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美國一擺手,華為卻慘了!“在你家賣個手機,咋就這麼難呢?”

繼阿裡進軍美國市場失敗後, 華為也折戟沉沙了!

緊要關頭, 華為與美國運營商AT&T的合作出現意外, 最終以“分手”收場, 具體什麼原因,

ATT和華為官方均未予以回應。

華為一心想成為美國“姑爺”, 無奈“丈母娘”不同意。 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對此則表示:“對我們來說, 對運營商來說, 這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對消費者來說損失更大, 因為他們失去了最好的選擇。 ”

這也許是一個頗有前途的小夥感情受挫, 最有力的心理發洩吧!

之前瘋傳華為即將進軍美國市場, 開展新一輪開疆略地的消息也就此塵埃落定。

華為被迫“分手”

此時的華為可不是一般的鬱悶, 本來躊躇滿志, 已經開始在美國大街小巷為Mate 10 Pro造勢了。

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 華為將在2018年大舉進軍美國市場。

而現實卻發生了戲劇性轉折, AT&T在發佈會召開前一天, 臨時取消了這次合作。 第二天就要舉行發佈會了, 此刻卻一句“不玩了”, 就把華為晾一邊了。

這就像兩人就要拜天地了, 結果新娘紅蓋頭一掀, “我不嫁了”。 遇到這樣的“野蠻女友”, 華為氣的估計都想吐血。

這到底怎麼了, 好好的“感情”說分就分, 總的有個理由吧!

據騰訊科技昨天獲取了一份郵件顯示,

美國18名國會議員聯名致信聯邦通信委員會(FCC)主席艾吉特·帕伊, 要求FCC對華為與美國運營商的合作展開調查。 分析指出, 這非常有可能是導致AT&T與華為合作被“臨時取消”的根本原因。

又是以資訊安全擔憂為藉口, 和阿裡並購速匯金失敗的藉口如出一轍, 這個藉口真是屢試不爽。

事實真的如此嗎?

“分手”的緣由

如果說, 使用華為的通信網路設備, 可能讓美國政客們感到不安, 為什麼華為僅僅是在美國銷售手機, 都不被允許?

如果說, 美國真的是對華為怕到根子裡, 必須防守得滴水不漏, 那麼:

為什麼在過去幾年, 華為與穀歌合作的Nexus 6P能在美國上市?

為什麼華為的前一代旗艦機型Mate 9也能在美國亞馬遜、百思買等電商平臺銷售?

更何況, 除了華為之外, 已經有其他中資手機進入美國市場。

比如中興。 在2017年第三季度, 中興手機在美國市場的份額已達到12%, 位列第四, 距離第三名LG只相差3.4個百分點。

看來美國政府以資訊安全為由的藉口, 很是耐人尋味。

更何況, 除了美國,

別的國家難道就不重視信息安全嗎?

據統計, 華為佔據了全球手機市場份額的9.7%, 居全球前三。 除了國內以外, 華為還在中東、歐洲等地區的手機銷量上屢次奪得桂冠, 而唯獨美國市場的大門一直未能向華為敞開。

別的國家可以, 為什麼美國就不可以?而且怎麼感覺美國政府單單只是針對華為呢?

華為遭美長期抵制

實際上, 長期以來, 華為一直是美國最抵制的中資企業之一。 多年來, 從業務開拓到資本並購, 華為在美國的商業佈局全部都遭遇了美國政府干預, 最終一一流產。

2012年10月7日, 美國國會眾議院情報委員會還曾發表調查報告稱:

華為技術和中興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建議阻止這兩家企業在美開展投資貿易活動;

美國政府系統,特別是敏感的系統,不應使用華為或中興通訊的設備,包括零部件;

考慮到長期相關風險,要鼓勵美國的網路提供商和系統開發商積極尋求其他的供應商。

總之,近些年美國政以各種理由和名義,讓華為不斷吃“閉門羹”。

從最早的2003年軟體和專利侵權到最近的資訊安全問題,美國總是以各種藉口,阻止華為進軍美國的腳步,甚至有些理由,在華為看來根本就是強詞奪理。

例如2012年,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報告稱,華為與當時國內的競爭對手中興對美國的國家安全構成了威脅,華為當時否認相關指控,並表示該報告存在政治動機。

當然,美國政府是一方面,其他因素也不可忽視,主要是一些與華為有競爭業務的公司。據2012年針對華為的調查,就有思科等遊說力量的推波助瀾。

多方的角力,或許才是事情發展的根本推力。

首先,蘋果就是首要懷疑物件,在美國高端機型方面,三星、蘋果iPhone始終保持著70%以上的市場份額。

華為作為全球第三大智慧手機品牌,一旦進入美國,無疑是打入了蘋果的大本營,要分食蘋果的蛋糕。

再有,高通也有一定的嫌疑。高通不賣手機,為何扯到高通頭上呢?

