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紅色閩東行》第十二集:《支提山上戰旗紅 》

從蘭田暴動崛起, 他們如何在閩東各地燃起武裝烈火, 逐步建立蘇維埃政權?

在支提山上擎旗, 這支英雄的部隊如何歷盡艱難險阻, 堅持了三年遊擊戰爭?

從屏南北上抗日, 他們如何馳騁疆場、南征北戰, 贏得“百旅之傑”的榮譽?

敬請收看《紅色閩東行》系列

第十二集《支提山上戰旗紅 》

解說詞節選

【版權所有, 嚴禁抄襲】

在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鬥序列中, 曾有這樣一支馳騁沙場, 屢建奇功的英雄部隊。

夜襲上海虹橋機場、黃橋決戰、宿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而能夠將這些熟悉的歷史事件串聯起來的,

就是一支來自閩東的英雄部隊。

追根溯源, 這支英雄部隊的前身即是“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

這方“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紀念碑”, 立於1984年, 碑文及落款由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原副委員長葉飛所題。 方亭四周青松翠柏, 莊嚴肅穆,

遠處層巒疊嶂, 林海茫茫。

1934年1月, 在霞浦的西勝寺成立閩東紅軍第2獨立團, 團長任鐵鋒, 政委葉飛, 下轄兩個連和一個短槍隊。 紅2團剛成立, 葉飛和任鐵鋒就有了大動作, 他們決定攻打霞浦縣城(松城)。 雖說兩度圍攻松城未果, 但有力震攝住了敵人。 為紀念攻城這一歷史事件,

霞浦縣人民政府於1983年7月在霞浦汽車站前面建立了“閩東紅軍圍攻松城紀念碑”。

時光在戰爭的號角聲中悄然而逝。 1934年8月21日, 在寧德赤溪陽穀, 閩東紅2團與途經閩東的中央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勝利會師。

時隔半個多世紀, 陳挺將軍依然記得當年的情景。

他在《閩東健兒征戰錄》中是這樣描述的:

中央紅軍, 我們久盼的中央紅軍!從江西蘇區開來的正規軍, 他們可比我們神氣多了。 佇列整齊, 精神抖擻, 他們邊走邊向我們招手, 說著我們聽不懂的外地方言, 他們的槍真多!

根據先遣隊“力量要集中,

要有紅軍主力”的建議, 1934年9月底, 閩東紅2團和活動于連羅(連江、羅源)一帶的紅13團, 在甯德支提山華藏寺正式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 師長馮品泰, 政委葉飛, 副師長賴金彪。 全師3個團, 1個特務連, 共1600多人, 940多支槍。

先遣隊留在閩東的數百名傷病員治癒後, 大部分充實到閩東紅軍中。 他們帶來了中央蘇區的工作經驗, 戰略戰術, 讓閩東獨立師的軍事素質與作戰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1934年冬,蔣介石調動國民黨軍和地方民團約10萬之眾,大舉進犯閩東蘇區,妄圖將閩東紅軍一網打盡。到1935年1月上旬,國民黨軍已全部進入閩東地區,閩東革命已經處於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

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閩東特委於1月13日在福安洋面山召開緊急會議。大家就如何應對國民黨的大規模“清剿”展開了激烈爭論。一些人提出“和蘇區共存亡,與敵人決一死戰”的口號,主張不怕犧牲,“不喪失蘇區一寸土地”;另一種意見認為,敵我兵力懸殊,在這種嚴酷的形勢面前,應保存實力,撤出蘇區,開展遊擊戰爭。經過一夜的反復討論,在葉飛的主導下,會議決定:變閩東蘇區為遊擊區,獨立師實行戰略轉移,到蘇區週邊開展遊擊戰爭。

洋面會議結束後,獨立師主力部隊開始向柘洋(柘榮)、壽寧山區轉移。1月15日,行進途中的獨立師在柘洋(柘榮)西竹岔伏擊了開赴柘洋、福鼎“追剿”紅軍遊擊隊的新10師一部。戰鬥異常激烈,持續了一整天,雙方傷亡慘重,屍橫遍野……這一仗也是閩東獨立師與國民黨部隊規模最大的一場戰鬥。

1935年5月底,葉飛、範式人、阮英平召集堅持各地鬥爭的負責人在壽甯含溪舉行會議,重新組織了以葉飛為書記的中共閩東特委,並確定“對內恢復鞏固老區,對外波浪式地發展新區”的方針。至此,閩東革命又有了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8月,特委在柘榮楮坪召開會議,進一步充實健全組織機構,成立了4個辦事處,形成了閩東遊擊鬥爭的新格局。

