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醜化中國女性?拿中國人尋開心?這部BBC新劇最近被噴慘了

打著消除種族歧視的口號,

卻在嘲笑自己的種族。

對不起, 這樣的幽默感,

一點也不好笑。

最近, 一直被西方文化主導的BBC推出了由三個華裔女生自導自演的新劇《Chinese Burn》(逐夢魔女),

講述的是三個亞裔女生在倫敦的生活。 三個女生都出生在中國, 小時候跟隨家人來到英國, 都可以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也瞭解中國的文化, 按道理說, 她們應該是最能代表新一代華裔群體發聲的。

這部劇打著“消除種族刻板印象”的口號, 本可以成為英國版的《Fresh off the Boat》(劇論很高的描述亞裔移民的美劇), 可當小編滿懷期待地看了這部劇後, 卻有一種吃了蒼蠅屎一樣說不出來的感覺。

(圖片來源: British Comedy Guide)

該劇由來自香港的女生張茵(Yennis Cheung)和來自臺灣的陳信妃(Shin-Fei Chen)和饒宇玉(Yuyu Rau)自編自導自演。 她們分別飾演狂野卻默默無名的小演員Jackie, 在唐人街奶茶店打工的Elizabeth, 還有來倫敦旅遊的臺灣的富二代Fufu。

三個女生在接受採訪時說, 拍這部戲的初衷是要打破亞裔女性“甜美、順從、天真”乖乖女的傳統刻板形象。

可是拍完這部戲之後, 給觀眾的印象變成了:她們並不單純天真, 她們也並不那麼順從, 但是她們有自己的思想, 會主動嫌棄自己, 主動貼上你。

於是故事的一開頭就是女主拿著拍照手機對著另一個女角:

“很好, 這是泰國妓女。 學韓國妓女叫床;學沙特妓女叫床。 你真的想應聘做妓女?”

Really?所以為乖乖女正名的只能是妓女?

去試鏡的Jackie生氣地對朋友說:“混帳的種族主義者, 他們只要會武術和把Hello說成Herro的中國妓女!” “你不是說面試裡被歧視了嘛?”

“誰管那麼多, 我拿到複試資格了!”

(圖片來源: Youtube)

這就是你消除種族歧視的方法嗎?確定不是在加深種族歧視嗎?一個連自己都不尊重的人,怎麼去期待得到別人的尊重。

甚至還不斷在劇中出現華女為綠卡勾搭白人男性的橋段。

三位女生不僅自嘲,還不留情面地嘲諷了亞裔的男性:

“我不和中國人做,這是生理原因,我也控制不了。我一靠近中國人,就沒法有欲望。”

“D.A.G.S – desperate asian guys” “壓抑的亞裔處男只會跟在我們屁股後面轉。”

劇中出現的主要男性主角是Elizbeth的上司Huang,不夠陽剛且小眼睛、小個子、膽小怕事,還經常以開玩笑的方式說亞裔男性的生殖器小。一次又一次地強調,在她們的視角和價值觀裡,最瞧不起的,是跟自己同樣種族的亞裔男人。

在她們的鏡頭下,中國人的特質變成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別的不說,她們自己的行為確實挺符合這個主題的。

除了這些,連三個亞裔女生在倫敦的同族鄙視鏈也被描述得清晰無比。處於最高層的是很小就移民到英國、操著一口正宗倫敦音的香港女生Jackie,第二層的則是移民英國沒有那麼久、在唐人街奶茶店打工的Elizbeth,處在最下層的是剛剛從臺灣來的、帶著濃重口音的留學生Fufu。

來得久的看不起剛來的,剛來的看不起沒出來的。

在已經是2018年的今天,在我看來,這些過時的橋段一點都不好笑,甚至讓人出離憤怒。

《Chinese Burn》目前在英國播放了一集,Imdb(西方的豆瓣)上的評價已經低至2.3/10分。相當於整個 IMDb 評分系統中的倒數第37名。

而此劇製作人,Jude Poyer,甚至已經遮罩了所有評論(特別是那些不同意見者的評論),還禁止了反對者點贊。

英國網友的評論是這樣的:

“這部劇簡直是車禍現場“,充滿了冒犯性和種族歧視的片段,中國的女性被物化為輕浮的、白人的玩偶,真噁心。

“歧視亞裔、歧視女性並且一點都不好笑”,我想告訴這三位導演編劇及主演:

如果你認為自己嘲諷自己的種族不算‘種族歧視’,那就大錯特錯。

如果你認為性別歧視針對男性不算是歧視,那就大錯特錯。

如果你認為通過承認自己的‘被物化’,可以去討好白人,那就大錯特錯。

“笑點低俗,刻板印象也太過了。”

英國衛報也發表了評論:“《逐夢魔女》並沒有打破亞裔的刻板印象,而是加深了它。”

亞裔們受夠了在各種白人主導的影視裡永遠扮演那個小丑的形象,比如著名的美劇《silicon valley》(矽谷)中的Jing Yang,

這部劇裡的亞裔男性雖然在矽谷,卻連個技術男都不是,他被描述成了“英語差勁、愛占小便宜、呆滯無聊、每天混日子”的形象,為了省錢,他混跡在創業男主們的房子裡,像賴皮蟲一樣怎麼也趕不走。

許多看過該劇的觀眾紛紛譴責導演是在種族歧視。

白人拍的美劇,有這樣的stereotypes會被罵,所以BBC這次乾脆讓華裔自己來拍自己。

結果,就給我們看這個?打著消除種族歧視的旗號的同時卻在加深種族歧視。

拜託先挺直自己的脊樑!

