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劇情跌宕起伏,迅雷的“互撕”內戰

不久前, 迅雷和旗下公司“迅雷大資料”掀起多輪“口水戰”。 雙方互相指責, 導致迅雷美股大跌逾40%。 此事讓業內外人士驚歎不已, 還有人擔心雙方的嫌隙會不會導致包括玩客雲在內的迅雷旗下產品出現安全問題。

迅雷和大資料公司互懟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 比特幣在世界範圍內著實火了一把。 俗話說樹大招風, 被形容為“中國比特幣”的玩客幣近日也站在了風口浪尖。 玩客幣的出品方迅雷正在將“玩客幣”和“比特幣”區分開來, 但方式有點令人意外。

自推出玩客幣後, 迅雷公司便頻頻陷入輿論漩渦。 不久前, 有玩客幣“投資者”在迅雷總部拉橫幅維權, 稱“玩客幣騙錢”。 迅雷回應稱, 警方已介入調查, 這些不法分子是受人雇傭, 蓄意抹黑。 而在11月底, 迅雷又與迅雷金融“起內訌”, 一天內頻發公告相互指責, 讓外界大跌眼鏡。

2017年11月28日上午, 迅雷在官網發佈《關於“迅雷金融”相關業務公告》,

稱迅雷金融、迅雷易貸、迅雷小遊戲以及迅雷愛交易皆系迅雷大資料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經營的業務, 並非迅雷集團旗下業務。 迅雷已正式撤銷品牌和商標授權, 並要求其全面停止對迅雷商標的任何使用。 迅雷稱, 迅雷大資料公司及其子公司在“迅雷金融”“迅雷易貸”和“迅雷小遊戲”等業務以“迅雷”品冠名的方式進行宣傳露出, 充當流量入口。 目前相關業務已在迅雷產品和官方網站中全部下線。 迅雷大資料公司及其子公司未納入迅雷戰略規劃和業務佈局中, 迅雷從未對其進行任何背書和擔保, 迅雷大資料公司及其子公司經營產生的一切後果由其自行承擔。

當天下午, 迅雷金融發文反擊,

稱“迅雷大資料”和“迅雷金融”, 其字型大小名依法註冊, 受法律保護, 不存在撤回品牌一說, 今後仍將以迅雷大資料和迅雷金融標識開展業務。 迅雷金融稱, 迅雷大資料公司和子公司迅雷金融公司是經迅雷董事會批准設立, 並由迅雷投資入股的子公司, 其商標使用權和流量資源, 受協議保護。 意外的是, 迅雷金融在公告中直指玩客幣為“變相ICO、非法集資的騙局”, 並指責“陳磊以其擔任迅雷CEO之身份便利, 打擊報復迅雷大資料公司, 不願在陳磊開展的玩客幣違法違規活動中同流合污的單方面行為。 ”

當天晚上, 迅雷再次發佈公告, 否認迅雷大資料公司將首份公告歸咎于陳磊個人的說法, 稱這是來自迅雷董事會指導下的行為;還稱已向迅雷大資料公司發送律師函,

並要求其全面停止對迅雷商標的任何使用。 此外, 迅雷還透露之所以收回商標, 是因為集團經調查發現迅雷與迅雷大資料公司的協定中存在多處顯失公平的項目。 迅雷大資料公司隨即回應稱, 從未收到迅雷集團的任何律師函, 請迅雷CEO陳磊停止欺騙公眾、侵犯迅雷大資料公司利益;還稱曾受到玩客幣的牽連被約談過, 並呼籲業界技術專家考察玩客幣。

2017年11月29日, 迅雷和迅雷大資料又進行了數次交鋒, 焦點之一就是迅雷高級副總裁於菲。 迅雷相關人士透露, 迅雷是這場事件的受害者, 而未履行出資義務卻獲得多家公司控制權的迅雷大資料實際控制人於菲才是受益人。

當日下午, 迅雷發佈全員郵件, 稱即日起暫停於菲在迅雷集團的一切職務。

受上述事件影響, 其實在2017年11月28日, 迅雷股價就已經大幅低開, 一度跌幅超20%。 當月29日, 迅雷股價繼續下跌。 即便如此, 迅雷顯然也沒有就此罷手的意思。 當月30日, 迅雷再次發佈公告稱, “迅雷大資料及其旗下子公司員工張文東買通團夥聚眾惡意誹謗迅雷。 ”

於菲是否侵吞迅雷資產?

