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科技)記者手記:以海為伴 與浪共舞——“實驗3”號科考船上的航海人故事

新華社“實驗3”號1月11日電記者手記:以海為伴 與浪共舞——“實驗3”號科考船上的航海人故事

新華社記者張建松

浩瀚無際印度洋, 灰雲低垂, 巨浪縱恣。 正在執行中巴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任務的“實驗3”號科考船, 乘風破浪, 晝夜星馳, 奔赴巴基斯坦卡拉奇港。

“我的生活以海為伴、與浪共舞, 這也許是命中註定的, 誰讓我五行缺水呢?”有一天記者在駕駛台瞭望, 值班水手陳百潤半開玩笑地說:“小時候有人說我人生最好從事與水相關的工作。 現在做水手, 天天看到地球上最多的水, 滋潤了我的名字。 ”

自從20歲出海遠航,

陳百潤已經與大海打了15年交道。 與許多航海人一樣, 他對大海既充滿了熱愛之情, 又充滿了敬畏之心。

“與海為鄰, 住在無盡藍的隔壁, 卻無壁可隔。 一無所有, 卻擁有一切。 最豪爽的鄰居, 不論問他什麼, 總是答你, 無比開闊的一臉盈盈笑意。 脾氣呢?當然, 不會都那麼好。 若是被風頂撞了, 也真會咆哮呢, 白沫滔滔!”著名詩人余光中《與海為鄰》這首詩, 寫出了航海人心中所感。

採訪中科院南海所“實驗3”號上的船員, 無論與大海打過多少年交道, 都說最難忘的莫過於大海“發脾氣”時的樣子。

2014年第15號颱風“海鷗”來臨之際, 正在補給的“實驗3”號船長路正兵將船開到了三亞一個錨地避風。 原以為可以躲避在安全港灣, 誰知那次盛怒的大海,

連錨地都掀起了滔天巨浪, 將船吹得拽著錨鏈一起, 慢慢靠近附近島嶼。 “走錨”是船舶大忌, 如不及時處理, 將會帶來擱淺、觸礁等嚴重後果。

當時, 深黑色海面上, 山崩地裂般的海浪, 一浪高過一浪, 連駕駛台都席捲其中。 船舶搖晃劇烈, 幾乎傾斜到海面。 所有考察隊員都穿上了救生衣待命, 擔憂和恐懼氣氛彌漫全船。 怎麼辦?果敢堅毅的路正兵決定與其坐以待斃, 不如冒險起錨, 重新尋找一個錨地。

然而, 狂濤怒吼著、拖拽著錨鏈, 仿佛一隻伸自海底的巨大魔手, 就是不讓船開走。 平日裡, 船舶起錨僅需二三十分鐘。 那一次, 船員們頂風冒雨在船頭開動錨機, 用了兩三個小時。

“就算把錨鏈絞斷, 我也一定要把船開走。 好在我們的錨鏈很爭氣,

最終把錨絞了出來, 跟著船一起走了, 重新找到了一處錨地拋錨。 ”路正兵說, “那是與大海進行毅力的抗爭, 也許大海看到了我們的決心, 最終沒有為難我們。 ”

與大海抗爭, 暈船司空見慣, 嘔吐在所難免。 “實驗3”號每個航次上, 都會有人暈船。 在28年航海生涯中, “實驗3”號水手周華國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是親眼看到了船上的老鼠也暈船嘔吐。

那是20多年前, 他在一艘供油船上工作。 有一次遇到大風浪, 船搖晃得很厲害, 大部分人都暈船了。 晚上值班巡察的時候, 周華國路過廚房, 從窗邊看到一隻碩大的灰老鼠, 趴在灶臺上, 也暈得狂吐不止。 “以前, 船靠碼頭的時候, 老鼠常常會順著纜繩爬到船上, 現在已經少多了, 很多年沒有見到老鼠,

更沒有見過老鼠暈船了。 ”周華國說。

在武漢長江邊長大的萬軍, 從小對水就有種親近感。 如今除了在“實驗3”號上做水手, 業餘時間最喜歡游泳。 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是有一次在4000多米深的印度洋裡游泳潛水的無奈而豪邁之舉。

當時, 萬軍在另一艘科考船上執行印度洋航次任務。 由於調查人員在風浪中操作不慎, 使浮標牽引繩纏住了船底螺旋槳, 直接影響到船舶航行, 全船上下一起想辦法現場解決。 首先放掉壓艙水, 讓船浮得更高一些。 然後將消防用的救生面罩接上一個長長的軟管, 軟管接上氣瓶, 改造成潛水設備。 穿上這套簡易裝備, 萬軍就勇敢地下到了印度洋。

“那天, 海面上風平浪靜, 但一下到海水裡,

湧浪力量非常巨大, 輕輕的一個浪, 就能把人推送出好遠。 螺旋槳距離海面有兩三米, 一片槳葉有一人多高。 海水浮力大, 好不容易潛水下去, 鑽到船底, 找到螺旋槳, 費了很大勁, 才割斷纏在上面的繩子。 ”萬軍說, “在海水裡抬頭一看, 陽光向海底聚攏, 最終彙聚成一個白色小點, 令人不寒而慄。 ”

在喜怒無常的大海裡航行, 任何小事都是大事;面對大海浩瀚無際的心胸, 任何大事也都是小事。 “大海是我們航海人的衣食父母, 更是我們崇拜尊敬的老師。 他教會我們懂得人生最珍貴的是生命, 每次出海最珍貴的是團結。 只有全船團結一心, 才能形成一團和氣, 圓滿完成每一個航次任務。 ”路正兵說。 (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