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張垣印記」百年名校——張家口市第一中學簡史

張 垣 印 記

編者按

1952年12月19日, 河北省教育廳委託張家口市教育局代管原察哈爾省立張家口中學(後改稱“一中”)。 1956年, 正式使用“河北張家口第一中學”新校名。 到2015年, 張家口第一中學迎來百年校慶。 今天向大家介紹張家口第一中學簡史。

張家口第一中學

1915年, “察哈爾區立中學校”成立, 校址在明德街路東(原老教學區中部)。 中學學制4年, 每屆1個班, 約三四十名學生。 首任校長姓米, 主要職員有教務主任、事務主任和學監。 第二任校長崔毓珍(任期不詳)。

1921年, 馬俊聲任校長, 教務主任吳家象主持工作。 實行嚴格管理, 初步建立良好教學秩序。 1922年, 甯恩承任校長。 學生自治會成立, 領導學生進行愛國宣傳活動。

1924年, 鬍子恒由教務主任升任校長, 主持學校工作直到1937年日本侵略軍佔領張家口。

1928年, 國民政府統一中國, 察哈爾特別區改為省, 學校改稱“察哈爾省立第一中學校”。

1931年, 省立第一中學校設置高中班。

1933年, 第一中學校長鬍子恒被任命為察哈爾省教育廳廳長, 仍兼校長。

1934年, 第一中學校改稱“省立張家口中學校”。

1935年, 張家口中學校愛國師生聲援北平學生“一•二九”運動, 抗議反動政府鎮壓抗日活動的暴行。 第二年年初, 學生會領袖肖毓黛等人遭到當局迫害, 被迫離校。

1937年, “盧溝橋事變”, 抗日戰爭開始。 師生以各種方式投入抗日鬥爭。 8月, 日本侵略軍佔領張家口, 張家口中學校、私立塞北中學等被迫停辦, 校舍被強佔改為軍營和馬廄, 教育教學設備和圖書完全被毀壞。

1943年, 晉察冀邊區“第二短期師範”在易縣龍村成立, 簡稱邊二師。

1945年, 抗日戰爭勝利。 邊二師遷入民主察哈爾省省會宣化市, 更名“察哈爾中學”。 1946年,

晉察冀邊區教育委員會利用張家口中學校舊址創辦“張家口市立中學”。

1947年, 人民解放軍戰爭形勢好轉。 察哈爾中學遷址淶源縣東郊的後泉坊村, 合併“察哈爾師範”“察哈爾幹校”和“五專師範”, 組建“察哈爾聯合中學”。

1948年年末, 張家口第二次解放, 察哈爾人民政府接收省立張家口中學。

張家口第一中學

1949年年初, 察哈爾聯合中學奉命進入張家口市。 以察哈爾聯合中學為主, 與察哈爾省立張家口中學、私立塞北中學、私立養正中學合併, 建立人民政府領導下的“察哈爾省立張家口中學”。

1950年, 人民政府撥款興建20間教室, 配備了教學需要的圖書、實驗儀器和其他教學設施。 建立了衛生室和學生食堂。 教師和學生生活學習條件有所改善。 新任校長齊淑蓉。 教育部部長馬敘倫為張家口中學校題寫校牌, 廣大師生引為光榮。

1951年, 實施《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 確定學制為初中、高中各3年。

1952年, 董遂平接任校長。 年末, 國家省區調整, 察哈爾省撤銷, 張家口市劃歸河北省, 學校改名“河北省張家口中學”。

1954年, 教學條件初步改善。 校園占地面積擴展至74300平方米, 折合11.4畝。 政府撥款18萬元, 重建禮堂。 校舍總建築面積1307.6平方米。 圖書館藏書達到24802冊。

1956年, 正式使用“河北張家口第一中學”新校名。 年中, 被確定為河北省重點中學。 1957年, 工資制度改革。 建國初期是以小米為單位的“米薪制”, 1953年改為按商品數額折算的“工資分”。 本次改革按照學歷、教齡、工作量和工作品質評定工資級別, 本校有1人評為“中學二級”。

1960年, 國家經濟困難時期, 調整教學作息時間為:上午9點至下午3點上課, 其餘時間自由安排。

1961年, 國家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 上級在市郊的上營屯撥給學校農田550畝, 校內學習南泥灣大生產運動, 在操場、教室和辦公室的房前屋後開墾小片荒, 種植糧食和蔬菜,養豬、羊、兔、雞等。