因為,此次美國版華為Mate 10系列和國內版本一樣,採用的也是自家的麒麟970處理器,而非美國晶片巨頭高通的驍龍晶片。

所以,也可能是美國為了高通而採取的“保護措施”。而且,高通與華為在5G技術上也是競爭對手。

也有海外媒體分析,在對智慧手機的射頻功能的評測中,Mate 10 Pro在美國流行的LTE Band 4上得分較低,在微弱信號條件下甚至會失去連接。

還有華為在美國的當地語系化程度不夠,授權也不夠,不像中興和聯想的美國公司擁有相對獨立的權力,與當地社區的交流也更充分。

……

不管如何,結果都一樣:“華為,你不能來,即使別人可以,你也不行”。這多少就有點欺負人了,可結果就是不行,愛咋咋地。華為真是欲哭無淚。

華為和美國上演了十幾年的恩恩怨怨,卻始終沒有一次有個盡人如意的結果。

都說“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歡喜”,好歹雙方有著十幾年的感情糾葛,但美國就是看華為不順眼,就是不同意其涉足美國市場。更可悲的是華為還沒招。

而美國這一擺手,華為這下可慘了!

華為的窘境

美國手機的銷售模式不同於中國,相對特殊。美國市場上超過80%的智慧手機都是通過三大移動運營商(Verizon、AT&T、Sprint+T-Mobile)銷售出去的。任何一家手機廠商如果搞不定運營商,也就無法在美國打開局面。

這也是華為方面在迫切的想要與運營商AT&T進行合作的重要原因。

此次合作計畫的泡湯,也就意味著華為進軍美國市場受挫,更意味著海外市場拓展的步伐,不得不放緩。

而海外市場的拓展,此刻又顯得極為重要,甚至由之前的支線策略上升了戰略層別。

國內手機市場的競爭已經白熱化,目前形成三星、華為、蘋果三足鼎立的格局。隨著市場需求逐漸趨於飽和,拓展更大的市場領域,需求更為強勁的增長動力,越來越成為戰略需要。

華為目前在中國以及歐洲市場均有著非常不錯的市場份額,但想要在高端市場中佔據足夠的話語權,進軍美國市場就成為必然選擇。

而目前在美國市場中,華為僅僅通過亞馬遜、Best Buy或Newegg這樣的線上管道來發售其手機產品,遠遠不能滿足擴張之需。

華為要在一兩年內超越蘋果的豪言壯語,也正是基於這樣的戰略攻勢。要實現這一目標,顯然華為需要在美國市場取得突破。如果沒有美國市場,華為在中高價位元產品上追擊蘋果會有相當難度。

而華為此次在美國推出的Mate 10系列以及售價高達1225美金的保時捷設計版,如果能夠得到美國最大運營商AT&T的支持,這原本將對蘋果在其大本營產生一定的衝擊。

然而,事實總是難遂人願。美國人乾脆不讓你來,這招釜底抽薪的策略,讓華為既頭疼又無計可施。

最後逼得華為沒招了,只能走過去的線上路線,僅僅通過亞馬遜等電商平臺和其他管道來發售其手機產品,雖然這些管道流量非常少,但好歹也算一個辦法,實屬無奈之舉。

由此,也可以看得出,華為想進軍美國市場的願景多麼強烈和執著,迂回策略雖然不盡如意,好歹也算和美國市民見面了。來日方長,“先混個臉熟”再說。

中國有句俗語:“好飯不怕晚”。但願這句話,能給華為下次美國市場的開拓之路,帶來好運氣。

美國政府系統,特別是敏感的系統,不應使用華為或中興通訊的設備,包括零部件;

考慮到長期相關風險,要鼓勵美國的網路提供商和系統開發商積極尋求其他的供應商。

總之,近些年美國政以各種理由和名義,讓華為不斷吃“閉門羹”。

從最早的2003年軟體和專利侵權到最近的資訊安全問題,美國總是以各種藉口,阻止華為進軍美國的腳步,甚至有些理由,在華為看來根本就是強詞奪理。

例如2012年,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報告稱,華為與當時國內的競爭對手中興對美國的國家安全構成了威脅,華為當時否認相關指控,並表示該報告存在政治動機。

