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沒事經常捏捏寶寶的手和腳,寶寶少生病

寶寶生病, 媽媽擔心!每個人都知道手和腳上的穴位很多, 對應身體的各個部位, 經常捏一捏有益於身體健康!

手背

手心

手部對應的穴位經絡及功效:

1、大腸經:從食指末端起始(商陽), 沿食指橈側緣(二間、三間), 出第一、二掌骨間(合穀)、進入兩筋(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間(陽溪), 沿前臂橈側(偏曆、溫溜、下廉、上廉、手三裡), 進入肘外側(曲池、肘髎), 經上臂外側前邊(手五裡、臂臑), 上肩, 出肩峰部前邊(肩髃、巨骨, 會秉風), 向上交會頸部(會大椎), 下入缺盆(鎖骨上窩), 絡於肺, 通過橫膈, 屬於大腸。

手法:向外推為清大腸, 向內為補。

作用:有效防止皮膚病, 刮痧大腸經可治痘疹和濕疹, 便秘等。

2、肝經:食指末節羅紋面。

手法:自指尖向食指掌面末節指紋方向直推為補,

稱補肝經;自食指掌面末節指紋推向指尖為清, 稱清肝經。 補肝經和清肝經統稱推肝經

作用:平肝瀉火, 息風鎮驚, 解鬱除煩。

3、心經:中指末節羅紋面。

手法:自指尖向中指掌面末節指紋方向直推為補, 稱補心經。 自中指掌面末節指紋向指尖方向直推為清, 稱清心經。 補心經和清心經統稱推心經。

作用:清心經可清心瀉火;補心經可養心安神。 (本穴宜用清法, 不宜用補法)

4、肺經:無名指末節羅紋面。

手法:向心推為補, 離心推為清, 來回推為清補。

作用:補肺經可補益肺氣;清肺經可宣肺清熱、疏風解表, 化痰止咳。

5、腎經:小指至掌根尺側邊緣成一直線。

手法:自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為補, 稱補腎經;自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

稱清腎經。 補腎經和清腎經統稱為推腎經。 100-500次。

作用:補腎經可補腎益腦, 溫養下元;清腎經可清利下焦濕熱。

6、胃經、脾經:拇指上節外側。

手法:向心推為補, 離心推為清, 來回推為清補。

作用:調補脾胃, 清熱利濕, 化積合中。


湧泉穴: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蹠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

作用:1、擴張血管、促進皮膚血液迴圈、加快毒素排出、降低血液粘稠度。

2、活躍腎經內氣、固本培元、延年益壽、散熱生氣,有使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發育正常,精力充沛,性功能強盛,腰膝壯實不軟,行走有力等。

3、緩解治療神經衰弱、精力減退、倦怠感、婦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壓、暈眩、焦躁、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礙、怕冷症、腎臟病等。

4、緩解治療頭頂痛,頭暈,眼花,咽喉痛,舌幹,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難,小兒驚風,足心熱,癲疾,霍亂轉筋,昏厥等。

5、治療老年性的哮喘、腰腿酸軟無力、耳聾、耳鳴等。

以上為本人自己整理,不喜勿噴!

以上穴位經絡大人也適用!

湧泉穴: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蹠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

作用:1、擴張血管、促進皮膚血液迴圈、加快毒素排出、降低血液粘稠度。

2、活躍腎經內氣、固本培元、延年益壽、散熱生氣,有使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發育正常,精力充沛,性功能強盛,腰膝壯實不軟,行走有力等。

3、緩解治療神經衰弱、精力減退、倦怠感、婦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壓、暈眩、焦躁、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礙、怕冷症、腎臟病等。

4、緩解治療頭頂痛,頭暈,眼花,咽喉痛,舌幹,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難,小兒驚風,足心熱,癲疾,霍亂轉筋,昏厥等。

5、治療老年性的哮喘、腰腿酸軟無力、耳聾、耳鳴等。

以上為本人自己整理,不喜勿噴!

以上穴位經絡大人也適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