資料顯示,迅雷只是迅雷大資料的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28.77%,迅雷把品牌授權給迅雷大資料使用。無論怎麼說,雙方都算是“自己人”。十年前擁有4億用戶的迅雷曾經也是風光一時,如今卻以這種家醜外揚的形式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中,真是讓人感慨不已。

為什麼兩家公司會產生矛盾呢?從雙方“口水戰”的內容來看,焦點在兩個方面:第一,於菲是否涉嫌犯罪,是否存在侵吞迅雷的資產等行為,“迅雷”是否有權收回商標與品牌授權?第二,玩客幣是否存在騙局?

對於許多人而言,於菲都是一個很陌生的名字,但他卻是此次事件的關鍵人物。迅雷發佈的公告稱,經內部調查,迅雷高級副總裁於菲在任職期間,存在多項不當行為,涉嫌利益輸送。其中,於菲在擔任迅雷法務部負責人過程中,迅雷集團與迅雷大資料公司的協定多處顯失公平。迅雷需要每天、無償地、免費地提供3 000萬的迅雷UV流量給到迅雷大資料公司,按照每個UV流量20~30元人民幣的行業均價,價值相當於6~9億元人民幣。同時,迅雷大資料公司及其關聯公司免費使用迅雷品牌。

從控股權來說,2016年8月,迅雷投資迅雷大資料公司1 000萬元人民幣,占股43.16%。然而,今年迅雷未知曉且不被告知,未經過內部審批流程,並且有明顯嚴重利益受損的情況下,迅雷大資料公司發生股權變更,導致目前迅雷占股下降至28.77%,失去了董事會席位。而於菲通過其他公司的控股權至少掌握了迅雷大資料公司40%的投票權和決策權。在此過程中,於菲未實際支付一分錢。由此可見,在這種嚴重缺失公平的情況下,迅雷要停止對迅雷大資料公司的品牌授權也無可厚非。

有意思的是,就在大家以為迅雷這場內戰之火將越燒越旺的時候,當事雙方卻突然達成了和解。2017年12月3日,迅雷大資料公司旗下微信公眾號“迅雷蜂鳥金融”發佈公告稱,雙方已經消除誤會並達成新的互利共贏合作協定,支援迅雷大資料公司獨立運作其業務。迅雷大資料公司管理層將回購迅雷在迅雷大資料公司的全部股權,迅雷大資料公司及其子公司將更換名稱並從迅雷品牌切換到“摸金狗”品牌開展業務。

這一場怪異的“互撕”內戰,終究還是被歸結為輕飄飄的“誤會”二字,並因子公司的更名暫時偃旗息鼓。此前被“解職”的於菲,又重新變為迅雷公司高級副總裁,未來繼續負責協調迅雷和大資料公司的合作,讓廣大“吃瓜群眾”直呼“情太狗血”。

玩客幣是否存在騙局?

