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在“刷屏”看新聞的時代,報刊亭還有沒有存在價值呢?

原標題:都市報刊亭,請慢些拆慢些拆……

家住北京通州區的作家犖平至今還保持著閱讀報紙的習慣。 讓她心焦的是2017年8月她家附近的4家報刊亭在半個月內先後消失。

在附近最後一家報刊亭被拆撤後的第二天,腿有殘疾的亭主向依舊前來買報的老客戶們解釋道:“政府要給我們換新的,更漂亮的報刊亭;半個月之後就能安置好了。 ”但一個多月後,犖平並未見到新的報刊亭立起,再也不見了亭主的身影。 犖平不得不乘車到離家較遠的地方去買報紙。

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刷屏看新聞的時代,報刊亭還有沒有存在價值?

犖平有自己的思考。 她認為,即使今日,報刊亭依然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一環。 為此,她寫了《一點思考和建議》寄給北京市有關部門,並獲得了回復。

雖然相關部門感謝了犖平的熱心,並表示會重視這個問題。 但犖平還是擔心報刊亭的命運。

“守亭”者的百味

當準備回老家的老鄉問他願不願意接手,明知報刊零售生意每況愈下的他還是一口應承下來

家附近的報刊亭被拆掉前,犖平喜歡買《參考消息》《作家文摘》《文摘報》《讀者》……

“每次買報時,都會跟亭主打個招呼,道聲謝謝,偶爾會聊上幾句。 我不知道他們叫什麼名字,來自哪裡。 ”這是犖平習慣的生活方式。

社會的車輪不停向前,很多人的生活都在經歷變革。

在北京宣武門一帶經營報刊亭的何克長不知道自己未來的命運。 他從前任經營者手中接下報刊亭不過2年多時間。 不像500米外的河南老鄉老彭,經營報刊亭已經13年,經歷過紙媒輝煌的歲月。

“當年好的時候,一天輕輕鬆松能賣幾百份報紙。 ”老彭經營的報刊亭在地鐵口附近。 據他回憶,生意差不多是從2010年開始清淡下來的。 那一年,美國蘋果公司發佈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手機iPhone4,宣告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

何克長原本在路口幹修自行車的營生,後來騎自行車的少了,騎電動車的多了,他又學會了電動車維修。 過去,他一直挺羡慕旁邊經營報刊亭的老鄉。 好歹有個遮風擋雨的地兒。 當準備回老家的老鄉問他願不願意接手,明知報刊零售生意每況愈下的他還是一口應承下來。

“現在賣得最好的是《北京晚報》,每天能走個十多份。 其次是《參考消息》。 ”平時,何克長自己看報紙也不多。 他最愛看《參考消息》。

下午3點左右,發行員送來了當日的《北京晚報》和《法制晚報》。

這時,何克長把手從厚厚的手套裡抽出來。 原來,手套下面他竟然還套了一層塑膠袋。 “這裡冬天冷。 防開口子。 ”何克長又摘下套在手上的塑膠袋,然後將同時送來的《五色土》副刊一份份插進《北京晚報》裡。

沒過一會兒,上了年紀的老街坊們就來問晚報到了沒有。 老街坊和何克長早有默契。 何克長時不時地跟客戶寒暄兩句。

“北京人就認人。 認准了你,他們就會長期光顧。 ”老彭總結說。

他的情況和何克長差不多。

現在還買報紙的多是上了年紀的老人。 1份報紙掙2毛錢。 雜誌差不多同樣是20%的利潤。 如果一份報紙砸在手上,需要賣5份報紙才能回本。

“這個不好做。 ”何克長說。 何克長來北京十多年,做過洗碗工、當過搬家工人。 現在他的妻子在報刊亭附近的寫字樓裡當保潔員。 他還是希望自己能再堅持幾年,為正念高中的兒子在老家鄧州掙一套婚房。

多地都在“拆亭”

