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油膩中年韓寒打臉史

金融八卦女特約作者 伊馮

1

關於退學, 他的觀點是這樣的:

退學是一件很失敗的事情, 說明我在一項挑戰裡不能勝任, 只能退出,

這不值得學習。 值得學習的永遠是學習兩個字本身。 “學習”兩字, 不分地點環境, 是一件終老要做的事情。 我聽到有人美滋滋得意洋洋說, 韓寒, 我學你退學了。 我不理解。 我做得不好的地方有什麼好學呢?為什麼不去學我做得好的地方呢?

李想力挺韓寒觀點, 並表示:“我如果能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 我才不創業呢。 ”

網友中不乏質疑的聲音:

這已經不是韓寒第一次自己給自己打臉了。 當年那個犀利的韓寒, 高中自主退學, 用一支筆桿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挑戰應試教育, 炮轟當代文壇, 叫板社會政治, 如今不再是那個口出狂言的少年。

長文余溫尚存, 1月10日, 韓寒再次發表新文——《我所理解的教育》。 此文是對之前長文的回應, 聲稱網友對此前長文的解讀存在斷章取義的現象。

通篇細讀下來發現, 過去的韓寒已近乎消失:

文中關於教育對普通人命運影響的方面, 他的觀點如下:

通過教育可以大概率改變命運和階層這個視窗期的時間不會很長, 可能也就幾代人。 在這兩三代中,

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維繫最大化的效率與公平。 幾代人後, 社會的階級基本固化, 只要沒有劇烈動盪, 改變命運就會變得更難了。

你要突破自己的出身就要付出遠遠比現在大得多的努力與運氣。 而且最終你會發現, 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 而是因為人家也很努力, 人家起跑的時候就有渦輪增壓, 你一直在自然吸氣。 這就是可怕之處, 大家一樣的智商, 一樣的努力, 但人家有著更好的資源, 你憑什麼超過人家?所以, 趁現在, 大家都尼瑪自然吸氣, 別人至多有些山寨改裝, 你趕緊多吸幾口, 讓自己排量大一些吧。

然而, 在《通稿二零零三》, 他對接受教育的觀點是這樣的: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論調, 在過去也有跡可循。 那個叫囂著”文壇是個屁, 誰也別裝逼”、“什麼壇到最後都是祭壇, 什麼圈到最後都是花圈”、“全世界用漢語寫字的人裡頭, 錢鐘書是第一, 我是第三”一路逆襲一路高歌的韓寒, 也開始承認自己當年論調的問題。

在《穿著棉襖洗澡》裡, 他說:

就我而言, 理科已經對我完全沒有意義,

儘管它對時代的發展有重大的意義。 對於以後不去搞理科方面研究的人, 數學只要到初二水準就絕對足夠了, 理化也只需學一年, 如果今天的學習只為了明天的荒廢, 那學習的意義何在?

此論調在當時的讀者中引起了無數反響, 韓寒在後來的《通稿二零零三》中, 對這個論調做了更詳細的說明:

現在事情過去了這麼長時間, 經過了我一段時間的社會經歷, 我重新安靜下來好好地思考這個問題, 思考的結果是我不得不向他們道歉。 當初因為匆忙下筆也沒有怎麼考慮, 導致這句話的確和我現在認識到的真實情況有偏差。

我錯了。 因為數學其實學到初一就夠了。 那些寫信的人有各種各樣的理由反駁我, 說, 如果數學學到初二就可以的話, 那高科技的尖端科學怎麼辦。我覺得這些喜歡數學的人閱讀能力還真是差,我在這句話前面有四個字,就是“對我而言”,意思是說,我韓寒,數學學到初二就夠了。

14年後,有讀者截圖《通稿二零零三》中以上內容@他,對此他做出了深刻反思:時過境遷,現在看,很多地方解氣但過於狹隘,未必都有道理。

若說,讀者的理解能力有問題,不如說,當一個公眾人物在輸出自己的價值觀的時候,更要考慮這種價值觀對當下的社會影響及其帶來的不可預估的後果。

當我們再次提起韓寒,他已今非昔比,是一個地道的、成功的商人:

