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負教育脫貧的歷史重任

“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党的莊嚴承諾”,貧困問題在任何國家都存在,但唯有中國共產黨敢於立下如此錚錚誓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從現在到2020年,中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要做好全國在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這是一場硬仗。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 “發展教育脫貧一批”是黨中央交給教育的重大任務,“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是總書記賦予教育的重要使命。 2017年,作為脫貧攻堅的獨特戰場,教育系統將人才、科研、文化優勢轉化為脫貧“利器”,扶弱、扶志、扶智、扶技、扶產業,在教育脫貧方面再添新績。

(一)

扶弱、助困、促公平,這是新時代崇高的價值追求,也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弱有所扶”“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資助貧困學生上學,更好解決貧困地區發展教育、弱勢群體接受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2017年,寫進新一屆中央領導班子的執政綱領中。

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目前,國家已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覆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

學前教育階段,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補助”的原則,建立貧困孩子資助政策。

在義務教育階段,全面免除學雜費,對農村學生和城市經濟困難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對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並實施了營養改善計畫。

其中,“兩免一補”和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資金隨學生流動可攜帶已於2017年春季全面實現。

普通高中教育階段,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國家助學金為主體、學校減免學費等為補充、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助困政策,並從2016年秋季學期起,免除普通高中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雜費。

中等職業教育已對所有農村學生、涉農專業學生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除學費,補助每生每年2000元國家助學金;高等職業教育建立了“獎助貸勤工助學”多元資助體系,獎學金、助學金分別覆蓋30%、25%的學生。

高等教育實施“獎助貸勤工助學”多種資助方式,構建了覆蓋全學段的貧困學生資助政策體系。

全領域、全學段、全覆蓋的教育精准扶貧,讓可能因貧失學的孩子回到校園。 統計顯示,2016年全國累計資助貧困學生9126萬人次,資助金額1689億元。 未來,學生資助工作重點會在“健全”上下功夫,緊密結合教育扶貧攻堅等政策措施,系統梳理資助死角,讓惠民政策發揮更大效益。

全面改善貧困地區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加大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教育支援力度,辦好特殊教育,亦是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的題中之義:

2017年3月,教育部等四部委聯合印發《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畫(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將要達到90%以上。 攻堅的關鍵是保基本、補短板、促公平,重點是提高中西部貧困地區、民族地區、邊遠地區和革命老區普及水準,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殘疾學生和隨遷子女受教育機會。

為增進殘疾人家庭福祉、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7月,《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畫(2017—2020年)》發佈,提出到2020年實現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5%以上的目標,在落實特教學生生均公用經費6000元基礎上,可適當增加預算。

就在同一個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控輟保學提高義務教育鞏固水準的通知》,強調要聚焦控輟保學工作機制建設,因地因家因人施策,避免因厭學、貧困、上學不便而輟學。

現代科技更為貧困地區的教育脫貧添彩。 《教育資訊化“十三五”規劃》部署了貧困地區教育資訊化工作,政策的效果在2017年體現出來。

目前,全國90%的中小學實現網路接入,而這一資料在5年前是25%。

教育是貧困學子改變命運、實現人生出彩的根本之策,教育作為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連片特困地區脫貧的根本之路,有了各類制度托底,有了資金投入,貧困學子、貧苦地區百姓的教育需求被堅強的力量托著,使他們在溫暖的目光裡堅定前行。 這既是黨和政府的承諾,也是觸手可及的美好現實。

(二)

“培養一個,致富一家,影響幾代人”,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在精准扶貧的基礎上精准脫貧。

精准扶貧,精准脫貧。 2017年,國家繼“精准扶貧”之後進一步提出了“精准脫貧”的新策略。 要推進教育精准脫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讓每一個孩子對自己有信心、對未來有希望”。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個樸素的認知:一個讀書成功的學生可能是一個家庭徹底脫貧的關鍵。杜絕“窮二代”,必須先增強其自身脫貧致富能力,做到“一人技術學在身,全家脫貧有希望”“培養一個,致富一家,影響幾代人”。

脫貧攻堅的實踐充分證明,職業教育扶貧是見效最快、成效最顯著的扶貧方式。2016年底,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六部門聯合出臺《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職業教育是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

東西協作中職招生兜底行動、東西職業院校協作全覆蓋行動、職業院校參與東西勞務協作等三大任務都已經啟動。統計顯示,2016年合作辦學跨省招生規模達31.9萬人,輻射20多個省(區、市)的2000餘所學校,貧困地區職業教育能力和水準穩步提升。

“我國基本構建了較為完善的職教扶貧制度體系。”在2017年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教育扶貧論壇上,教育部副部長孫堯表示。

提升教育脫貧能力,還要拓寬教育脫貧通道,通過積極發展普通高中教育、繼續實施高校招生傾斜政策、完善就學就業資助服務體系等措施,拓寬建檔立卡等貧困家庭子女縱向流動通道,為他們改變命運、實現人生出彩創造條件。

實施貧困地區招生傾斜政策。甘肅殘疾考生魏祥、河北貧困農家考生龐眾望受益專項計畫被清華大學錄取,受到廣泛關注。2017年高考錄取中,國家、地方、高校3個專項計畫共錄取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10萬人,較2016年增加8500人,增長9.3%。

“精准扶貧經歷了給資金、給專案的階段,當前進入到扶貧物件的內生脫貧階段,也就是‘智志雙扶’的階段。”有專家指出。2017年,教育人抱著攻城拔寨、爬坡過坎的信心,切實發揮著教育在脫貧攻堅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和持續性作用。

(三)