很大一部分,是被管理部門以“影響市容”“占道經營”“阻礙交通”甚至“違章建築”的名義拆除

坊間有傳言,報刊的售賣可能最終會進超市、進社區。 老彭對此有自己的看法——

“北京的老人很少有去超市排隊買報紙的習慣。 而且北京的便利店分佈並不多,你瞅瞅,這條街上有一家超市?如果進社區,現在全北京停車的地兒都緊張得不行。

物業更不會給你留空間。 ”他說。

據記者瞭解,北京的報刊亭本身就是“撤”出來的產物。 早年報紙都是在攤上售賣,但小攤販售賣的刊物內容很難管理,不少是非法出版物。 於是,北京市政府決定撤攤進亭。

1997年底,北京市政府第一次把報刊亭建設列為當年為群眾辦實事項目,建設了首批75個報刊亭。

從1999年開始,北京在全市範圍內開展了大規模的報刊亭建設。 街邊的報攤大多被撤銷,報刊售賣統一由報刊亭規範經營。

特別是為迎接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大慶,北京市借鑒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大街報刊亭式樣,專門為長安街量身定做全新的法式報刊亭,以後逐步向全市推廣。

2001年,首都文明辦、北京市政管委、北京市郵政局等8部門聯合發文——《關於印發加強全市報刊零售亭建設意見的通知》,確立了報刊亭建設管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統一供貨”的“五統一”原則。

在高峰時期的2008年,北京報刊亭建設總量近2500個,其中城區1900多個,郊區400多個。這些報刊亭幫助政府部門解決了一批原散攤人員、下崗職工、特困戶、殘疾人等社會弱勢群體的就業問題,並為推進“掃黃打非”工作提供了支撐和保障。

但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報刊銷售額逐年下降。與之相伴而來的是,自2008年到2013年,全國多個城市的報刊亭數量逐年遞減。其中,一部分報刊亭是因為經營不濟而倒閉,一部分因為經營資質問題被整改,還有很大一部分,是被管理部門以“影響市容”“占道經營”“阻礙交通”甚至“違章建築”的名義拆除。

據統計,2008年底到2013年,全國共拆除了10468個郵政報刊亭:2009年,江蘇無錫城管部門以整治市容環境為由大規模拆除遍佈城區的1241個報刊亭和便民亭;2010年10月,南京市玄武區城管局發出通知,為配合街巷整治,所有沿街報刊亭必須於10月底前全部拆除;2012年,鄭州實施“退路進店”工程,拆除全市共計421個報刊亭。

何克長不知道自己的報刊亭什麼時候會被拆撤。這條街上他最喜歡光顧的江南小吃已經關門。

“那對夫婦是紹興的。人家和我們不一樣。家旁邊全是工廠。可以在家打工。”何克長說。

不能一拆了之

既然存在,並且已經被消費者普遍接受,視作理所當然的業務,就有它的合理性

在全國絕大多數城市,報刊亭的收入來源從主要靠賣報刊,轉換成賣水、飲料、電話充值卡等,來彌補報刊下滑帶來的收入減少。

老彭和何克長也承認,現在自己的收入主要來自飲料。這一點也讓北京報刊亭的生存承受很大爭議。

質疑者稱,報刊亭不務正業。既然報刊售賣不能維持生存,不如早早淘汰。

北京市政市容委相關領導曾在2016年對媒體表示,正研究設計新樣式的郵政報刊亭,對報刊亭的占地面積和邊長都進行限定,新樣式的報刊亭的體量肯定會比現在更小,而且功能更加單一。

據瞭解,按新的設計現在通常占地8平方米的報刊亭將縮小到3.75平方米。報刊亭經營者自然不能再靠賣飲料補貼報刊的虧空。

“如果不能賣水,連生活都維持不下去,誰會做這個?”何克長說。

但像犖平這樣至今還有報刊閱讀習慣的市民,卻並不介意報刊亭賣點飲料維持生存。她甚至認為,報刊亭可以售賣些具有老北京文化氣息的小工藝品,如:書簽、剪紙,繡片、佩飾等。

“應該去規範它、提升它,不能一拆了之。”犖平說。

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胡穎廉表示,報亭能不能賣食品、飲料、小商品等,首先還是要在法律框架內,看是否取得許可。但另一方面,伴隨社會不斷發展變化,也要以市場為主導。既然存在,並且已經被消費者普遍接受,視作理所當然的業務,就有它的合理性。與其“堵”,不妨給一個出口。

但花力氣提升一個逐漸被淘汰的事物是否值得?

