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從瀾滄江畔到吳哥窟 人文交流搭建瀾湄合作橋樑

瀾滄江從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境內流過, 夜晚來臨, 瀾滄江畔燈光璀璨, 景色如畫。 新華社記者 楊宗友 攝

新華社昆明1月11日新媒體專電夜幕降臨雲南西雙版納,

瀾滄江畔微風拂面, 江面五彩斑斕。 瀾滄江-湄公河六國藝術家的表演不時贏得現場觀眾陣陣掌聲。

在當天的文藝晚會上, 柬埔寨演員身著綠色孔雀服表演了《柬埔寨孔雀舞》, 緬甸演員帶來逗趣滑稽的民間舞蹈, 老撾歌手阿提薩·拉達那馮演唱老撾語網路神曲《一帶一路》, 越南舞者表演奧黛舞蹈《越南香色》, 而泰國歌手則一起合唱了《火祭》等。

“青藏高原的泉水叮咚, 一路奔騰, 彙聚成瀾滄江-湄公河的波瀾壯闊;這條美麗的大江, 孕育了流域國家燦爛文明;這條多情的大河, 滋養了沿岸人民美好生活……”中國表演者帶來的詩朗誦飽含深情, 表達了流域國家民眾的共同心聲。

瀾滄江-湄公河發源于中國青藏高原,

奔流向南、滔滔不絕, 在中國境內被稱為瀾滄江, 在東南亞被叫作湄公河。 它把中國和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緊緊聯繫在一起。 由這六個國家組成的“瀾湄合作”機制, 正在亞洲乃至國際舞臺上發光發熱, 讓六國在政治安全、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社會人文等領域不斷加強合作, 成果豐碩。

瀾滄江-湄公河合作第二次領導人會議10日在柬埔寨首都金邊舉行, 來自瀾湄六國的領導人圍繞“我們的和平與可持續發展之河”這一主題, 規劃瀾湄合作機制未來發展藍圖。

“瀾湄合作的三大合作支柱之一是社會人文合作, 而人文交流是相互之間瞭解與互信的前提和基礎。 ”雲南省社科院東南亞研究所研究員趙姝嵐說,

促進瀾湄六國間的人文交流, 可以為瀾湄合作打下堅實的民意基礎, 從相互瞭解提升至相互信任, 讓政治安全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深度合作成為可能。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州長羅紅江說, 從1992年的“中老緬泰柬越六國邊境地區文化藝術節”, 到如今的“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文化藝術節”, 六國藝術家在這座絢麗的舞臺上展示流域各國特色文化元素和多元文化藝術, 促進了流域各國文化藝術交流與文化經貿合作。

2017年9月4日, 在柬埔寨暹粒, 大型舞蹈史詩劇《吳哥的微笑》演員翁索佩阿里加新書發佈會在老撾萬象舉行。

圖書主編、雲南省社科院泰國研究所副所長余海秋說, 這是瀾湄合作的政策普及性讀本, 立足於瀾湄合作的政治安全、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社會人文這三大合作支柱, 分別編撰成以“天塹變通途”“產能共提高”“攜手同富裕”“環保齊行動”“減貧促發展”為題的五冊讀本, 為促進瀾湄流域各國人民相互瞭解、增進友誼、加強合作意願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人文交流離不開教育合作。 瀾湄六國共商共建的瀾湄國際職業學院上月在雲南省瑞麗市奠基開工。 該學院是瀾湄合作框架下第一所大學, 由雲南民族大學和瑞麗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設, 是雲南民族大學下設本科二級學院, 建成後預計招收3000名來自瀾湄六國的學生, 將為瀾湄六國培養輸送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隨著未來瀾湄合作的高效推進, 人文交流還需進一步加強。 ”趙姝嵐說, 除了加強高校間合作培養人才, 還可通過譯介文學作品、歷史典籍、影視作品促進相互瞭解, 共同開發旅遊線路和旅遊產品, 推進瀾湄流域旅遊業的新發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