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報言論:中國廁所告別“臭”名遠揚

廁所, 是衡量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誌。 廁所狀況 , 從小處看關係到民眾的健康, 從大處看可以管窺一個國家的形象和軟實力。 20世紀90年代, 中國曾掀起過一場廁所革命, 遺憾的是效果不彰。 2015年中國再次吹響了廁所革命的衝鋒號, 至今已取得了顯著效果, 且受到海外遊客與媒體的認可。

中國廁所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廁所少如廁難。 在過去, 因為政策關注不夠和資金投入太少等原因, 大多數中國城市的公共廁所供應不足。 偶見公共廁所, 也往往需要排起長龍。 公共廁所本就不足, 有些城市還將其當做創收方式承包出去。

“排隊和付費”讓如廁便利性大打折扣, 在城市的胡同和偏僻街道, 哪怕是綠化地帶, 常能看到中國人隨地“方便”的尷尬場景。

其二、廁所設施落後。 以前, 中國廁所條件普遍簡陋:無隔擋或僅有簡單的擋板, 一排槽型蹲坑, 沒有抽水馬桶。 在那個年代, “臭”名遠揚的中國廁所, 對每個如廁的人都是一種挑戰。 去過中國的外國人, 還將如廁過程總結為“哭、笑、叫、跳”四個字。 所謂哭, 就是惡臭讓你淚流滿面;所謂笑, 就是眾人一起蹲坑, 面面相覷, 讓人忍俊不禁;所謂叫, 就是受到驚嚇而尖叫;所謂跳, 就是要躲開“不潔之物”而要施展“乾坤大挪移”。

圖為一位母親帶著女兒體驗人性設計的廁所

伴隨聲勢浩大的廁所革命後, 中國廁所今非昔比, 大為改觀。 從繁華都市到偏遠農村, 中國新建和改建了大量廁所, 確保民眾有廁可如。 在“增量”的同時, 中國也致力於提升人們的如廁體驗。 比如, 增加了“第三衛生間”;公共廁所都配備有專人負責和清理;適當增加女廁所數量等等。

中國對廁所上的用心投入, 還讓一些廁所突破了廁所最基本的功能, 增添了審美意義。 一些廁所融合中國山水風景、中華文化符號等元素, 成為地方的一張旅遊名片。 比如桂林蘆笛岩、杭州西湖、蘇州園林、山西臨汾、江西景德鎮等地, 都把原本髒亂差的廁所, 轉化為了招攬遊客的靚麗風景, 獲贊無數。

中國掀起的廁所革命, 還讓中國在“發泡式微生物降解節水技術”、“源分離免水沖生物技術”、“移動式微濾膜生物處理太陽能技術”方面屢創奇跡。 這些技術, 不但低碳綠色環保, 也有智慧化功能, 對改變傳統廁所資源浪費等問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在廁所管理上, 經過實踐探索, 中國也摸索出高效管理方式, 比如通過“互聯網+”資訊技術,

中國實現了如廁紙、洗手液等耗材的動態監控, 以及人工清理、緊急救助等的即時回應。

中國的廁所革命, 讓外界看到了中國基礎設施的快速改善, 以及中國文明程度的提升, 也為其他發展中國家解決廁所問題提供了借鑒經驗。 中國的廁所技術吸引了越來越多歐美國家目光, 並與中國開展有關合作。

如今, 外國人在華如廁不堪回首的體驗已成歷史, 中國躋身實現環境衛生可持續發展的領跑者位置。 一張關乎中國國家形象的新名片, 正在閃亮。

【相關文章】他山之石

日本的“廁所革命”是如何實現的?

在東京新宿地鐵站旁的伊勢丹百貨2層, 身穿紅色工作服的松島(化名)正拿著拖把擦拭透亮的大理石地面。

她化著淡妝, 看上去只有30歲左右, 神情專注。 她是這家百貨公司的一名廁所清潔員。

上海上觀新聞報導, 松島說, 這幢7層商場平均每層都有3間廁所, 共有15名廁所清潔員, 上午、下午、晚上“三班倒”, 每班5小時。 他們每人每天包乾2層, 巡迴打掃, 並在登記表上簽字記錄。 問到考核標準, 松島笑著說, 並沒有上司來檢查衛生, 唯一的標準是客人感覺伊勢丹百貨很乾淨。

乾淨, 其實只是日本所有公共廁所“入門級”的標籤。 在東京生活的中國留學生小齊說, “日本的公共廁所給人的第一印象是, 永遠那麼乾淨明亮, 沒有怪味。 ”第二印象就是“體貼”, 廁所不僅免費提供衛生紙, 而且還會多放2卷備用。 “來了日本以後, 我再也沒有出門帶紙巾的習慣了”。 此外,女衛生間的格子間裡,還會配有幼兒座椅,為帶小孩的媽媽們解決後顧之憂;母嬰衛生間還會配備自動尿布售賣機。小齊調侃道,這些“日本式”服務都讓初來乍到的外國人受寵若驚。