儘管艱苦卓絕的三年遊擊戰爭時期,國民黨軍組織了3次殘酷大“清剿”,但是閩東紅軍獨立師不僅沒有被“剿滅”,反而在戰火硝煙中不斷發展壯大。

一座始建于宋代的木拱廊橋,以沉穩的姿態,橫跨在奔流的棠溪之上。兩座豐碑一大一小地屹立於溪畔,共同訴說著80年前,發生在這個村莊的一段歷史···

1938年1月24日,根據黨中央東南分局的指示,閩東特委領導人阮英平和範式人,帶領由閩東紅軍和各縣遊擊隊整合起來的1300多人到棠口村集結。三天后,一位叫做李子芳的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長,在屏南棠口鄉的聖公會教堂的操場上宣佈:閩東紅軍遊擊隊整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第3支隊第6團”。團長葉飛,副團長阮英平。

整編後的6團,轉戰大江南北,參加過大小幾百次戰役,立下赫赫戰功,贏得了“百旅之傑”的榮譽,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勳。

“新四軍六團北上抗日紀念碑”靜靜矗立在閩東古廊橋千乘橋旁,石碑正面的大型浮雕栩栩如生,再現了閩東健兒北上抗日出征前的情景。背面是碑文和1100名六團官兵的姓名。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還有一部分人已無法查出他們的姓名和家鄉。

昔日的戰火早已塵封在久遠的年代。如今,踏進青山峽谷,林海蒼茫之中的一個又一個遺址,仿佛再現了當年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的情景,好像有一支支英雄的隊伍從炮火硝煙中向你走來。

觀看高清版本,請點擊下方圖片

1934年冬,蔣介石調動國民黨軍和地方民團約10萬之眾,大舉進犯閩東蘇區,妄圖將閩東紅軍一網打盡。到1935年1月上旬,國民黨軍已全部進入閩東地區,閩東革命已經處於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

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閩東特委於1月13日在福安洋面山召開緊急會議。大家就如何應對國民黨的大規模“清剿”展開了激烈爭論。一些人提出“和蘇區共存亡,與敵人決一死戰”的口號,主張不怕犧牲,“不喪失蘇區一寸土地”;另一種意見認為,敵我兵力懸殊,在這種嚴酷的形勢面前,應保存實力,撤出蘇區,開展遊擊戰爭。經過一夜的反復討論,在葉飛的主導下,會議決定:變閩東蘇區為遊擊區,獨立師實行戰略轉移,到蘇區週邊開展遊擊戰爭。

洋面會議結束後,獨立師主力部隊開始向柘洋(柘榮)、壽寧山區轉移。1月15日,行進途中的獨立師在柘洋(柘榮)西竹岔伏擊了開赴柘洋、福鼎“追剿”紅軍遊擊隊的新10師一部。戰鬥異常激烈,持續了一整天,雙方傷亡慘重,屍橫遍野……這一仗也是閩東獨立師與國民黨部隊規模最大的一場戰鬥。

1935年5月底,葉飛、範式人、阮英平召集堅持各地鬥爭的負責人在壽甯含溪舉行會議,重新組織了以葉飛為書記的中共閩東特委,並確定“對內恢復鞏固老區,對外波浪式地發展新區”的方針。至此,閩東革命又有了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8月,特委在柘榮楮坪召開會議,進一步充實健全組織機構,成立了4個辦事處,形成了閩東遊擊鬥爭的新格局。

儘管艱苦卓絕的三年遊擊戰爭時期,國民黨軍組織了3次殘酷大“清剿”,但是閩東紅軍獨立師不僅沒有被“剿滅”,反而在戰火硝煙中不斷發展壯大。

一座始建于宋代的木拱廊橋,以沉穩的姿態,橫跨在奔流的棠溪之上。兩座豐碑一大一小地屹立於溪畔,共同訴說著80年前,發生在這個村莊的一段歷史···

1938年1月24日,根據黨中央東南分局的指示,閩東特委領導人阮英平和範式人,帶領由閩東紅軍和各縣遊擊隊整合起來的1300多人到棠口村集結。三天后,一位叫做李子芳的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長,在屏南棠口鄉的聖公會教堂的操場上宣佈:閩東紅軍遊擊隊整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第3支隊第6團”。團長葉飛,副團長阮英平。

整編後的6團,轉戰大江南北,參加過大小幾百次戰役,立下赫赫戰功,贏得了“百旅之傑”的榮譽,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勳。

“新四軍六團北上抗日紀念碑”靜靜矗立在閩東古廊橋千乘橋旁,石碑正面的大型浮雕栩栩如生,再現了閩東健兒北上抗日出征前的情景。背面是碑文和1100名六團官兵的姓名。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還有一部分人已無法查出他們的姓名和家鄉。

昔日的戰火早已塵封在久遠的年代。如今,踏進青山峽谷,林海蒼茫之中的一個又一個遺址,仿佛再現了當年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的情景,好像有一支支英雄的隊伍從炮火硝煙中向你走來。

觀看高清版本,請點擊下方圖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