掃日本海軍於太平洋,無疑也是勝戰的經典。而一代偉人毛澤東率領紅軍向死而生,不僅贏得長征勝利,而且最後贏得了決定中國命運的大決戰,更是戰略大師級的勝戰演繹,堪稱經典之中的經典……

唐代詩人王維的《老將行》有這樣兩句:“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難封緣數奇。”兩句詩實際上說的是漢武帝時代的兩位名將:常勝將軍衛青和傳奇戰將李廣。

“不敗”自然是事實陳述,但“由天幸”就未免主觀了——或許由於是武帝皇后衛子夫之弟的緣故,衛青常被後世文人謬以為靠裙帶上位。但事實是,衛青首戰龍城,便贏得了漢初第一次對匈奴的勝利。接下來,這位慧星般崛起的將軍連年征戰,七戰皆捷,直至與匈奴主力決戰漠北並最終形成了對匈奴的絕對軍事優勢,虎狼之師此後十餘年再無南下之力。

從“騎奴”成長為當時的最高軍事統帥大將軍,雖然至今仍有一些學者還像王維一樣認為衛青成名有僥倖成分,但是,細細看看西漢初期與匈奴的交戰史,就會發現,衛青這七戰幾乎都是硬戰惡戰,幾乎都是每打一仗便提高一步的生死對決。劉邦開國之初,可謂悍將如雲,然而高祖七年劉邦親率三十二萬大軍征討匈奴,卻落得被圍白登山七天七夜的下場,靠著向冒頓單于的閼氏行賄才得以脫險,從而不得不用公主和親來維持脆弱的邊境安寧。當時的戰場不過在今天的大同附近,而衛青、霍去病卻一路把匈奴趕到了他們的腹地漠北決戰。再讀一讀劉邦死後冒頓單于給呂後寫的那封史稱“慢書辱後”的信,更會發現匈奴曾經狂妄到了何種程度?小的戰鬥的輸贏或有偶然,大國間的戰爭勝負絕無“天幸”。

《史記》曰:“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同一時代的司馬遷,對衛青、霍去病的才能就有較高評價。《漢書 衛青霍去病傳》中說:“青仁,喜士退讓,以和柔自媚於上,然於天下未有稱也”。班固認為,衛青之所以名不顯,與他不養士有關。班固記載,有心人提醒衛青:“大將軍至尊重,而天下之賢士大夫無稱焉。”那意思是,您該學學人家那些名傳後世的名將,收養些“知名人士”為您鼓吹了。衛青不以為然:“彼親待士大夫,招賢黜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職而已,何與招士!”

不吹、不爭、不黨。應該說,衛青既有軍事才幹,也很有些政治家的眼光和風度。由此看來,衛青不敗,正應了“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的觀點。與之相反,被幾代詩人歌頌過的“龍城飛將”李廣,卻多少有些空負傳奇之名——且不說“龍城”一戰其實是衛青的功勞。一代雄主漢武帝也決不會盲目到因為李廣身負一時之譽就不顧逾制封之以侯的程度。更何況,李廣不僅沒有取得足以封侯的戰績,而且還在元光六年的關鍵一戰陷入匈奴包圍,雖憑自身高超射技逃脫,但他的部將卻幾乎全部覆沒。李廣無疑善戰,但他的“難封”,也恰恰印證了“善戰”與“勝戰”兩重境界之間的巨大鴻溝。然,勝戰豈易求乎?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軍事領域是競爭和對抗最為激烈的領域,也是最具創新活力、最需創新精神的領域。有漢一朝,正是衛青、霍去病等一代名將大力推行並躬身實踐的軍事變革,使原本並不善騎射的大批中原將士馳騁馬上,使大漢王朝有了一支縱橫千里、傲視強敵的騎兵軍團。遠飛者當換其新羽”。可以說,大漢之所以崛起始于武帝時代,武帝時代之所以崛起,最關鍵的原因在於軍事上的強大,而軍事上的強大又源自于一批優秀將領浩浩蕩蕩引領時代的軍事創新與軍事變革。

人民軍隊的力量來自改革創新,人民軍隊的勝利來自改革創新。習主席明確指出:“只有不斷改革創新,才能不斷獲得發展進步的生機活力,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前進道路上,人民軍隊必須勇於改革、善於創新,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永不僵化、永不停滯。”

