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CES2018上的中國力量飆技 長虹攜人工智慧實現全球領跑

【家電網 HEA.CN 2018年1月11日頭條】近年來, 隨著人工智慧AI的風聲席捲全球, 中國提出“中國製造2025”, 中國製造業抓住機遇, 推動智慧製造轉型, 成為全球智慧化製造不可忽視的力量。 在政策的帶動下, 製造企業紛紛參與到智慧製造轉型之中, 加速中國智造趕超國際標準。 與此同時, 四川長虹參與起草的“智慧製造能力等級要求”國家標準正式獲批立項, 為推進中國智慧製造標準的建設貢獻了力量。 據瞭解, 在2016年, 長虹就搭建起了國內首個彩電業智慧製造標準體系, 牽頭起草了智慧工廠架構、標識、術語及製造執行系統功能要求等標準,

填補了彩電行業智慧製造標準領域的空白。

長虹攜AI3.0掀開智慧製造的真正面紗

長虹領導智慧製造標準的起草並不讓人意外。 早在2012年, 長虹就在感測器模組開發應用、語音辨識晶片開發應用、基於大資料的人工智慧技術研發及應用、機器視覺、人臉識別技術研發應用、工業機器人及工廠自動化技術研發及應用、家庭服務機器人技術研發及應用等方面開始長足的探索, 並開始成果轉化和商業運用。

直到2017年, 在長虹的努力下, 人工智慧以Q3K為標誌進入以聲紋識別技術為主的AI3.0時代。 這給今年重頭戲便是人工智慧技術的CES帶來了更大的看點。 隨著CES2018的開幕, 當下大熱的人工智慧在各家的較量下瘋狂“飆技”,

而這一年的CES也被看作是未來科技的實現之年。 在這個人工智慧大行其道的時代, 長虹也攜帶著其Q5K、C7TU鐳射影院、WallPaper OLED等最新人工智慧產品亮相, 吸引大量聚光燈停留。 不僅是電視產品, AI在長虹全系列家電產品中都有深度應用。 此次, 長虹還帶來了Q3Ts人工智慧智慧眼櫃機, 它是國內首款集語音、手勢、圖像識別三合一的智慧空調, 能自動識別用戶身份、自動調節空調運行參數, 還可以運行安防監控。

除了人機交互之外, 長虹已經實現了機器與機器之間的交互——以人工智慧電視為中心的首個人工智慧平臺——AI Center, 能夠迅速指令家中各類智慧家電設備完成主人的命令, 並把這一系列過程統一顯示、管理, 呈現在電視螢幕上, 實現了智慧冰箱、空調、空氣淨化器、音響、燈光、窗簾、安防設備等的互聯互通。 值得肯定的是, 長虹智慧家庭落地的解決方案, 並不排斥其他品牌的產品和服務。 這意味著智慧家居行業長期缺少的統一標準和統一平臺已經出現。

長虹之所以能夠率先將AI技術應用到家電領域,

與長虹長時間的技術積澱密切相關。 當前, 以工業4.0為主體的全球經濟改革勢在必行。 隨著“工業4.0”的熱潮從德國湧向全球及“中國製造2025”的實施, 越來越多的製造企業正決意將未來製造的願景變為現實, 以期在數位化引領的工業變革中儘早謀篇佈局, 但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智慧製造之路上卻不知道從哪裡開始, 如何正確的實現數字化工廠。

需要注意的是, 在以工業聞名的德國製造業中, 先進設備和自動化生產線是德國工業的核心裝備。 但德國對資料的採集缺少積累, 技術沒有形成數位化, 缺乏設備預診與健康管理(PHM)和虛擬測量等品質預測性分析。 於是, 德國提出了工業4.0計畫, 整個框架的核心要素就是“整合”,

包括縱向的整合、橫向的整合和端到端的整合。 所以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德國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知識進一步提升其工業產品出口的競爭力, 並產生直接的經濟回報。

付諸改革中, 德國製造業知識的載體是裝備, 日本是人才, 美國是資料, 中國靠的是什麼。 這一點從長虹的國企改革中不難找到答案。 中國老牌彩電巨頭長虹依靠近60年的技術積累, 與德國製造一樣面臨著優秀技術數位化的轉捩點, 經歷過鳳凰涅磐般國企改革的長虹在這方面迎頭趕上並得到認可, 迎來中國的智慧製造。