所以,以後有陌生朋友再見到我,就別說自己也是學我退學的來套近乎了,我不會感到兩顆心因此而貼近一點。我和李想,見面從來只聊汽車工業,聊互聯網或者其他,從來沒聊過咱倆都沒上過大學這件事。這事不值得聊。

這就好比哪天你崩了自己一槍,上天遇見梵古海明威,說哎喲,我學您的,我們都一樣,兩位大師肯定會告訴你,我們不一樣,不一樣,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境遇。學人長處難,學人不如意處卻簡單,你可以輕鬆學會托爾斯泰得個性病,你永遠學不會《戰爭與和平》。

這話要是擱在18年前,想必不能在人們腦海中停留太久。反觀那個年代,與其說韓寒是天才,不如說是時代成就了韓寒,而在這之後,是韓寒塑造了韓寒自己。18年前的叛逆引來無數追隨者,18年後對當年那些論調的追隨者說這番話,未免顯得太中年油膩了。

2

當我們討論一個人物的時候,必然不能離開時代的特殊性。

當時,應試教育是一個非常熱門且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彼時的韓寒才17歲,寫出具有批判應試教育意義的《三重門》這樣的作品,還拿到了將近50萬的版稅,在校園中刮起了一陣“韓寒現象”。韓寒早期的思想和個性是非常鮮明的:

當韓寒只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個體的時候,他能帶來的影響力是有限的。當個體的言論和思想通過媒體、出版社的管道傳播乃至形成一種文化現象的時候,倘若控制不好,難免帶來不可預估的影響。

他的《三重門》文筆帶有極強的娛樂性,針對時下非常熱門且有爭議性的應試教育問題,加上他帥氣、叛逆、有話題性,迎合了青少年對偶像的幻想,也迎合了成年人對“青少年”“叛逆”“才子”的幻想,於是他火了。在對教育制度、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當時所處的環境都積怨已久的學生人群中,他的成功是很多學生羡慕和企圖模仿的對象。

但,史詩級的英雄畢竟只是個個例,叛逆少年終究會長大並接受社會的洗禮。

18年間,從一個未經社會分工洗禮的少年到如今擁有多個跨界身份的成功中年男人,韓寒一直在變。這部成長史可謂伴隨著他對社會的理解,伴隨著成長帶來的心態轉變。可惜粉絲們成長的腳步遠遠跟不上偶像。

韓寒能特立獨行並取得成功,固然有他的獨特之處,是粉絲們無法複製的。

1999年,在各路雜誌經營慘澹,紛紛倒閉的時刻,韓寒一舉獲得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這個大賽捧紅了韓寒,也成就了《萌芽》雜誌。恰逢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爭,韓寒作為一個應試教育挑釁者,成了站在社會公眾聚光燈下的人物。

一個少年對應試教育的詬病批判、對社會現象的批評,在他的筆下描繪得淋漓盡致。許多人不敢說的話,他加以機智的文學調子說出了無數人“欲說又止”的心聲。

他的小說和雜文,在當時的80後群體中廣泛流傳,學生們在課間爭相傳閱,他的觀點經歷影響著無數年輕人,他們爭相模仿、封他為偶像。

2005年,他開通博客寫作。大波大波的網友成為他的粉絲,在網紅經濟還沒出現的當年,數以百萬的讀者湧入他的博客一睹為快。未經社會分工洗練的韓寒,對萬事萬物一律秉承批判態度,在理論層面的辯駁無形中成為了無數年輕人的意見領袖。

博客訪問:603,563,830

關注人氣:1,791,370

2009年,韓寒獲得了《南都週刊》、《新世紀週刊》等封面人物報導。此後一年,登上《時代週刊》的韓寒成為了“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時代週刊的文章標題把韓寒定義為:中國文壇的壞小子。

