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安康學院黃娟:不負新時代 教育新作為

不負新時代 教育新作為

——勇於承擔教育強國復興中華的時代責任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非常高興有機會來到XXX大學。 這次短暫的遇見, 對我來說也是難以忘懷的回憶;我相信, 在座的同學們和這所大學的遇見, 一定會是刻骨銘心的記憶, 因為你們最美好的青春在這裡。 的確, 我們每一個人的教育經歷都伴隨著並見證著我們的成長。 那麼, 今天我們就圍繞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於教育的論述談談我們身邊的教育。

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2017年11月29日推送了一篇題目為《沒時間了!多校大學生寒冬淩晨出門,

只為同一件事》的文章, 請大家看看這幾幅圖片, 猜一下, 大學生寒冬淩晨出門會是為了哪件事呢?對, 考研。 淩晨5點考研學生冒著寒風, 在圖書館門口排起了長隊, 儘管如此, 一位學生還是表示“今天起晚了”。 2018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進入倒計時, 那些在寒冬淩晨依然奮戰的學子們堅信, 這個時代不會辜負他們的執著與努力。

今年是高考恢復40周年。 在1977年10月21日, 《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表《高等學校招生進行重大改革》, 宣佈恢復高考。 當天, 天南海北的青年得知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 用杜甫那句“漫捲詩書喜欲狂”來形容當時的心情最為恰當, 用同學們現在的話說是“喜大普奔”。 但是, 那時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僅只有1.5%。

同學們, 你們知道2016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是多少嗎?是42.7%, 接近高等教育普及化水準。 高考已經不能再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來形容了, 上大學也不再那麼難。

目前, 西藏全面普及了從學前教育到高中階段15年“包吃、包住、包學習費用”的“三包”免費教育;從2016年秋季開始, 我們陝西正式實施13年免費教育。 這13年免費教育包括:幼稚園學前1年、9年義務教育和3年高中教育。

同學們, 剛剛談到的寒冬淩晨5點的考研大軍、42.7%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和西藏15年、陝西13年的免費教育, 我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 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給予了我們每一個人成長成才, 實現人生理想的機會。

譜就教育新輝煌

“給人民更好的教育”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民關切的溫暖回應。

一個承諾, 五年堅守。 黨的十八大以來,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事業, 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立德樹人”“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品質”……一個個關鍵字繪就一幅砥礪前行, 讓人民滿意、人人出彩的中國教育畫卷。

這五年, 擁有世界最大教育規模的中國, 各學段入學率均超過了中高收入國家水準, 教育發展水準進入世界中上行列;

這五年,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連續保持在4%以上;

這五年, 一項項教育惠民政策紛至遝來。 我國累計資助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學生達4.25億人次, 資助總金額近7000億元, 基本實現了“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莊嚴承諾;為改善農村學生營養不良狀況,

陝西省率先在農村義務教育中小學校實施學生營養“蛋奶工程”, 保證每天供應學生一袋牛奶和一個雞蛋。

這五年, 中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加強, 現在18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我國建立了教育合作關係, 有47個國家和地區與我國簽訂了學歷學位互認協定, 中國的學歷走向國際。

五年征程, 譜就了教育事業的輝煌篇章。 這些成就來源於中國共產黨心系人民的初心和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來源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定義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性質, 發展成果, 人民共用;來源於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教育屬性作出的重大判斷,

“我們的教育是為人民服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 黨和人民需要培養的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

直面教育新關切

五年的輝煌成就使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自信不斷增強,對中國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斷增強。 當然, 中國教育至今還存在一些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還要加快解決。 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體現在教育領域, 呈現出了人們過去是渴望“有學上”到現在是渴望“上好學”這樣一個新階段。 具體表現在人民群眾對於高水準教育的渴望與教育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與相對短缺的優質教育資源的矛盾。比如,東中西部之間、城鄉之間、校際之間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教育發展水準差異明顯等。

有高校畢業生調侃就業應聘時的情景:“人家有的是背景,我有的是背影”,背景和背影的區別就在於是否有名校光環。現在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從“985”“211”到“雙一流”,高校的身份不再固化。

2017年北京市文科狀元熊軒昂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大學,我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上能走很多捷徑。”一個高中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了教育資源的重要性,從而關注到農村同齡人的學習境況,實屬難能可貴。他的言論也引發了“寒門是否再難出貴子”的熱議。其實,2012年以來針對“寒門學子”,黨中央就實施了國家農村和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畫,五年來累計招生27.4萬人,更多的農村孩子有了上重點大學的機會。離錄取分數線還差6分的範俊彪走進了北京理工大學。3年前,憑藉“自強計畫”加分才進入清華園的雲南彝族姑娘鐘玲4次赴海外名校訪學,成績也從班級倒數逆襲為全系前列,如今已經站在稱為“學神爭霸”的清華大學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的答辯臺上了,要知道她進清華園之前沒聽說過SCI,甚至沒用過手機和電腦。坐在答辯會場的英國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加里•麥卡洛克說:“她讓我看到了教育真正的價值。”對於教育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