1962年,在教學研究和改革基礎上,確立了語文、數學、外語的工具學科基礎地位。廣泛開展教學觀摩活動,以重點人、重點課帶動全組,以重點組帶動全校,學校確定為高中6軌、初中4軌的完全中學,當年年末在校學生總數1310人。民辦“長城中學”(後九中)創立,借占二部校舍上課。

1963年,貫徹《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中學五十條),學校出現幹群團結,教學正規,風氣淳樸,教育教學品質提高的好局面。高考升學率達80%,處於省內重點中學前列。重新明確校長負責制,黨組織負責監督和保證。校長宋恩普、黨支部書記郎永生。學校被確定為省教育廳所屬五所教學改革實驗學校之一。學校制定《教學改革試驗方案》(草案)。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發。市委派工作組進入學校。1967年1月,受上海“一月風暴”影響,學生組織衝擊辦公室,搶奪公章,宣佈“造反派”奪權。4月以後,兩派鬥爭白熱化,演變為大規模武鬥,兩派學生組織均有參加。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5軍“支左”小組進駐學校,介入學校的各項管理工作。勸說學生返校學習,實現“革命大聯合”,並實施軍訓。10月,在“革命大聯合”的基礎上,建立“三結合”的“革命委員會”。多數學生返回學校,以原教學班為基礎按照連、排、班為單位組織“複課”,接受軍訓活動。

1968年3月,1500多名新生入學。系1966、1967年小學畢業生,分區劃片,就近入學,不進行考試。6月,1966、1967屆初、高中學生開始離校。兩批學生上山下鄉去張北、沽源等地。其他同學被分配到工廠、商店和其他部門。7 月,張家口煤礦機械廠工宣隊進駐學校,成立學校革命委員會,下設政工、教務等辦公室。開展“清理階級隊伍”,打擊 “叛徒、特務、牛鬼蛇神”的進一步升級。一些教師無端遭受毒打、迫害和非法監禁。

1969年春節前後,1968屆初、高中學生全部離校上山下鄉。當年,招收初中生約1000人。7月,開展整黨建黨運動,部分黨員教師逐步恢復組織生活,少數幹部恢復工作。

1970年,“備戰備荒”,開展“一打三反”運動。年末在校學生共計42個班,2495 人。其中初一18個班1069人,初二12 個班741人,初三12個班685人。1970年初中畢業15個班,793人。

1971年6月,市中師班“抗大戰校”30名畢業生分配到學校任教,教師嚴重缺乏現象稍有緩解。

1972年,張家口市革命委員會重新調整學校命名,學校定名“張家口市第一中學”。恢復高中招生,學制2年。當年招生293人,入學前有簡單的考試。“三支兩軍”人員撤離學校。恢復黨支部,重建革命委員會。

1973年,在校學生2727人。全國再度掀起“上山下鄉”運動高潮,出現大批學生退學現象。1975年,制定《張家口市一中教育革命規劃(草案)》,確定開門辦學的道路,以校辦工廠、校辦農場、市電機廠和永豐堡、宋家莊、樣台等3個農村生產大隊建成教學、生產和科研基地。

張家口第一中學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貫徹市教育局“保證17歲以下學生全部升入高中”的通知,一次招生達到千人。高中師資不足,教室緊缺,暫時實行二部制,即半日學習,其他時間自己安排。1977年,學校撥亂反正,各方面工作出現轉機。恢復統一高考。

1981年,河北省調整中學教育,張家口市第一中學被確定為24所首批要辦好的重點中學之一。1984年,在工作中實施崗位責任制,制定了“教學常規”,提出“教學十項要求”並大力開闢第二課堂。規定領導聽課一學期不少於60節。 實行人員定編定量和建立崗位責任制制度,調整在職教師調出和調入各有21人。當年應屆高中畢業生167人,100人被高校錄取,占60.2%。補習生77人,其中70人被高校錄取,為91%。創恢復高考以來高考錄取率新高。校實驗樓開工建設,次年投入使用,2001年後改為辦公樓。

1985年7月29日,舉辦建校70周年紀念活動。設置“校慶展覽室”。提出“振興一中,從我做起”和“我為一中作貢獻”的口號。900多名外地校友回母校,市內數千名各屆畢業生參加活動。慶典前後,北京、天津、石家莊等校友組織籌備成立。1986年,根據市調整計畫,一中撤銷初中部。

