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跑步受傷,是因為“跑姿”不對嗎?

跑步技術動作一直是跑友們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 因為不合理的跑步動作是帶來效率低下和傷痛等主要問題。 所以, 良好的跑姿就成為避免傷痛和提高跑步效率的關鍵。

越來越多的跑友受傷後, 也直接把受傷的原因歸於動作不對。

不過, 我們也應該多思考一下, 跑步受傷一定是因為動作不對?動作“標準”一定就不會受傷?

跑步動作不對, 增加受傷概率

受傷和跑步動作的關係, 確實不可否認, 正因為這樣跑步動作才成為受傷一族的高度關注。 增加跑步受傷概率的動作有許多:

首先, 是跑步動作直線性差, 包括上下起伏、左右搖晃、左右擺臂。 當重心起伏過大(很多時候跟步頻太慢有關係), 落地衝擊力可以增加數倍。 左右搖晃、左右擺臂明顯增加了膝關節、踝關節的側向受力。

第二, 是身體重心向後仰(沒有向前性)。 因為只有身體重心向前傾, 才會使重力的作用線在支撐腿之前,

對身體產生向前的一個分力, 時你更借助這個分力更自然地完成向前動作。 但如果重心向後仰, 就沒有這一個“借力”的過程, 動作的時效性和經濟性就差很多, 也增加了肌肉、關節承受的負擔。

落地時, 膝關節“打直”(沒有彎曲), 會導致膝關節受到的衝擊增加。 因為只有膝關節適當彎曲時, 附近的肌肉群才能形成自然緩衝機制, 減少膝蓋關節軟骨的磨損, 並且讓支撐力量傳導到大腿肌群與核心肌群。 如果膝關節“打直”了, 落地的衝擊就沒有任何削減, 全部被膝關節承受。

膝關節不穩定也是跑步傷膝的一個原因。 比如常見的一種“膝關節內扣”動作(髖部外側的外展肌群力量不足造成), 大腿向內扣,

小腿向外翻, 因為膝關節在這種內扣的姿態下, 是極度不穩定的, 這時候身體重心位於支撐腿的內側, 脛骨極易在重力的作用下失控外翻, 造成內側副韌帶、前交叉韌帶拉傷。

還有很多不合理動作都可以增加受傷的概率。 不過這裡必須提到一點, 跑步動作是沒有最“標準”的, 它必須基於身體特點和能力基礎。 就比如“腳前掌落地”, 雖然是一種高效的、很多高水準運動員採取的跑法, 但對小腿、踝關節、足底的力量要求很高, 不是所有跑友可以輕而易舉採用的, 如果這些部位力量、協調性不足, 又非要用腳前掌落地, 就容易造成小腿僵硬緊張、脛骨疲勞性骨膜炎等問題。 總之, 能力和技術不匹配, 只會增加肌肉、關節的負擔,

增加受傷的概率。

而且, 對跑步動作, 我們首先要強調的是協調性和節奏感。 只要保證了協調性和節奏感, 很多時候跑姿會隨著運動能力的提高, 自然地向高水準運動員接近, 並不增加受傷概率。 反之, 如果沒有最基本的協調性和節奏感, 即便看起來是“優美”的, 但是動作的時效性和經濟性很差, 對肌肉、關節的壓力和受傷概率照樣很大。

跑步動作對了, 就一定不受傷?

首先, 我們要清楚的是, 傷病是運動訓練中非常正常的現象, 即便動作沒有問題, 未必就能保證不受傷。 許多優秀運動員經常受到傷病困擾, 並不是因為動作不對, 這是因為當運動訓練達到一定的負荷, 接近或超過人體的承受力, 損傷的概率必然會增加。 所以大家對於一些小的傷病也無需過度恐慌, 只要避免一些長期反復的大傷病即可。

絕大多數跑步損傷都屬於慢性勞損, 原因總結起來, 就是一點:運動負荷超過人體的承受力。 所以, 受傷其實遠遠不止動作的原因(動作不合理增加身體受到的衝擊, 只是其中一個原因),還有以下幾點:

1、跑量和強度太大,恢復不足

過度訓練是受傷的一大原因。簡單講,就是身體的“恢復”追趕不上訓練對身體的“破環”,人體肌肉、韌帶等組織的微細結構損傷不斷累加,最終造成疲勞、運動下降、傷痛。

而且,運動強度比跑量的影響更大。因為高強度運動造成深度疲勞,需要更長的間隔來恢復;和專業運動員相比,業餘跑友本身對高強度運動的承受力較差,恢復也較慢,如果盲目、頻繁增加強度,稍有不慎就容易拉傷。

所以,普通跑友不宜盲目追求跑量和強度。跑量應根據自己的承受能力掌握,一般每週50-80公里都屬於適宜範圍,但最多不要超過100km/周。高強度的間歇跑,如果不是賽前訓練,每10次訓練安排1-2次就可以了。超過乳酸閾(產生乳酸的轉捩點)的訓練量,最好控制在總量的25%-30%以內(入門跑友應該更少)。而大強度訓練間隔,應該以中低強度有氧訓練(最大心率的60%-75%)為主,一方面保持訓練規律,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恢復。

