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民生實事全部兌現 織就群眾幸福生活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 一年接著一年幹。 2017年, 錦江區在改善民生福祉上, 進一步織密紮牢民生保障網, 將一批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列為民生實事, 涉及老舊院落改造、醫療、交通、環境整治、公共服務設施和社會保障等, 讓民生專案含金量真正轉變成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2017年, 錦江區121項省市民生實事項目、28項區內民生實事項目有力推進, 所有項目均順利完成。

“社區在提升改造後煥發新面貌, 居民頭疼的停車、環境等問題也都解決了。

”居住在飛龍巷6號院的劉大姐對改造後的居住環境十分滿意, 高興地合不攏嘴。 “水井坊示範中醫館的中醫治療效果非常好, 內服加外敷, 一次治療後, 痛風的疼痛得到了有效緩解。 ”患有痛風的肖先生成為了水井坊中醫館的“粉絲”, 家人或朋友出現健康問題, 肖先生總是推薦他們到水井坊中醫館就診……

每一件民生實事都是錦江區擲地有聲的承諾, 不折不扣落實, 群眾紛紛點贊。 這一年錦江區投入資金6820萬元, 完成105個老舊院落改造目標任務;這一年全區全面實施增花添彩工程, 完成太古裡片區、新開街花鳥市場片區2個增花添彩重點示範專案打造;這一年, 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創建市級示範中醫館;這一年, 圖書館、文化館和李劼人故居紀念館免費開放。 錦江人推窗有景、出門看畫、病有良醫, 幸福感大大提升。

改造提升老舊院落105個

住房條件持續改善

2017年, 錦江區按照全市“總體規劃、綜合整治、分類改造、一院一策”的原則, 投入資金6820萬元,

完成105個老舊院落改造目標任務, 並全面完成這些老舊院落的自治組織成立、物業管理機制建立、房屋專項維修資金歸集等工作。

左邊圍牆是鉛筆畫風格, 主要展示法治歷史故事、歷史人物;右邊是兒童漫畫風格, 主要展示家庭言傳身教, 社會潛移默化。 它們一個古色古香, 一個輕鬆活潑。 督院街道飛龍巷6號清新簡潔的法治宣傳畫讓人眼前一亮。 為充分展示院落差異化的文化特色, 錦江區在老舊院落改造中深度挖掘各個院落的歷史背景、地域特色、民風民俗等文化底蘊, 提煉優秀文化內核, 引導老舊院落改造向特色文化方向發展。 在今年改造的105年老舊院落中, 還有鹽市口街道梨花街38號院、牛市口街道水碾河路16號院、龍舟路街道北三巷8號院、蓮新街道宏濟新路201號院等法治文化主題院落。

除法治文化主題外, 錦江區還深入挖掘川劇文化和川西民俗文化等文化底蘊, 通過外形設計、建築風格設計、立面色調搭配和文化元素的注入, 打造了一批川西區域特色文化院落, 增強了老舊院落的文化魅力。

截至目前, 錦江區2017年105個老舊院落已成立院委會43個、家委會40個、住委會14個、居民議事小組8個, 全面完成自治組織成立工作;完善29家社區物業服務中心, 全面完成老舊院落物業管理機制建立工作;完成105個老舊院落房屋專項維修資金歸集任務, 圓滿完成目標任務。

完成2個“增花添彩”示範項目

城市環境品質提升

在車水馬龍的城市中心, 錦興路的分車帶以及街頭綠地不再是一整片綠色,

紅的、粉的、紫的各色花朵將街頭裝點的鮮豔明亮, 跳躍的色彩打破了往日的沉悶, 使街道更富生機。 這樣的打造屬於新開街片區增花添彩工程的一部分, 錦江區在綠地原有的櫻花基礎上主要栽種了紫薇、三角梅與格桑花, 展示錦江的形象。

2017年,錦江區積極開展增花添彩工作,其中太古裡片區增花添彩及環境提升工程、新開街花鳥市場片區增花添彩及環境提升工程2個專案作為全區2017年成都市“花重錦官城”增花添彩重點示範專案,已於2017年11月底前全面完成。

完成太古裡周邊廣場花台植物的造景工作,栽植木春菊、鼠尾草、三色堇、石竹等花卉植物約1000餘平方米;對地鐵入口進行立體綠化,栽植三角梅18株。對錦興路原有景觀效果較差的喬木、灌木進行移除,用櫻花及開花灌木球等進行替代,形成以櫻花為主題的景觀,栽植錦興路櫻花100株、紫薇20株,新栽植格桑花410平方米。

面對群眾最關注的城市環境問題,今年錦江區積極探索提升特大城市中心城區治理體系,全年新建10處“小遊園、微綠地”,新增公廁15座,完成308條背街小巷規範化整治,並通過特色街區打造、道路黑化、綠化提升等措施,對134條背街小巷進行了整治提升,行道樹增量提質9689株、市花芙蓉5047株,清理水面及堤岸垃圾120餘噸,清除河道淤泥3000余方,拆除違法建設5萬餘平方米。

創建中醫示範館

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增強

水井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面積為500平方米,中醫治療區域、中藥房、煎藥室、中醫候診區域、治未病區域等功能區域建設完備,作為示範中醫館,中醫館內每位元門診醫生都會使用傳統的中醫藥治療痛風,內服與外敷並用,通常治療一次便能見效。