在不斷地寫文章、寫書出版的同時,他的個人品牌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影響力更大了。他與娛樂圈眾多藝人、導演等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可謂未雨綢繆,積極謀劃個人形象和事業發展。此後幾年,他慢慢地實現了由一個文學青年到公知青年、再到商人角色的轉變。

2014年的韓寒更像是一個商人了。韓寒發佈ONE實驗室,ONE和亭東影業獲得A輪融資,其中ONE的A輪由華創資本所投,ONE上架24小時內就跑出了傲人的成績:雄踞App Store中國區免費總榜第一名。令人惋惜的是,ONE實驗室在運行幾年後傳出解散消息。

這18年間,韓寒的身份發生了多次的變化,在不同的社會分工角色中得到了不同的錘煉。從少年作家到賽車手、電影人、父親、創業者,不同的角色,讓那個曾經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少年,對世界有了更多的體驗、更多了一重和解。

2016年,韓寒在上海音樂廳發表演講。演講中他提到一對熟悉的夫妻朋友,因為是否買學區房而爭執。

對此他發表了以下感慨:

其實他們兩個人,他和他的太太,我都認識,但是我沒有進行任何的調解工作,這就是我和以前的變化,因為這要在以前我會搖身一變,變成柏萬青阿姨,我會說你這個觀點不對啊小夥子,我也會跟朋友說,你這個錢為什麼要買上海牌照呢,你為什麼要買房子而不是租房子呢?你為什麼要買這個區域而不是那個區域呢?你為什麼要賣轎車而不是買越野車呢?

總之我會闡述半天我的想法,希望可以改變他人,我覺得我上輩子肯定是個幹銷售的,但是現在更多我知道了換位思考,比如我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跟生活,他們有他們的感情,有他人的生活,如果你不瞭解,那麼你就閉嘴。如果你瞭解,那就更應該閉嘴。”

這些年我們可以看到,韓寒變了,他的這種變化與我們當前的輿論環境、主流價值觀不無關係。他開始理解並迎合大眾的喜好,在時代變遷的環境下,他需要和觀眾建立新的連接,再多犀利的觀點都不再輕易迎來觀眾的掌聲了。

3

正如李想所說“我如果能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我才不創業呢”。這句話套在韓寒身上也是合適的。韓寒高中學習成績並不理想,曾有村民說,韓寒是村子裡出了名的成績差,因為考試不及格經常挨父親的板子,被追著打。因為上課不專心,不交作業,被罰站課堂。

多年後,那個自主退學揚言要靠稿費謀生、被眾人嘲笑的男孩,得到了母校隆重的接待。這個批判世界的男人亦遭到了世人的批判。

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肖鷹在《中國青年報》(2014年08月19日09版)說:

韓寒一開始就以“反應試教育”為幌子,承擔了新世紀文化的反智主義英雄。在當代中國文化史上,韓寒是繼張鐵生和黃帥之後,第三個反智主義的“英雄代表”。韓寒說:“我不讀文學史,我就是文學史。”這話表現的無知、狂妄,與“文革”時期張鐵生、黃帥們的“讀書無用論”的狂言妄語一脈相承。

當年韓寒選擇高中自主退學,在博客中,他說道:“到現在都一直慶倖自己的沒有去讀大學。”在他眼中,高考作文是愚蠢的,即便是復旦大學請他去做教授,也得看他是否有時間。

當年學他退學的人後悔了嗎?想必已經很難有後悔藥。

肖鷹教授對韓寒的電影和文學作品表示質疑:《後會無期》“充斥著仿襲”、“猥瑣耍酷”。

記者:有人說他們的電影是“粉絲電影”。

肖鷹:也不僅僅是粉絲電影。在電影市場缺少起碼的遊戲規則的前提下,他們在渾水摸魚。他們也是利用粉絲、愚弄粉絲、虛造粉絲。

韓寒就像當年叛逆學生的縮影,少年時期的懵懂和強烈的表達欲望,從對社會、對教育的各種批判中獲得讚揚和“自我證明”,時至今日,他終於知道自己是誰,該做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這和普通大眾的成長心態是類似的。當年的追隨者,並不具備他那樣的才華和運氣。

人為什麼要讀書?

