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觀察:別只盯著大城市 越來越多品牌在選擇“終端下沉”

2017年, 不只一次聽到服裝品牌們在說“終端下沉”。

在“2017年中國城市分級完整名單”中, 我們可以看到, 中國的一線城市只有4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

而新一線城市有15個, 依次是成都、杭州、武漢、重慶、南京、天津、蘇州、西安、長沙、瀋陽、青島、鄭州、大連、東莞和寧波。 而與這些“稀少”的數字相對的, 中國二線城市有30個、三線城市70個、四線城市90個、五線城市129個。

2017年中國城市分級完整名單

此前, 大家的固有觀念是“想發展, 就去大城市”, 而這裡所說的大城市, 也多指北上廣深以及二線城市, 以北京、上海為例, 2016年, 北京市常住人口2172.9萬人, 常住外來人口807.5萬人, 占常住人口的37.2%;而上海, 2016年的常住人口總數為2415.27萬人, 其中外來常住人口981.65萬人。

而與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以及二線城市人口爆炸相對的,

是一些四五線城市淪為“空城”“鬼城”, 青壯年人口紛紛上行, 小城市人口大幅流失……

但這樣的現象開始慢慢轉變, 2016年開始, 北京的常住外來人口數就比2015年減少了15.1萬人, 上海的人口增幅也在放緩, 而到2017年, 越發嚴格的政策, 開始清退大批的外地人, 2017年底北京的清退潮, 可以說是掀起了好一陣的熱議。

除了這種被動的清退, 主動選擇離開一線城市的也不在少數。

愈發高漲的房租、艱難的交通、上提的物價、堪比登天的子女入學問題……遭遇的難題與壓力, 讓很多人選擇回家, 或者去往下一層級的城市。

另外, 電商興起帶動的新興產業鏈, 打破了地域的壁壘, 為下線城市提供了更多機遇、商機, 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回家工作、創業。

人口的回流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 一線城市從來不等於中國, 它只是代表了中國最繁榮、最先進的那一部分, 但中國更多的人口, 還是在二三四五線城市。

如果看城市的幸福指數, 北上廣深甚至比不上四線城市瀘州。 而如果再看城市消費指數(2016年), 這些一線城市排名均在新一線之下, 上海、深圳甚至在一些二線城市之下。

近兩年, 原先紮根一線城市、新一線城市的品牌或許感受最深刻。 頻頻爆出的關店潮, 裡面少不了這些大城市的身影。 ZARA關閉位於成都總樂府的昔日中國內地最大旗艦店, H&M關閉西單大悅城店,C&A也關閉了位於成都春熙路的全國首家旗艦店……儘管關店理由並不僅僅在於城市人口消費指數的下降,但其中,也多少可以看出些端倪。

如果細化去分析大城市與三四線小城市人的差異,我們或許可以看出一二。

大城市消費者更成熟,要求更高,也更趨於理智,而受生活壓力的影響,他們的實際消費實力甚至遠不如小城市平均薪資遠在他們之下的人,小城市生活安逸、壓力更小、可支配收入更多的人,在消費時反而更大手筆。

這也是為什麼,2017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視線轉向小城市,選擇在三四五線城市開店。尤其是對小品牌以及新品牌而言,一線城市高昂的租金、人力投入,苛刻的消費者以及更多實力品牌的競爭,都在不斷壓縮它們的生存空間、利潤空間,反而是不太成熟的消費者聚集的小城市,能夠給予他們更多的機會與發展空間。

當然,中國小城市的消費者也在快速的蛻變、成長,看的越多、懂的越多的三四五線城市人口,正在快速的縮小與大城市人口在消費觀念上的差距,而發現到這一點的國外奢侈品牌、本土知名品牌以及設計師品牌們,也越來越重視這些城市的市場。

終端下沉不再只是個例,而未來,這個趨勢還將再度擴大!

H&M關閉西單大悅城店,C&A也關閉了位於成都春熙路的全國首家旗艦店……儘管關店理由並不僅僅在於城市人口消費指數的下降,但其中,也多少可以看出些端倪。

如果細化去分析大城市與三四線小城市人的差異,我們或許可以看出一二。

大城市消費者更成熟,要求更高,也更趨於理智,而受生活壓力的影響,他們的實際消費實力甚至遠不如小城市平均薪資遠在他們之下的人,小城市生活安逸、壓力更小、可支配收入更多的人,在消費時反而更大手筆。

這也是為什麼,2017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視線轉向小城市,選擇在三四五線城市開店。尤其是對小品牌以及新品牌而言,一線城市高昂的租金、人力投入,苛刻的消費者以及更多實力品牌的競爭,都在不斷壓縮它們的生存空間、利潤空間,反而是不太成熟的消費者聚集的小城市,能夠給予他們更多的機會與發展空間。

當然,中國小城市的消費者也在快速的蛻變、成長,看的越多、懂的越多的三四五線城市人口,正在快速的縮小與大城市人口在消費觀念上的差距,而發現到這一點的國外奢侈品牌、本土知名品牌以及設計師品牌們,也越來越重視這些城市的市場。

終端下沉不再只是個例,而未來,這個趨勢還將再度擴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