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7年,複大發表40多篇SCI論文!表現最突出的竟然是……

2017年剛剛過去, 暨南大學附屬廣州複大腫瘤醫院在科研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 分別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40餘篇研究性文章, 總影響因數達88.2045, 其中影響因數5分以上的論文共發表3篇, 納米刀(不可逆電穿孔)研究文獻共16篇, 成為世界範圍內發表納米刀研究文獻數量最多的單位。

近年來, 暨南大學附屬廣州複大腫瘤醫院科研經費等投入的持續增加, 有關納米刀的研究進步明顯, 在國際相關領域的頂尖學術期刊上, 廣州複大腫瘤醫院臨床醫生及科研人員發表的高水準學術論文也越來越多, 部分研究常有突破性進展。

美國權威學術期刊Pancreas(《胰腺》)和Oncotarget《腫瘤靶向》以及德國腫瘤學權威期刊J Cancer Res Clin Oncol(《癌症研究和臨床腫瘤學》)作為當前國際上在腫瘤學研究領域, 尤其是肝癌、胰腺癌研究領域頗有影響力的學術期刊, 每期發表文章品質較高, 發表文章基本也代表了相關領域的高水準研究成果。

2017年, 複大科研人員共發表論文46篇, 包括30篇SCI和16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 其中有關納米刀的SCI論文共發表16篇。 經查, 是目前世界範圍內發表納米刀研究文獻數量最多的單位。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其中幾篇頗具亮點的納米刀SCI論文。

01

暨南大學附屬廣州複大腫瘤醫院林茂在Oncotarget上發表成果(影響因數5.17)

2017年12月, 暨南大學附屬廣州複大腫瘤醫院中心實驗室助理研究員、南方醫科大學病理生理學博士林茂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納米刀聯合免疫治療腫瘤領域的研究文章, 成果線上發表於學術期刊Oncotarget。

該文獻報導了兩組經過納米刀治療的患者的整體情況, 兩個實驗組分別為單純納米刀治療組, 另一組為納米刀聯合免疫治療組,

實驗通過評估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和總體生存率(OS)來研究納米刀聯合免疫治療Ⅲ/Ⅳ期胰腺癌的安全性和臨床療效。 研究揭示了對比單純納米刀治療組, 聯合治療組能明顯延長三期胰腺癌PFS和OS, 能延長四期胰腺癌OS;對三期胰腺癌來說, 多個療程免疫治療與患者預後密切相關。

林茂向筆者介紹, 近年來, 有大量研究文獻觀點認為, 納米刀對於中晚期腫瘤顯示出較好的療效, 但納米刀聯合免疫治療腫瘤的臨床研究文獻卻迄今鮮有關注, 納米刀聯合免疫治療腫瘤是廣州複大腫瘤醫院率先探索出的一種腫瘤治療新方法。 醫院臨床研究顯示, 納米刀聯合免疫治療後對晚期胰腺癌有明顯延長存活時間的效果。

這一研究發現揭示了一種全新的納米刀治療方法, 大大促進納米刀以及免疫治療領域的發展。

02

林茂的另一篇文章發表在J Cancer Res Clin Oncol(影響因數3.5)

實驗室中的林茂

林茂在不可逆電穿孔(納米刀)技術的療效評價方面做出重要研究, 該成果線上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J Cancer Res Clin Oncol上Usingcirculating tumor cell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irreversibleelectroporation for unresectasble pancreatic cancer.(用迴圈腫瘤細胞來評估納米刀對不可切除胰腺癌的治療效果)

本文的第一作者為林茂, 暨南大學碩士導師、暨南大學附屬廣州複大腫瘤醫院牛立志為該文的通訊作者。 據林茂介紹, 該研究是從檢測CTC的數量(流式細胞儀檢測)和相關基因(CK19, Ep-CAM和CEA三個基因, RT-PCR法檢測)的表達兩個方面反映納米刀對中晚期胰腺癌的治療效果。 林茂通過對43例患者的治療結果統計發現, 經過納米刀治療後第7天和第30天, 患者體內的CTC數量和相關基因的表達均明顯減少(對比納米刀治療前), 說明了CTC的變化也可以作為衡量納米刀治療效果的指標之一。

林茂解釋,迴圈腫瘤細胞(CTC)是指存在于外周血中各類腫瘤細胞的統稱,因自發或診療操作從實體腫瘤病灶(原發灶、轉移灶)脫落,大部分CTC在進入外周血後發生凋亡或被吞噬,少數能夠逃逸並錨著發展成為轉移灶,增加惡性腫瘤患者死亡風險。CTC檢測通過捕捉檢測外周血中少量存在的CTC,監測CTC數量和相關基因變化的趨勢,以便即時監測腫瘤動態、評估治療效果。

