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還在朋友圈曬支付寶帳單 隱私都沒了,這樣真的好嗎?

昨天, 朋友圈被各種曬支付寶帳單和年度關鍵字刷屏, 可你知道這些關鍵字是怎麼來的嗎?

其實, 特別簡單, 根據我的觀察, 狂買衣服的就是“潮兒”, 狂買衣服+屯一堆圍脖、襪子、墨鏡的就是“范兒”, 減肥產品買了18個療程的是“堅持”, 餘額寶存了很多錢的是“旺”。

開房開得多的是“遠方”, 會PS或美圖秀秀的是“窮”, 那些啥都買分析不出來的就整些正能量的詞兒, 什麼顏值、小確幸、值得、溫暖, 反正堆上去絕對錯不了。

除了這個, 還有一個“大坑”, 很多人已經中招, 小編先不說, 你看看調整前後的支付寶年度帳單首頁有沒有什麼變化?

沒錯, 就是那一行特別小的“我同意《芝麻服務協定》”字樣沒有了。

儘管查看帳單和《芝麻服務協定》沒有關聯, 取消了也照樣能看,

但很多人都沒有注意這個小細節, 直接同意了, 這就代表了你允許支付寶收集你的資訊、資料, 包括在協力廠商保存的資訊。

太套路了有沒有, 有的人會說這個是可以選擇取消授權的, 但問題是支付寶已經偷偷摸摸幫你選了“同意”, 而且那麼小的字, 根本是故意不讓人留意授權這回事。

更氣人的是, 協議裡還有更不要臉的:

1.你使用了該服務就等於接受協定;

2.根據協定, 他們可以直接把你的資訊分析並推送給合作機構, 也有權不支援你撤銷協力廠商的資訊查詢授權;

3.即使服務終止了, 他們仍可繼續保留你的資訊;

4.當提供給協力廠商的資訊產生不良後果時, 他們是不用承擔責任的, 產生的任何風險, 都由你自己擔著。

看吧, 連環坑, 這可是違反了《互聯網交易管理辦法》的規定, 裡面白紙黑字寫著:

經營者應採用顯著的方式提醒消費者注意類似條款。 同時經營者需要明示收集、使用資訊的目的、方式和範圍, 並經被收集人同意。

就這件事情, 昨天晚上支付寶公開道歉, 也取消了默認勾選, 如果你已經被坑了, 可以在“支付寶用戶端-我的-芝麻信用-信用管理-授權管理”中找到“支付寶”這個選項, 取消授權。

或許你還會有一些新的“驚喜”, 比如授權了什麼浦發銀行之類的。

不得不說, 跟用戶玩兒這種套路, 支付寶不太厚道。 可話又說回來,“套路”使用者資料的可不止支付寶,微信也逃不了。

這兩天,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在某論壇上表示,馬化騰肯定天天在看我們的微信,質疑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問題。

雖然第二天微信回應稱,微信不存儲、不分析使用者聊天內容,李書福所說純屬誤解。

可事實上,作為幾乎壟斷了國內社交的應用,微信在資訊安全方面一直備受質疑。早在2014年,張朝陽就說過“微信上你的任何行為馬化騰想知道就一句的事兒”。

2016年,在一個國際組織公佈的“社交軟體通訊隱私排名”中,微信更是得了最低分0分,可見在我們生活工作中離不開互聯網的同時,資訊安全保護確實讓人擔憂。

在小編看來,李Boss並非誇大其詞,至少有一半是被他說中了。

首先,微信群是可以被即時監控的。

經常有警方通過微信群記錄辦案,比如2016年,山東有倆人在微信群裡說要炸掉哪哪哪,第二天他們就被警方拘留了。

這點也是騰信副總裁丁珂去年8月份承認的,他表示有關部門要求監管的微信群或個人,微信會協助配合。

其次,朋友圈的內容是會被抓取的。

去年馬化騰在說起人臉識別的時候,誇誇其詞稱,騰訊清楚每個中國人十幾年來的面容變化,這就意味著,騰訊在抓取平臺上傳的圖片。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圖片哪來的?

顯然,擁有近10億用戶的微信是主要來源,那這些圖片不是聊天就是朋友圈裡抓取的。

再舉個例子,朋友圈裡的“廣告”。之前就有報導稱,這些廣告會優先給一些“種子用戶”,如果這些人點贊或是評論了,系統就會自動以他們為核心,向其好友推送。

具體怎麼抓取的還不得而知,不過“精准推送廣告”是事實吧。你可以說廣告是根據性別、年齡、消費記錄等等資訊,但你有沒有想過,聊天記錄,或是朋友圈內容也是參考之一呢?