隨著數年來的改革初見成效, 長虹公司董事長趙勇提出的“新三座標”智慧戰略邁入人工智慧階段。 此前發佈的2017年度(第十四屆)“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 作為彩電業AI開創者與領跑者的長虹(位列286名)等37個中國品牌入選“世界品牌500強”,排名連續五年攀升。

長虹60載技術能力勾勒萬物互聯藍圖

當前,在物聯網時代即將到來的前夜,長虹正在為物聯網的藍圖勾勒新的色彩。在製造方面,長虹以物聯網資訊系統為核心,實現資訊集成,資料共用,集成應用工業工程(IE)+自動化(AT)+資訊化(IT)等技術,形成多階段混聯離散型生產模式。據悉,長虹無線聯接業務在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25%,在智慧家居細分行業佔有率超過30%,已成為國內外知名互聯網企業以及國內主流家電、共用單車、安防與監控廠商等的無線模組重要供應商,目前已成為中國最大無線連接模組提供商。

長虹是物聯網時代製造業發展典型代表,在轉型發展中,輸出其“能力”是多年沉澱的結果,產品所表現的只是單方面的和局限性的,長虹在更多非顯性領域的發展同樣亮眼。長虹的觸角從軍工設備、彩電、冰洗、空調、小家電等行業伸到了各行各業,並且正在加快推進智慧醫療、智慧教育等智慧業務的不斷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長虹在智慧教育上的解決方案正在推動著教育資訊化和教育現代化的進程。對於製造企業來說,閉門推進教育市場是所產生的教育產品是“偏科”的。長虹教育攜智慧化教育整體解決方案、雲交互解決方案、新高考智慧校園管理方案,個性化學習機提分系統-碼課解決方案、雲智慧教學觸摸一體機、電子班牌等涵蓋教育裝備完整產品服務體系,長虹教育多媒體教室解決方案、碼課解決方案、幼教解決方案、大資料平臺、移動授課解決方案。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智慧時代的加速成熟,曾經的教學設備和裝備早已落後,真正的教育需要裝備的武裝,才能“一心唯讀聖賢書”,而不必為了教學過程而過多浪費不屬於學習的時間。長虹教育旨在推進資訊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助力中國教育資訊化全面發展,立德樹人、促進教育均衡,實現素質教育。

在上述技術背後,少不了“後勤部隊”的支撐。如今,物流已經成為衡量一家製造企業的重要競爭能力。在物流領域,長虹還擁有國際貨代公司,擁有從成都開往歐洲布拉格等地的中歐專列,沿著“一帶一路”加速了全球物資流、資金流、人才流、技術流和資訊流的轉移轉化。

長虹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的不僅僅是家電產品,長虹也擁有自己的“一帶一路”產業鏈,因此將長虹歸於單一的彩電企業過於片面,長虹的能力已經如同毛細血管覆蓋了與製造業相關的各行各業。此外,作為家電企業中唯一擁有軍工製造血統的企業,長虹回應“軍民融合”戰略,新型智慧安防雷達等產品不斷服務國防建設。

以軍工起家的長虹自1994年上市後,曾經歷過一段發展的黃金時期,躋身家電巨頭前列。近兩年來,長虹在新三座標的戰略推進下,重構了燈塔實驗室、競爭力實驗室、技術生態圈三層研發體系,與微軟、ABB、騰訊、阿裡、華為、甲骨文、Candy等深化戰略合作,不斷在人工智慧、大資料、工業機器人、資訊安全等領域強化技術及產品開發。

雖然2018年已經到來,並且隨著CES盛宴的開幕,過去一年似乎已經過去,但是對於彩電廠商來說,過去一年帶來的傷痛並未真正離開,短暫的科技狂歡盛宴並不能遮蔽過去一年的傷疤,多重利空因素伴隨著漫長寒冬依舊,春天的節奏顯得步履蹣跚,互聯網電視集體失聲,整體行業銷量受損。在這種背景下,長虹以原創性技術,拓展了傳統彩電行業的市場應用邊界和商業發展空間,重新定義電視在客廳場景下的功能和體驗,這有望給全球彩電企業在傳統硬體、軟體、內容競爭體系外,開闢全新的科技創新引擎,真正開啟世界彩電產業發展的新通路,實現在家電領域的全球領跑。

