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8中國如何科技創新?聽15位元大咖說關鍵字

我國在科技創新領域如何更好、更快地發展?2018年伊始,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三思派”邀請科技創新領域的知名專家, 以關鍵詞形式展望2018年(專家按姓氏筆劃排序)。

馬名傑:治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部長、研究員

從追趕邁向前沿, 國家創新治理體系的完善和治理方式的轉型是重要支撐。 越是接近前沿, 就越需要政府扮演好科技基礎培育者和創新環境營造者的角色。 完善和轉型是漸進的、長期的, 也面臨挑戰。 2018 年將向改革目標更進一步。

王元:改革

中國科技金融促進會理事長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

這不僅是中國人值得慶祝並引以為自豪的紀念日, 也因其必然會引發全世界的關注而成為舉世矚目的時點。 改革開放使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整體地邁進了現代文明進程, 根本性地改變了世界格局, 影響著世界未來。 在回顧和總結40年歷程的同時, 我們仍須堅持的是將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 以制度創新促進科技創新, 激發全社會的創新精神和潛能。

呂薇:創新持續發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

2018年是創新持續發力的一年。 黨的十九大提出,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我國科技創新進入快車道, 要強基礎、重品質、提效率、增原創,

使創新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劉琦岩:原點

中國科學技術資訊研究所副所長

科技是人類社會的第一生產力, 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 任何一項技術一旦生成, 就意味著可以通過持續創新實現未來一種新的可能的文明, 如機器文明、網路文明、人工智慧文明。 因而科技創新總會返回首發之位, 永遠是從原點再出發的一項事業。 在那裡人類可以隨時回望自己的初心, 審視科技創新的意義和責任。

歷史在波浪式前進過程中, 讓人常常有回到與出發點類似階段的感覺。 如同現在中國的科技創新, 雖然我們已從單純的學習追趕到了今天“三跑”並存的狀態, 可還是有在40年前改革開放之初提的一些問題縈繞於眼前:科技與經濟怎麼結合?科技成果怎麼轉化和產業化?企業如何做技術創新主體?軍民如何結合?科技如何走向世界?政府如何管理和服務科技創新?

實踐今天的創新, 我們還需要回到原點, 用改革開放的思維再來設想一下未來哪些需要堅守, 哪些需要繼續改革;實踐今天的創新, 我們還需要回到原點, 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方略來頂層設計未來所需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實踐今天的創新, 我們還需要回到原點, 用我們越來越明確的核心價值和越來越充實的信心, 來創導一個未來科技強國對人類共同體的貢獻。

江曉原:期盼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講席教授

我憂慮的是, 在各種科學技術的高歌猛進中,

倫理和法律幾乎都完全無所作為, 而人工智慧和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風險正在積累得越來越大。 我期盼的是, 學術界對上述風險的呼籲, 能夠被更多的人關注到。

芮明傑:高品質發展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產業經濟學系主任、教授

2018年是創新驅動產業發展的重要一年, 目標是利用知識、大資料、技術、企業制度與商業模式等無形創新要素對現有的勞動、資本、自然資源等進行新的組合改造, 實現現有價值鏈從低層次向高層次轉變, 發展形成面對未來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型產業體系, 實現高品質的發展。

杜德斌:創新共同體

華東師範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院長、教授

党的十九大報告提出, 堅持和平發展道路,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是新形勢下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的重要路徑。 展望2018年, 中國將繼續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理念, 以增強戰略互信、促進共同發展為導向, 進一步深化與沿線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創新合作, 共同制定合作方案, 共同採取合作行動, 形成規劃銜接、發展融合、利益共用局面, 打造科技創新的命運共同體, 為“一帶一路”注入強大動力, 為世界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陳憲:融合發展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2018年, 乃至以後一個時期, “融合發展”將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流狀態。 高品質發展的一種具體形態就是融合發展。

前些年, 在資訊技術和服務業發展的雙重背景下, 農業、製造業和服務業產業融合成為人們觀察和研究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視角。當下,互聯網+和人工智慧+、新一代資訊技術的發展,形成了深度、甚至是顛覆性的產業和行業融合。這種融合的強度不僅前所未有,而且無法預期。

近年來,在中國這樣一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大國,出現了空間融合的新態勢。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以及擬議中的環杭州灣城市群,都旨在拓展和調整區域空間,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聚,進而使城市群成為新經濟的策源地,形成區域融合發展、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陳強:對接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2018年,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如何推進?“對接”應該是關鍵字之一。上海科技創新一要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全域部署對接起來;二要和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對接起來;三要和上海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現實需要對接起來;四要和長三角區域創新協同對接起來。