在節目《我是演說家》中,董仲蠡的演講《教育的意義》中提到:

那些年,我們說讀書無用,才學與財富不成正比造就了這個社會浮躁的狀態,然而什麼都可以浮躁,唯獨教育不可以。教育是什麼?教育是社會良心的底線,是人類靈魂的淨土,是立國之本。是強國之基,教育就是幫助我們個人認知自己,幫助這個民族認知自己,我們才有可能掌握個人的命運,並且創造國家的未來。我們作為教育者、作為受教育者,要始終謹記,教育、讀書的終極目的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什麼都可以浮躁,唯獨教育不可以。

前段時間有一張價值5000多億、刷爆朋友圈的照片,照片當中有騰訊CEO馬化騰、京東CEO劉強東等。這場發生在烏鎮的互聯網大佬飯局,被譽為“東半球最貴飯局”。

若說“讀書無用論”,大佬們的學歷可謂啪啪打臉。在座的大佬是清一色學霸。我們和大佬們的區別,除了財富地位,或許還缺一張好的大學文憑。

2016年,《國際金融報》記者做了一份A股董事長年薪及其教育層次情況的調查。針對500名上市公司高管的教育程度調查中,資料顯示,84%的高管擁有高學歷,48%出身於985高校。

英國BBC曾拍攝一部紀錄片《7 Up》,採訪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14個七歲的小孩子50年的人生軌跡,他們有的來自孤兒院,有的是上層社會的小孩。此後每隔七年,艾普特都會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傾聽他們的夢想,暢談他們的生活。人生行至大半,歲月蹉跎。是悔恨感慨,還是遙想當年風華正茂。

7歲時,出身于精英世家的John和Andrew每天學習的知識讓人驚訝:《金融報》、《泰晤士報》和《觀察員》是每天必讀之物,還懂得看頭條新聞,判斷新聞價值:

貧民區的孩子則不那麼幸運了,吃飽飯和少受懲罰是他們的夢想。因為窮,他們的父母並沒接受過好的教育,自身也無法給孩子好的教育。

50年後,孩子們的命運各有不同:精英家庭的孩子考取名校、從事很好的工作,依然是精英;中產階級的孩子依然是中產階級;來自社會底層的孩子及其後代,依然難以避免貧窮的命運。

是什麼在推動著他們的命運軌跡?教育在當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在這14個孩子當中只有1個通過自身努力,讀書改變命運:出身貧寒的Nick因為熱愛科學,努力考取了美國大學進入學術圈。

對於大多數出身平凡的普通人來說,找到一份好工作、取得成功至關重要的前提是:考上一個好的大學。這是一條相對公平的、靠譜的提升階級的路徑。我們也可以看到,成為“國民岳父”的韓寒,在當父親以後,對教育有了更多的感悟和反思。社會在發展,與之對應的是對人才的要求在逐漸提高。

在當今中產階級紮堆高昂學區房、爭奪優質教育資源的今天,普通家庭因為看到個別讀書少的人成功而貶低知識的價值,進而放棄學業,這種價值觀差異巨大的行為促使階級的距離加劇拉開,普通家庭必將面臨上升通道越來越窄的事實。讀書無用論,不僅誤導年輕人,還貶低了知識的價值。一個普通人輕信的“讀書無用論”或將需要用餘下的人生為之付出沉重的代價。

— THE END —

關於作者【伊馮】:金融八卦女特約作者,89後,職場女性,創過業混過大公司,熱愛寫作,相信文字能帶給他人力量。

那高科技的尖端科學怎麼辦。我覺得這些喜歡數學的人閱讀能力還真是差,我在這句話前面有四個字,就是“對我而言”,意思是說,我韓寒,數學學到初二就夠了。

14年後,有讀者截圖《通稿二零零三》中以上內容@他,對此他做出了深刻反思:時過境遷,現在看,很多地方解氣但過於狹隘,未必都有道理。

若說,讀者的理解能力有問題,不如說,當一個公眾人物在輸出自己的價值觀的時候,更要考慮這種價值觀對當下的社會影響及其帶來的不可預估的後果。

當我們再次提起韓寒,他已今非昔比,是一個地道的、成功的商人:

所以,以後有陌生朋友再見到我,就別說自己也是學我退學的來套近乎了,我不會感到兩顆心因此而貼近一點。我和李想,見面從來只聊汽車工業,聊互聯網或者其他,從來沒聊過咱倆都沒上過大學這件事。這事不值得聊。

這就好比哪天你崩了自己一槍,上天遇見梵古海明威,說哎喲,我學您的,我們都一樣,兩位大師肯定會告訴你,我們不一樣,不一樣,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境遇。學人長處難,學人不如意處卻簡單,你可以輕鬆學會托爾斯泰得個性病,你永遠學不會《戰爭與和平》。

這話要是擱在18年前,想必不能在人們腦海中停留太久。反觀那個年代,與其說韓寒是天才,不如說是時代成就了韓寒,而在這之後,是韓寒塑造了韓寒自己。18年前的叛逆引來無數追隨者,18年後對當年那些論調的追隨者說這番話,未免顯得太中年油膩了。

2

當我們討論一個人物的時候,必然不能離開時代的特殊性。

當時,應試教育是一個非常熱門且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彼時的韓寒才17歲,寫出具有批判應試教育意義的《三重門》這樣的作品,還拿到了將近50萬的版稅,在校園中刮起了一陣“韓寒現象”。韓寒早期的思想和個性是非常鮮明的:

當韓寒只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個體的時候,他能帶來的影響力是有限的。當個體的言論和思想通過媒體、出版社的管道傳播乃至形成一種文化現象的時候,倘若控制不好,難免帶來不可預估的影響。

他的《三重門》文筆帶有極強的娛樂性,針對時下非常熱門且有爭議性的應試教育問題,加上他帥氣、叛逆、有話題性,迎合了青少年對偶像的幻想,也迎合了成年人對“青少年”“叛逆”“才子”的幻想,於是他火了。在對教育制度、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當時所處的環境都積怨已久的學生人群中,他的成功是很多學生羡慕和企圖模仿的對象。

但,史詩級的英雄畢竟只是個個例,叛逆少年終究會長大並接受社會的洗禮。

18年間,從一個未經社會分工洗禮的少年到如今擁有多個跨界身份的成功中年男人,韓寒一直在變。這部成長史可謂伴隨著他對社會的理解,伴隨著成長帶來的心態轉變。可惜粉絲們成長的腳步遠遠跟不上偶像。

韓寒能特立獨行並取得成功,固然有他的獨特之處,是粉絲們無法複製的。

1999年,在各路雜誌經營慘澹,紛紛倒閉的時刻,韓寒一舉獲得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這個大賽捧紅了韓寒,也成就了《萌芽》雜誌。恰逢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爭,韓寒作為一個應試教育挑釁者,成了站在社會公眾聚光燈下的人物。

一個少年對應試教育的詬病批判、對社會現象的批評,在他的筆下描繪得淋漓盡致。許多人不敢說的話,他加以機智的文學調子說出了無數人“欲說又止”的心聲。

他的小說和雜文,在當時的80後群體中廣泛流傳,學生們在課間爭相傳閱,他的觀點經歷影響著無數年輕人,他們爭相模仿、封他為偶像。

2005年,他開通博客寫作。大波大波的網友成為他的粉絲,在網紅經濟還沒出現的當年,數以百萬的讀者湧入他的博客一睹為快。未經社會分工洗練的韓寒,對萬事萬物一律秉承批判態度,在理論層面的辯駁無形中成為了無數年輕人的意見領袖。

