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文博愛好者眼中的《國家寶藏》之二

作者:於奇赫 / 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732篇原創首發文章

上一篇拙文《文博愛好者眼中的<國家寶藏>》在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發佈後,

收到了很多朋友、老師與社會大眾的回饋。 這其中既有肯定的聲音, 又有朋友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見, 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我還是要在開頭表示我的一個基本立場:十分喜歡這檔節目。 我將這篇文章發給吉林大學文學院博物館學系史吉祥教授後, 他給我轉來一篇文章《偉大的批評者, 往往是偉大的愛國者》。 文中介紹了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諾姆•喬姆斯基雖然對美國政府的作為進行猛烈的批評, 但他內心卻承認, 美國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 一個人肯付出一生來對一個國家的缺點進行批評, 也許是他用來表達自己對這個國家熱愛的最好方式。 所以我對央視的《國家寶藏》沒有任何敵意, 反而是非常支持這檔節目的。

言歸正傳, 大家都普遍認為《國家寶藏》第二集比第一集在節目製作上進步了很多。 但是節目的策劃與安排應該是很早以前就已經確定了, 不可能做出很大的調整。 第二集節目做得好的原因就是舞臺與道具簡化了很多, 節目故事的敘述巧妙了很多。 第二集向我們展示了湖北省博物館的三件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雲夢睡虎地秦簡與曾侯乙編鐘。 湖北省博物館以展示楚文化的器物為特色, 開場音樂氣勢磅礴, 動畫效果做的特別好。

首先出場的國寶守護人段奕宏與之後出場的撒貝南、王剛不同, 他是本集唯一一個沒有在博物館館長方勤陪同下參觀文物的人。 從博物館教育的角度來說, 他告訴了我們應該如何觀看博物館中的展品。 段奕宏看到越王勾踐劍驚訝於它的短小, 接著他仔細地觀察劍身的裝飾、材質與花紋, 並且還看了看周圍有什麼文物,

思考博物館為什麼把一個矛與劍安放在一起。 在他看完器物的名牌後才明白這是吳王夫差的矛。 然後進行了思考並且聯繫了春秋的歷史, 發現了二者的關聯。

但是在平時, 很多觀眾參觀博物館時都是走馬觀花地看一看, 沒有像段奕宏一樣帶著很多問題去仔細觀察博物館的藏品。 在國際博物館協會關於博物館的最新定義中, “教育”被放在了更突出的位置。 我們為什麼要去博物館?可能覺得這是一個休閒娛樂的地方, 但是在這裡或多或少會學到一些知識。 博物館的展覽是經過工作人員大量研究後, 與展陳設計師多方討論後精心佈置的。 所以觀眾可以通過參觀展覽瞭解古代的文化, 並且結合個人經驗加深對於器物承載的文化意義的理解。段奕宏無疑是一個在博物館主動學習的人。

接下來的文物前世故事中,段奕宏以“劍”的身份發聲,構思相當巧妙,值得拍手稱讚。但是患有強迫症的我還是從中看到了一些值得討論的蛛絲馬跡。

挑刺又開始了,各位看官,請原諒。

首先我們看到一張類似清代傢俱風格的硬木案穿越時空來到了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的宮中。古人使用木制傢俱的歷史很久了,1978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2001號墓就出土了一個彩檜木案,是用木板斫(zhuó)銷成器,案面和案足外側塗繪,所用的顏料大多為天然礦物,它是我國迄今出土最古老的木質傢俱。春秋戰國時期主要的木傢俱是床、幾、案、衣架、屏風等。由於古代中國人的器具習慣是席地而坐,日常生活或席地跪坐或盤膝而坐,所以幾、案都比較低。至東漢後期,胡床從西域漸漸傳入中原,人們的起居方式由席地而坐開始向以床榻為中心的生活起居方式轉變,傢俱的品種和樣式也由低矮型傢俱向漸高型傢俱演變。所以吳國當時會用這麼高的桌子麼?我看未必。

| 北京傳是國際拍賣有限責任公司2013年春季拍賣會“鐫吾嘉木——中國傢俱專題”拍品:《清 鐵力木羅鍋棖帶霸王棖畫案》

但是春秋戰國時期傢俱確實是以楚式漆木傢俱為典型代表,形成我國漆木傢俱體系的主要源頭。楚式傢俱品類繁多:各式的楚國俎(zǔ,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精美絕倫的楚式漆案漆幾、具有特色的楚式小座屏、戰國河南信陽長台關一號楚墓出土迄今為止最古老的彩繪榫卯結構的大床。至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不斷提高推動著手工業的發展,髹(xiū)漆工藝已達到相當水準,所以想必當時吳國的傢俱大部分也是上漆的。