林寶軍:負責任、有擔當的大國

北斗導航衛星總設計師

展望2018,負責任有擔當的大國形象將進一步展現。我國將建成以北斗系統為核心的新時空體系,惠及“一帶一路”及全球用戶。另外,將在對外交往中,和不遵守國際規則、奉行美國優先的原則形成鮮明對比。

羅暉:綠色

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院長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污染防治是擺在決戰全面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2018年將是綠色發展的關鍵之年,人民群眾感受最深的大氣、水、土壤等污染和突出的生態破壞問題將得到優先解決。著眼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各地將積極探索創新生態文明制度供給,加快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

諸大建:科技向人性靠攏

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教授

科技創新從助推經濟增長轉向助推人民的生活品質,創新要提高社會的包容性,要平衡AI(人工智慧)與HI(人類智慧)的矛盾,要優化人與自然的關係。

郭重慶:“ABCD”(人工智慧、生物醫藥、雲計算、大資料)

中國工程院院士

“ABCD”(人工智慧、生物醫藥、雲計算、大資料)是當前的引領性技術,免疫細胞可能是人類攻克癌症的希望,中國人這次可別踏空了。

游光榮:軍民融合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

2017年,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已經成立,各省(區、市)軍民融合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正在陸續成立,標誌著軍民融合組織管理體系基本建成。國家主導、需求牽引、市場運作相統一的工作運行體系正在探索之中,系統完備、銜接配套、有效激勵的政策制度體系將成為2018年的主要抓手。《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綱要》即將頒佈。2018年作為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元年,必將呈現新氣象、實現新作為、開拓新局面!

穆榮平:數位轉型

中國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展望2018年,數字轉型將給科技、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方式帶來根本性變化,必然加快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進程。

欄目主編:黃海華 文字編輯:俞陶然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朱瓅 農業、製造業和服務業產業融合成為人們觀察和研究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視角。當下,互聯網+和人工智慧+、新一代資訊技術的發展,形成了深度、甚至是顛覆性的產業和行業融合。這種融合的強度不僅前所未有,而且無法預期。

近年來,在中國這樣一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大國,出現了空間融合的新態勢。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以及擬議中的環杭州灣城市群,都旨在拓展和調整區域空間,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聚,進而使城市群成為新經濟的策源地,形成區域融合發展、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陳強:對接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2018年,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如何推進?“對接”應該是關鍵字之一。上海科技創新一要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全域部署對接起來;二要和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對接起來;三要和上海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現實需要對接起來;四要和長三角區域創新協同對接起來。

林寶軍:負責任、有擔當的大國

北斗導航衛星總設計師

展望2018,負責任有擔當的大國形象將進一步展現。我國將建成以北斗系統為核心的新時空體系,惠及“一帶一路”及全球用戶。另外,將在對外交往中,和不遵守國際規則、奉行美國優先的原則形成鮮明對比。

羅暉:綠色

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院長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污染防治是擺在決戰全面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2018年將是綠色發展的關鍵之年,人民群眾感受最深的大氣、水、土壤等污染和突出的生態破壞問題將得到優先解決。著眼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各地將積極探索創新生態文明制度供給,加快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

諸大建:科技向人性靠攏

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教授

科技創新從助推經濟增長轉向助推人民的生活品質,創新要提高社會的包容性,要平衡AI(人工智慧)與HI(人類智慧)的矛盾,要優化人與自然的關係。

郭重慶:“ABCD”(人工智慧、生物醫藥、雲計算、大資料)

中國工程院院士

“ABCD”(人工智慧、生物醫藥、雲計算、大資料)是當前的引領性技術,免疫細胞可能是人類攻克癌症的希望,中國人這次可別踏空了。

游光榮:軍民融合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

2017年,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已經成立,各省(區、市)軍民融合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正在陸續成立,標誌著軍民融合組織管理體系基本建成。國家主導、需求牽引、市場運作相統一的工作運行體系正在探索之中,系統完備、銜接配套、有效激勵的政策制度體系將成為2018年的主要抓手。《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綱要》即將頒佈。2018年作為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元年,必將呈現新氣象、實現新作為、開拓新局面!

穆榮平:數位轉型

中國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展望2018年,數字轉型將給科技、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方式帶來根本性變化,必然加快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進程。

欄目主編:黃海華 文字編輯:俞陶然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朱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