當然,美國政府是一方面,其他因素也不可忽視,主要是一些與華為有競爭業務的公司。據2012年針對華為的調查,就有思科等遊說力量的推波助瀾。

多方的角力,或許才是事情發展的根本推力。

首先,蘋果就是首要懷疑物件,在美國高端機型方面,三星、蘋果iPhone始終保持著70%以上的市場份額。

華為作為全球第三大智慧手機品牌,一旦進入美國,無疑是打入了蘋果的大本營,要分食蘋果的蛋糕。

再有,高通也有一定的嫌疑。高通不賣手機,為何扯到高通頭上呢?

因為,此次美國版華為Mate 10系列和國內版本一樣,採用的也是自家的麒麟970處理器,而非美國晶片巨頭高通的驍龍晶片。

所以,也可能是美國為了高通而採取的“保護措施”。而且,高通與華為在5G技術上也是競爭對手。

也有海外媒體分析,在對智慧手機的射頻功能的評測中,Mate 10 Pro在美國流行的LTE Band 4上得分較低,在微弱信號條件下甚至會失去連接。

還有華為在美國的當地語系化程度不夠,授權也不夠,不像中興和聯想的美國公司擁有相對獨立的權力,與當地社區的交流也更充分。

……

不管如何,結果都一樣:“華為,你不能來,即使別人可以,你也不行”。這多少就有點欺負人了,可結果就是不行,愛咋咋地。華為真是欲哭無淚。

華為和美國上演了十幾年的恩恩怨怨,卻始終沒有一次有個盡人如意的結果。

都說“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歡喜”,好歹雙方有著十幾年的感情糾葛,但美國就是看華為不順眼,就是不同意其涉足美國市場。更可悲的是華為還沒招。

而美國這一擺手,華為這下可慘了!

華為的窘境

美國手機的銷售模式不同於中國,相對特殊。美國市場上超過80%的智慧手機都是通過三大移動運營商(Verizon、AT&T、Sprint+T-Mobile)銷售出去的。任何一家手機廠商如果搞不定運營商,也就無法在美國打開局面。

這也是華為方面在迫切的想要與運營商AT&T進行合作的重要原因。

此次合作計畫的泡湯,也就意味著華為進軍美國市場受挫,更意味著海外市場拓展的步伐,不得不放緩。

而海外市場的拓展,此刻又顯得極為重要,甚至由之前的支線策略上升了戰略層別。

國內手機市場的競爭已經白熱化,目前形成三星、華為、蘋果三足鼎立的格局。隨著市場需求逐漸趨於飽和,拓展更大的市場領域,需求更為強勁的增長動力,越來越成為戰略需要。

華為目前在中國以及歐洲市場均有著非常不錯的市場份額,但想要在高端市場中佔據足夠的話語權,進軍美國市場就成為必然選擇。

而目前在美國市場中,華為僅僅通過亞馬遜、Best Buy或Newegg這樣的線上管道來發售其手機產品,遠遠不能滿足擴張之需。

華為要在一兩年內超越蘋果的豪言壯語,也正是基於這樣的戰略攻勢。要實現這一目標,顯然華為需要在美國市場取得突破。如果沒有美國市場,華為在中高價位元產品上追擊蘋果會有相當難度。

而華為此次在美國推出的Mate 10系列以及售價高達1225美金的保時捷設計版,如果能夠得到美國最大運營商AT&T的支持,這原本將對蘋果在其大本營產生一定的衝擊。

然而,事實總是難遂人願。美國人乾脆不讓你來,這招釜底抽薪的策略,讓華為既頭疼又無計可施。

最後逼得華為沒招了,只能走過去的線上路線,僅僅通過亞馬遜等電商平臺和其他管道來發售其手機產品,雖然這些管道流量非常少,但好歹也算一個辦法,實屬無奈之舉。

由此,也可以看得出,華為想進軍美國市場的願景多麼強烈和執著,迂回策略雖然不盡如意,好歹也算和美國市民見面了。來日方長,“先混個臉熟”再說。

中國有句俗語:“好飯不怕晚”。但願這句話,能給華為下次美國市場的開拓之路,帶來好運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