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紮根中國大地做學問的“火藥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王澤山

►2017年3月3日, 王澤山院士學科帶頭人, 南京理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澤山。 在1月8日召開的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

他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 站在領獎臺上, 他說:“專業沒有冷熱, 任何專業只要肯鑽研都會大有作為,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 ”

1月9日, 王澤山院士回到南京理工大學, 和團隊一起向我們講述他們那些難忘的科研往事。

火炸藥研究領域的“中國諾貝爾”

熟悉王澤山院士的人都知道, 他有兩個“稱號”:一個是“火藥王”, 另一個是“三冠王”。

被稱為“火藥王”是因為王澤山院士在含能材料工程領域擁有多項重大研究成果;被稱為“三冠王”是他除此次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外, 作為第一完成人, 先後獲得過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 此外, 王澤山院士還獲得過國家和省部級科學技術獎7項, 均為第一完成人。

梳理王澤山院士的主要研究成就, 可以從五個方面來概括:

一、他提出了廢棄火炸藥資源化利用技術新途徑, 實現了廢棄火炸藥資源再生利用的工業化, 為我國火炸藥戰略儲備、消除廢棄火炸藥公害提供了系列關鍵技術;

二、他發明了具有環境溫度自我調整性的“低溫度感度發射裝藥與工藝技術”, 並在多種型號武器裝備中應用;

三、他發明了“遠端、低超載發射裝藥技術”, 使我國身管武器的射程、最大發射超載、炮口動能等核心指標領先於國外;

四、他創立了“發射裝藥理論與技術”學科分支架構, 建立了“發射裝藥學”, 為武器能源裝藥應用打下了理論基礎;

五、他規劃並引領了火炸藥學科發展, 培養了大批高層次人才。

據南京理工大學校長付夢印介紹, 上世紀80年代, 王澤山院士就首創了火炸藥資源化系列再利用技術, 解決了火炸藥再利用領域中的多項關鍵技術, 為消除廢棄含能材料公害提供了技術支撐, 成為我國火炸藥領域軍民融合道路的開拓者。 上世紀90年代起, 他又研究了發射藥燃燒的補償理論, 發明了低溫感含能材料和高能量密度裝填方法, 顯著提高了發射裝藥的能量利用率。 2000年以後, 他發明的等模組裝藥和遠端、低膛壓發射裝藥, 解決了國際軍械領域長期沒有解決的技術瓶頸。

“可以說, 由王澤山院士創新發展的系列火炸藥技術, 開啟了我國火炸藥領域從跟蹤仿製向自主創新發展的新征程。 ”付夢印說, “王澤山院士更是提出了加速我國火炸藥技術進入世界先進水準的近、中、遠期發展方略,

並主持制訂了相應的發展規劃, 推動了我國火炸藥事業的快速發展。 ”

帶領團隊“紮根中國大地做學問”

武器系統與運用工程專家劉怡昕院士說, 王院士給他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 “紮根中國大地做學問”。

“王院士為了對接企業需求,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走遍了全國的火炸藥企業, 他協助企業改進生產工藝、提高產品品質、開發新產品, 助力企業轉型升級。 ”劉怡昕院士說。

王澤山院士團隊中的肖忠良說, 王院士對團隊影響最深的是他將“一輩子做好一件事”的信念變成了團隊文化。 “軍工領域工作環境危險、艱苦;國外對技術的封鎖非常嚴密,

一切都需要自力更生, 需要用一生去堅守。 在專案研究中, 我們經歷了很多實踐檢驗, 也克服了很多困難。 ”他表示, 在王院士的帶領下, 未來含能材料團隊將繼續向世界一流水準的科研團隊邁進——這是團隊每一個人的堅守和使命。

王澤山院士的學生孫金華這樣描述他對老師的印象:“記得研究生時, 第一次見到王院士, 覺得他的眼睛裡充滿了智慧的光芒, 衣著樸素, 言語不多, 語速很慢。 ”孫金華說, 沒過多久, 他就發現了老師的不一般。 據他回憶, 王老師不僅告訴他火炸藥研究的意義、任務、使命和責任, 還特別加了一堂科研方法課程。 “他常說, 做科研不能太浮躁, 要多問幾個為什麼, 要學會追問, 能不能做得更好。 ”孫金華說。

