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釋迦牟尼文佛

生平事蹟

出家前

佛陀時代, 印度北部有十六國, 基本上都是君主制。 此外還有若干獨立或半獨立的小國, 釋迦族統治的迦毗羅衛就是其中之一。 它臣屬於憍薩羅國, 位於今天尼泊爾境內, 接近印度邊界。 釋迦族從事以稻作為主的農業。 當時釋迦族的政治體制, 有學者認為是貴族共和制, 即由少數統治者協商進行統治;另有學者認為釋迦族實行的是專制的少數寡頭政治。

釋迦牟尼的父親淨飯王是釋迦族的首長之一;母親是摩耶夫人, 她欲返回故鄉天臂城待產, 在藍毗尼園產下佛陀。 相對晚期的佛典編者對此添加戲劇性描寫:摩耶夫人懷孕前夢見白象入胎;她在藍毗尼園的無憂樹下, 是站著生下佛陀的;阿含經更說佛是從摩耶右脅生出的;相士阿私陀聽聞太子出生, 進宮預言太子將會成佛, 而他等不到這一天, 所以悲喜交加。 摩耶夫人在他誕生七天后去世, 他由淨飯王的續妃波闍波提撫育(大乘佛教傳此人是佛的姨母;另說由乳母撫養)。 七歲開始接受學業培養, 包括吠陀和五明學藝, 以及兵法和武術等。 十六歲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輸陀羅為妃(另說有三夫人), 生有一子名羅睺羅在一部早期經典中,

他自述青年時期生活奢侈, 極盡聲色娛樂, 有暖、涼、雨三時宮殿輪換居住。 這是當時貴族階層無論武士或商人習以為常的奢侈情況。 但他因深深困擾於生死問題而出家。

覓道的經過

苦行

出家到摩揭陀國:佛陀29歲出家(或19歲、25歲)。 他在某天中夜離城, 行至阿那瑪河畔, 剃去鬚髮並去除飾物。 然後南行至當時印度新文化中心地摩竭陀國, 這裡群集眾多新型思想家。 據載他在首都王舍城托缽時引起了頻婆娑羅王的注意, 國王勸他放棄出家並交給他一支軍隊, 他拒絕了。 剃髮和托缽是當時出家沙門的風尚, 表示與婆羅門的對立。 禪修:他從學阿羅陀迦蘭, 達到“無所有處定”。 阿羅陀希望他留下, 但他因為不滿足於此而退出;又從學郁陀蘭弗,

達到更深的“非想非非想處定”, 即泯“想”和“非想”的差別, 住於“平等寂靜”的知見, 感到心似乎與“不動的真理”合一。 但這仍然無法解決問題, 他還是離開了。

瑜伽禪定是印度東方哲學的具體形式, 到釋迦時代則十分流行。 這裡的“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包含在原始佛教教理的“四無色定”中。 佛教在禪定上安立智慧, 表示只修定並無法契合真理。 禪定雖是心的鍛煉, 但出定後又回到動搖不停的心, 所以禪定自身是盲目的。

苦行:釋迦牟尼苦行處是尼連禪河畔的優婁頻羅聚落。 苦行流行於各時代, 主張折磨不淨的肉體達到解脫, 受出家人普遍崇敬。 佛以六年時間深入極端苦行, 摧殘自己的身心,

竟使其他苦行者以為他將喪命。 最終他認為苦行無益, 因無法達到覺悟與涅槃, 所以放棄。 他回憶起小時候在樹下的初禪體驗, 認為這可能有所幫助。 他在尼連禪河沐浴, 接受了牧女蘇耶妲的乳糜之供。 憍陳如等五隨從因此厭棄他。 這成為佛後來表達佛教立場的開端, 即佛教的教義不提倡無意義的苦行。

