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平涼莊浪縣一頭紅牛“牽”出的致富路

原標題:發展特色產業 助推脫貧攻堅

一頭紅牛“牽”出的致富路

記者 宋振峰 薛硯

1月8日, 走進莊浪縣水洛鎮吊溝村肉牛養殖場, 100多頭“平涼紅牛”在暖棚裡悠閒地吃著飼草。 它們一個個身形健碩, 紅棕色的皮毛閃著光澤, 幾隻小牛犢伸著脖子在母牛身邊吃奶。 可別小看這些紅牛, 它們正“肩負”著帶領吊溝村貧困群眾拔窮根、摘窮帽的重任。

水洛鎮吊溝村是莊浪縣深度貧困村之一, 全村413戶中有112戶尚未脫貧, 貧困發生率近四分之一。 去年, 吊溝村被莊浪縣確定為農村“三變”改革試點村。 水洛鎮和吊溝村的幹部們認為,

加入到農村“三變”改革浪潮中, 產業是發展的支撐, 而特色產業則是“三變”改革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保證。

吊溝村村民都有養牛的傳統, 前些年, 靠著養牛, 一些農民掙了錢, 成了養殖大戶。 但對一部分貧困戶來說, 情況則不盡人意。

“以前, 不少貧困戶家裡養一頭牛, 主要為了種田。 但現在耕地都用農機, 牛派不上用場了, 他們就以五六千元的便宜價格將牛賣了, 沒掙到啥錢。 ”水洛鎮黨委書記樊對對告訴記者。

立足于貧困戶養牛的實際, 水洛鎮將肉牛養殖作為“三變”改革的主導產業之一, 由莊浪縣農業產業扶貧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注資建設了占地46畝的肉牛養殖場。 每個貧困戶獲得一頭政府分發的“扶貧牛”, 與合作社簽訂入股協議後,

這頭牛由合作社寄養替繁, 每戶每頭牛可獲得保底利潤1000元。

有產業, 心不慌。 現在的吊溝村已經有80戶貧困戶以牛入股, 抱團發展養殖。 樊對對說:“集中養殖解決了分散養殖導致的疫病傳播、飼養不規範、效益不高的問題, 保障了‘平涼紅牛’的品質。 ”

“我家裡有地, 又養著牛, 但勞力又不夠, 結果就是地種不好, 牛也養不肥。 ”貧困戶李安平告訴記者, 幾年前他受了工傷, 花了6萬多元不說, 重力氣活也再幹不了了, 家裡的地和牛都是67歲的老父親在照顧。 去年加入莊浪縣農夢緣養殖業合作社後, 他家的牛在“集體大棚”裡, 不用操心, 他和父親在養殖場打工, 每天掙得60元的勞務報酬, 家裡的土地流轉出去種上了蘋果,

以牛、勞務、土地入股都可以得到分紅, 這一變, 就給他打開了三條致富路。

“‘平涼紅牛’肉質細嫩、營養豐富, 是特色品牌。 為了將養殖業做大, 我們邀請養殖專家開展養牛技術培訓, 還引進陝西、慶陽的優良品種, 豐富養殖資源。 ”縣農業產業扶貧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養殖業子公司總經理張繼紅介紹道。

就在上個月, 3輛重型卡車拉著100頭“平涼紅牛”開進了吊溝村肉牛養殖場。 伴隨鞭炮聲響, 村民們都趕到現場, 來“認領”自家的牛。 李安平也在現場, 他說:“那天很激動, 生活又有了新希望。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