再次向火炸藥領域重大難題發起衝擊

回到南京,王澤山院士在接受採訪中談得最多的就是“團隊”二字,他認為,科學精神中最重要的就是團隊精神,他把自己獲得的榮耀歸功於團隊。

王澤山院士認為,科學精神就是一種堅守。“我們在科研中,會遇到一些可敬的老科學家,雖然沒有突出的成就,但仍然堅守在科研崗位上。”他說,自己曾遇到過一位老前輩,研究中合成了20多種化合物,雖然在應用中一個都有沒用上,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貢獻、他的堅守、他在科研中從未動搖過的信念。

在去北京領獎的途中,王澤山院士遇到的一位企業家,讓他很難忘。這位企業家,正在焦急地尋找技術支援。“我在與其交談時,瞭解到,他的企業遇到了生產工藝不連續、存在安全隱患等問題,急需要技術支持。”王澤山院士說,研究就要立足於諸如此類的社會需要,尤其是企業需要,剛回到南京,他就又開始考慮如何為企業尋得“良方”了。

不僅是企業的技術需求,作為老師的王澤山院士,每日最記掛的人,還有他的學生。孫金華回憶說,王院士獲得過很多榮譽和獎勵,他的這些獎勵經費不少都用於改善年輕人的待遇,有的甚至還用於改善年輕人的住房條件。此次,獲得的國家最高科技獎獎金,王澤山院士還打算成立基金,用於科研工作、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建立創新型國家,建立國際科技強國,要靠科技工作者。面對歷史機遇,我們必須擔負起這一光榮的歷史使命。”王澤山院士說。

目前,瞄準不用溶劑制出無煙火藥這一目標,王澤山院士帶領團隊再次向著這個火炸藥領域又一項重大難題發起衝擊。“面對新時代科技強國的召喚,我會在國家和團隊需要的時候,做一些助力工作,為繼續創造世界一流的火炸藥而努力。”王澤山院士的話語格外鏗鏘有力。

回到南京,王澤山院士在接受採訪中談得最多的就是“團隊”二字,他認為,科學精神中最重要的就是團隊精神,他把自己獲得的榮耀歸功於團隊。

王澤山院士認為,科學精神就是一種堅守。“我們在科研中,會遇到一些可敬的老科學家,雖然沒有突出的成就,但仍然堅守在科研崗位上。”他說,自己曾遇到過一位老前輩,研究中合成了20多種化合物,雖然在應用中一個都有沒用上,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貢獻、他的堅守、他在科研中從未動搖過的信念。

在去北京領獎的途中,王澤山院士遇到的一位企業家,讓他很難忘。這位企業家,正在焦急地尋找技術支援。“我在與其交談時,瞭解到,他的企業遇到了生產工藝不連續、存在安全隱患等問題,急需要技術支持。”王澤山院士說,研究就要立足於諸如此類的社會需要,尤其是企業需要,剛回到南京,他就又開始考慮如何為企業尋得“良方”了。

不僅是企業的技術需求,作為老師的王澤山院士,每日最記掛的人,還有他的學生。孫金華回憶說,王院士獲得過很多榮譽和獎勵,他的這些獎勵經費不少都用於改善年輕人的待遇,有的甚至還用於改善年輕人的住房條件。此次,獲得的國家最高科技獎獎金,王澤山院士還打算成立基金,用於科研工作、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建立創新型國家,建立國際科技強國,要靠科技工作者。面對歷史機遇,我們必須擔負起這一光榮的歷史使命。”王澤山院士說。

目前,瞄準不用溶劑制出無煙火藥這一目標,王澤山院士帶領團隊再次向著這個火炸藥領域又一項重大難題發起衝擊。“面對新時代科技強國的召喚,我會在國家和團隊需要的時候,做一些助力工作,為繼續創造世界一流的火炸藥而努力。”王澤山院士的話語格外鏗鏘有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