舞臺上的這張案子風格也有些折中主義的設計手法,連接面板與腿足的構件已經混合了羅鍋棖(chéng)與霸王棖的形態。在古代,棖多豎于古時門兩旁,以防車過觸門。《說文》中也提到:“棖,杖也。”而在古典工藝傢俱中,棖引申出新的含義,它作為傢俱中承重又能加強形體牢固的“木柱”,被開發出了許多種造型。羅鍋棖是中間向上高起棖子,言其像人駝背(北方通稱羅鍋子)而得名。霸王棖是安在腿足上部內側的斜棖,下端用勾掛墊榫與腿足結合,上端承托面板下的穿帶。棖名“霸王”,似寓舉臂擎天之意,我對於中國明清傢俱不是特別的瞭解,我猜這種設計手法應該也是近些年的發明吧?歡迎大家留言批評。

我覺得案上用於放置越王勾踐劍的架子設計也很有意思,說明製作道具的人也是用心研究了楚文化後製作的,但是看起來還是怪怪的。第一,從顏色與紋飾來看,楚式傢俱色彩絢麗無比,春秋戰國時期荊楚髹漆工藝是中國髹漆工藝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期,那時候的漆匠也能調出紅、黃、綠、金、銀等顏色裝飾用具,用一個原木色的架子放置寶劍不大可能。另外,楚文化的器物上有很多浪漫神奇的圖案,以龍鳳雲鳥紋為主題,充滿著濃厚的巫術觀念。所以這個架子上也需要畫一些紋飾才更像是那個年代的東西。

第二,放置越王勾踐劍的架子設計的確是使用了楚文化架子的圖式,造型上借鑒了春秋戰國時期荊楚流行的虎座鳥架鼓。虎座鳥架鼓是戰國時期楚墓中造型獨特的漆器,也是楚文化的典型代表物。湖北省博物館收藏了一件2002年出土于湖北省棗陽市九連墩2號墓的虎座鳥架鼓,但是不是很完整了。這件湖北省荊州博物館收藏的1963年在荊州市江陵縣望山1號楚墓出土彩繪虎座鳥架鼓看的更為清晰。虎座鳥架鼓中雙虎背向踞伏作座,雙鳥背向踏於虎背為架,鳥尾以榫卯相連。從湖北江陵望山楚墓出土戰國彩漆座屏中也能看出這種圖式,但是節目中的架子感覺像是一隻跪下的駱駝,不知道是不是在製作的時候圖紙畫錯了。

第三,春秋時期有專門放置劍的架子嗎?如果有的話應該是什麼樣子?在1965年湖北省博物館組織發掘望山一號楚墓時,發掘報告中記載位於墓主人左側的越王勾踐劍是套在髹黑的漆木劍鞘裡的。目前我們還沒有發現春秋戰國時專門用於放置寶劍的器物,如果是木頭做的話往往很難保存下來。

節目中設計的托劍座是模仿網上比較暢銷的一款用於鎮宅的“龍泉寶劍”製作的,這種用於放置刀劍的方法應該是後世興起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展示。我雖然不知道春秋時期是如何保護寶劍的,但是我們能從漢代畫像石中看到漢人是如何放置兵器的。張衡在《西京賦》中講到“武庫禁兵,設在蘭錡(qí)。”蘭就是立在地上的木架子,可以放置兵器。我們現在能在江蘇徐州出土的畫像石上看到漢人用於放置兵器的架子,應該不是以展示為主,而是以實用為主。

越王勾踐劍劍身表面運用獨特的鑄造工藝製作出黑色菱形花紋圖案,光潔如玉,劍格上鑲還嵌有綠松石和琉璃,這本身在某種程度上說明這把劍不是用於砍人武器,而是一種禮器。越王勾踐劍作為禮器,自然也不會放在普通的架子上。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裡面有一篇著名的“買櫝還珠”的故事,恰好與楚國有關:“ 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我們知道當時還是流行用木匣來放置貴重的物品,所以越王也應該是用木匣或劍鞘來放置象徵身份的寶劍,不大可能把寶劍放在架子上展示給屬下吧?佩劍其實就是一種展示。

