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話說回民區|北門外的記憶——文化宮街

80年代工人文化宮

呼和浩特是一座有400多年歷史的塞外名城, 原分為新、舊兩城:舊城原名“歸化城”, 也就是現在舊城北門往北的一帶;新城叫做“綏遠城”,

範圍是新世紀廣場往東。 為了方便交流與通行, 兩條連接兩城的重要街道就此形成, 一條是現在最為繁華的商業名街中山西路, 另一條則是有著“呼市長安街”之稱的新華大街。 在這兩條街道的中部有一條小巷, 也就是今天說講述的文化宮街。

文化宮街的名字源自中山路上的工人文化宮而得名, 工人文化宮是給工人提供的文化休閒場所, 在60年代, 算得上一所較大規模的電影院, 幾乎每個單位在年中、年末的職工福利中, 都會有在工人文化宮看電影的項目。 除了當時位於新華廣場附近的烏蘭恰特之外, 就數這個文化宮最為出名了。 文化宮不僅位於中山路, 正好處在今日文化宮街的南口, 從這裡出發順著文化宮街向北就可以來到新華大街上的內蒙古體育場了,

這條巷子在工人至上的年代是十分具有文娛特色的巷子。 當時的工會也在這個巷子內, 各個單位給職工組織業餘文化、體育、娛樂集體活動時, 最常用的場所就是工人文化宮和內蒙古體育場, 所以這條巷子成了工人的文化休閒聚集點。

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 做為一個工人是最值得誇讚和榮耀的, 因為勞動最光榮, 而勞動者就是所有的工人們。 大家為了這個榮譽而努力工作拼搏, 不斷提高自己的勞動技能, 而這一切的印證均在工人文化宮中誕生。

對於文化宮街, 人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文化宮中舉行的“工人技術大比武大賽”, 能夠參加這樣的比拼是一種榮耀。

比武的內容涉及到各行各業的服務技能, 幾乎每一個參加比賽的人都有絕活, 比賽包括珠算、點鈔、食品包裝等各行業的技能。 一位姓侯的女員工被大家一致評價為“活帳本”, 因為她在蒙著雙眼的情況下, 隨便用雙手揉搓衣服面料、袖口、領口後, 就可以說出面料的生產廠家、材質, 衣物的款式、批號、價格, 甚至連這種衣服的庫存數量都知道, 讓人佩服不已;有一位廚師, 從殺雞到菜品上桌只需要五分鐘, 可以完整地端出一道名叫‘白斬雞’的菜肴;還有珠算考核, 每人有一百道加減乘除全部包括的複雜計算題, 在幾分種甚至更短的時間內, 僅用算盤就可以算出正確的結果;百貨公司的售貨員大多有一兩個絕活:“一手抓”,
需要稱重的貨物基本上一次取貨就可以準確無誤。 “捆酒瓶”, 用一根不是很長的繩子, 在很短的時間內, 把十二個酒瓶結實地捆綁到一起, 方便顧客提拿不會散落;“包餅乾”, 既不能壓碎餅乾, 又不能留有空隙, 還要保證快速和外形美觀。 各種各樣的技能比拼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驚歎不已。 (李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