犖平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搞清楚報刊亭的定位。

她在給有關部門的信中寫道:“黨中央非常重視輿論宣傳工作。我相信,報刊亭經精心打造後完全可以成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正能量主旋律的重要管道;以她最接地氣的方式作為黨的輿論宣傳陣地。以她對正向文化的堅守,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一環。我們切勿因噎廢食,一拆了之……我們不應輕易放棄這經由多少從業者歷經艱難而形成的,這來之不易的文化傳播管道。我們的民間宣傳管道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報刊亭到底是什麼?”犖平疑問。

在文化大繁榮的時代,離市井百姓最近的文化設施就是報刊亭。如果報刊亭定義為文化設施,是城市文化建設的一部分,那麼無疑有存在的必要。

平時還堅持讀書看報的北京市民陳先生評價報刊亭是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的末梢。

何克長自己也沒想到,黨的十九大之後,報刊零售公司給全市每家報刊亭兩本《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不久就賣了出去。

“兩本書是分別賣的。兩位顧客的年齡都不大。”何克長自己也沒想到這種大部頭銷售得比雜誌還快。

據瞭解,在十九大召開期間,北京全市報刊亭黨報黨刊銷售工作,銷售量增長了600%,其中《人民日報》日均銷售近3000份,是平時的5倍多,《北京日報》日均銷售2918份,是平時的9倍多。

但報刊亭目前的境遇從相關政策的發文單位就可見一斑。2001年,《關於印發加強全市報刊零售亭建設意見的通知》是由首都精神文明辦牽頭,包括北京市新聞出版局在內的多家部門聯合發文。而到了2012年出臺《關於規範報刊亭設置和管理的實施意見》時,發文單位只有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和郵局。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認為,如果只從市容的維度考量,報刊亭無疑是各種整治清退的眾矢之的。“一拆了之最是方便。如果從輿論陣地的角度考量呢?或許就會是另外一種結果。像賣飲料這種行為,如果能規範起來,統一辦證,其實無傷大雅。”

市民陳先生說:“這些年常看到書店關門的消息。心裡很是感慨。現在店面的租金很高,書店很難生存下來。希望報刊亭能不再重蹈覆轍。”

讓報刊亭為城市添彩

報刊亭存在的問題可以通過整改修正,只要監管到位,定能煥發生機……

記者走訪了北京市內多家報刊亭發現,各家報刊亭所售賣的刊物中,兒童讀物基本都占了一半比例。《知音漫客》《漫話故事》《幼兒畫報》……何克長的報刊亭差不多售賣200多種刊物,其中跟兒童相關的大概在80種以上。

“在我這裡,兒童雜誌比時尚雜誌更好賣。附近的小學下午3點半放學,從這裡路過的孩子比較多。他們有時候會纏著家長買一本。週末主要是靠背後寫字樓裡的各種培訓班。培訓班放學後,孩子們也可能會在我這裡買雜誌。”何克長對記者說。

不過,王女士也表示,家庭購書的主要管道是一般都會有折扣的網路,其次是實體書店,最後才是報刊亭。

“提倡紙質閱讀,就應該有售賣紙質刊物的管道。現在紙質報刊的受眾大多是中老年人,這是他們多年養成的閱讀習慣。不要小看了他們持守的這一習慣,這一習慣是可以影響到一個家庭,甚至會成為整個家庭日後的傳承。”犖平說。