“精打細算”

有評論稱,提供上乘的廁所服務,也是諸多日本企業精打細算的行銷技巧,以此換取顧客進店消費。

旅日多年的橫濱國立大學副教授劉慶彬指出,日本的商場、超市、車站等營利性機構都會出資建造廁所設施,還向社會免費開放。“這點與歐洲完全不同,在義大利的車站,上趟廁所一般要花掉1歐元。”這或許是它們的一種行銷手段,當然也是政府規定它們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

在日本,如果業主修建商場、飯店的設計方案包括公共廁所,便可享受一定的稅賦優惠。如果廁所因為種種理由停用,政府便會增加稅賦。表面上看,這似乎會讓政府的財政收入減少,而實際操作中,政府無需再專門養一支環衛隊伍,這可以節省很大一筆費用。

劉慶彬認為,這都體現了日本政府在管理公共廁所方面工作比較到位。政府各級部門有專門預算,用來修建、管理和運營公共衛生間。同樣,出於精簡人員和節省開支的考慮,這些公廁並不由市政人員打掃維護,而是外包給清潔公司運營。

日本公共廁所

“公廁革命”

曾在日本留學的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陳友駿認為,日本的廁所印象中都很乾淨,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其一,硬體設施結實耐用。其二,清掃實行專人負責制,每次清掃完畢後,要在規定地點做記錄,以備核查。其三,使用者個人行為得當,鮮有故意破壞的舉動。小齊也感慨,“這可能就是人的素質吧”。

日本人為什麼會有自覺維護環境、保持清潔的意識和習慣?有觀點認為,這與日本上世紀的“公廁革命”,以及傳統教育不無關係。

有評論稱,日本建築物中最“風雅”的場所,非廁所莫屬。但日本公廁也曾經歷過一段人人避而遠之的“黑暗時代”。據《日本風情》雜誌第17期報導,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日本公共廁所一直管理不善,給人的突出印象就是骯髒、昏暗、熏臭、可怕。

轉捩點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對公共設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能為他們提供舒適服務。公共廁所就成了“眾矢之的”。當時的日本報紙猛批公共廁所的落後,並喊出“廁所是衡量社會文明的尺規”。此後,各地政府紛紛將“公廁革命”列為一項重要事務。

1985年,為響應市民和輿論進行“公廁革命”的號召,日本成立了由慶應大學教授擔任會長,由城市管理、建築、美術等領域學者作為成員的“日本廁所協會”,提出了“使公廁乾淨、清爽,惹人喜愛”的口號。這個倡議得到了環境廳、厚生省、通產省、建設省、東京都及都以下各區的支持。1986年,日本新增一個不易為人想到、但頗有意義的宣傳日,即每年11月10日的“廁所日”。

據1987年《文匯報》的一篇文章報導,第一個“廁所日”的主要活動是在東京都內公共廁所最多的江戶區,舉行了一場題為“廁所文化”討論會,有600多人參加。區長中裡喜一在會上自豪地介紹,公共廁所已取消“便所”的名字,一律改稱“洗手所”。當時,不少廁所內都擺上了鮮花,起初經常被人拿走,但拿走了他們再放,幾個回合後就沒人拿了。

日本專家認為,這場轟轟烈烈的“廁所革命”,讓日本的社會面貌發生了兩點變化,一是提高了公共廁所的整體“品質”,二是加強了使用者的道德觀念。

“清潔文化”

如果說,道德觀念是硬幣的一面,衛生習慣則是另一面。在美國Quora問答網站上,有線民這樣回答,日本教育的傳統之一就是讓孩子做清潔工作。儘管學校裡有專門負責清潔和維護的人員,但擦地、擦窗戶、打掃廁所也同樣是孩子們負責的領域。據《紐約時報》報導,一位元日本作家介紹,她兒子所在的小學午飯後的活動專案是20分鐘打掃工作,一週四次,清潔範圍包括教室、廁所等。當她兒子陞入三年級,可以打掃樓梯時,他“顯得十分高興”。有線民稱,正是從小經過這些泡沫和污垢的“浸泡”,民眾的衛生習慣和清潔意識都比較高。這或許就是一種“清潔文化”。

過去幾十年裡,日本公共廁所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展望未來,劉慶彬指出,當日本人口全面萎縮、基礎設施建設已不再能拉動經濟增長時,政府和商家開始了更多新的嘗試。“把‘清潔文化’與科技相結合,推出更多新式智慧馬桶,形成文化與市場的良性互動,他們正在充分發揮和利用戰後精益求精和‘精緻革命’的強項。”(原標題:新報言論:中國廁所告別“臭”名遠揚)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此外,女衛生間的格子間裡,還會配有幼兒座椅,為帶小孩的媽媽們解決後顧之憂;母嬰衛生間還會配備自動尿布售賣機。小齊調侃道,這些“日本式”服務都讓初來乍到的外國人受寵若驚。