作為彩電業AI開創者與領跑者的長虹(位列286名)等37個中國品牌入選“世界品牌500強”,排名連續五年攀升。

長虹60載技術能力勾勒萬物互聯藍圖

當前,在物聯網時代即將到來的前夜,長虹正在為物聯網的藍圖勾勒新的色彩。在製造方面,長虹以物聯網資訊系統為核心,實現資訊集成,資料共用,集成應用工業工程(IE)+自動化(AT)+資訊化(IT)等技術,形成多階段混聯離散型生產模式。據悉,長虹無線聯接業務在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25%,在智慧家居細分行業佔有率超過30%,已成為國內外知名互聯網企業以及國內主流家電、共用單車、安防與監控廠商等的無線模組重要供應商,目前已成為中國最大無線連接模組提供商。

長虹是物聯網時代製造業發展典型代表,在轉型發展中,輸出其“能力”是多年沉澱的結果,產品所表現的只是單方面的和局限性的,長虹在更多非顯性領域的發展同樣亮眼。長虹的觸角從軍工設備、彩電、冰洗、空調、小家電等行業伸到了各行各業,並且正在加快推進智慧醫療、智慧教育等智慧業務的不斷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長虹在智慧教育上的解決方案正在推動著教育資訊化和教育現代化的進程。對於製造企業來說,閉門推進教育市場是所產生的教育產品是“偏科”的。長虹教育攜智慧化教育整體解決方案、雲交互解決方案、新高考智慧校園管理方案,個性化學習機提分系統-碼課解決方案、雲智慧教學觸摸一體機、電子班牌等涵蓋教育裝備完整產品服務體系,長虹教育多媒體教室解決方案、碼課解決方案、幼教解決方案、大資料平臺、移動授課解決方案。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智慧時代的加速成熟,曾經的教學設備和裝備早已落後,真正的教育需要裝備的武裝,才能“一心唯讀聖賢書”,而不必為了教學過程而過多浪費不屬於學習的時間。長虹教育旨在推進資訊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助力中國教育資訊化全面發展,立德樹人、促進教育均衡,實現素質教育。

在上述技術背後,少不了“後勤部隊”的支撐。如今,物流已經成為衡量一家製造企業的重要競爭能力。在物流領域,長虹還擁有國際貨代公司,擁有從成都開往歐洲布拉格等地的中歐專列,沿著“一帶一路”加速了全球物資流、資金流、人才流、技術流和資訊流的轉移轉化。

長虹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的不僅僅是家電產品,長虹也擁有自己的“一帶一路”產業鏈,因此將長虹歸於單一的彩電企業過於片面,長虹的能力已經如同毛細血管覆蓋了與製造業相關的各行各業。此外,作為家電企業中唯一擁有軍工製造血統的企業,長虹回應“軍民融合”戰略,新型智慧安防雷達等產品不斷服務國防建設。

以軍工起家的長虹自1994年上市後,曾經歷過一段發展的黃金時期,躋身家電巨頭前列。近兩年來,長虹在新三座標的戰略推進下,重構了燈塔實驗室、競爭力實驗室、技術生態圈三層研發體系,與微軟、ABB、騰訊、阿裡、華為、甲骨文、Candy等深化戰略合作,不斷在人工智慧、大資料、工業機器人、資訊安全等領域強化技術及產品開發。

雖然2018年已經到來,並且隨著CES盛宴的開幕,過去一年似乎已經過去,但是對於彩電廠商來說,過去一年帶來的傷痛並未真正離開,短暫的科技狂歡盛宴並不能遮蔽過去一年的傷疤,多重利空因素伴隨著漫長寒冬依舊,春天的節奏顯得步履蹣跚,互聯網電視集體失聲,整體行業銷量受損。在這種背景下,長虹以原創性技術,拓展了傳統彩電行業的市場應用邊界和商業發展空間,重新定義電視在客廳場景下的功能和體驗,這有望給全球彩電企業在傳統硬體、軟體、內容競爭體系外,開闢全新的科技創新引擎,真正開啟世界彩電產業發展的新通路,實現在家電領域的全球領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