犖平也承認,現在的報刊亭存在髒亂差的問題。她在《一點思考和建議》中建議道:“報刊亭存在的問題是可以通過整改修正的,只要完善管理制度,做到監管到位;她的面貌定能煥然一新,重新煥發生機……對報刊亭的外形進行統一設計,使其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同時要適當豐富她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要給報刊亭設計統一標誌,經營者還可佩戴上統一的漂亮又醒目的標誌性配飾……少了報刊亭的城市,便少了文化的氣息。我們要讓報刊亭的存在,不再添堵於京城的市容市貌,而是為她添彩。”

編輯:霍悅 李瑜

2001年,首都文明辦、北京市政管委、北京市郵政局等8部門聯合發文——《關於印發加強全市報刊零售亭建設意見的通知》,確立了報刊亭建設管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統一供貨”的“五統一”原則。

在高峰時期的2008年,北京報刊亭建設總量近2500個,其中城區1900多個,郊區400多個。這些報刊亭幫助政府部門解決了一批原散攤人員、下崗職工、特困戶、殘疾人等社會弱勢群體的就業問題,並為推進“掃黃打非”工作提供了支撐和保障。

但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報刊銷售額逐年下降。與之相伴而來的是,自2008年到2013年,全國多個城市的報刊亭數量逐年遞減。其中,一部分報刊亭是因為經營不濟而倒閉,一部分因為經營資質問題被整改,還有很大一部分,是被管理部門以“影響市容”“占道經營”“阻礙交通”甚至“違章建築”的名義拆除。

據統計,2008年底到2013年,全國共拆除了10468個郵政報刊亭:2009年,江蘇無錫城管部門以整治市容環境為由大規模拆除遍佈城區的1241個報刊亭和便民亭;2010年10月,南京市玄武區城管局發出通知,為配合街巷整治,所有沿街報刊亭必須於10月底前全部拆除;2012年,鄭州實施“退路進店”工程,拆除全市共計421個報刊亭。

何克長不知道自己的報刊亭什麼時候會被拆撤。這條街上他最喜歡光顧的江南小吃已經關門。

“那對夫婦是紹興的。人家和我們不一樣。家旁邊全是工廠。可以在家打工。”何克長說。

不能一拆了之

既然存在,並且已經被消費者普遍接受,視作理所當然的業務,就有它的合理性

在全國絕大多數城市,報刊亭的收入來源從主要靠賣報刊,轉換成賣水、飲料、電話充值卡等,來彌補報刊下滑帶來的收入減少。

老彭和何克長也承認,現在自己的收入主要來自飲料。這一點也讓北京報刊亭的生存承受很大爭議。

質疑者稱,報刊亭不務正業。既然報刊售賣不能維持生存,不如早早淘汰。

北京市政市容委相關領導曾在2016年對媒體表示,正研究設計新樣式的郵政報刊亭,對報刊亭的占地面積和邊長都進行限定,新樣式的報刊亭的體量肯定會比現在更小,而且功能更加單一。

據瞭解,按新的設計現在通常占地8平方米的報刊亭將縮小到3.75平方米。報刊亭經營者自然不能再靠賣飲料補貼報刊的虧空。

“如果不能賣水,連生活都維持不下去,誰會做這個?”何克長說。

但像犖平這樣至今還有報刊閱讀習慣的市民,卻並不介意報刊亭賣點飲料維持生存。她甚至認為,報刊亭可以售賣些具有老北京文化氣息的小工藝品,如:書簽、剪紙,繡片、佩飾等。

“應該去規範它、提升它,不能一拆了之。”犖平說。

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胡穎廉表示,報亭能不能賣食品、飲料、小商品等,首先還是要在法律框架內,看是否取得許可。但另一方面,伴隨社會不斷發展變化,也要以市場為主導。既然存在,並且已經被消費者普遍接受,視作理所當然的業務,就有它的合理性。與其“堵”,不妨給一個出口。

但花力氣提升一個逐漸被淘汰的事物是否值得?