1988年,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規定週六下午4:30起校長接待學生、家長和教師們的訪問和諮詢。當年學生鄒麟祥取得高考全省理科狀元,這是多年教育教學改革的新突破。1989年5月,召開第一次教工代表大會。

1995年7月29日,該校隆重召開“張家口市第一中學80周年”紀念大會。參加大會的各屆校友有2000多人。其他活動有出版《校慶紀念冊》和《校友通訊錄》,舉辦“校慶展覽”和“校友聯歡會”等。校慶的重要收穫是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的辦學經驗,提出張家口市第一中學的校訓:孜孜以求,鍥而不捨,慎獨自礪,興國利民。校風:文明、質樸、堅毅、向上。教風:重德、敬業、樂道。學風:惜時、樂學、專一。

1997年4月,省建委授予一中“河北省園林式單位”榮譽稱號。當年高考實現新跨越,上省專科線人數達432人,比上年淨增155人,各批次的平均增長率為34%,高考綜合指標躋身全省首批24所重點中學前列。其中蔣昌芸同學以663分的高分獲得河北省理科第一名,被清華大學錄取。9月,慶祝教師節,隆重命名表彰於思鑫等12名高級教師為“一中名師”。12月,該校被省教育廳命名為“河北省素質教育先進學校”。

2005年,市委、市政府做出張家口一中南遷的決定,並將新校區的建設列為張家口市重點工程。2008年新校區投入使用。

2009年、2011年、2013年連續三次蟬聯全國百強中學;2010年、2012年被評為中學百年名校,2011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國安全文明校園”稱號;2011年7月被河北省委教育工委授予“河北省教育系統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2012年、2014年被評為全國最具內涵特色學校。2015年,張家口市第一中學迎來百年校慶。2016年萬全中學成為張家口市第一中學西校區。

感謝您關注方志張垣頭條號和張垣方志微信號!希望您對我們的內容多提寶貴意見,也可以把您想瞭解的題材發給我們,我們會儘量收集,讓大家瞭解更多的張家口歷史和市情 種植糧食和蔬菜,養豬、羊、兔、雞等。

1962年,在教學研究和改革基礎上,確立了語文、數學、外語的工具學科基礎地位。廣泛開展教學觀摩活動,以重點人、重點課帶動全組,以重點組帶動全校,學校確定為高中6軌、初中4軌的完全中學,當年年末在校學生總數1310人。民辦“長城中學”(後九中)創立,借占二部校舍上課。

1963年,貫徹《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中學五十條),學校出現幹群團結,教學正規,風氣淳樸,教育教學品質提高的好局面。高考升學率達80%,處於省內重點中學前列。重新明確校長負責制,黨組織負責監督和保證。校長宋恩普、黨支部書記郎永生。學校被確定為省教育廳所屬五所教學改革實驗學校之一。學校制定《教學改革試驗方案》(草案)。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發。市委派工作組進入學校。1967年1月,受上海“一月風暴”影響,學生組織衝擊辦公室,搶奪公章,宣佈“造反派”奪權。4月以後,兩派鬥爭白熱化,演變為大規模武鬥,兩派學生組織均有參加。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5軍“支左”小組進駐學校,介入學校的各項管理工作。勸說學生返校學習,實現“革命大聯合”,並實施軍訓。10月,在“革命大聯合”的基礎上,建立“三結合”的“革命委員會”。多數學生返回學校,以原教學班為基礎按照連、排、班為單位組織“複課”,接受軍訓活動。

1968年3月,1500多名新生入學。系1966、1967年小學畢業生,分區劃片,就近入學,不進行考試。6月,1966、1967屆初、高中學生開始離校。兩批學生上山下鄉去張北、沽源等地。其他同學被分配到工廠、商店和其他部門。7 月,張家口煤礦機械廠工宣隊進駐學校,成立學校革命委員會,下設政工、教務等辦公室。開展“清理階級隊伍”,打擊 “叛徒、特務、牛鬼蛇神”的進一步升級。一些教師無端遭受毒打、迫害和非法監禁。

1969年春節前後,1968屆初、高中學生全部離校上山下鄉。當年,招收初中生約1000人。7月,開展整黨建黨運動,部分黨員教師逐步恢復組織生活,少數幹部恢復工作。