與以往單純從治療後生存期長短來評判療效不同的是,本次研究通過液體活檢(CTC)結果來評價納米刀的療效,為納米刀的療效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據瞭解,腫瘤的液體活檢,簡言之就是通過檢測腫瘤患者的血液中相關的腫瘤標誌物來動態監測腫瘤的發生,發展和轉移,為腫瘤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可靠方便的監測手段。

近年來,腫瘤的液體活檢技術發展迅速,但大多還處於臨床前期階段。2015年席捲世界的精准醫療計畫被提出,2016年美國精准醫療的精華版推出了包括液體活檢在內的具體5大實施方案,將使用“液體活檢”血漿開發新方法來評估治療反應以及抵抗可能的耐藥性。

03

暨南大學附屬廣州複大腫瘤醫院與吉林大學聯合發表一篇Pancreas(影響因數2.967)

2017年1月,暨南大學碩士導師、暨南大學附屬廣州複大腫瘤醫院院長牛立志以第一作者完成研究,成果Percutaneous 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 for pancreatic VIPoma(針對胰腺血管活性腸肽瘤的經皮不可逆電穿孔的個案報導)發表在美國權威期刊Pancreas上,該文獻報導了一例十分罕見的癌腫,是廣州複大腫瘤醫院對一例34歲男性胰腺血管活性腸肽瘤患者進行納米刀治療的案例報告,文獻對納米刀消融的安全有效性進行了論證。

論文中指出,患者檢查發現胰腺血管活性腸肽瘤激素水準異常高,CT檢查顯示,在胰頸和胰體部位有約6.0×5.0釐米大的腫瘤,並伴隨低鉀血和代謝性酸中毒。經病理檢測確診為“胰腺血管活性腸肽瘤”。患者接受納米刀消融術後15天,沒有明顯的併發症,激素水準恢復至正常值,CT檢查顯示,胰腺病灶大面積壞死。該案例表明,納米刀消融對於治療胰腺血管活性腸肽瘤是安全、有效的,但長期療效仍需進一步臨床觀察。

該文獻揭示了納米刀相對於其他消融技術,具有更多優點,比如,對組織的消融具有選擇性,只破壞“細胞”,不傷及血管壁、神經、膽管、腸管等;消融過程可在超聲、CT或MR上清楚顯示出來,從而保證消融達到最大效果。牛立志經過臨床研究發現,納米刀消融特別適用於臨近大血管、肝門區、膽囊、膽管等的腫瘤,在治療胰腺癌和肝癌方面顯示了獨特優勢。

04

暨南大學附屬廣州複大腫瘤醫院院長牛立志在Pancreas上發表胰腺癌專家共識(影響因數2.967)

2017年7月,廣州複大腫瘤醫院院長牛立志博士帶領科研團隊,在徐克成教授以及世界各國專家的指引下,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研究文章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Cryosurgery of Pancreatic Cancer(胰腺癌冷凍手術臨床實踐指南)。該文章為冷凍治療胰腺癌的專家共識,于2017年9月正式見刊於美國胰腺癌權威學術期刊Pancreas。暨南大學附屬廣州複大腫瘤醫院院長牛立志與何麗華博士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文章介紹,胰腺癌是最致命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在消化系統癌症中占到8%至10%,且呈現上升的趨勢。手術、化療和放療是胰腺癌治療的常規手段,但療效並不顯著。根治性手術切除仍然是目前首選的治療方法,但卻有超過五分之四的患者由於達不到手術適應症需求而無法進行手術。而化療和放療雖然在某種程度上為一些不可手術切除的患者提供了短暫有效的幫助,但卻極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存品質。

醫學的進步使冷凍治療在過去十年內成為大多數不可切除的胰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根據以往一些系統性回顧文章表明,冷凍手術,尤其是經皮冷凍手術具有創傷小、痛苦少的特點,對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的治療安全有效。冷凍手術結合其他治療時,對於延長患者的生存期也顯現出明顯的優勢。然而,目前世界範圍內缺乏針對冷凍胰腺癌的規範化治療指南。

該篇“共識”彙集了來自奧地利、日本以及中國等國際冷凍治療學會和亞洲冷凍治療學會的專家對於胰腺癌冷凍技術的適應症、禁忌症和臨床路徑達成的一致意見,並且引用了牛立志博士科研團隊過去已發表的11篇胰腺癌冷凍治療文章,其研究成果為達成世界冷凍治療共識提供了科學、有力的基礎,也將為臨床案例治療提供可靠的指引。

編輯:暮煙

林茂解釋,迴圈腫瘤細胞(CTC)是指存在于外周血中各類腫瘤細胞的統稱,因自發或診療操作從實體腫瘤病灶(原發灶、轉移灶)脫落,大部分CTC在進入外周血後發生凋亡或被吞噬,少數能夠逃逸並錨著發展成為轉移灶,增加惡性腫瘤患者死亡風險。CTC檢測通過捕捉檢測外周血中少量存在的CTC,監測CTC數量和相關基因變化的趨勢,以便即時監測腫瘤動態、評估治療效果。