越王勾踐劍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國貴族墓中,一種可能是勾踐曾把女兒嫁給楚昭王為姬,越王勾踐劍作為嫁妝獻給楚國。所以《國家寶藏》節目組也是以“嫁妝”作為切入點構思故事的。但是節目中勾踐的女兒帶著明清風格的頭飾也著實穿越了一次。春秋戰國時期女子大多將笄(jī)作為頭飾,也就是後來我們說的簪子。笄的材質有玉、木、竹、骨、角、牙與瑪瑙等等。

春秋早期黃君孟夫婦墓出土玉笄1件,頭骨下散落玉飾102件,可能是與笄則和使用的發飾。淅川下寺M1春秋墓墓主為女性,頭部出有玉笄2件,其中一件通體雕飾雲雷紋和陶索紋長沙楚墓出土木簪4件、木梳34件、木篦22件,多置於奩盒內,有的木簪發現於頭部。如長沙乙類墓三期六段M185出土的竹笥,裡面有木梳、木簪等裝飾品。笄對於春秋時期的女子來說應該是比較重要的。《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及笄”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儀禮•士昏禮》中也記載道“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既然勾踐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楚昭王為姬,那麼她也應該到了“及笄”的年齡吧!

由於這個節目是在學校電腦上看的,所以看節目的時候會出現“彈幕”的。彈幕類似小說中行間彰顯的夾批,我一般是關掉不看的。但是在看《國家寶藏》時我沒有關掉彈幕,想看看觀眾們看節目的時候想的是什麼。當節目中介紹越王勾踐劍與睡虎地秦簡的發掘者陳振裕老師時,一條“一個老盜墓賊”的彈幕讓我產生了一種出離的憤怒。目前我國的考古大多數屬於搶救性發掘,就說明墓葬已經被盜掘,或者因為政府的基礎建設有可能破壞墓葬,不得不被動發掘。考古的成果會整理、展示,用於教育後人。盜墓是為了賣錢給自己花,早些時候都是賣給外國人,不知道為了挖出一件值錢的東西破壞了多少更有意義的東西。盜墓者往往把墓葬搞得一團亂,讓整個墓葬失去了科學研究的意義。考古是瞭解過去人類文化和歷史的一門科學,又是一種保護文化遺產的方式。這種對於考古的污蔑言論也反映社會道德規範錯位,需要通過提升公眾的媒介素養與開展公眾考古的教育活動。

我國互聯網視頻、網劇的發展對電視節目產生了一定的衝擊,人們已經不再是僅僅滿足于傳統的大眾化的電視欄目,而是要求電視欄目製作必須精准化、專業化,既要有創意也要注重視覺效果。所以電視節目娛樂化背後有著深層動因,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文物節目娛樂化推動了電視媒體的市場化轉型,滿足了大眾在享受娛樂時又能夠學一些文化知識的需求。但是清代的宮鬥電視劇近幾年太火了,所以讓大家很容易產生古代的審美都和清朝的審美差不多。我還是希望《國家寶藏》節目組能夠忠實地還原相應歷史階段的審美趣味,這樣才能反映出中國物質文化與傳統美學的發展脈絡,讓大家真正地瞭解歷史,瞭解古人的智慧。

作者93年生,中國古代美術史與考古學研究者,博物館狂熱愛好者和挑刺型觀眾,民間手工藝收集者。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並且結合個人經驗加深對於器物承載的文化意義的理解。段奕宏無疑是一個在博物館主動學習的人。

接下來的文物前世故事中,段奕宏以“劍”的身份發聲,構思相當巧妙,值得拍手稱讚。但是患有強迫症的我還是從中看到了一些值得討論的蛛絲馬跡。

挑刺又開始了,各位看官,請原諒。

首先我們看到一張類似清代傢俱風格的硬木案穿越時空來到了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的宮中。古人使用木制傢俱的歷史很久了,1978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2001號墓就出土了一個彩檜木案,是用木板斫(zhuó)銷成器,案面和案足外側塗繪,所用的顏料大多為天然礦物,它是我國迄今出土最古老的木質傢俱。春秋戰國時期主要的木傢俱是床、幾、案、衣架、屏風等。由於古代中國人的器具習慣是席地而坐,日常生活或席地跪坐或盤膝而坐,所以幾、案都比較低。至東漢後期,胡床從西域漸漸傳入中原,人們的起居方式由席地而坐開始向以床榻為中心的生活起居方式轉變,傢俱的品種和樣式也由低矮型傢俱向漸高型傢俱演變。所以吳國當時會用這麼高的桌子麼?我看未必。