1970年,“備戰備荒”,開展“一打三反”運動。年末在校學生共計42個班,2495 人。其中初一18個班1069人,初二12 個班741人,初三12個班685人。1970年初中畢業15個班,793人。

1971年6月,市中師班“抗大戰校”30名畢業生分配到學校任教,教師嚴重缺乏現象稍有緩解。

1972年,張家口市革命委員會重新調整學校命名,學校定名“張家口市第一中學”。恢復高中招生,學制2年。當年招生293人,入學前有簡單的考試。“三支兩軍”人員撤離學校。恢復黨支部,重建革命委員會。

1973年,在校學生2727人。全國再度掀起“上山下鄉”運動高潮,出現大批學生退學現象。1975年,制定《張家口市一中教育革命規劃(草案)》,確定開門辦學的道路,以校辦工廠、校辦農場、市電機廠和永豐堡、宋家莊、樣台等3個農村生產大隊建成教學、生產和科研基地。

張家口第一中學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貫徹市教育局“保證17歲以下學生全部升入高中”的通知,一次招生達到千人。高中師資不足,教室緊缺,暫時實行二部制,即半日學習,其他時間自己安排。1977年,學校撥亂反正,各方面工作出現轉機。恢復統一高考。

1981年,河北省調整中學教育,張家口市第一中學被確定為24所首批要辦好的重點中學之一。1984年,在工作中實施崗位責任制,制定了“教學常規”,提出“教學十項要求”並大力開闢第二課堂。規定領導聽課一學期不少於60節。 實行人員定編定量和建立崗位責任制制度,調整在職教師調出和調入各有21人。當年應屆高中畢業生167人,100人被高校錄取,占60.2%。補習生77人,其中70人被高校錄取,為91%。創恢復高考以來高考錄取率新高。校實驗樓開工建設,次年投入使用,2001年後改為辦公樓。

1985年7月29日,舉辦建校70周年紀念活動。設置“校慶展覽室”。提出“振興一中,從我做起”和“我為一中作貢獻”的口號。900多名外地校友回母校,市內數千名各屆畢業生參加活動。慶典前後,北京、天津、石家莊等校友組織籌備成立。1986年,根據市調整計畫,一中撤銷初中部。

1988年,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規定週六下午4:30起校長接待學生、家長和教師們的訪問和諮詢。當年學生鄒麟祥取得高考全省理科狀元,這是多年教育教學改革的新突破。1989年5月,召開第一次教工代表大會。

1995年7月29日,該校隆重召開“張家口市第一中學80周年”紀念大會。參加大會的各屆校友有2000多人。其他活動有出版《校慶紀念冊》和《校友通訊錄》,舉辦“校慶展覽”和“校友聯歡會”等。校慶的重要收穫是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的辦學經驗,提出張家口市第一中學的校訓:孜孜以求,鍥而不捨,慎獨自礪,興國利民。校風:文明、質樸、堅毅、向上。教風:重德、敬業、樂道。學風:惜時、樂學、專一。

1997年4月,省建委授予一中“河北省園林式單位”榮譽稱號。當年高考實現新跨越,上省專科線人數達432人,比上年淨增155人,各批次的平均增長率為34%,高考綜合指標躋身全省首批24所重點中學前列。其中蔣昌芸同學以663分的高分獲得河北省理科第一名,被清華大學錄取。9月,慶祝教師節,隆重命名表彰於思鑫等12名高級教師為“一中名師”。12月,該校被省教育廳命名為“河北省素質教育先進學校”。

2005年,市委、市政府做出張家口一中南遷的決定,並將新校區的建設列為張家口市重點工程。2008年新校區投入使用。

2009年、2011年、2013年連續三次蟬聯全國百強中學;2010年、2012年被評為中學百年名校,2011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國安全文明校園”稱號;2011年7月被河北省委教育工委授予“河北省教育系統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2012年、2014年被評為全國最具內涵特色學校。2015年,張家口市第一中學迎來百年校慶。2016年萬全中學成為張家口市第一中學西校區。

感謝您關注方志張垣頭條號和張垣方志微信號!希望您對我們的內容多提寶貴意見,也可以把您想瞭解的題材發給我們,我們會儘量收集,讓大家瞭解更多的張家口歷史和市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