博客訪問:603,563,830

關注人氣:1,791,370

2009年,韓寒獲得了《南都週刊》、《新世紀週刊》等封面人物報導。此後一年,登上《時代週刊》的韓寒成為了“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時代週刊的文章標題把韓寒定義為:中國文壇的壞小子。

在不斷地寫文章、寫書出版的同時,他的個人品牌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影響力更大了。他與娛樂圈眾多藝人、導演等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可謂未雨綢繆,積極謀劃個人形象和事業發展。此後幾年,他慢慢地實現了由一個文學青年到公知青年、再到商人角色的轉變。

2014年的韓寒更像是一個商人了。韓寒發佈ONE實驗室,ONE和亭東影業獲得A輪融資,其中ONE的A輪由華創資本所投,ONE上架24小時內就跑出了傲人的成績:雄踞App Store中國區免費總榜第一名。令人惋惜的是,ONE實驗室在運行幾年後傳出解散消息。

這18年間,韓寒的身份發生了多次的變化,在不同的社會分工角色中得到了不同的錘煉。從少年作家到賽車手、電影人、父親、創業者,不同的角色,讓那個曾經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少年,對世界有了更多的體驗、更多了一重和解。

2016年,韓寒在上海音樂廳發表演講。演講中他提到一對熟悉的夫妻朋友,因為是否買學區房而爭執。

對此他發表了以下感慨:

其實他們兩個人,他和他的太太,我都認識,但是我沒有進行任何的調解工作,這就是我和以前的變化,因為這要在以前我會搖身一變,變成柏萬青阿姨,我會說你這個觀點不對啊小夥子,我也會跟朋友說,你這個錢為什麼要買上海牌照呢,你為什麼要買房子而不是租房子呢?你為什麼要買這個區域而不是那個區域呢?你為什麼要賣轎車而不是買越野車呢?

總之我會闡述半天我的想法,希望可以改變他人,我覺得我上輩子肯定是個幹銷售的,但是現在更多我知道了換位思考,比如我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跟生活,他們有他們的感情,有他人的生活,如果你不瞭解,那麼你就閉嘴。如果你瞭解,那就更應該閉嘴。”

這些年我們可以看到,韓寒變了,他的這種變化與我們當前的輿論環境、主流價值觀不無關係。他開始理解並迎合大眾的喜好,在時代變遷的環境下,他需要和觀眾建立新的連接,再多犀利的觀點都不再輕易迎來觀眾的掌聲了。

3

正如李想所說“我如果能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我才不創業呢”。這句話套在韓寒身上也是合適的。韓寒高中學習成績並不理想,曾有村民說,韓寒是村子裡出了名的成績差,因為考試不及格經常挨父親的板子,被追著打。因為上課不專心,不交作業,被罰站課堂。

多年後,那個自主退學揚言要靠稿費謀生、被眾人嘲笑的男孩,得到了母校隆重的接待。這個批判世界的男人亦遭到了世人的批判。

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肖鷹在《中國青年報》(2014年08月19日09版)說:

韓寒一開始就以“反應試教育”為幌子,承擔了新世紀文化的反智主義英雄。在當代中國文化史上,韓寒是繼張鐵生和黃帥之後,第三個反智主義的“英雄代表”。韓寒說:“我不讀文學史,我就是文學史。”這話表現的無知、狂妄,與“文革”時期張鐵生、黃帥們的“讀書無用論”的狂言妄語一脈相承。

當年韓寒選擇高中自主退學,在博客中,他說道:“到現在都一直慶倖自己的沒有去讀大學。”在他眼中,高考作文是愚蠢的,即便是復旦大學請他去做教授,也得看他是否有時間。

當年學他退學的人後悔了嗎?想必已經很難有後悔藥。

肖鷹教授對韓寒的電影和文學作品表示質疑:《後會無期》“充斥著仿襲”、“猥瑣耍酷”。

記者:有人說他們的電影是“粉絲電影”。

肖鷹:也不僅僅是粉絲電影。在電影市場缺少起碼的遊戲規則的前提下,他們在渾水摸魚。他們也是利用粉絲、愚弄粉絲、虛造粉絲。

韓寒就像當年叛逆學生的縮影,少年時期的懵懂和強烈的表達欲望,從對社會、對教育的各種批判中獲得讚揚和“自我證明”,時至今日,他終於知道自己是誰,該做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這和普通大眾的成長心態是類似的。當年的追隨者,並不具備他那樣的才華和運氣。

人為什麼要讀書?