2、訓練不系統

很多跑友訓練不系統、斷斷續續之後,都出現傷病。雖然跑得不是太多,但恰恰是斷斷續續的訓練才讓人受傷。因為,只有保持訓練的連貫性,才能使得身體對運動訓練的適應和承受力、動作經濟性都保持較高水準,從而盡可能使運動量和強度在人體承受範圍內。但如果訓練斷斷續續,導致身體的承受能力降低,那麼進行同樣的訓練就超出了自身承受範圍,增加受傷概率。

系統訓練的另外一個要點就是循序漸進,無論運動量還是強度的增加,都必須在100%適應前期訓練的基礎上,隨著訓練水準的提高而逐漸提高。就比如,運動量大、強度較低的一個冬訓過後,開春時很多運動員都會“上強度”來迎接賽季。這樣明顯的一個問題就是運動強度增加太快,導致很朵拉傷的案例。因為在低強度的冬訓期,肌肉經過了大量的“慢動作”訓練,適應了慢節奏的、小力量、小幅度的收縮和拉長。而突然增加訓練強度時,肌肉不可能突然一下子達到這麼高的興奮性和緊張度,也沒有能力對抗高強度的收縮與拉長,所以極易拉傷。

3、身體基礎太差

一些入門跑友的身體基礎比較差,主要包括體重大、力量弱、柔韌性不好等等,也導致這部分人群成為跑步損傷的高發人群。

所以,在開始訓練的前期,有必要加強輔助訓練,包括軀幹核心力量訓練、腿部力量訓練 、柔韌性訓練(拉伸)等等,因為入門跑友這些身體素質普遍較差。並重點關注自己的薄弱環節,也就是說你哪一塊特別弱就要注意加強哪一塊。

體重特別大的跑友,不急於增加跑量和追求配速,應通過適當的慢跑、結合其它損傷更小的運動方式(游泳、抗阻訓練等),把體重減到合適範圍,再逐漸增加跑量、提高配速。

本文為98跑原創,文章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Essence

以下內容,點擊閱讀

「98跑」

跑的再多,永遠不夠

想要瞭解

只是其中一個原因),還有以下幾點:

1、跑量和強度太大,恢復不足

過度訓練是受傷的一大原因。簡單講,就是身體的“恢復”追趕不上訓練對身體的“破環”,人體肌肉、韌帶等組織的微細結構損傷不斷累加,最終造成疲勞、運動下降、傷痛。

而且,運動強度比跑量的影響更大。因為高強度運動造成深度疲勞,需要更長的間隔來恢復;和專業運動員相比,業餘跑友本身對高強度運動的承受力較差,恢復也較慢,如果盲目、頻繁增加強度,稍有不慎就容易拉傷。

所以,普通跑友不宜盲目追求跑量和強度。跑量應根據自己的承受能力掌握,一般每週50-80公里都屬於適宜範圍,但最多不要超過100km/周。高強度的間歇跑,如果不是賽前訓練,每10次訓練安排1-2次就可以了。超過乳酸閾(產生乳酸的轉捩點)的訓練量,最好控制在總量的25%-30%以內(入門跑友應該更少)。而大強度訓練間隔,應該以中低強度有氧訓練(最大心率的60%-75%)為主,一方面保持訓練規律,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恢復。

2、訓練不系統

很多跑友訓練不系統、斷斷續續之後,都出現傷病。雖然跑得不是太多,但恰恰是斷斷續續的訓練才讓人受傷。因為,只有保持訓練的連貫性,才能使得身體對運動訓練的適應和承受力、動作經濟性都保持較高水準,從而盡可能使運動量和強度在人體承受範圍內。但如果訓練斷斷續續,導致身體的承受能力降低,那麼進行同樣的訓練就超出了自身承受範圍,增加受傷概率。

系統訓練的另外一個要點就是循序漸進,無論運動量還是強度的增加,都必須在100%適應前期訓練的基礎上,隨著訓練水準的提高而逐漸提高。就比如,運動量大、強度較低的一個冬訓過後,開春時很多運動員都會“上強度”來迎接賽季。這樣明顯的一個問題就是運動強度增加太快,導致很朵拉傷的案例。因為在低強度的冬訓期,肌肉經過了大量的“慢動作”訓練,適應了慢節奏的、小力量、小幅度的收縮和拉長。而突然增加訓練強度時,肌肉不可能突然一下子達到這麼高的興奮性和緊張度,也沒有能力對抗高強度的收縮與拉長,所以極易拉傷。

3、身體基礎太差

一些入門跑友的身體基礎比較差,主要包括體重大、力量弱、柔韌性不好等等,也導致這部分人群成為跑步損傷的高發人群。

所以,在開始訓練的前期,有必要加強輔助訓練,包括軀幹核心力量訓練、腿部力量訓練 、柔韌性訓練(拉伸)等等,因為入門跑友這些身體素質普遍較差。並重點關注自己的薄弱環節,也就是說你哪一塊特別弱就要注意加強哪一塊。

體重特別大的跑友,不急於增加跑量和追求配速,應通過適當的慢跑、結合其它損傷更小的運動方式(游泳、抗阻訓練等),把體重減到合適範圍,再逐漸增加跑量、提高配速。

本文為98跑原創,文章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Essence

以下內容,點擊閱讀

「98跑」

跑的再多,永遠不夠

想要瞭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