儘管這場迅雷“互撕”內戰已經告一段落,但它所造成的影響卻難以消除,尤其是業內外對玩客幣的懷疑態度。畢竟,就連迅雷金融也在內訌過程中直指玩客幣是“非法集資的騙局”。

何為玩客幣?簡單理解,玩客幣就是虛擬數字代幣。2017年下半年,迅雷新任CEO陳磊開展了區塊鏈試驗,推出玩客雲,即通過玩客雲硬體,將使用者的閒置頻寬充分利用,以低代價擴充自身CDN(內容分發網路),獲得雲儲備空間與頻寬。而隨著這一區塊鏈技術的誕生,原生數位資產和獎勵機制—玩客幣應運而生。據玩客雲的開發團隊網心科技介紹稱,玩客幣可以在迅雷整個生態中,換取更多增值服務,例如可用其擴充雲儲存空間、兌換其他使用者發佈的獨有內容與網路加速能力等。

玩客幣每天產量固定,第一年每天產量約164萬個,每365天減半一次。這種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通過“挖礦”獲取,總量有限且產量隨時間逐步遞減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都與比特幣相似。因此,有人稱其為“中國版的比特幣”。在迅雷推出玩客雲業務僅數周後,受限於中國監管叫停ICO和關停比特幣交易所,一些數字貨幣玩家將眼光盯上了剛剛推出的本應用于迅雷體系內的玩客幣,並試圖將交易比特幣的一系列玩法,複製到玩客幣上。

可以說,迅雷完全是被風口吹上了天,借著近期比特幣10萬倍的神話光環,讓大家對玩客幣有了強烈的投機欲望。此外,玩客幣天生有類似區塊鏈的影子,讓越早入場的玩家越有利,供不應求的硬體更加催化了玩家的衝動,其後演變成單純的炒作投機。協力廠商平臺顯示,玩客幣推出後僅僅一個月,價格就被市場炒高,從一開始的每個0.1元人民幣漲至每個8元人民幣,短短一個月暴漲80倍,在事件出現後,其價格保持在5~7元人民幣。與此同時,作為“挖礦機”的玩客雲硬體設備的價格也水漲船高,原本定價399元人民幣的玩客雲“挖礦機”在淘寶上也被炒至3 000多元人民幣,且一機難求。

目前來看,迅雷公司在玩客幣上並沒有違規跡象,反而積極配合政府打擊ICO的政策,採取了諸如查封IP和實名制認證等舉措抑制投機炒作。陳磊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在玩客雲產品上市前,其已預料到可能會吸引一些幣圈玩家,或者是投機者的注意,“所以我們在一開始就明確的在官方網站上表示不做ICO、不推出交易平臺、不鼓勵使用者交易玩客幣。”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於菲是否侵吞迅雷資產?

資料顯示,迅雷只是迅雷大資料的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28.77%,迅雷把品牌授權給迅雷大資料使用。無論怎麼說,雙方都算是“自己人”。十年前擁有4億用戶的迅雷曾經也是風光一時,如今卻以這種家醜外揚的形式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中,真是讓人感慨不已。

為什麼兩家公司會產生矛盾呢?從雙方“口水戰”的內容來看,焦點在兩個方面:第一,於菲是否涉嫌犯罪,是否存在侵吞迅雷的資產等行為,“迅雷”是否有權收回商標與品牌授權?第二,玩客幣是否存在騙局?

對於許多人而言,於菲都是一個很陌生的名字,但他卻是此次事件的關鍵人物。迅雷發佈的公告稱,經內部調查,迅雷高級副總裁於菲在任職期間,存在多項不當行為,涉嫌利益輸送。其中,於菲在擔任迅雷法務部負責人過程中,迅雷集團與迅雷大資料公司的協定多處顯失公平。迅雷需要每天、無償地、免費地提供3 000萬的迅雷UV流量給到迅雷大資料公司,按照每個UV流量20~30元人民幣的行業均價,價值相當於6~9億元人民幣。同時,迅雷大資料公司及其關聯公司免費使用迅雷品牌。

從控股權來說,2016年8月,迅雷投資迅雷大資料公司1 000萬元人民幣,占股43.16%。然而,今年迅雷未知曉且不被告知,未經過內部審批流程,並且有明顯嚴重利益受損的情況下,迅雷大資料公司發生股權變更,導致目前迅雷占股下降至28.77%,失去了董事會席位。而於菲通過其他公司的控股權至少掌握了迅雷大資料公司40%的投票權和決策權。在此過程中,於菲未實際支付一分錢。由此可見,在這種嚴重缺失公平的情況下,迅雷要停止對迅雷大資料公司的品牌授權也無可厚非。

