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南方日報:讓科普文章變得靠譜起來

隨著自媒體快速發展,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各類平臺發佈資訊,也可以通過這些平臺接收資訊,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資訊、知識的傳播。 然而,自媒體資訊流中的含金量有時候讓人感到頭疼,為博取眼球而發佈低俗文章並不鮮見,還有的打著科普的幌子,看上去有理有據有章法,但實際上是不靠譜的偽歷史、偽科學、偽常識等。 其中,有的結論毫無說服力,有的回避關鍵問題,有的材料使用方法不當,但對外行人來說,卻足以產生一定的誤導作用。

科普文章不靠譜,是資訊傳播失真的典型表現。 過去,以大眾媒體為中心節點,可以搭起專家學者和大眾之間的有效橋樑,專家負責傳達“一手資訊”,媒體重在表達“接地氣”,再加上採編流程中的甄別、審核機制,能夠保證資訊的真實性。

而在“去中心化”的自媒體語境下,雖然人人都有“傳聲筒”,但“真實”逐漸讓位於“流量”。 比如被坊間廣為流傳的“滴血測癌”和“換頭術”,都是字面意思上淺嘗輒止的傳播。 此外,網路改造了資訊的生產方式,對著電腦點“複製和粘貼”,不去採訪,不去閱讀,不去甄別,馬上就能生產一份“速食”;個別情況下,有些人熟諳包裝方法,堆砌未證實的材料,冠上聳人聽聞的標題,輕鬆也能到達十萬加。 和一般失真資訊相比,偽科普不容易被察覺,但問題也顯而易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全網失真”,一個錯誤被連番引用,最後就有可能變成了“真實”。

科普文章常被理解為碎片化知識,有人認為碎片化的不叫知識,只能是資訊。 在書本式的學習環境中,觀點之間彼此關聯,我們不僅得到了答案,還知道它是怎麼來的;但在碎片化的科普學習中,我們不需要思考,只是得到了一個似是而非的答案。 對於純粹技能類尤其是講效率的需求而言,這種方式簡單而有效,但一旦需要代入思考,碎片化資訊通常給不了説明。 這是因為,資訊多和思考能力並不是一回事,古人常常擔心自己所知有限,但當代人卻大都煩惱於被資訊的洪流所淹沒,遇到事情就一搜了之,看上去知道的越多,實際上思考的越少。

瞭解這些,就可以對市面上流行的“碎片化學習”有大體瞭解。 當前,某些付費閱讀和知識問答做得風生水起,其本質都是教答案而不教思考,當然,利用人們對知識的焦慮未嘗不可,但包裝成“最佳效率的學習方式”,就值得警惕了。

網路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 某些科普文章變得不靠譜,因應的正是網路資訊越來越魚龍混雜的現實。 雖然科普文章仍顯得“碎片化”,但在資訊爆炸時代,它仍然具有自己的價值,至少代表品質相對較高的資訊的濃度,對網路傳播品質發出令人深思的提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