最後,你的註冊資訊是被抓取的。

南寧法院曾用微信朋友圈投放廣告這一功能,獲取“老賴”名單的住址、身份資訊。

而微信給出的說法是,目前大多數用戶都把手機號和微信綁定,手機號的歸屬地又是公開的,這些資訊都會存儲到微信後臺,所以沒有侵犯個人隱私,也能保證了推送的準確性。

至於私人聊天記錄安不安全,按照丁珂的說法,如果需要協助調查,或者是你在飛機上沒有收到資訊,這兩種情況下,是可以存儲使用者聊天記錄的。

而且,在知乎上,還有一個“微信後臺是否可以調取聊天記錄”的提問,某疑似內部人士的回答是“我們只保存最近三天的記錄,之後直接刪除,除非是維護這個版塊的人,其他人都無法查找相關聊天記錄”。

從這個回答可以看出來,微信在存儲時間上是有限制的,但洩露個人隱私的風險在於,內部的版塊維護人是可以看到聊天記錄的。

SO,作為一個經常用的聊天工具,你可以聊聊八卦,談談人生理想,但如果涉及重要的隱私或商業機密,最好不要用這些社交軟體。

其實,在資訊化時代,根本沒有什麼隱私可言,只要你做了什麼事情,總會有某個地方記錄了你的足跡,沒有絕對的安全一說。除了依靠技術、法律法規之外,個人的隱私保護意識也非常重要,所以小夥伴們都長點心吧,別隨隨便便就掉坑裡了。

可話又說回來,“套路”使用者資料的可不止支付寶,微信也逃不了。

這兩天,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在某論壇上表示,馬化騰肯定天天在看我們的微信,質疑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問題。

雖然第二天微信回應稱,微信不存儲、不分析使用者聊天內容,李書福所說純屬誤解。

可事實上,作為幾乎壟斷了國內社交的應用,微信在資訊安全方面一直備受質疑。早在2014年,張朝陽就說過“微信上你的任何行為馬化騰想知道就一句的事兒”。

2016年,在一個國際組織公佈的“社交軟體通訊隱私排名”中,微信更是得了最低分0分,可見在我們生活工作中離不開互聯網的同時,資訊安全保護確實讓人擔憂。

在小編看來,李Boss並非誇大其詞,至少有一半是被他說中了。

首先,微信群是可以被即時監控的。

經常有警方通過微信群記錄辦案,比如2016年,山東有倆人在微信群裡說要炸掉哪哪哪,第二天他們就被警方拘留了。

這點也是騰信副總裁丁珂去年8月份承認的,他表示有關部門要求監管的微信群或個人,微信會協助配合。

其次,朋友圈的內容是會被抓取的。

去年馬化騰在說起人臉識別的時候,誇誇其詞稱,騰訊清楚每個中國人十幾年來的面容變化,這就意味著,騰訊在抓取平臺上傳的圖片。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圖片哪來的?

顯然,擁有近10億用戶的微信是主要來源,那這些圖片不是聊天就是朋友圈裡抓取的。

再舉個例子,朋友圈裡的“廣告”。之前就有報導稱,這些廣告會優先給一些“種子用戶”,如果這些人點贊或是評論了,系統就會自動以他們為核心,向其好友推送。

具體怎麼抓取的還不得而知,不過“精准推送廣告”是事實吧。你可以說廣告是根據性別、年齡、消費記錄等等資訊,但你有沒有想過,聊天記錄,或是朋友圈內容也是參考之一呢?

最後,你的註冊資訊是被抓取的。

南寧法院曾用微信朋友圈投放廣告這一功能,獲取“老賴”名單的住址、身份資訊。

而微信給出的說法是,目前大多數用戶都把手機號和微信綁定,手機號的歸屬地又是公開的,這些資訊都會存儲到微信後臺,所以沒有侵犯個人隱私,也能保證了推送的準確性。

至於私人聊天記錄安不安全,按照丁珂的說法,如果需要協助調查,或者是你在飛機上沒有收到資訊,這兩種情況下,是可以存儲使用者聊天記錄的。

而且,在知乎上,還有一個“微信後臺是否可以調取聊天記錄”的提問,某疑似內部人士的回答是“我們只保存最近三天的記錄,之後直接刪除,除非是維護這個版塊的人,其他人都無法查找相關聊天記錄”。

從這個回答可以看出來,微信在存儲時間上是有限制的,但洩露個人隱私的風險在於,內部的版塊維護人是可以看到聊天記錄的。

SO,作為一個經常用的聊天工具,你可以聊聊八卦,談談人生理想,但如果涉及重要的隱私或商業機密,最好不要用這些社交軟體。

其實,在資訊化時代,根本沒有什麼隱私可言,只要你做了什麼事情,總會有某個地方記錄了你的足跡,沒有絕對的安全一說。除了依靠技術、法律法規之外,個人的隱私保護意識也非常重要,所以小夥伴們都長點心吧,別隨隨便便就掉坑裡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