證覺成道

他通過正常飲食恢復了體力, 來到距苦行處不遠的伽耶城, 不久後開悟成為“佛陀”。 此時他35歲(或31歲)。 據上座部所說, 成道前, 當他努力調伏自心, 七年來圍困他的“魔”在此時“現形”。 其“十魔軍”有:色欲;不樂梵行;饑渴;貪愛;懶惰昏沉;恐懼;疑惑;毀損執著;獲取奉承、榮譽與非正名聲;貢高我慢。 諸天無法戰勝“魔軍”, 也曾有修行者投降。 他以“慧”戰勝“魔軍”。關於釋迦牟尼覺悟的內容,《阿含經》中的說法竟有十五種之多,較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或說由四諦而悟;或由十二因緣而悟;或四禪中得三明而悟。作為完整系統化的四諦和十二因緣,或不視為成道內觀的原形;成道所悟之“法”,以及三明的內容,都是關於緣起和寂滅的學說。佛陀開悟後享受于法樂中。他感到其學說尚不能被接受和理解,有不願說法的心理。據上座部說,梵天王得知佛不願說法,感覺事態嚴重而下凡勸請,他保證世間將會有人能夠理解佛法,佛最後同意說法。此處以婆羅門教的上帝勸請佛陀,意將佛教地位抬高到神教之上。

初轉法輪

佛靜坐約一個月(期間有二商人供養麩蜜)後開始遊行。他欲尋找離開自己的五比丘。途遇詭辯外道鬱婆伽問他師從何人,他表明無所師從而成道,這位異學者只說“也許吧”,搖搖頭往另一條路走了。這裡暗示為一條邪路,鬱婆伽的反應象徵有些人還不願瞭解這種新的學說。他來到位於波羅奈城郊外的鹿野苑,這裡距伽耶城約210公里,有野鹿自由活動,當時的宗教家聚集於此。他找到五比丘,他們有意表示冷淡。佛表明自己已經證悟,將示法教化。五人持續了相當長時間的質疑,但最後認可了他並聽聞教導。他們在鹿野苑過著集體生活,五比丘一一領會了說法的內容,成為佛的首批弟子。釋迦牟尼在鹿野苑的首次說法,被稱為“初轉法輪”。

這段時期說法的內容,一般認為他首先闡明“中道”,後說“四諦”或“八正道”。對此也有很多分歧,也有人認為“八正道”或“四諦”的系統化此時並未完成。上座部和說出世部的記載,都說後來佛向五比丘作了一番更深奧難懂的講話,他將經驗現象分析為“五蘊”並提出“無我”的學說。

前期的教化

在波羅奈城的活動:最初說法之後,釋迦牟尼暫時留在鹿野苑。波羅奈城當時是水陸交通樞紐,經濟貿易很活躍。該國富商俱梨迦長者之子耶舍在聽聞說法後決心出家;耶舍父母和妻子也皈依佛教;耶舍的朋友們也紛紛出家,據說有54人。在波羅奈度完雨期後,佛囑咐他們獨自分頭遊歷各地,而他自己獨往摩揭陀的優婁頻羅聚落。

摩揭陀國的初期教化:釋迦牟尼返回優婁頻羅,事火外道三迦葉及其門徒改宗佛教。皈依佛教的摩揭陀人中,不少是受到三迦葉的影響。佛成道次年到王舍城,頻婆娑羅王成為護法居士並贈送竹林精舍。成道第四年,本是詭辯派的舍利弗和目犍連帶領同門皈依佛教,二人指導了教團在理論上的重大完善和發展。摩訶迦葉也在此時期皈依,佛滅後他成為教團的實際統領者。憍薩羅國富商須達多,在王舍城投宿期間皈依釋迦,此人對後來佛在憍薩羅國的傳教起著重要作用。

訪問釋迦國:結束摩揭陀國的教化,佛訪問釋迦國(不止一次)。一般認為其獨子羅睺羅和異母弟難陀(當時是訂婚期)都在首次訪問時出家。淨飯王表明,從前佛出家他很痛苦,難陀出家也一樣,現在羅睺羅又要走,他非常傷心。他要求別讓父母不許之子出家,佛加入了這項新規定。佛的堂弟阿難、阿那律、提婆達多等後來均出家;宮廷理髮師優波離也出家了。

