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8年,新媒體還存在結構性機會嗎?

在新榜不久前做的新媒體人生存狀態調查中, 超過80%的同行都處於焦慮之中。 焦慮已經成為這個行業的普遍情緒。

焦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究其本質, 其實最根本的焦慮是兩個問題:第一, 我會被淘汰嗎?第二, 新的機會在哪裡?或者說, 如何活下去, 並活得更好?

在2018年的開端, 我們把這種焦慮濃縮為一個問題:新的一年, 新媒體還存在結構性的機會嗎?

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 從大環境上而言, 數年的高速發展後新媒體早已不是蠻荒狀態, 一方面從業者的專業化和組織化程度急劇提高, 從幾個人的小作坊中長出了數百人的中型公司;另一方面平臺格局漸趨穩定, 各個大的領域都已經有一批實力玩家。

空手套白狼的機會已經不存在了, 毫無疑問。 但如果有才華, 有資源, 或者有流量, 有資金, 新媒體仍然是創業的熱土。

什麼是結構性機會?結構性的機會來源於幾個方面的變動:

新興平臺的崛起:從新榜成立至今, 微信用戶從4億增長到10億, 成就了內容創業。 在微信之外, 更多平臺正在崛起, 新媒體的疆域仍在拓展。

內容格式的變遷:圖文仍然生命力旺盛, 只是用戶對創作者的專業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音訊和短視頻, 在2016年和2017年成為另一群人的機會。

流量獲取的新途徑:早期的新年簽、萌寶投票造就了一批大號, 隨後Wi-Fi加粉、廣點通也成就了不少大號。

商業模式的進化:從最早單一的廣告模式, 向多元化的內容電商、內容付費、自有品牌商品等, 甚至連小說分銷這一更加細分的領域都有人年入數千萬。

新的技術和工具帶來的可能性:小程式無疑是最大的變數, “有車以後”幾個月前已經喊出“all in”, “于小戈”依靠電商也做到了月流水千萬。

這是我們理解行業變革的基礎框架, 機會就蘊含其間。

2018年, 新媒體還存在結構性機會嗎?先來回顧過去幾年間新媒體的發展歷程。

2014年7月, 為了給自己的新書《靈魂有香氣的女子》做宣傳,

李筱懿註冊了同名公眾號, 從此進入新媒體江湖。 在這一年, 如今已經廣為認知“南林北沙”辭職創業, 林少在廈門全職做“十點讀書”, 沙小皮在青島全職做“視覺志”。

2015年10月, 深圳創業花光300萬之後, 咪蒙北上帝都, 重整旗鼓, 拾起因為創業而停滯的寫作, 不久之後就依靠刷屏的影評爆文打入了原來無緣進入的影視圈。 同年, 張偉復活“世相”, 並於次年以活動策劃“逃離北上廣”奠定了江湖地位。

2016年, 知識付費、內容付費或者知識服務(取決於你的習慣)為新媒體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得到有了一大批的跟隨者, 包括且不僅限於十點讀書、米果文化、功夫財經等, 並出現了像小鵝通這樣的專業技術服務機構。

同時, 短視頻在2016年開始搶佔越來越多的注意力, 並在2017年全面爆發, 成為各大平臺重點發力方向。 另一方面, 作為內容供給方的短視頻創業者成為新媒體行業內的新星, 視知TV、三感video、小題影視等冉冉升起。

2017年, 伴隨內容付費的繁榮, 人們似乎重新發現了音訊的魅力, 以“夜聽”的橫空出世為代表, 音訊類自媒體與主播、電臺等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新勢力。

2017年還屬於小程式。在磕磕絆絆的探索中,官方的強力輸血正在解決小程式融入微信生態的種種障礙。微信新版本利用“跳一跳”完成了一次漂亮的使用者教育,讓小程式的全面爆發近在咫尺。

……

每一年都有人喊“紅利期”已過,但每一年我們都看到新的玩家登場,新的玩法出現,新的融資案例公佈。

如果以一種更廣闊的視角觀察,過去幾年是新媒體從茁壯生長到逐漸成熟、釋放勢能的過程,各種邏輯上的可能性正在展開。新媒體的想像空間不是變小了,而是變大了。人們頭腦中先入為主的天花板正在被不斷打破。

當然,新媒體人的焦慮和困惑都是真實的,它來源於這個新興行業的快速變革與競爭程度的快速提升。換言之,優勝劣汰早已開始。這也是進化的應有之義。

在聚光燈照不到的地方,有一批玩家已經退場。2016年拿到天使投資的“博望志”在艱難探索一年後,因為找不到商業模式而已經解散多時。在超過2000萬的公眾號中,月活只有350萬,超過80%的公號已經停更多時。