電影電視的內核必須是愛,才能讓觀眾感受到作者融入其中的關於被誤解與被歧視的悲憤。你必須愛自己,你的自嘲才會讓被人被觸動。你必須有著想要真正讓別人瞭解自己的心,而不僅僅是為了博得出名;你的作品才會真正傳達出感情和共鳴。

上一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那部被念錯名字的月光男孩(Moonlight),講的就是一個黑人同性戀男孩,一系列在美國主流社會被排擠的標籤,在克制與隱忍中成長的歷程。在這裡,男孩是堅強的,是自尊自愛的。

它的編劇之一Tarell Alvin McCraney就是一個黑人同性戀,因為身處其中,他明白他面對的壓力與責任,所以在劇中面對波濤洶湧的大海和藍色的月光的時候,虎背熊腰的大漢會淚流滿面。所以他能感動自己,感動評委,也感動觀眾。

著名猶太人反歧視電影《辛格勒名單》雖然在階級上是以德國商人的視角講述的苦難史,那些身處上層社會的人也沒有泯滅人性和正義。但是其中的猶太人,都是真誠善良團結懂得感恩的正面形象。

它的導演斯皮爾伯格就是一個猶太人。他對自己的身份有著強烈的認同,他對自己的種族有著強烈的歸屬感。所以,當資方只要求他拍出一部紀錄片的時候,對自己種族的愛讓他痛下血本,於是才有了這一部名垂影史的經典。

而 Chinese Burn 的主創們,明顯是沒有愛的。

主創們說自己的偶像是周星馳,她們試圖用周星馳式的幽默來反應現實。她們肯定沒有好好學。

而我看到的只有誇張的表演,抓人眼球的爆點,粗俗的語言,搖尾求憐似地迎合所謂的西方審美。那些用爛了的狗肉和為綠卡結婚的老梗,在一遍又一遍地強化著西方人對我們的偏見。

小編詢問了一圈同事,這幾個女孩的長相和妝容也是可以朝著西方人所喜歡的東方女性形象打扮的。真正的中國主流審美,可並不是這樣的。她們不僅僅從精神上企圖契合西方人審美,在外貌上,也是如此。

似乎主創們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事業風生水起,主創之一的Yennis Cheung 的片約都已經排到了2018年了!

高尚的標題誰都會起,標榜的語句其實很容易,掛著消除種族偏見和歧視的羊頭,賣著打進名利場的狗肉。你說這是喜劇,這是幽默,對不起,我不買你的賬。

而播出這部劇的 BBC 是不是其心可誅,特別“壞”地選擇了中國人來嘲諷中國人(畢竟其他種族的話就太赤裸了),可以美其名曰提供一個公平的交流和表達空間,而恰巧那些主創們,也特別願意當 BBC 的槍吧。

有沒有想到一個場景:那些自以為文明的人華衣高冠,讓那些“下等的人”互相纏鬥。

羅馬的高牆,至今還立在那些自以為是的西方人的心中吧!

我們可以自嘲,

用一種有尊嚴的方式;

我們需要拍各種各樣的影視作品,

但要懷著愛與追求;

當你挺直腰板,

誰也無法打彎你的脊樑。

(圖片來源: Youtube)

這就是你消除種族歧視的方法嗎?確定不是在加深種族歧視嗎?一個連自己都不尊重的人,怎麼去期待得到別人的尊重。

甚至還不斷在劇中出現華女為綠卡勾搭白人男性的橋段。

三位女生不僅自嘲,還不留情面地嘲諷了亞裔的男性:

“我不和中國人做,這是生理原因,我也控制不了。我一靠近中國人,就沒法有欲望。”

“D.A.G.S – desperate asian guys” “壓抑的亞裔處男只會跟在我們屁股後面轉。”

劇中出現的主要男性主角是Elizbeth的上司Huang,不夠陽剛且小眼睛、小個子、膽小怕事,還經常以開玩笑的方式說亞裔男性的生殖器小。一次又一次地強調,在她們的視角和價值觀裡,最瞧不起的,是跟自己同樣種族的亞裔男人。

在她們的鏡頭下,中國人的特質變成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別的不說,她們自己的行為確實挺符合這個主題的。

除了這些,連三個亞裔女生在倫敦的同族鄙視鏈也被描述得清晰無比。處於最高層的是很小就移民到英國、操著一口正宗倫敦音的香港女生Jackie,第二層的則是移民英國沒有那麼久、在唐人街奶茶店打工的Elizbeth,處在最下層的是剛剛從臺灣來的、帶著濃重口音的留學生Fufu。