舍衛城教化

釋迦牟尼前期以摩揭陀國的王舍城為中心傳教,較晚才涉足北方憍薩羅國的舍衛城。皈依于王舍城的須達多長者,是舍衛城的首位佛徒;由於他的活動,佛教才在舍衛城奠定了基礎。他買下太子祇陀的一塊地,修建祗園精舍贈送給教團,釋迦牟尼後半生才得以在舍衛城傳教。

佛教在舍衛城的傳播,經歷了敵對勢力各種阻礙。本土宗教以六師外道占支配地位;從國王起,傳統婆羅門教形式上仍受重用。據載,舍衛城一個祭火婆羅門見釋迦牟尼正在托缽,對他破口辱駡。佛教在當時環境不被輕易接受,佛陀也遭到他們的陷害。和妓女有關的旃遮偽裝懷孕事件、孫陀利被害事件,這兩起婆羅門勢力製造的陰謀都發生在舍衛城傳教最初期。

儘管有外界種種阻礙,佛教也在舍衛城得以廣弘。波斯匿王的皈依有重要作用,他看到佛受民眾崇敬,自己也成為佛教的熱心保護者。其他重要弟子如富樓那、須菩提、迦旃延,都是在舍衛城皈依佛教的。其中須菩提是須達多長者的外甥,其他二人則是慕名而遠道來訪的。

晚年境況

晚年的釋迦牟尼頗為不順,不幸事件接踵而來。

僧團分裂(提婆達多叛逆):佛陀事業末期,還是碰到了嚴重的內部糾紛。佛的堂弟提婆達多因意見不合而造成僧團分裂,這發生在成道後30年左右。[56]

據說提婆達多想獲得僧團領導權。他在戒律上提出傾向苦行的“五法”,[57-59]

佛不同意,他遂帶領支持者離開僧團。[60]

提婆達多與外道六師之一的晡刺拿是親密好友,二人的思想都否認輪回和善惡業報。[61-63]

在當時沙門體系內,對苦行與輪回說的立場是較重大的問題。這兩方面,提婆達多都與釋迦牟尼根本對立[64]

。[65-66]

南北傳佛典中提婆達多謀殺佛陀的種種暴行和捲入政治陰謀的記載,[67]

被認為是佛陀派記錄者的捏造和誇大。提婆達多一度在僧團享有聲望,受到如來大弟子稱讚,[68]

具有一定的徒眾和力量。[69]

季羨林認為,提婆達多和釋迦牟尼並非私人恩怨,而是當時僧伽內部兩條思想路線的鬥爭。但提婆達多作為鬥爭失敗者,在後世佛徒筆下不會有好的形象。有一種稍後的證據,提婆達多的團體存在了上千年(法顯、玄奘、義淨都在印度見到提婆達多派的僧人[70-72]

),這證明了他的影響深遠。

雙賢入滅:被譽為“雙賢弟子”的舍利弗與大目犍連,在佛陀晚年游化各方,使佛法得以有序開展。在耆那教記錄中,甚至認為佛教教團是由舍利弗統率而非釋迦牟尼。然而這兩人先於佛陀相繼去世。舍利弗因病而死于故鄉那羅陀村;目犍連在羅閱城遭婆羅門襲擊,傷重而死。不久後佛陀在一次說法時說:“舍利弗和目犍連入滅後,我覺得這樣的集會,猶如虛空……”[73]

釋迦族被吞併:釋迦牟尼晚年,釋迦族被憍薩羅國吞併。北傳佛教說琉璃王攻入迦毗羅衛大舉屠殺,釋迦族人幾近滅絕,佛曾兩度試圖阻擋。在強鄰兼併政策下,弱小的迦毗羅衛遲早要接受被吞併的命運。南傳經典並無釋迦族被滅的說法,釋迦族人在佛滅後也有參與後事。據斯里蘭卡佛教文獻及耆那教文獻所記載,部分釋迦族人為躲避屠殺從迦毗羅衛城逃到毗發瓦那。