同時還有更多同行在彷徨與焦慮中不知所措。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同樣的困惑?同樣的內容套路過去能有10萬+,現在只有零頭;互推都湊不齊一組了,原來的流量獲取方式無效了;新的技術模式越來越看不懂,也不知道如何切入;同時細分領域內開始形成頭部品牌的壟斷格局。不僅流量在下滑,營收也愈發不樂觀。

如果我們更深一層去思考,會意識到新媒體的競爭已經是全方位的。

重要的不僅有爆文帶來的流量,更重要的是能夠持續生產爆款的機制和方法論。

重要的不僅是眼前的營收,更重要的是長期可持續且使用者接受的商業模式。

競爭也不只是一個號與另一個號的競爭,而是背後一個團隊與另一個團隊的競爭。

從內容創作者到內容創業者隔著大山大河。創始人和管理層的行業認知水準,團隊管理能力,人才吸收和培養能力,抓住新趨勢,抓住結構性機會的能力,在更高維度上決定著創業公司的成敗。

2018年,新媒體還存在結構性的機會嗎?某種程度上,這取決於個人的認知。

如果你的視角是向後看,眼裡就會是那些沒抓到的機會。

如果你的視角是向前看,你會意識到新媒體帶來的變革遠未結束。

如果你的視角是向內看,能否自我進化,抓住機會,取決於你對行業的理解和對未來的判斷。

半個月後,春節前新媒體行業的年終峰會,2018年新媒體行業的第一場認知盛宴,將在北京舉行。從2014年第一批毅然投身新媒體的探索者,到2017年攪動這個行業的新鮮力量,都將在2018新榜大會上登臺分享,他們正在做的事情和對2018年結構性機會的洞察。

音訊類自媒體與主播、電臺等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新勢力。

2017年還屬於小程式。在磕磕絆絆的探索中,官方的強力輸血正在解決小程式融入微信生態的種種障礙。微信新版本利用“跳一跳”完成了一次漂亮的使用者教育,讓小程式的全面爆發近在咫尺。

……

每一年都有人喊“紅利期”已過,但每一年我們都看到新的玩家登場,新的玩法出現,新的融資案例公佈。

如果以一種更廣闊的視角觀察,過去幾年是新媒體從茁壯生長到逐漸成熟、釋放勢能的過程,各種邏輯上的可能性正在展開。新媒體的想像空間不是變小了,而是變大了。人們頭腦中先入為主的天花板正在被不斷打破。

當然,新媒體人的焦慮和困惑都是真實的,它來源於這個新興行業的快速變革與競爭程度的快速提升。換言之,優勝劣汰早已開始。這也是進化的應有之義。

在聚光燈照不到的地方,有一批玩家已經退場。2016年拿到天使投資的“博望志”在艱難探索一年後,因為找不到商業模式而已經解散多時。在超過2000萬的公眾號中,月活只有350萬,超過80%的公號已經停更多時。

同時還有更多同行在彷徨與焦慮中不知所措。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同樣的困惑?同樣的內容套路過去能有10萬+,現在只有零頭;互推都湊不齊一組了,原來的流量獲取方式無效了;新的技術模式越來越看不懂,也不知道如何切入;同時細分領域內開始形成頭部品牌的壟斷格局。不僅流量在下滑,營收也愈發不樂觀。

如果我們更深一層去思考,會意識到新媒體的競爭已經是全方位的。

重要的不僅有爆文帶來的流量,更重要的是能夠持續生產爆款的機制和方法論。

重要的不僅是眼前的營收,更重要的是長期可持續且使用者接受的商業模式。

競爭也不只是一個號與另一個號的競爭,而是背後一個團隊與另一個團隊的競爭。

從內容創作者到內容創業者隔著大山大河。創始人和管理層的行業認知水準,團隊管理能力,人才吸收和培養能力,抓住新趨勢,抓住結構性機會的能力,在更高維度上決定著創業公司的成敗。

2018年,新媒體還存在結構性的機會嗎?某種程度上,這取決於個人的認知。

如果你的視角是向後看,眼裡就會是那些沒抓到的機會。

如果你的視角是向前看,你會意識到新媒體帶來的變革遠未結束。

如果你的視角是向內看,能否自我進化,抓住機會,取決於你對行業的理解和對未來的判斷。

半個月後,春節前新媒體行業的年終峰會,2018年新媒體行業的第一場認知盛宴,將在北京舉行。從2014年第一批毅然投身新媒體的探索者,到2017年攪動這個行業的新鮮力量,都將在2018新榜大會上登臺分享,他們正在做的事情和對2018年結構性機會的洞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