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十有三創始人王奇:殯葬業一直被誤解被歧視

最近幾年大家經常在網上看到一些講暴利行業的文章, 談到國內十大暴利行業, 每一篇都會提到殯葬業。 還有一些文章會直接針對殯葬行業, 說它是“黑色產業”。

為什麼大家會有這樣的印象呢, 根據這些文章羅列出來的原因, 通常是指出產品利潤高、服務態度差、價格不透明。 針對這些現象, 十有三殯葬網創始人王奇表示:大家只看到表像, 卻不分析其內在, 導致殯葬業一直被社會誤解、歧視。

第一, 殯葬從業者的艱辛無人能夠想像和理解。 要從事殯葬行業, 就要有很多常人所不能具備的能力和堅韌。

十有三殯葬網創始人王奇

首先, 膽子要大。 這一點應該人們都知道, 比如遺體化妝, 要面對陌生的死屍, 有時只有化妝師和一具死屍在孤室獨處;有時死屍會突然吐氣或睜開眼睛;有的死屍由於凶死惡亡, 面容不堪入目。 再比如背屍、送骨灰等工作,

普通人是不願意做的, 很多人表示給再多錢也不會去做。 但是這些工作總要有人去做呀!

其次, 家人和親友不能理解和支持。 由於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 殯葬業一直被人們所避諱。 在古代, 從事殯葬業的是一些特殊人群:祖傳的壽衣店主、精通風水和法術的民間傳人、貧窮落魄之人和癡傻呆聾的殘疾人, 正常百姓是不碰這種行業的。 即使專門做法事的和尚道士, 內心也認為這些工作晦氣, 事前事後都要做專門的宗教活動以“淨”身。 甚至道教對弟子的教誨中還有“勿臨誅戮之場, 勿親屍穢之地”的明確說法。

但是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現代年輕人的思想已經開明許多。 一批批的年輕人正在躍躍欲試想涉足殯葬業,

卻遭到家人的強烈反對。 上海某殯儀服務店的女店主入行時就遭到母親強烈反對;北京某店主入行前與父親軟磨硬泡了半年, 甚至被父親打過。 中國有“家和萬事興”的觀念, 親友不支持, 對殯葬從業者來說是個主要的難點和煩惱所在。 當然我們很欣慰, 多數人都跨越了這道屏障。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 這個行業和職業也是另親友心存芥蒂。 比如你是入殮師, 你和朋友在一起, 如果伸手碰人家, 人家會想這是摸死屍的手;比如別人可以對你說“多多照顧我們生意”, 但你卻不能說;比如別人給你送禮, 可以從自己的廠裡或者店裡拿營養品、衣服、化妝品等送給你, 省錢又溫馨;但你若是開壽衣店的,

卻沒法拿店裡東西給人送禮。

再次, “鄰避”的煩惱, 外人不知道。 什麼叫鄰避呢, 顧名思義, 就是鄰居都避著你。 在我國的城市規劃行業中, 墓地就是默認的“鄰避”設施。 有在國外的朋友都知道, 國外的城市中都會規劃一些墓地, 有些還在市中心, 有些是著名的旅遊景點或休閒公園。 但是在中國各大城市的市中心, 你很難找到墓地, 它們都被遷移到遠遠的郊區了。 當然除了鄰避這個因素, 土地的經濟價值也是導致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

壽衣店也同樣會遇到鄰居的抵觸, 有的店還未開張, 鄰居知道後就阻攔開張;有的開張後半夜被砸玻璃、潑糞。 在提倡“遠親不如近鄰”的中國, 和鄰居關係僵化是多麼堵心的事!

最後, 長期嚴肅和陰鬱的工作環境對身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殯葬從業者不能穿鮮豔漂亮的衣服, 不能笑, 必須保持嚴肅、沮喪、同情的面部表情, 每天入眼皆是人間悲劇、骨肉分離, 不但對心情、身體有不良影響, 也容易培養出消極悲觀的負面情緒, 甚至可能形成畸形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有的人說:醫生還不是一樣, 每天看到的都是生病和意外受傷的患者?這當然不能相提並論, 醫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治療患者, 每一個患者都有治癒的希望。 如果有患者被治癒, 對醫生來說有極大的成就感和心理安慰。 但是殯葬業就不同, 每一個逝者都真真切切地死亡了, 無任何生還希望, 能感受到的只有絕望。

第二, 人們對殯葬產品的利潤, 往往只解讀表像。比如一個骨灰盒,成本800元,賣8000元,人們說這是1000%的利潤。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

首先,小城市的骨灰盒絕對沒有這麼高的利潤,頂多是800元的賣到1600元。(筆者甚至聽說過70元的壽衣賣80元的)所以能把800元成本的產品賣到8000元的一定是北上廣深等特大城市。這些城市的房租、人工成本等也高得驚人,無形中必定抬高商品售價,這些大城市的其他行業的物價也遠遠高於小城市,何況是殯葬行業這種低頻、低銷量的行業。

低頻、低銷量也是殯葬業的主要難處。什麼是低頻呢?就是使用頻率極低。每個人每天要吃三頓飯,心情好的時候甚至要吃大餐,所以飯店的就餐頻率很高;每個人每年要買很多衣服,有的人甚至每天都買新衣服,富人心情好的時候會買光整個商店,所以服裝店客流也很大。但是每個人肯定只死一次,不管他高低貴賤,這就是低頻;每個死者只穿一套壽衣、只用一個骨灰盒,不管他多有錢,這就是低銷量。這樣的行業屬性決定了商品價格,在房租高企、人員工資不斷攀高的經濟環境下,銷量不佳的店主只能抬高售價,才能確保不虧。所以,雖然售價高,但是利潤不見得就大。

其次,大家所說的成本一般是指出廠價,忘了出廠之後還有批發商、還有物流成本、行銷成本等,最終都要加在商品價格上。就像近年網上經常曝光愛馬仕的包出廠成本只有100元,卻賣到幾千元,也是沒有計算物流成本、倉儲成本、行銷成本、人工成本等,有的廣告或代言費一單就要上億元,這些不是要加到商品最終售價上嗎?