| 北京傳是國際拍賣有限責任公司2013年春季拍賣會“鐫吾嘉木——中國傢俱專題”拍品:《清 鐵力木羅鍋棖帶霸王棖畫案》

但是春秋戰國時期傢俱確實是以楚式漆木傢俱為典型代表,形成我國漆木傢俱體系的主要源頭。楚式傢俱品類繁多:各式的楚國俎(zǔ,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精美絕倫的楚式漆案漆幾、具有特色的楚式小座屏、戰國河南信陽長台關一號楚墓出土迄今為止最古老的彩繪榫卯結構的大床。至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不斷提高推動著手工業的發展,髹(xiū)漆工藝已達到相當水準,所以想必當時吳國的傢俱大部分也是上漆的。

舞臺上的這張案子風格也有些折中主義的設計手法,連接面板與腿足的構件已經混合了羅鍋棖(chéng)與霸王棖的形態。在古代,棖多豎于古時門兩旁,以防車過觸門。《說文》中也提到:“棖,杖也。”而在古典工藝傢俱中,棖引申出新的含義,它作為傢俱中承重又能加強形體牢固的“木柱”,被開發出了許多種造型。羅鍋棖是中間向上高起棖子,言其像人駝背(北方通稱羅鍋子)而得名。霸王棖是安在腿足上部內側的斜棖,下端用勾掛墊榫與腿足結合,上端承托面板下的穿帶。棖名“霸王”,似寓舉臂擎天之意,我對於中國明清傢俱不是特別的瞭解,我猜這種設計手法應該也是近些年的發明吧?歡迎大家留言批評。

我覺得案上用於放置越王勾踐劍的架子設計也很有意思,說明製作道具的人也是用心研究了楚文化後製作的,但是看起來還是怪怪的。第一,從顏色與紋飾來看,楚式傢俱色彩絢麗無比,春秋戰國時期荊楚髹漆工藝是中國髹漆工藝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期,那時候的漆匠也能調出紅、黃、綠、金、銀等顏色裝飾用具,用一個原木色的架子放置寶劍不大可能。另外,楚文化的器物上有很多浪漫神奇的圖案,以龍鳳雲鳥紋為主題,充滿著濃厚的巫術觀念。所以這個架子上也需要畫一些紋飾才更像是那個年代的東西。

第二,放置越王勾踐劍的架子設計的確是使用了楚文化架子的圖式,造型上借鑒了春秋戰國時期荊楚流行的虎座鳥架鼓。虎座鳥架鼓是戰國時期楚墓中造型獨特的漆器,也是楚文化的典型代表物。湖北省博物館收藏了一件2002年出土于湖北省棗陽市九連墩2號墓的虎座鳥架鼓,但是不是很完整了。這件湖北省荊州博物館收藏的1963年在荊州市江陵縣望山1號楚墓出土彩繪虎座鳥架鼓看的更為清晰。虎座鳥架鼓中雙虎背向踞伏作座,雙鳥背向踏於虎背為架,鳥尾以榫卯相連。從湖北江陵望山楚墓出土戰國彩漆座屏中也能看出這種圖式,但是節目中的架子感覺像是一隻跪下的駱駝,不知道是不是在製作的時候圖紙畫錯了。

第三,春秋時期有專門放置劍的架子嗎?如果有的話應該是什麼樣子?在1965年湖北省博物館組織發掘望山一號楚墓時,發掘報告中記載位於墓主人左側的越王勾踐劍是套在髹黑的漆木劍鞘裡的。目前我們還沒有發現春秋戰國時專門用於放置寶劍的器物,如果是木頭做的話往往很難保存下來。