入滅前後

“我已老、衰耄矣。我之旅路將盡、年壽將滿,年齡已八十矣。

阿難,猶如舊車輛之整修,尚依革紐相助,勉強而行。”

生命的最後一年,釋迦牟尼在摩揭陀國的王舍城住了一段時間。

從靈鷲山回故國迦毗羅衛,是最後的旅途。然而他在返回故鄉的途中逝世了。

教法特質

【中道】釋迦牟尼首次說法即提出中道:“于諸欲愛欲貪著事,是下劣、卑賤,凡夫所行而非聖賢,無義相應;自煩苦事,是事非聖賢法,無義相應。如來舍此二邊,依中道而現等覺,眼生,智生,寂靜,證智,正覺,涅槃所資。”表明貪愛縱欲和極端苦行是兩種邪執,而佛教是“舍此二邊”的“中道”。

但是,並非在苦樂之間求取折中的態度,就是“中道”。一般的人生觀,不是縱欲就是苦行,都是以情識為本的妄執;而中道是以智為本。他說:“諸比丘,何謂如來現等覺,眼生,智生,寂靜,證智,正覺,涅槃所資之中道?即八聖道: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116]

不落二邊的中道,是緣起的正見。不落有無的中道:“世人顛倒,依于二邊,若有、若無……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于二邊,說于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不一不異的中道:“若見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無有;若複見言命異身異,梵行者所無有。于此二邊,心所不隨,正向中道。賢聖出世如實不顛倒正見,謂緣生老死……緣無明行。”

不常不斷的中道:“自作自覺則墮常見;他作他覺則墮斷見。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於中道而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緣起】緣起在原始經典有各形式的說明,其最基本的定義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又“一切生法皆是滅法”也說明緣起。“若見緣起即為見法,若見緣起即為見佛”。“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乃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121]

”緣起的提出最初是追究“苦”的原因,關注眾生內緣起是其根本內容。有所謂十二支,另有五支、八支、九支、十支等更樸素的緣起說。原典對十二緣起無明確解說,部派佛教或今日佛教學者對十二緣起有不同的解釋和爭論。

他以“慧”戰勝“魔軍”。關於釋迦牟尼覺悟的內容,《阿含經》中的說法竟有十五種之多,較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或說由四諦而悟;或由十二因緣而悟;或四禪中得三明而悟。作為完整系統化的四諦和十二因緣,或不視為成道內觀的原形;成道所悟之“法”,以及三明的內容,都是關於緣起和寂滅的學說。佛陀開悟後享受于法樂中。他感到其學說尚不能被接受和理解,有不願說法的心理。據上座部說,梵天王得知佛不願說法,感覺事態嚴重而下凡勸請,他保證世間將會有人能夠理解佛法,佛最後同意說法。此處以婆羅門教的上帝勸請佛陀,意將佛教地位抬高到神教之上。

初轉法輪

佛靜坐約一個月(期間有二商人供養麩蜜)後開始遊行。他欲尋找離開自己的五比丘。途遇詭辯外道鬱婆伽問他師從何人,他表明無所師從而成道,這位異學者只說“也許吧”,搖搖頭往另一條路走了。這裡暗示為一條邪路,鬱婆伽的反應象徵有些人還不願瞭解這種新的學說。他來到位於波羅奈城郊外的鹿野苑,這裡距伽耶城約210公里,有野鹿自由活動,當時的宗教家聚集於此。他找到五比丘,他們有意表示冷淡。佛表明自己已經證悟,將示法教化。五人持續了相當長時間的質疑,但最後認可了他並聽聞教導。他們在鹿野苑過著集體生活,五比丘一一領會了說法的內容,成為佛的首批弟子。釋迦牟尼在鹿野苑的首次說法,被稱為“初轉法輪”。