與以往單純從治療後生存期長短來評判療效不同的是,本次研究通過液體活檢(CTC)結果來評價納米刀的療效,為納米刀的療效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據瞭解,腫瘤的液體活檢,簡言之就是通過檢測腫瘤患者的血液中相關的腫瘤標誌物來動態監測腫瘤的發生,發展和轉移,為腫瘤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可靠方便的監測手段。

近年來,腫瘤的液體活檢技術發展迅速,但大多還處於臨床前期階段。2015年席捲世界的精准醫療計畫被提出,2016年美國精准醫療的精華版推出了包括液體活檢在內的具體5大實施方案,將使用“液體活檢”血漿開發新方法來評估治療反應以及抵抗可能的耐藥性。

03

暨南大學附屬廣州複大腫瘤醫院與吉林大學聯合發表一篇Pancreas(影響因數2.967)

2017年1月,暨南大學碩士導師、暨南大學附屬廣州複大腫瘤醫院院長牛立志以第一作者完成研究,成果Percutaneous 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 for pancreatic VIPoma(針對胰腺血管活性腸肽瘤的經皮不可逆電穿孔的個案報導)發表在美國權威期刊Pancreas上,該文獻報導了一例十分罕見的癌腫,是廣州複大腫瘤醫院對一例34歲男性胰腺血管活性腸肽瘤患者進行納米刀治療的案例報告,文獻對納米刀消融的安全有效性進行了論證。

論文中指出,患者檢查發現胰腺血管活性腸肽瘤激素水準異常高,CT檢查顯示,在胰頸和胰體部位有約6.0×5.0釐米大的腫瘤,並伴隨低鉀血和代謝性酸中毒。經病理檢測確診為“胰腺血管活性腸肽瘤”。患者接受納米刀消融術後15天,沒有明顯的併發症,激素水準恢復至正常值,CT檢查顯示,胰腺病灶大面積壞死。該案例表明,納米刀消融對於治療胰腺血管活性腸肽瘤是安全、有效的,但長期療效仍需進一步臨床觀察。

該文獻揭示了納米刀相對於其他消融技術,具有更多優點,比如,對組織的消融具有選擇性,只破壞“細胞”,不傷及血管壁、神經、膽管、腸管等;消融過程可在超聲、CT或MR上清楚顯示出來,從而保證消融達到最大效果。牛立志經過臨床研究發現,納米刀消融特別適用於臨近大血管、肝門區、膽囊、膽管等的腫瘤,在治療胰腺癌和肝癌方面顯示了獨特優勢。

04

暨南大學附屬廣州複大腫瘤醫院院長牛立志在Pancreas上發表胰腺癌專家共識(影響因數2.967)

2017年7月,廣州複大腫瘤醫院院長牛立志博士帶領科研團隊,在徐克成教授以及世界各國專家的指引下,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研究文章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Cryosurgery of Pancreatic Cancer(胰腺癌冷凍手術臨床實踐指南)。該文章為冷凍治療胰腺癌的專家共識,于2017年9月正式見刊於美國胰腺癌權威學術期刊Pancreas。暨南大學附屬廣州複大腫瘤醫院院長牛立志與何麗華博士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文章介紹,胰腺癌是最致命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在消化系統癌症中占到8%至10%,且呈現上升的趨勢。手術、化療和放療是胰腺癌治療的常規手段,但療效並不顯著。根治性手術切除仍然是目前首選的治療方法,但卻有超過五分之四的患者由於達不到手術適應症需求而無法進行手術。而化療和放療雖然在某種程度上為一些不可手術切除的患者提供了短暫有效的幫助,但卻極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存品質。

醫學的進步使冷凍治療在過去十年內成為大多數不可切除的胰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根據以往一些系統性回顧文章表明,冷凍手術,尤其是經皮冷凍手術具有創傷小、痛苦少的特點,對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的治療安全有效。冷凍手術結合其他治療時,對於延長患者的生存期也顯現出明顯的優勢。然而,目前世界範圍內缺乏針對冷凍胰腺癌的規範化治療指南。

該篇“共識”彙集了來自奧地利、日本以及中國等國際冷凍治療學會和亞洲冷凍治療學會的專家對於胰腺癌冷凍技術的適應症、禁忌症和臨床路徑達成的一致意見,並且引用了牛立志博士科研團隊過去已發表的11篇胰腺癌冷凍治療文章,其研究成果為達成世界冷凍治療共識提供了科學、有力的基礎,也將為臨床案例治療提供可靠的指引。

編輯:暮煙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