集聚各級各類教育的扶貧功能,找准痛點,創新教育扶貧的各類模式,拓展教育脫貧空間。

“村裡修了衛生室,建了合作社,香菇產量規模達到全縣第一,部分村民開了網店,把絞股藍茶賣到全國各地。”談起村裡的新變化,地處秦嶺腹地的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西河鎮三合村群眾交口稱讚陝西高校扶貧團隊。

三合村的變化是陝西高校將科研、人才、文化優勢轉化為脫貧“利器”的縮影。2017年6月以來,陝西省實施百所高校幫扶百縣脫貧攻堅“雙百工程”,把地方所需與高校所能結合起來,運用先進科技促進貧困縣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開展形式多樣的扶志、扶智、扶技、扶產業等幫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十九大報告指出,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如何集聚各級各類教育的扶貧功能,找准痛點,充分發揮教育扶貧的先導作用,考驗著教育人的智慧。尤其是要發揮高校智庫的作用,通過定點扶貧、對口支援等形式,在加強決策諮詢服務、助推特色產業發展、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準、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等方面支援貧困地區發展,拓展教育脫貧空間。

“發揮國家教育智庫優勢,找准問題精准施策,形成了‘科研引領、精准對接、點面結合、共同發展’的教育扶貧模式,組團接力精准扶貧,扶在點上,幫到根上。”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在十九大召開期間接受採訪時表示。

“做大做強徽茶”,成了安徽農業大學教授、“茶專家”張正竹的關鍵任務。如今,該校在全省組建了73個縣域農業主導產業聯盟,扶持了大別山區及皖南山區茶葉、經果林、毛竹等特色產業,迅速轉化為貧困地區農業生產力。未來不久,學校對口幫扶的兩個村將全部“出列”。

一項項技術變成老百姓手中的“真金白銀”,一項項產業成為貧困地區致富的“造血幹細胞”。隨著教育脫貧攻堅的深入,越來越多的高校發揮人才和技術優勢,找准“痛點”,徹底解決貧困人群的持續增收問題。(趙秀紅)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個樸素的認知:一個讀書成功的學生可能是一個家庭徹底脫貧的關鍵。杜絕“窮二代”,必須先增強其自身脫貧致富能力,做到“一人技術學在身,全家脫貧有希望”“培養一個,致富一家,影響幾代人”。

脫貧攻堅的實踐充分證明,職業教育扶貧是見效最快、成效最顯著的扶貧方式。2016年底,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六部門聯合出臺《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職業教育是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

東西協作中職招生兜底行動、東西職業院校協作全覆蓋行動、職業院校參與東西勞務協作等三大任務都已經啟動。統計顯示,2016年合作辦學跨省招生規模達31.9萬人,輻射20多個省(區、市)的2000餘所學校,貧困地區職業教育能力和水準穩步提升。

“我國基本構建了較為完善的職教扶貧制度體系。”在2017年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教育扶貧論壇上,教育部副部長孫堯表示。

提升教育脫貧能力,還要拓寬教育脫貧通道,通過積極發展普通高中教育、繼續實施高校招生傾斜政策、完善就學就業資助服務體系等措施,拓寬建檔立卡等貧困家庭子女縱向流動通道,為他們改變命運、實現人生出彩創造條件。

實施貧困地區招生傾斜政策。甘肅殘疾考生魏祥、河北貧困農家考生龐眾望受益專項計畫被清華大學錄取,受到廣泛關注。2017年高考錄取中,國家、地方、高校3個專項計畫共錄取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10萬人,較2016年增加8500人,增長9.3%。

“精准扶貧經歷了給資金、給專案的階段,當前進入到扶貧物件的內生脫貧階段,也就是‘智志雙扶’的階段。”有專家指出。2017年,教育人抱著攻城拔寨、爬坡過坎的信心,切實發揮著教育在脫貧攻堅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和持續性作用。

(三)

集聚各級各類教育的扶貧功能,找准痛點,創新教育扶貧的各類模式,拓展教育脫貧空間。

“村裡修了衛生室,建了合作社,香菇產量規模達到全縣第一,部分村民開了網店,把絞股藍茶賣到全國各地。”談起村裡的新變化,地處秦嶺腹地的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西河鎮三合村群眾交口稱讚陝西高校扶貧團隊。

三合村的變化是陝西高校將科研、人才、文化優勢轉化為脫貧“利器”的縮影。2017年6月以來,陝西省實施百所高校幫扶百縣脫貧攻堅“雙百工程”,把地方所需與高校所能結合起來,運用先進科技促進貧困縣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開展形式多樣的扶志、扶智、扶技、扶產業等幫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十九大報告指出,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如何集聚各級各類教育的扶貧功能,找准痛點,充分發揮教育扶貧的先導作用,考驗著教育人的智慧。尤其是要發揮高校智庫的作用,通過定點扶貧、對口支援等形式,在加強決策諮詢服務、助推特色產業發展、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準、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等方面支援貧困地區發展,拓展教育脫貧空間。

“發揮國家教育智庫優勢,找准問題精准施策,形成了‘科研引領、精准對接、點面結合、共同發展’的教育扶貧模式,組團接力精准扶貧,扶在點上,幫到根上。”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在十九大召開期間接受採訪時表示。

“做大做強徽茶”,成了安徽農業大學教授、“茶專家”張正竹的關鍵任務。如今,該校在全省組建了73個縣域農業主導產業聯盟,扶持了大別山區及皖南山區茶葉、經果林、毛竹等特色產業,迅速轉化為貧困地區農業生產力。未來不久,學校對口幫扶的兩個村將全部“出列”。

一項項技術變成老百姓手中的“真金白銀”,一項項產業成為貧困地區致富的“造血幹細胞”。隨著教育脫貧攻堅的深入,越來越多的高校發揮人才和技術優勢,找准“痛點”,徹底解決貧困人群的持續增收問題。(趙秀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