這段時期說法的內容,一般認為他首先闡明“中道”,後說“四諦”或“八正道”。對此也有很多分歧,也有人認為“八正道”或“四諦”的系統化此時並未完成。上座部和說出世部的記載,都說後來佛向五比丘作了一番更深奧難懂的講話,他將經驗現象分析為“五蘊”並提出“無我”的學說。

前期的教化

在波羅奈城的活動:最初說法之後,釋迦牟尼暫時留在鹿野苑。波羅奈城當時是水陸交通樞紐,經濟貿易很活躍。該國富商俱梨迦長者之子耶舍在聽聞說法後決心出家;耶舍父母和妻子也皈依佛教;耶舍的朋友們也紛紛出家,據說有54人。在波羅奈度完雨期後,佛囑咐他們獨自分頭遊歷各地,而他自己獨往摩揭陀的優婁頻羅聚落。

摩揭陀國的初期教化:釋迦牟尼返回優婁頻羅,事火外道三迦葉及其門徒改宗佛教。皈依佛教的摩揭陀人中,不少是受到三迦葉的影響。佛成道次年到王舍城,頻婆娑羅王成為護法居士並贈送竹林精舍。成道第四年,本是詭辯派的舍利弗和目犍連帶領同門皈依佛教,二人指導了教團在理論上的重大完善和發展。摩訶迦葉也在此時期皈依,佛滅後他成為教團的實際統領者。憍薩羅國富商須達多,在王舍城投宿期間皈依釋迦,此人對後來佛在憍薩羅國的傳教起著重要作用。

訪問釋迦國:結束摩揭陀國的教化,佛訪問釋迦國(不止一次)。一般認為其獨子羅睺羅和異母弟難陀(當時是訂婚期)都在首次訪問時出家。淨飯王表明,從前佛出家他很痛苦,難陀出家也一樣,現在羅睺羅又要走,他非常傷心。他要求別讓父母不許之子出家,佛加入了這項新規定。佛的堂弟阿難、阿那律、提婆達多等後來均出家;宮廷理髮師優波離也出家了。

舍衛城教化

釋迦牟尼前期以摩揭陀國的王舍城為中心傳教,較晚才涉足北方憍薩羅國的舍衛城。皈依于王舍城的須達多長者,是舍衛城的首位佛徒;由於他的活動,佛教才在舍衛城奠定了基礎。他買下太子祇陀的一塊地,修建祗園精舍贈送給教團,釋迦牟尼後半生才得以在舍衛城傳教。

佛教在舍衛城的傳播,經歷了敵對勢力各種阻礙。本土宗教以六師外道占支配地位;從國王起,傳統婆羅門教形式上仍受重用。據載,舍衛城一個祭火婆羅門見釋迦牟尼正在托缽,對他破口辱駡。佛教在當時環境不被輕易接受,佛陀也遭到他們的陷害。和妓女有關的旃遮偽裝懷孕事件、孫陀利被害事件,這兩起婆羅門勢力製造的陰謀都發生在舍衛城傳教最初期。

儘管有外界種種阻礙,佛教也在舍衛城得以廣弘。波斯匿王的皈依有重要作用,他看到佛受民眾崇敬,自己也成為佛教的熱心保護者。其他重要弟子如富樓那、須菩提、迦旃延,都是在舍衛城皈依佛教的。其中須菩提是須達多長者的外甥,其他二人則是慕名而遠道來訪的。

晚年境況

晚年的釋迦牟尼頗為不順,不幸事件接踵而來。

僧團分裂(提婆達多叛逆):佛陀事業末期,還是碰到了嚴重的內部糾紛。佛的堂弟提婆達多因意見不合而造成僧團分裂,這發生在成道後30年左右。[56]

據說提婆達多想獲得僧團領導權。他在戒律上提出傾向苦行的“五法”,[57-59]

佛不同意,他遂帶領支持者離開僧團。[60]

提婆達多與外道六師之一的晡刺拿是親密好友,二人的思想都否認輪回和善惡業報。[61-63]

在當時沙門體系內,對苦行與輪回說的立場是較重大的問題。這兩方面,提婆達多都與釋迦牟尼根本對立[64]