不過,政府也在重視喪葬費居高不下的問題。自2012年《民政部關於全面推行惠民殯葬政策的指導意見》發佈實施以來,各地進一步加強基本殯葬服務救助保障,在普遍實施減免或補貼困難群眾基本殯葬服務費用基礎上,不斷在惠民殯葬政策增項、擴面、提標上下功夫,實施範圍逐步從困難群眾向戶籍居民乃至常住人口擴展,基本實現了保基本、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發揮了基本殯葬救助的“兜底”作用。

至於個別商家服務態度差、賺黑心錢的現象也是存在的。十有三殯葬網的成立、十有三殯葬商城的推廣正是為了消除這種醜惡現象,讓消費者享受公正、透明的明碼標價,選擇口碑良好的商家,享受協力廠商提供的消費保障;同時促使商家提高服務意識,引領殯葬行業的互聯網+和健康持續發展。

第三,殯葬業一直被歧視。

有的讀者說,“歧視”這個詞用的有些誇張了。但是和其他行業相比,殯葬行業確實被社會“另眼相看”。比如媒體,可以發佈所有合法的廣告,但是唯獨不給殯葬業發廣告。趕集網就把殯葬業列入“特殊行業”而拒絕品牌推廣。中國移動把殯葬業列入“黑名單”而不允許相關企業使用企業短信服務。

其實,殯葬業和其他行業一樣,都是一個行業,社會必需的行業。人民群眾由於傳統觀念的原因對殯葬業有抵觸情緒,究其根本源於對死亡的恐懼,是因為沒有樹立客觀、健康的死亡觀。其實生與死一樣,有生就有死,對立而平等。《道德經》有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民群眾觀念的逐步解放,相信死亡總有一天會被人們所正視、所接受。殯葬業也不再是“特殊行業”。

往往只解讀表像。比如一個骨灰盒,成本800元,賣8000元,人們說這是1000%的利潤。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

首先,小城市的骨灰盒絕對沒有這麼高的利潤,頂多是800元的賣到1600元。(筆者甚至聽說過70元的壽衣賣80元的)所以能把800元成本的產品賣到8000元的一定是北上廣深等特大城市。這些城市的房租、人工成本等也高得驚人,無形中必定抬高商品售價,這些大城市的其他行業的物價也遠遠高於小城市,何況是殯葬行業這種低頻、低銷量的行業。

低頻、低銷量也是殯葬業的主要難處。什麼是低頻呢?就是使用頻率極低。每個人每天要吃三頓飯,心情好的時候甚至要吃大餐,所以飯店的就餐頻率很高;每個人每年要買很多衣服,有的人甚至每天都買新衣服,富人心情好的時候會買光整個商店,所以服裝店客流也很大。但是每個人肯定只死一次,不管他高低貴賤,這就是低頻;每個死者只穿一套壽衣、只用一個骨灰盒,不管他多有錢,這就是低銷量。這樣的行業屬性決定了商品價格,在房租高企、人員工資不斷攀高的經濟環境下,銷量不佳的店主只能抬高售價,才能確保不虧。所以,雖然售價高,但是利潤不見得就大。

其次,大家所說的成本一般是指出廠價,忘了出廠之後還有批發商、還有物流成本、行銷成本等,最終都要加在商品價格上。就像近年網上經常曝光愛馬仕的包出廠成本只有100元,卻賣到幾千元,也是沒有計算物流成本、倉儲成本、行銷成本、人工成本等,有的廣告或代言費一單就要上億元,這些不是要加到商品最終售價上嗎?

不過,政府也在重視喪葬費居高不下的問題。自2012年《民政部關於全面推行惠民殯葬政策的指導意見》發佈實施以來,各地進一步加強基本殯葬服務救助保障,在普遍實施減免或補貼困難群眾基本殯葬服務費用基礎上,不斷在惠民殯葬政策增項、擴面、提標上下功夫,實施範圍逐步從困難群眾向戶籍居民乃至常住人口擴展,基本實現了保基本、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發揮了基本殯葬救助的“兜底”作用。

至於個別商家服務態度差、賺黑心錢的現象也是存在的。十有三殯葬網的成立、十有三殯葬商城的推廣正是為了消除這種醜惡現象,讓消費者享受公正、透明的明碼標價,選擇口碑良好的商家,享受協力廠商提供的消費保障;同時促使商家提高服務意識,引領殯葬行業的互聯網+和健康持續發展。

第三,殯葬業一直被歧視。

有的讀者說,“歧視”這個詞用的有些誇張了。但是和其他行業相比,殯葬行業確實被社會“另眼相看”。比如媒體,可以發佈所有合法的廣告,但是唯獨不給殯葬業發廣告。趕集網就把殯葬業列入“特殊行業”而拒絕品牌推廣。中國移動把殯葬業列入“黑名單”而不允許相關企業使用企業短信服務。

其實,殯葬業和其他行業一樣,都是一個行業,社會必需的行業。人民群眾由於傳統觀念的原因對殯葬業有抵觸情緒,究其根本源於對死亡的恐懼,是因為沒有樹立客觀、健康的死亡觀。其實生與死一樣,有生就有死,對立而平等。《道德經》有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民群眾觀念的逐步解放,相信死亡總有一天會被人們所正視、所接受。殯葬業也不再是“特殊行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