“精打細算”

有評論稱,提供上乘的廁所服務,也是諸多日本企業精打細算的行銷技巧,以此換取顧客進店消費。

旅日多年的橫濱國立大學副教授劉慶彬指出,日本的商場、超市、車站等營利性機構都會出資建造廁所設施,還向社會免費開放。“這點與歐洲完全不同,在義大利的車站,上趟廁所一般要花掉1歐元。”這或許是它們的一種行銷手段,當然也是政府規定它們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

在日本,如果業主修建商場、飯店的設計方案包括公共廁所,便可享受一定的稅賦優惠。如果廁所因為種種理由停用,政府便會增加稅賦。表面上看,這似乎會讓政府的財政收入減少,而實際操作中,政府無需再專門養一支環衛隊伍,這可以節省很大一筆費用。

劉慶彬認為,這都體現了日本政府在管理公共廁所方面工作比較到位。政府各級部門有專門預算,用來修建、管理和運營公共衛生間。同樣,出於精簡人員和節省開支的考慮,這些公廁並不由市政人員打掃維護,而是外包給清潔公司運營。

日本公共廁所

“公廁革命”

曾在日本留學的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陳友駿認為,日本的廁所印象中都很乾淨,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其一,硬體設施結實耐用。其二,清掃實行專人負責制,每次清掃完畢後,要在規定地點做記錄,以備核查。其三,使用者個人行為得當,鮮有故意破壞的舉動。小齊也感慨,“這可能就是人的素質吧”。

日本人為什麼會有自覺維護環境、保持清潔的意識和習慣?有觀點認為,這與日本上世紀的“公廁革命”,以及傳統教育不無關係。

有評論稱,日本建築物中最“風雅”的場所,非廁所莫屬。但日本公廁也曾經歷過一段人人避而遠之的“黑暗時代”。據《日本風情》雜誌第17期報導,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日本公共廁所一直管理不善,給人的突出印象就是骯髒、昏暗、熏臭、可怕。

轉捩點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對公共設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能為他們提供舒適服務。公共廁所就成了“眾矢之的”。當時的日本報紙猛批公共廁所的落後,並喊出“廁所是衡量社會文明的尺規”。此後,各地政府紛紛將“公廁革命”列為一項重要事務。

1985年,為響應市民和輿論進行“公廁革命”的號召,日本成立了由慶應大學教授擔任會長,由城市管理、建築、美術等領域學者作為成員的“日本廁所協會”,提出了“使公廁乾淨、清爽,惹人喜愛”的口號。這個倡議得到了環境廳、厚生省、通產省、建設省、東京都及都以下各區的支持。1986年,日本新增一個不易為人想到、但頗有意義的宣傳日,即每年11月10日的“廁所日”。

據1987年《文匯報》的一篇文章報導,第一個“廁所日”的主要活動是在東京都內公共廁所最多的江戶區,舉行了一場題為“廁所文化”討論會,有600多人參加。區長中裡喜一在會上自豪地介紹,公共廁所已取消“便所”的名字,一律改稱“洗手所”。當時,不少廁所內都擺上了鮮花,起初經常被人拿走,但拿走了他們再放,幾個回合後就沒人拿了。

日本專家認為,這場轟轟烈烈的“廁所革命”,讓日本的社會面貌發生了兩點變化,一是提高了公共廁所的整體“品質”,二是加強了使用者的道德觀念。

“清潔文化”

如果說,道德觀念是硬幣的一面,衛生習慣則是另一面。在美國Quora問答網站上,有線民這樣回答,日本教育的傳統之一就是讓孩子做清潔工作。儘管學校裡有專門負責清潔和維護的人員,但擦地、擦窗戶、打掃廁所也同樣是孩子們負責的領域。據《紐約時報》報導,一位元日本作家介紹,她兒子所在的小學午飯後的活動專案是20分鐘打掃工作,一週四次,清潔範圍包括教室、廁所等。當她兒子陞入三年級,可以打掃樓梯時,他“顯得十分高興”。有線民稱,正是從小經過這些泡沫和污垢的“浸泡”,民眾的衛生習慣和清潔意識都比較高。這或許就是一種“清潔文化”。

過去幾十年裡,日本公共廁所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展望未來,劉慶彬指出,當日本人口全面萎縮、基礎設施建設已不再能拉動經濟增長時,政府和商家開始了更多新的嘗試。“把‘清潔文化’與科技相結合,推出更多新式智慧馬桶,形成文化與市場的良性互動,他們正在充分發揮和利用戰後精益求精和‘精緻革命’的強項。”(原標題:新報言論:中國廁所告別“臭”名遠揚)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