節目中設計的托劍座是模仿網上比較暢銷的一款用於鎮宅的“龍泉寶劍”製作的,這種用於放置刀劍的方法應該是後世興起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展示。我雖然不知道春秋時期是如何保護寶劍的,但是我們能從漢代畫像石中看到漢人是如何放置兵器的。張衡在《西京賦》中講到“武庫禁兵,設在蘭錡(qí)。”蘭就是立在地上的木架子,可以放置兵器。我們現在能在江蘇徐州出土的畫像石上看到漢人用於放置兵器的架子,應該不是以展示為主,而是以實用為主。

越王勾踐劍劍身表面運用獨特的鑄造工藝製作出黑色菱形花紋圖案,光潔如玉,劍格上鑲還嵌有綠松石和琉璃,這本身在某種程度上說明這把劍不是用於砍人武器,而是一種禮器。越王勾踐劍作為禮器,自然也不會放在普通的架子上。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裡面有一篇著名的“買櫝還珠”的故事,恰好與楚國有關:“ 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我們知道當時還是流行用木匣來放置貴重的物品,所以越王也應該是用木匣或劍鞘來放置象徵身份的寶劍,不大可能把寶劍放在架子上展示給屬下吧?佩劍其實就是一種展示。

越王勾踐劍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國貴族墓中,一種可能是勾踐曾把女兒嫁給楚昭王為姬,越王勾踐劍作為嫁妝獻給楚國。所以《國家寶藏》節目組也是以“嫁妝”作為切入點構思故事的。但是節目中勾踐的女兒帶著明清風格的頭飾也著實穿越了一次。春秋戰國時期女子大多將笄(jī)作為頭飾,也就是後來我們說的簪子。笄的材質有玉、木、竹、骨、角、牙與瑪瑙等等。

春秋早期黃君孟夫婦墓出土玉笄1件,頭骨下散落玉飾102件,可能是與笄則和使用的發飾。淅川下寺M1春秋墓墓主為女性,頭部出有玉笄2件,其中一件通體雕飾雲雷紋和陶索紋長沙楚墓出土木簪4件、木梳34件、木篦22件,多置於奩盒內,有的木簪發現於頭部。如長沙乙類墓三期六段M185出土的竹笥,裡面有木梳、木簪等裝飾品。笄對於春秋時期的女子來說應該是比較重要的。《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及笄”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儀禮•士昏禮》中也記載道“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既然勾踐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楚昭王為姬,那麼她也應該到了“及笄”的年齡吧!

由於這個節目是在學校電腦上看的,所以看節目的時候會出現“彈幕”的。彈幕類似小說中行間彰顯的夾批,我一般是關掉不看的。但是在看《國家寶藏》時我沒有關掉彈幕,想看看觀眾們看節目的時候想的是什麼。當節目中介紹越王勾踐劍與睡虎地秦簡的發掘者陳振裕老師時,一條“一個老盜墓賊”的彈幕讓我產生了一種出離的憤怒。目前我國的考古大多數屬於搶救性發掘,就說明墓葬已經被盜掘,或者因為政府的基礎建設有可能破壞墓葬,不得不被動發掘。考古的成果會整理、展示,用於教育後人。盜墓是為了賣錢給自己花,早些時候都是賣給外國人,不知道為了挖出一件值錢的東西破壞了多少更有意義的東西。盜墓者往往把墓葬搞得一團亂,讓整個墓葬失去了科學研究的意義。考古是瞭解過去人類文化和歷史的一門科學,又是一種保護文化遺產的方式。這種對於考古的污蔑言論也反映社會道德規範錯位,需要通過提升公眾的媒介素養與開展公眾考古的教育活動。

我國互聯網視頻、網劇的發展對電視節目產生了一定的衝擊,人們已經不再是僅僅滿足于傳統的大眾化的電視欄目,而是要求電視欄目製作必須精准化、專業化,既要有創意也要注重視覺效果。所以電視節目娛樂化背後有著深層動因,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文物節目娛樂化推動了電視媒體的市場化轉型,滿足了大眾在享受娛樂時又能夠學一些文化知識的需求。但是清代的宮鬥電視劇近幾年太火了,所以讓大家很容易產生古代的審美都和清朝的審美差不多。我還是希望《國家寶藏》節目組能夠忠實地還原相應歷史階段的審美趣味,這樣才能反映出中國物質文化與傳統美學的發展脈絡,讓大家真正地瞭解歷史,瞭解古人的智慧。

作者93年生,中國古代美術史與考古學研究者,博物館狂熱愛好者和挑刺型觀眾,民間手工藝收集者。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