創新的本質是改變,是創造,是發展;是把思想觀念從制約和束縛的框框和做法中解放出來,回答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開闢新途徑;是尊重規律,探索規律,掌握規律,不斷深化“已知”,積極探索“未知”。它意味著超越歷史,超越別人,超越自我,意味著既繼承前人又不拘泥陳規,既借鑒他人又不簡單照搬,既肯定自我又不盲目自大。

軍隊,為打仗而存在;軍人,除了勝利一無所求。改革強軍,練兵備戰,惟有把敢戰、善戰、勝戰當成至高所求,惟有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們方能不辱使命,贏得未來。

聲明:已發現多家媒體未經授權轉發第一軍情文章。為尊重原創,轉載請標明出處。微信公眾號轉載請聯繫管理員開白名單。敬請配合!

幾番交手之後,小鬼子便開始正視起了習慣戴斗笠的南方兵,為什麼?身經百戰,戰計百出,武器雖簡陋,但打得既准又狠,足可以一當十。蕭克上將生前也曾回憶,抗戰爆發後,經歷過長征的紅軍衛生員、炊事員都能到敵後發動群眾,開闢一方根據地。

如果說,敢戰,體現了軍人的犧牲精神;那麼,善戰,體現的則是軍人的職業素養。“敢戰”十“善戰”,才是我們討論軍人職業的標準起點。

第三重境界——勝戰:善於因勢而謀,精於順勢而為

戰爭是催生戰將的搖籃。從東方戰場到歐洲戰場,一場抗擊法西斯的戰爭,造就了宛若星辰的戰將群落。然而,有一位特殊的將領——甚至從未親自領兵打仗,卻幾乎贏得全世界的認可。他,就是擔任過美國陸軍參謀長和國務卿的馬歇爾將軍。諾曼地登陸前,羅斯福總統原本想讓馬歇爾出任盟軍最高統帥,受到軍界高官一致反對,原因不是馬歇爾缺乏陣前指揮經驗,而是美國國內再找不到像他同樣優秀的人主持戰時的大局。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儘管這位二戰時期的盟軍幕後指揮者、盟軍戰略的主要計畫者的名字甚少與那些載入輝映戰史的不朽戰例一起出現,羅斯福卻給了馬歇爾最高的評價: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將軍!

游走於政界軍界之間,合縱于民主共和兩黨,調兵遣將知人善任,戰略運籌行雲流水……美國國會甚至打算授予馬歇爾美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最高軍銜“陸軍元帥”,馬歇爾堅辭不就。美國作家塞瓦賴德為此在一次著名的廣播講話中留下了一段精彩的評說:“這支捍衛自由的偉大軍隊是世界上體魄最強壯,穿著最漂亮,伙食最好,待遇最高的軍隊。它之所以具備今天的組織、訓練、裝備水準,絕非出於偶然。它是一座豐碑,展示著喬治 馬歇爾幾近超凡的遠見卓識及領導才能。這樣一位元軍人,是不需要元帥權杖的。”

勝戰之將並非每戰必贏,然而,卻能贏在關鍵、贏得大局、贏到最後。他們所贏得的是勢,所把握的是長遠。他們善於因勢而謀、長於應勢而動、精於順勢而為。管仲忍變易門庭之嘲,力挺齊桓公稱霸時代,這是勝戰;能忍胯下之辱的韓信,最後讓項王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烏江自刎,也是勝戰;曾國藩面對一度勢如破竹的太平軍,雖屢敗而不屈,以時間換空間,換來的同樣是勝戰。還有珍珠港事件後臨危受命的美國海軍上將尼米茲,險境之下從不氣餒,橫掃日本海軍於太平洋,無疑也是勝戰的經典。而一代偉人毛澤東率領紅軍向死而生,不僅贏得長征勝利,而且最後贏得了決定中國命運的大決戰,更是戰略大師級的勝戰演繹,堪稱經典之中的經典……

唐代詩人王維的《老將行》有這樣兩句:“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難封緣數奇。”兩句詩實際上說的是漢武帝時代的兩位名將:常勝將軍衛青和傳奇戰將李廣。

“不敗”自然是事實陳述,但“由天幸”就未免主觀了——或許由於是武帝皇后衛子夫之弟的緣故,衛青常被後世文人謬以為靠裙帶上位。但事實是,衛青首戰龍城,便贏得了漢初第一次對匈奴的勝利。接下來,這位慧星般崛起的將軍連年征戰,七戰皆捷,直至與匈奴主力決戰漠北並最終形成了對匈奴的絕對軍事優勢,虎狼之師此後十餘年再無南下之力。