2017年錦江區完成雙桂路五福、獅子山、春熙、成龍路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創建市級示範中醫館,水井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創建省級示範中醫館目標,完成15個中醫角的建設。基層中醫診療量較去年同期增長了30%,65歲以上老年人中醫藥管理率較上年同期提高了15%。

除了完成創建中醫示範館民生實事項目,2017年,錦江區還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提升健康服務水準。這一年錦江區組建“1+N+X管理技術團隊”入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升基層醫療服務品質;成立了“1+1+1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聯盟”,龍頭醫院以“一帶一組”的形式下沉到全區84個家庭醫生團隊,實現零距離幫扶。家庭醫生簽約率達到50.26%,重點人群簽約率為80.72% 。新建設流動人口地鐵“健康小屋”5個,創業園區“健康服務中心”1個。

免費開放公共文化資源

文化惠民多點開花

區圖書館館舍面積4500平方米,藏書51萬餘冊,4層樓裡分別設有閱讀區、視聽文獻欣賞區、影視鑒賞區、自修室、多功能廳等不同區域,圖書館內還設有閱覽席位419個,電腦62台,其中有38台可供讀者免費使用。40多萬冊可供外借的書籍,分門別類,應有盡有,豐富的公共圖書資源均免費向社會開放。區文化館今年在國學館、川劇館、文學館基礎上新增曲藝館和非遺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2017年,錦江區在完成免費開放圖書館、文化館和李劼人故居紀念館民生實事目標基礎上,還開展了一系列普惠民生的文化活動。共開展群眾文化活動800餘場;拓展公共文化服務新空間,打造了方所、言幾又、文化活動新空間15處;舉辦各類公益文化交流、高端藝術展覽等活動200餘場;加強文藝精品創作扶持,目前已打造話劇、音樂劇原創作品5個。

文:陳玉婷

圖:譙茜芸

2017年,錦江區積極開展增花添彩工作,其中太古裡片區增花添彩及環境提升工程、新開街花鳥市場片區增花添彩及環境提升工程2個專案作為全區2017年成都市“花重錦官城”增花添彩重點示範專案,已於2017年11月底前全面完成。

完成太古裡周邊廣場花台植物的造景工作,栽植木春菊、鼠尾草、三色堇、石竹等花卉植物約1000餘平方米;對地鐵入口進行立體綠化,栽植三角梅18株。對錦興路原有景觀效果較差的喬木、灌木進行移除,用櫻花及開花灌木球等進行替代,形成以櫻花為主題的景觀,栽植錦興路櫻花100株、紫薇20株,新栽植格桑花410平方米。

面對群眾最關注的城市環境問題,今年錦江區積極探索提升特大城市中心城區治理體系,全年新建10處“小遊園、微綠地”,新增公廁15座,完成308條背街小巷規範化整治,並通過特色街區打造、道路黑化、綠化提升等措施,對134條背街小巷進行了整治提升,行道樹增量提質9689株、市花芙蓉5047株,清理水面及堤岸垃圾120餘噸,清除河道淤泥3000余方,拆除違法建設5萬餘平方米。

創建中醫示範館

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增強

水井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面積為500平方米,中醫治療區域、中藥房、煎藥室、中醫候診區域、治未病區域等功能區域建設完備,作為示範中醫館,中醫館內每位元門診醫生都會使用傳統的中醫藥治療痛風,內服與外敷並用,通常治療一次便能見效。

2017年錦江區完成雙桂路五福、獅子山、春熙、成龍路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創建市級示範中醫館,水井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創建省級示範中醫館目標,完成15個中醫角的建設。基層中醫診療量較去年同期增長了30%,65歲以上老年人中醫藥管理率較上年同期提高了15%。

除了完成創建中醫示範館民生實事項目,2017年,錦江區還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提升健康服務水準。這一年錦江區組建“1+N+X管理技術團隊”入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升基層醫療服務品質;成立了“1+1+1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聯盟”,龍頭醫院以“一帶一組”的形式下沉到全區84個家庭醫生團隊,實現零距離幫扶。家庭醫生簽約率達到50.26%,重點人群簽約率為80.72% 。新建設流動人口地鐵“健康小屋”5個,創業園區“健康服務中心”1個。

免費開放公共文化資源

文化惠民多點開花

區圖書館館舍面積4500平方米,藏書51萬餘冊,4層樓裡分別設有閱讀區、視聽文獻欣賞區、影視鑒賞區、自修室、多功能廳等不同區域,圖書館內還設有閱覽席位419個,電腦62台,其中有38台可供讀者免費使用。40多萬冊可供外借的書籍,分門別類,應有盡有,豐富的公共圖書資源均免費向社會開放。區文化館今年在國學館、川劇館、文學館基礎上新增曲藝館和非遺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2017年,錦江區在完成免費開放圖書館、文化館和李劼人故居紀念館民生實事目標基礎上,還開展了一系列普惠民生的文化活動。共開展群眾文化活動800餘場;拓展公共文化服務新空間,打造了方所、言幾又、文化活動新空間15處;舉辦各類公益文化交流、高端藝術展覽等活動200餘場;加強文藝精品創作扶持,目前已打造話劇、音樂劇原創作品5個。

文:陳玉婷

圖:譙茜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