來得久的看不起剛來的,剛來的看不起沒出來的。

在已經是2018年的今天,在我看來,這些過時的橋段一點都不好笑,甚至讓人出離憤怒。

《Chinese Burn》目前在英國播放了一集,Imdb(西方的豆瓣)上的評價已經低至2.3/10分。相當於整個 IMDb 評分系統中的倒數第37名。

而此劇製作人,Jude Poyer,甚至已經遮罩了所有評論(特別是那些不同意見者的評論),還禁止了反對者點贊。

英國網友的評論是這樣的:

“這部劇簡直是車禍現場“,充滿了冒犯性和種族歧視的片段,中國的女性被物化為輕浮的、白人的玩偶,真噁心。

“歧視亞裔、歧視女性並且一點都不好笑”,我想告訴這三位導演編劇及主演:

如果你認為自己嘲諷自己的種族不算‘種族歧視’,那就大錯特錯。

如果你認為性別歧視針對男性不算是歧視,那就大錯特錯。

如果你認為通過承認自己的‘被物化’,可以去討好白人,那就大錯特錯。

“笑點低俗,刻板印象也太過了。”

英國衛報也發表了評論:“《逐夢魔女》並沒有打破亞裔的刻板印象,而是加深了它。”

亞裔們受夠了在各種白人主導的影視裡永遠扮演那個小丑的形象,比如著名的美劇《silicon valley》(矽谷)中的Jing Yang,

這部劇裡的亞裔男性雖然在矽谷,卻連個技術男都不是,他被描述成了“英語差勁、愛占小便宜、呆滯無聊、每天混日子”的形象,為了省錢,他混跡在創業男主們的房子裡,像賴皮蟲一樣怎麼也趕不走。

許多看過該劇的觀眾紛紛譴責導演是在種族歧視。

白人拍的美劇,有這樣的stereotypes會被罵,所以BBC這次乾脆讓華裔自己來拍自己。

結果,就給我們看這個?打著消除種族歧視的旗號的同時卻在加深種族歧視。

拜託先挺直自己的脊樑!

電影電視的內核必須是愛,才能讓觀眾感受到作者融入其中的關於被誤解與被歧視的悲憤。你必須愛自己,你的自嘲才會讓被人被觸動。你必須有著想要真正讓別人瞭解自己的心,而不僅僅是為了博得出名;你的作品才會真正傳達出感情和共鳴。

上一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那部被念錯名字的月光男孩(Moonlight),講的就是一個黑人同性戀男孩,一系列在美國主流社會被排擠的標籤,在克制與隱忍中成長的歷程。在這裡,男孩是堅強的,是自尊自愛的。

它的編劇之一Tarell Alvin McCraney就是一個黑人同性戀,因為身處其中,他明白他面對的壓力與責任,所以在劇中面對波濤洶湧的大海和藍色的月光的時候,虎背熊腰的大漢會淚流滿面。所以他能感動自己,感動評委,也感動觀眾。

著名猶太人反歧視電影《辛格勒名單》雖然在階級上是以德國商人的視角講述的苦難史,那些身處上層社會的人也沒有泯滅人性和正義。但是其中的猶太人,都是真誠善良團結懂得感恩的正面形象。

它的導演斯皮爾伯格就是一個猶太人。他對自己的身份有著強烈的認同,他對自己的種族有著強烈的歸屬感。所以,當資方只要求他拍出一部紀錄片的時候,對自己種族的愛讓他痛下血本,於是才有了這一部名垂影史的經典。

而 Chinese Burn 的主創們,明顯是沒有愛的。

主創們說自己的偶像是周星馳,她們試圖用周星馳式的幽默來反應現實。她們肯定沒有好好學。

而我看到的只有誇張的表演,抓人眼球的爆點,粗俗的語言,搖尾求憐似地迎合所謂的西方審美。那些用爛了的狗肉和為綠卡結婚的老梗,在一遍又一遍地強化著西方人對我們的偏見。

小編詢問了一圈同事,這幾個女孩的長相和妝容也是可以朝著西方人所喜歡的東方女性形象打扮的。真正的中國主流審美,可並不是這樣的。她們不僅僅從精神上企圖契合西方人審美,在外貌上,也是如此。

似乎主創們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事業風生水起,主創之一的Yennis Cheung 的片約都已經排到了2018年了!

高尚的標題誰都會起,標榜的語句其實很容易,掛著消除種族偏見和歧視的羊頭,賣著打進名利場的狗肉。你說這是喜劇,這是幽默,對不起,我不買你的賬。

而播出這部劇的 BBC 是不是其心可誅,特別“壞”地選擇了中國人來嘲諷中國人(畢竟其他種族的話就太赤裸了),可以美其名曰提供一個公平的交流和表達空間,而恰巧那些主創們,也特別願意當 BBC 的槍吧。

有沒有想到一個場景:那些自以為文明的人華衣高冠,讓那些“下等的人”互相纏鬥。

羅馬的高牆,至今還立在那些自以為是的西方人的心中吧!

我們可以自嘲,

用一種有尊嚴的方式;

我們需要拍各種各樣的影視作品,

但要懷著愛與追求;

當你挺直腰板,

誰也無法打彎你的脊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