從“騎奴”成長為當時的最高軍事統帥大將軍,雖然至今仍有一些學者還像王維一樣認為衛青成名有僥倖成分,但是,細細看看西漢初期與匈奴的交戰史,就會發現,衛青這七戰幾乎都是硬戰惡戰,幾乎都是每打一仗便提高一步的生死對決。劉邦開國之初,可謂悍將如雲,然而高祖七年劉邦親率三十二萬大軍征討匈奴,卻落得被圍白登山七天七夜的下場,靠著向冒頓單于的閼氏行賄才得以脫險,從而不得不用公主和親來維持脆弱的邊境安寧。當時的戰場不過在今天的大同附近,而衛青、霍去病卻一路把匈奴趕到了他們的腹地漠北決戰。再讀一讀劉邦死後冒頓單于給呂後寫的那封史稱“慢書辱後”的信,更會發現匈奴曾經狂妄到了何種程度?小的戰鬥的輸贏或有偶然,大國間的戰爭勝負絕無“天幸”。

《史記》曰:“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同一時代的司馬遷,對衛青、霍去病的才能就有較高評價。《漢書 衛青霍去病傳》中說:“青仁,喜士退讓,以和柔自媚於上,然於天下未有稱也”。班固認為,衛青之所以名不顯,與他不養士有關。班固記載,有心人提醒衛青:“大將軍至尊重,而天下之賢士大夫無稱焉。”那意思是,您該學學人家那些名傳後世的名將,收養些“知名人士”為您鼓吹了。衛青不以為然:“彼親待士大夫,招賢黜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職而已,何與招士!”

不吹、不爭、不黨。應該說,衛青既有軍事才幹,也很有些政治家的眼光和風度。由此看來,衛青不敗,正應了“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的觀點。與之相反,被幾代詩人歌頌過的“龍城飛將”李廣,卻多少有些空負傳奇之名——且不說“龍城”一戰其實是衛青的功勞。一代雄主漢武帝也決不會盲目到因為李廣身負一時之譽就不顧逾制封之以侯的程度。更何況,李廣不僅沒有取得足以封侯的戰績,而且還在元光六年的關鍵一戰陷入匈奴包圍,雖憑自身高超射技逃脫,但他的部將卻幾乎全部覆沒。李廣無疑善戰,但他的“難封”,也恰恰印證了“善戰”與“勝戰”兩重境界之間的巨大鴻溝。然,勝戰豈易求乎?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軍事領域是競爭和對抗最為激烈的領域,也是最具創新活力、最需創新精神的領域。有漢一朝,正是衛青、霍去病等一代名將大力推行並躬身實踐的軍事變革,使原本並不善騎射的大批中原將士馳騁馬上,使大漢王朝有了一支縱橫千里、傲視強敵的騎兵軍團。遠飛者當換其新羽”。可以說,大漢之所以崛起始于武帝時代,武帝時代之所以崛起,最關鍵的原因在於軍事上的強大,而軍事上的強大又源自于一批優秀將領浩浩蕩蕩引領時代的軍事創新與軍事變革。

人民軍隊的力量來自改革創新,人民軍隊的勝利來自改革創新。習主席明確指出:“只有不斷改革創新,才能不斷獲得發展進步的生機活力,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前進道路上,人民軍隊必須勇於改革、善於創新,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永不僵化、永不停滯。”

創新的本質是改變,是創造,是發展;是把思想觀念從制約和束縛的框框和做法中解放出來,回答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開闢新途徑;是尊重規律,探索規律,掌握規律,不斷深化“已知”,積極探索“未知”。它意味著超越歷史,超越別人,超越自我,意味著既繼承前人又不拘泥陳規,既借鑒他人又不簡單照搬,既肯定自我又不盲目自大。

軍隊,為打仗而存在;軍人,除了勝利一無所求。改革強軍,練兵備戰,惟有把敢戰、善戰、勝戰當成至高所求,惟有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們方能不辱使命,贏得未來。

聲明:已發現多家媒體未經授權轉發第一軍情文章。為尊重原創,轉載請標明出處。微信公眾號轉載請聯繫管理員開白名單。敬請配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