。[65-66]

南北傳佛典中提婆達多謀殺佛陀的種種暴行和捲入政治陰謀的記載,[67]

被認為是佛陀派記錄者的捏造和誇大。提婆達多一度在僧團享有聲望,受到如來大弟子稱讚,[68]

具有一定的徒眾和力量。[69]

季羨林認為,提婆達多和釋迦牟尼並非私人恩怨,而是當時僧伽內部兩條思想路線的鬥爭。但提婆達多作為鬥爭失敗者,在後世佛徒筆下不會有好的形象。有一種稍後的證據,提婆達多的團體存在了上千年(法顯、玄奘、義淨都在印度見到提婆達多派的僧人[70-72]

),這證明了他的影響深遠。

雙賢入滅:被譽為“雙賢弟子”的舍利弗與大目犍連,在佛陀晚年游化各方,使佛法得以有序開展。在耆那教記錄中,甚至認為佛教教團是由舍利弗統率而非釋迦牟尼。然而這兩人先於佛陀相繼去世。舍利弗因病而死于故鄉那羅陀村;目犍連在羅閱城遭婆羅門襲擊,傷重而死。不久後佛陀在一次說法時說:“舍利弗和目犍連入滅後,我覺得這樣的集會,猶如虛空……”[73]

釋迦族被吞併:釋迦牟尼晚年,釋迦族被憍薩羅國吞併。北傳佛教說琉璃王攻入迦毗羅衛大舉屠殺,釋迦族人幾近滅絕,佛曾兩度試圖阻擋。在強鄰兼併政策下,弱小的迦毗羅衛遲早要接受被吞併的命運。南傳經典並無釋迦族被滅的說法,釋迦族人在佛滅後也有參與後事。據斯里蘭卡佛教文獻及耆那教文獻所記載,部分釋迦族人為躲避屠殺從迦毗羅衛城逃到毗發瓦那。

入滅前後

“我已老、衰耄矣。我之旅路將盡、年壽將滿,年齡已八十矣。

阿難,猶如舊車輛之整修,尚依革紐相助,勉強而行。”

生命的最後一年,釋迦牟尼在摩揭陀國的王舍城住了一段時間。

從靈鷲山回故國迦毗羅衛,是最後的旅途。然而他在返回故鄉的途中逝世了。

教法特質

【中道】釋迦牟尼首次說法即提出中道:“于諸欲愛欲貪著事,是下劣、卑賤,凡夫所行而非聖賢,無義相應;自煩苦事,是事非聖賢法,無義相應。如來舍此二邊,依中道而現等覺,眼生,智生,寂靜,證智,正覺,涅槃所資。”表明貪愛縱欲和極端苦行是兩種邪執,而佛教是“舍此二邊”的“中道”。

但是,並非在苦樂之間求取折中的態度,就是“中道”。一般的人生觀,不是縱欲就是苦行,都是以情識為本的妄執;而中道是以智為本。他說:“諸比丘,何謂如來現等覺,眼生,智生,寂靜,證智,正覺,涅槃所資之中道?即八聖道: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116]

不落二邊的中道,是緣起的正見。不落有無的中道:“世人顛倒,依于二邊,若有、若無……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于二邊,說于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不一不異的中道:“若見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無有;若複見言命異身異,梵行者所無有。于此二邊,心所不隨,正向中道。賢聖出世如實不顛倒正見,謂緣生老死……緣無明行。”

不常不斷的中道:“自作自覺則墮常見;他作他覺則墮斷見。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於中道而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緣起】緣起在原始經典有各形式的說明,其最基本的定義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又“一切生法皆是滅法”也說明緣起。“若見緣起即為見法,若見緣起即為見佛”。“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乃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121]

”緣起的提出最初是追究“苦”的原因,關注眾生內緣起是其根本內容。有所謂十二支,另有五支、八支、九支、十支等更樸素的緣起說。原典對十二緣起無明確解說,部派佛教或今日佛教學者對十二緣起有不同的解釋和爭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