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戰爭中,日軍非戰鬥性減員嚴重,中國人卻沒事,說:中國人真老道

古往今來的戰爭, 都是交戰雙方實力的互拼, 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單兵綜合作戰素質, 精兵強將才能打出軍威和國威;二者拼的是武器裝備, 武器裝備的好壞也在很大程度上, 影響最後戰爭勝負的走向, 尤其在現代化的戰爭中, 誰的高科技武器裝備多, 誰就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打的對方找不著北。

第三個方面就是後勤運輸上, 千百年戰爭的經驗告訴人們:兵馬未動, 糧草先行。 打仗不僅是前線戰士們的廝殺, 還有強大的後勤運輸能力, 後勤搞不好, 士兵餓肚子, 或者說不敢前鋒突出, 打一場奇襲殲滅戰, 就非常被動落後了。

而在近代史上, 日軍雖然殘暴沒人性, 但作戰能力還是公認的。 在強大的天皇至上洗腦教育下, 二戰前期想要活捉一名日本兵很困難。 日軍寧願戰死, 也不肯投降。 然而日軍的強大, 也是在實戰中一步一步得到不斷提升的。

曾經吃過後勤運輸的虧, 士兵身上得了一種流行疾病, 因此才痛定思痛, 甚至發出向中國軍人學習的口號。

這又是怎樣的情況呢?

事情還要從甲午中日戰爭說起。 據《甲午風雲錄》記載, 在這場混合了清朝和日本的海陸軍的戰鬥中, 日本陸軍的傷亡比例很大,

其中戰死的僅僅有一千多人, 而死於疾病的達到了一萬多人, 也就是十比一的比例, 非戰鬥減員的情況非常嚴重。

甲午中日戰爭中的海戰還好一點, 大炮互相射擊就行了, 而在朝鮮這裡的清軍和日軍陸戰, 後勤運輸方面讓日軍吃盡了苦頭, 大量士兵患上了腳氣病, 從而造成了嚴重的非戰鬥減員情況。

也許在現代社會中, 這種小小的疾病根本不是什麼問題, 但在當時, 醫療條件還不發達的情況下, 這可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了, 尤其是戰鬥激烈的時候, 士兵每天都要四處運動, 腳部潰爛, 細菌感染, 就會危及生命。

舉一個例子, 肺結核在古代幾乎屬於不治之症, 得了這種病, 意味著死神已經招手了。 至於過多久, 全靠自己的運氣,

因此在魯迅的筆下, 一到了死刑犯處決的時候, 邊上拿著饅頭等蘸血的肺結核患者就要激動死了, 指望著人血饅頭治病。

而到了今天, 這種病已經不是什麼大的難題了, 這就是時代的進步。 那麼當時的日軍, 又是如何患上這種疾病呢?自然和他們的飲食有關。

平時的日軍, 不作戰的時候, 飲食還不錯, 一打起仗來, 尤其在朝鮮這裡, 山地居多, 運輸物資很不便利, 因此只能帶些熟米和食鹽、鹹菜配著下飯, 這種飲食缺乏人體必需的維生素B類元素, 患上腳氣病的幾率就大大增加了。

而清朝士兵, 無論在戰時還是休整期, 伙食都比不上日軍, 但清軍歪打正著的是, 他們的食物裡還有其他五穀雜糧, 配合著大米, 恰好彌補了維生素的不足, 因此清軍的傷亡主要集中在戰場上。

日軍在追擊清軍的時候, 從繳獲的清軍後勤物資中, 發現了這個秘密, 立即拿出學習的精神, 竟然收到了奇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