犖平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搞清楚報刊亭的定位。

她在給有關部門的信中寫道:“黨中央非常重視輿論宣傳工作。我相信,報刊亭經精心打造後完全可以成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正能量主旋律的重要管道;以她最接地氣的方式作為黨的輿論宣傳陣地。以她對正向文化的堅守,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一環。我們切勿因噎廢食,一拆了之……我們不應輕易放棄這經由多少從業者歷經艱難而形成的,這來之不易的文化傳播管道。我們的民間宣傳管道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報刊亭到底是什麼?”犖平疑問。

在文化大繁榮的時代,離市井百姓最近的文化設施就是報刊亭。如果報刊亭定義為文化設施,是城市文化建設的一部分,那麼無疑有存在的必要。

平時還堅持讀書看報的北京市民陳先生評價報刊亭是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的末梢。

何克長自己也沒想到,黨的十九大之後,報刊零售公司給全市每家報刊亭兩本《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不久就賣了出去。

“兩本書是分別賣的。兩位顧客的年齡都不大。”何克長自己也沒想到這種大部頭銷售得比雜誌還快。

據瞭解,在十九大召開期間,北京全市報刊亭黨報黨刊銷售工作,銷售量增長了600%,其中《人民日報》日均銷售近3000份,是平時的5倍多,《北京日報》日均銷售2918份,是平時的9倍多。

但報刊亭目前的境遇從相關政策的發文單位就可見一斑。2001年,《關於印發加強全市報刊零售亭建設意見的通知》是由首都精神文明辦牽頭,包括北京市新聞出版局在內的多家部門聯合發文。而到了2012年出臺《關於規範報刊亭設置和管理的實施意見》時,發文單位只有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和郵局。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認為,如果只從市容的維度考量,報刊亭無疑是各種整治清退的眾矢之的。“一拆了之最是方便。如果從輿論陣地的角度考量呢?或許就會是另外一種結果。像賣飲料這種行為,如果能規範起來,統一辦證,其實無傷大雅。”

市民陳先生說:“這些年常看到書店關門的消息。心裡很是感慨。現在店面的租金很高,書店很難生存下來。希望報刊亭能不再重蹈覆轍。”

讓報刊亭為城市添彩

報刊亭存在的問題可以通過整改修正,只要監管到位,定能煥發生機……

記者走訪了北京市內多家報刊亭發現,各家報刊亭所售賣的刊物中,兒童讀物基本都占了一半比例。《知音漫客》《漫話故事》《幼兒畫報》……何克長的報刊亭差不多售賣200多種刊物,其中跟兒童相關的大概在80種以上。

“在我這裡,兒童雜誌比時尚雜誌更好賣。附近的小學下午3點半放學,從這裡路過的孩子比較多。他們有時候會纏著家長買一本。週末主要是靠背後寫字樓裡的各種培訓班。培訓班放學後,孩子們也可能會在我這裡買雜誌。”何克長對記者說。

不過,王女士也表示,家庭購書的主要管道是一般都會有折扣的網路,其次是實體書店,最後才是報刊亭。

“提倡紙質閱讀,就應該有售賣紙質刊物的管道。現在紙質報刊的受眾大多是中老年人,這是他們多年養成的閱讀習慣。不要小看了他們持守的這一習慣,這一習慣是可以影響到一個家庭,甚至會成為整個家庭日後的傳承。”犖平說。

犖平也承認,現在的報刊亭存在髒亂差的問題。她在《一點思考和建議》中建議道:“報刊亭存在的問題是可以通過整改修正的,只要完善管理制度,做到監管到位;她的面貌定能煥然一新,重新煥發生機……對報刊亭的外形進行統一設計,使其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同時要適當豐富她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要給報刊亭設計統一標誌,經營者還可佩戴上統一的漂亮又醒目的標誌性配飾……少了報刊亭的城市,便少了文化的氣息。我們要讓報刊亭的存在,不再添堵於京城的市容市貌,而是為她添彩。”

編輯:霍悅 李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