同學們,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門,在這樣一個充滿夢想、有著無限可能的偉大的時代,為寒門學子走向成功提供了強大的社會支援力量,所以,未來寒門能否再出貴子,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一個關於命運起點的問題,而是一個關於選擇和奮鬥的故事。

實現教育新作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兩個一百年”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春的你們生逢其時,與時代同行,將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者和主力軍。青年在國家建設發展中的重要性也使得“培養怎樣的青年?如何培養青年?”成為當今我國高等教育共同面對的重大時代命題。黨的十八大明確要求“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的教育不是培養獨善其身、兩耳不聞窗外事的道德至上主義者,它更強調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擔當。五年來,習近平總書記一次次走進大學校園,一次次給青年學生群體回信,和大學生暢談家國情懷、人生理想,每一句話都飽含著他對莘莘學子的殷切期望。

當今世界,科技日新月異,競爭日趨激烈,國家、民族、社會對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今年,新華社曾以《生命,為祖國澎湃》為題,追記黃大年同志。1982年,黃大年在大學畢業時,青年的他曾寫下:“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7年前,如同錢學森回國抵得上5個整編師一樣,他從英國回來,震動海外。有外媒報導說:“他的回國,讓某國當年的航母演習整個艦隊後退了100海裡。”7年間,他帶領400多名科學家走完了西方國家20年走過的路,為我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從一窮二白受人欺、發奮圖強謀振興、到國泰民安促復興,新時代中國就是這樣在一代代青年刻苦勤學、接續奮鬥中練就的。

同學們,每一代青年都有屬於自己的責任和擔當,時代也給每個人創造了謀劃人生的際遇和機緣。當前,國家正全力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你們能有機會獲得更高品質的教育,享受更公平的教育待遇。大家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教育機會,把學習與時代發展、民族復興接軌,把個人的夢想、激情、智慧和事業融入國家發展、人類進步的洪流中,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在新時代的偉大呼喚中綻放精彩!

掃一掃分享本頁

具體表現在人民群眾對於高水準教育的渴望與教育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與相對短缺的優質教育資源的矛盾。比如,東中西部之間、城鄉之間、校際之間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教育發展水準差異明顯等。

有高校畢業生調侃就業應聘時的情景:“人家有的是背景,我有的是背影”,背景和背影的區別就在於是否有名校光環。現在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從“985”“211”到“雙一流”,高校的身份不再固化。

2017年北京市文科狀元熊軒昂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大學,我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上能走很多捷徑。”一個高中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了教育資源的重要性,從而關注到農村同齡人的學習境況,實屬難能可貴。他的言論也引發了“寒門是否再難出貴子”的熱議。其實,2012年以來針對“寒門學子”,黨中央就實施了國家農村和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畫,五年來累計招生27.4萬人,更多的農村孩子有了上重點大學的機會。離錄取分數線還差6分的範俊彪走進了北京理工大學。3年前,憑藉“自強計畫”加分才進入清華園的雲南彝族姑娘鐘玲4次赴海外名校訪學,成績也從班級倒數逆襲為全系前列,如今已經站在稱為“學神爭霸”的清華大學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的答辯臺上了,要知道她進清華園之前沒聽說過SCI,甚至沒用過手機和電腦。坐在答辯會場的英國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加里•麥卡洛克說:“她讓我看到了教育真正的價值。”對於教育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

同學們,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門,在這樣一個充滿夢想、有著無限可能的偉大的時代,為寒門學子走向成功提供了強大的社會支援力量,所以,未來寒門能否再出貴子,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一個關於命運起點的問題,而是一個關於選擇和奮鬥的故事。

實現教育新作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兩個一百年”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春的你們生逢其時,與時代同行,將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者和主力軍。青年在國家建設發展中的重要性也使得“培養怎樣的青年?如何培養青年?”成為當今我國高等教育共同面對的重大時代命題。黨的十八大明確要求“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的教育不是培養獨善其身、兩耳不聞窗外事的道德至上主義者,它更強調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擔當。五年來,習近平總書記一次次走進大學校園,一次次給青年學生群體回信,和大學生暢談家國情懷、人生理想,每一句話都飽含著他對莘莘學子的殷切期望。

當今世界,科技日新月異,競爭日趨激烈,國家、民族、社會對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今年,新華社曾以《生命,為祖國澎湃》為題,追記黃大年同志。1982年,黃大年在大學畢業時,青年的他曾寫下:“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7年前,如同錢學森回國抵得上5個整編師一樣,他從英國回來,震動海外。有外媒報導說:“他的回國,讓某國當年的航母演習整個艦隊後退了100海裡。”7年間,他帶領400多名科學家走完了西方國家20年走過的路,為我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從一窮二白受人欺、發奮圖強謀振興、到國泰民安促復興,新時代中國就是這樣在一代代青年刻苦勤學、接續奮鬥中練就的。

同學們,每一代青年都有屬於自己的責任和擔當,時代也給每個人創造了謀劃人生的際遇和機緣。當前,國家正全力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你們能有機會獲得更高品質的教育,享受更公平的教育待遇。大家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教育機會,把學習與時代發展、民族復興接軌,把個人的夢想、激情、智慧和事業融入國家發展、人類進步的洪流中,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在新時代的偉大呼喚中綻放精彩!

掃一掃分享本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