有意思的是,就在大家以為迅雷這場內戰之火將越燒越旺的時候,當事雙方卻突然達成了和解。2017年12月3日,迅雷大資料公司旗下微信公眾號“迅雷蜂鳥金融”發佈公告稱,雙方已經消除誤會並達成新的互利共贏合作協定,支援迅雷大資料公司獨立運作其業務。迅雷大資料公司管理層將回購迅雷在迅雷大資料公司的全部股權,迅雷大資料公司及其子公司將更換名稱並從迅雷品牌切換到“摸金狗”品牌開展業務。

這一場怪異的“互撕”內戰,終究還是被歸結為輕飄飄的“誤會”二字,並因子公司的更名暫時偃旗息鼓。此前被“解職”的於菲,又重新變為迅雷公司高級副總裁,未來繼續負責協調迅雷和大資料公司的合作,讓廣大“吃瓜群眾”直呼“情太狗血”。

玩客幣是否存在騙局?

儘管這場迅雷“互撕”內戰已經告一段落,但它所造成的影響卻難以消除,尤其是業內外對玩客幣的懷疑態度。畢竟,就連迅雷金融也在內訌過程中直指玩客幣是“非法集資的騙局”。

何為玩客幣?簡單理解,玩客幣就是虛擬數字代幣。2017年下半年,迅雷新任CEO陳磊開展了區塊鏈試驗,推出玩客雲,即通過玩客雲硬體,將使用者的閒置頻寬充分利用,以低代價擴充自身CDN(內容分發網路),獲得雲儲備空間與頻寬。而隨著這一區塊鏈技術的誕生,原生數位資產和獎勵機制—玩客幣應運而生。據玩客雲的開發團隊網心科技介紹稱,玩客幣可以在迅雷整個生態中,換取更多增值服務,例如可用其擴充雲儲存空間、兌換其他使用者發佈的獨有內容與網路加速能力等。

玩客幣每天產量固定,第一年每天產量約164萬個,每365天減半一次。這種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通過“挖礦”獲取,總量有限且產量隨時間逐步遞減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都與比特幣相似。因此,有人稱其為“中國版的比特幣”。在迅雷推出玩客雲業務僅數周後,受限於中國監管叫停ICO和關停比特幣交易所,一些數字貨幣玩家將眼光盯上了剛剛推出的本應用于迅雷體系內的玩客幣,並試圖將交易比特幣的一系列玩法,複製到玩客幣上。

可以說,迅雷完全是被風口吹上了天,借著近期比特幣10萬倍的神話光環,讓大家對玩客幣有了強烈的投機欲望。此外,玩客幣天生有類似區塊鏈的影子,讓越早入場的玩家越有利,供不應求的硬體更加催化了玩家的衝動,其後演變成單純的炒作投機。協力廠商平臺顯示,玩客幣推出後僅僅一個月,價格就被市場炒高,從一開始的每個0.1元人民幣漲至每個8元人民幣,短短一個月暴漲80倍,在事件出現後,其價格保持在5~7元人民幣。與此同時,作為“挖礦機”的玩客雲硬體設備的價格也水漲船高,原本定價399元人民幣的玩客雲“挖礦機”在淘寶上也被炒至3 000多元人民幣,且一機難求。

目前來看,迅雷公司在玩客幣上並沒有違規跡象,反而積極配合政府打擊ICO的政策,採取了諸如查封IP和實名制認證等舉措抑制投機炒作。陳磊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在玩客雲產品上市前,其已預料到可能會吸引一些幣圈玩家,或者是投機者的注意,“所以我們在一開始就明確的在官方網站上表示不做ICO、不推出交易平臺、不鼓勵使用者交易玩客幣。”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