在節目《我是演說家》中,董仲蠡的演講《教育的意義》中提到:

那些年,我們說讀書無用,才學與財富不成正比造就了這個社會浮躁的狀態,然而什麼都可以浮躁,唯獨教育不可以。教育是什麼?教育是社會良心的底線,是人類靈魂的淨土,是立國之本。是強國之基,教育就是幫助我們個人認知自己,幫助這個民族認知自己,我們才有可能掌握個人的命運,並且創造國家的未來。我們作為教育者、作為受教育者,要始終謹記,教育、讀書的終極目的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什麼都可以浮躁,唯獨教育不可以。

前段時間有一張價值5000多億、刷爆朋友圈的照片,照片當中有騰訊CEO馬化騰、京東CEO劉強東等。這場發生在烏鎮的互聯網大佬飯局,被譽為“東半球最貴飯局”。

若說“讀書無用論”,大佬們的學歷可謂啪啪打臉。在座的大佬是清一色學霸。我們和大佬們的區別,除了財富地位,或許還缺一張好的大學文憑。

2016年,《國際金融報》記者做了一份A股董事長年薪及其教育層次情況的調查。針對500名上市公司高管的教育程度調查中,資料顯示,84%的高管擁有高學歷,48%出身於985高校。

英國BBC曾拍攝一部紀錄片《7 Up》,採訪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14個七歲的小孩子50年的人生軌跡,他們有的來自孤兒院,有的是上層社會的小孩。此後每隔七年,艾普特都會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傾聽他們的夢想,暢談他們的生活。人生行至大半,歲月蹉跎。是悔恨感慨,還是遙想當年風華正茂。

7歲時,出身于精英世家的John和Andrew每天學習的知識讓人驚訝:《金融報》、《泰晤士報》和《觀察員》是每天必讀之物,還懂得看頭條新聞,判斷新聞價值:

貧民區的孩子則不那麼幸運了,吃飽飯和少受懲罰是他們的夢想。因為窮,他們的父母並沒接受過好的教育,自身也無法給孩子好的教育。

50年後,孩子們的命運各有不同:精英家庭的孩子考取名校、從事很好的工作,依然是精英;中產階級的孩子依然是中產階級;來自社會底層的孩子及其後代,依然難以避免貧窮的命運。

是什麼在推動著他們的命運軌跡?教育在當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在這14個孩子當中只有1個通過自身努力,讀書改變命運:出身貧寒的Nick因為熱愛科學,努力考取了美國大學進入學術圈。

對於大多數出身平凡的普通人來說,找到一份好工作、取得成功至關重要的前提是:考上一個好的大學。這是一條相對公平的、靠譜的提升階級的路徑。我們也可以看到,成為“國民岳父”的韓寒,在當父親以後,對教育有了更多的感悟和反思。社會在發展,與之對應的是對人才的要求在逐漸提高。

在當今中產階級紮堆高昂學區房、爭奪優質教育資源的今天,普通家庭因為看到個別讀書少的人成功而貶低知識的價值,進而放棄學業,這種價值觀差異巨大的行為促使階級的距離加劇拉開,普通家庭必將面臨上升通道越來越窄的事實。讀書無用論,不僅誤導年輕人,還貶低了知識的價值。一個普通人輕信的“讀書無用論”或將需要用餘下的人生為之付出沉重的代價。

— THE END —

關於作者【伊馮】:金融八卦女特約作者,89後,職場女性,創過業混過大公司,熱愛寫作,相信文字能帶給他人力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