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業主將住房改成“民宿”遭鄰居起訴 法院:違反物權法

來源:南方都市報

時下在珠海, 越來越多的業主選擇在社區內開設“民宿”, 承租的陌生人在社區進進出出, 使業主們很擔心社區的安全問題。 自己的住宅改建的“民宿”合法嗎?日前, 市民王某等四名業主因他人在社區設日租旅店而對房屋業主及經營者向香洲法院提起訴訟。 香洲法院對該案進行宣判, 判令該短租公寓停止經營, 恢復房屋住宅用途。

鄰居:“民宿”不安全

2016年下半年, 張某是珠海某社區18棟501房的業主, 他把該房租給A酒店管理公司(化名)和B物業公司(化名), 兩公司用於經營日租性質的“民宿”。 租賃合同簽訂後,

上述501房被兩公司裝修作為“某舍公寓”(化名)的旅店前臺, 用於平常招攬及接待旅店的日租房客, 通常房客在日租房客到達501房交納房費後, A酒店管理公司和B物業公司的員工會將日租房客引導至18棟的其他空置房內住宿。

王某和社區內的其他業主曾多次進行要求兩公司停止經營, 但對方沒有同意。 王某認為, 旅店的經營行為導致陌生人員頻繁進出, 破壞了王某等業主居住環境的安寧, 並帶來無盡的安全隱患。 無論是入住的日租房客, 或是“某舍公寓”的經營者, 均對王某等社區業主構成人身和財產安全威脅。

因此, 王某和社區其他三位業主四人共同作為原告, 向香洲法院提起訴訟, 請求判令張某拆除社區18棟501房的“某舍公寓”招牌和旅店前臺的設施設備,

並判令A酒店管理公司和B物業公司停止在18棟住宅用途範圍內從事旅店業經營, 恢復房屋的住宅用途。

業主:自己房屋自己處理

業主張某認為, 自己系案涉房屋的所有權人, 《物權法》第三十九條規定, 所有權人對不動產或者動產, 依法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因此, 自己將案涉房屋出租給B物業公司作為住宅使用, 系合法行使房屋所有權的行為。

A酒店管理公司認為, 張某為案涉房屋所有權人, A酒店公司於2016年10月18日與張某簽訂《房屋租賃合同》承租案涉房屋, 但該《房屋租賃合同》已於2016年12月28日經雙方協商一致解除。

B物業公司認為, 首先, 物業公司與張某簽訂的《房屋租賃合同》合法有效,

張某也在所屬轄區派出所進行了出租屋登記備案, 承租行為有合同和法律依據, 應受法律保護。 其次, 物業公司沒有改變案涉房屋的結構和用途、未佔用建築物共有部分, 物業公司對房屋專有部分的使用應受法律保護, 王某等業主要求拆除案涉房屋專有部分的裝修裝飾, 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 最後, B物業公司承租案涉房屋在內的多套房屋, 再轉租給第三人居住使用, 獲得收益, 系租賃合同賦予B物業公司的轉租收益的權利, 並非王某等業主所說的“旅店業經營”。 B物業公司經工商局核准依法成立, 承租多套房屋再轉租收益, 為業主提供房屋管理服務, 沒有超出公司經營範圍。

法院:“民宿”違反物權法

香洲法院經審理認為, A酒店管理公司與B物業公司的投資人均為白某(化名)。 A酒店管理公司承租包括張某所有的某社區18棟501房等10套房間, 以“某舍公寓”的名義, 以日租房或家庭公寓民宿等的形式對外進行旅店業經營。 B物業公司稱為轉租行為, 明顯不符事實。 其中501房業主張某將自有住宅出租給B物業公司, B物業公司與A酒店管理公司將其作為經營“某舍公寓”對外辦理入住手續的房間, 其住宅用途已變更為經營性用房, 住宅用途的變更並沒有經過社區物業管理部門及其他業主的同意。

根據物權法規定, 業主行使權利不得違反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 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 業主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 除遵守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外,

應當經有利害關係的業主同意。 本案中張某將原住宅用房出租給他人用作經營性用房, 違反物權法規定。 B物業公司作為501房承租人, 以該房與A酒店管理公司共同經營旅店, 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 未經王某等有利害關係的業主的同意, 違反物權法有關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規定, 與該房業主共同對同一建築物內的其他業主的物權構成侵害。

因此, 香洲法院判令張某在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拆除案涉房屋某社區18棟501房“某舍公寓”招牌及旅店前臺辦公設施設備, 恢復房屋住宅用途。 A酒店管理有限公司、B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在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在某社區18棟501房停止旅店經營, 恢復房屋住宅用途。

據瞭解,判決生效後張某已將“某舍公寓”招牌及旅店前臺辦公設備拆除,恢復上述501房的住宅用途。

原標題:把住房改成“民宿” 鄰居起訴了!法院:“民宿”違反物權法

據瞭解,判決生效後張某已將“某舍公寓”招牌及旅店前臺辦公設備拆除,恢復上述501房的住宅用途。

原標題:把住房改成“民宿” 鄰居起訴了!法院:“民宿”違反物權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