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帶你認識中國為什麼進口洋垃圾

洋垃圾

固體廢物”的合法回收利用, 是全球迴圈經濟的重要組成。 日本等發達國家也在進口中國廢礦渣等“固體廢物”, 原因與中國進口大體一致。

洋垃圾貿易最初是以走私形式逐年在中國內地蔓延開來的, 始於上世紀八十年初, 主要以走私發達國家廢舊服裝為主。 第二波次洋垃圾在中國之氾濫, 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 主要是發達國家淘汰的各類消費類電子產品, 一度以二手電視機、電腦為主。 隨著國家《刑法》第155條適用範圍擴容, 進口電子、醫療、服裝等廢棄物, 一經查獲按走私罪懲處。 然而, 監管之乏力, 法制不配套, 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和職能部門不嚴格履職, 非法進口洋垃圾一度在中國愈演愈烈, 接納地域亦從沿海向內地不斷擴展。

鑒於洋垃圾污染危害日益嚴峻, 社會反映強烈, 我國於1995年頒行《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 設置專門章節將洋垃圾進口納入法制管理範疇,

並首次將洋垃圾定義為“固體廢物”。 第二年, 中國對“固體廢物”進口施以行政許可管理並頒行進口目錄, 每年對進口品種和數量進行總量調控。

據報導, 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固體廢物”進口國, 年進口量占全球年產生量的56%, 去年進口量高達730萬噸, 總值達37億美元。 憑許可證進口的“固體廢物”其中大頭主要集中在廢舊塑膠、廢舊紙張、廢舊橡膠製品(譬如汽車輪胎)、稀有金屬冶煉礦渣等四個大類。 應該說, 前三類廢棄物的適度進口, 填補了中國塑膠原料、造紙原料、橡膠原料的嚴重不足。 這三類基礎性工業原料的生產過程又是典型“三高過程”。 因此, 倘若監管有效, 實乃兩害相權取其輕。 至於廢棄礦渣的國內再提煉,

則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方對中國戰略性稀有金屬資源的直接禁運。

不過, 最近國家已經宣佈, 不再接收外來垃圾。 實施進口禁令, 關鍵在於中國產業升級成效明顯, 塑膠玩具生產大幅向東南亞轉移, 紙張需求因網路閱讀和移動閱讀的發展而明顯減少, 國內橡膠全產業鏈建設獲重大突破。 至於礦渣進口禁令, 則得益于中國衛星遙感深層找礦技術的重大突破, 國內戰略性尤其是國防軍工急需的稀缺金屬礦藏資源被大批探明, 中國稀有金屬產量已呈井噴式增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