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民宿投資紅與黑:引發熱潮 卻又次次遭遇爆發後寒冷

提要:民宿興起於海外的沙發客啟發了第一批民宿投資者, 越來越多的遊客厭倦了千篇一律的酒店模式, 而選擇各具特色的民宿模式。 但經過若干年的發酵, 民宿從“引進來”到“走出去”一次次引發熱潮, 卻又一次次遭遇爆發後的寒冷。

莫干山困局

莫干山的兩次火爆, 都是一場“出口轉內銷”的意外收穫。

五年前, 《紐約時報》評選“2012年最值得去的45個地方”,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中國一隅赫然在列——位於浙江德清縣的莫干山風景區——排名第18位。 CNN將其評為除了長城之外, 15個必須要去的中國特色地方之一。 而莫干山之所以突然間在海外名聲大噪,

並不僅僅是因為其秀美的自然風光, 民宿, 充當了最重要的角色。

事實上, 莫干山的知名度雖然和長城無法相比, 但自上世紀初以來就成為了長三角地區著名的避暑勝地。 包括毛澤東、張雲逸等在內的多位新中國領導人都曾在此下榻、療養, 也正是從那個時代開始興建的別墅群, 為這片旅遊區注入了最早的民宿基因。

公開資料顯示, 上世紀20年代, 由於地理區位優勢和當時的社會現狀, 莫干山成為長三角一帶外國商人偏愛的避暑勝地, 老外們為了更好地享受度假時光, 開始在這裡興建別墅、游泳池、網球場等設施, 一時之間成為當時權貴們熱衷的度假勝地。

這塊勝地的生命力持續了不到百年,

漸至衰落。

直到新世紀的到來, 破敗許久的莫干山再次歷史重演, 迎來了低潮後的又一批外國客人, 新的老外們遇上了提前整修過的某別墅, 而後口耳相傳, 莫干山再次迎來了春天, 從外國人到中國人, 越來越多的商人開始在此興建民宿, 自然而然的, 莫干山也從“牆外”最先火熱起來。

樹大招風, 當莫干山以民宿而聞名之後, 換來的仍是不可避免的同質化競爭, 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看重這片風口, 成為入局者。 也正是從那時開始, 國內民宿行業迎來了空前爆發, 同時期內麗江、大理、廈門等地的“客棧”也備受追捧。 不可否認的一點是, 民宿的發展在一定階段內緩解了鄉村人才外流的狀況, 一部分農村勞動力不再視進城打工為唯一出路,

漸漸選擇留在本地經營民宿。

但隨之而來的紮堆現象難以避免地出現了品質參差不齊的情況, 莫干山民宿的整體消費水準也從每晚數千元開始向下游蔓延, 記者在攜程、馬蜂窩等旅遊網站上搜索發現, 如今莫干山的民宿價格區間在每晚百元至數千元不等(排除可容納多人的整套出租價)。

而當價格區間被擴大, 迎來的必然是服務水準的混亂。 一葉知秋, 莫干山今日之現狀, 恰是國內民宿行業發展的瓶頸。

日本“滑鐵盧”

國內市場玩家已經夠多, 繼續入局迎來的將會是殘酷的洗牌期, 於是投資者們開始把眼光放諸海外。 去日本投資民宿, 成為了這幾年的新趨勢。

根據2017年1月17日《華爾街日報》的報導,

日本國家旅遊局稱, 2016年日本共接待外國遊客2400萬人次, 較上年增長21.8%, 創下紀錄新高, 其中來自中國內地的遊客數量最多, 共計637萬人次, 較上年增長28%。 包括中國內地、中國香港、中國臺灣, 以及韓國在內的周邊國家和地區遊客數量占到赴日外國遊客數量的四分之三。 而該報導還披露了日本制定的旅遊目標, 即力爭到2020年實現年度吸引外國遊客4000萬人次。 而與此相對應的正是日本酒店數量未來的供給缺口。

顯然, 無論是對於日本國內, 還是周邊國家、地區的投資者來說, 這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風口。 中國的投資者選擇將日趨飽和的民宿市場帶到日本。

自媒體從業者王卓峰在知乎網站上發佈其在日本投資民宿情況時表示:“‘差價’越多,

就越有機會。 ”租房子做民宿成為了最早的方法。 該投資人選擇了整租一些具備一定區位優勢和價格優勢的大戶型, 經過重新裝修, 委託當地專業管理公司日常打理的方法來作為民宿向遊客出租。 該投資者宣稱一年後部分城市專案的投資回報率在150%以上。

越來越多“有錢有閑”的人開始蠢蠢欲動。

但在日本發展民宿, 顯然是一件挑戰其民族性格底線的事情。 伴隨市場火熱而來的是來自日本普通民眾的厭惡。 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感受到, 由於日本民眾強烈的個人意識以及嚴謹的生活習慣等原因, 對陌生人出入社區、居民樓的情況十分排斥。 “比如垃圾分類對日本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日常任務, 但很多外國遊客對此並不熟悉,這就給物業帶來了較大的壓力。且日本人強調居住區需要安靜,這一點也是他們普遍認為遊客會打擾到他們的原因。”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於是,針對這樣的衝突,去年3月日本出臺了《民宿法》,而令市場感到不安的是,這項法案的頒佈更像是給民宿的發展戴上了一個緊箍咒。該法案規定房東不僅要征得周邊居民的同意,在各級地方政府進行備案、登記,且每年的可接待天數需在180天以內,地方政府還可根據相關條例進行縮短。

每年最多6個月的經營時間,無疑是對投資者的致命一擊,風起又落,未來國內民宿行業的投資者又該何去何從?

但很多外國遊客對此並不熟悉,這就給物業帶來了較大的壓力。且日本人強調居住區需要安靜,這一點也是他們普遍認為遊客會打擾到他們的原因。”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於是,針對這樣的衝突,去年3月日本出臺了《民宿法》,而令市場感到不安的是,這項法案的頒佈更像是給民宿的發展戴上了一個緊箍咒。該法案規定房東不僅要征得周邊居民的同意,在各級地方政府進行備案、登記,且每年的可接待天數需在180天以內,地方政府還可根據相關條例進行縮短。

每年最多6個月的經營時間,無疑是對投資者的致命一擊,風起又落,未來國內民宿行業的投資者又該何去何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