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誰會成為第二個大連港

2017年3月, 遼寧自貿區劃定瀋陽、營口、大連三地, 面向整個東北亞進行合作。 在自貿區的體系之下, 瀋陽、營口、大連可以改變以往各自為戰的局面, 三個片區協商合作, 形成一個商貿大走廊:

瀋陽、營口、大連

貨物可以從海運到大連或者營口, 再經鐵路向北到滿洲里, 再到俄羅斯或歐洲。 這樣看來, 走廊的形成不只是針對東北亞, 也是對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瀋陽是曾經的共和國長子, 大連則是東北亞貿易中心之一, 都是東北的頭部城市。 而營口的知名度不高, 政治地位更不及兩市, 為何能在這次自貿區評選中與瀋陽、大連比肩呢?

今天的文章, 就來聊聊營口這座港城的前世今生。

成也地緣, 敗也地緣

早在道光年間, 營口便是東北地區的最大貿易港。 由於其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產業基礎, 列強注意到了這片土地。 1860年, 英國對其進行地理探測, 營口成為中國東北近代史上第一個對外開埠的口岸。

舊時營口的商埠

營口背靠遼河, 是距離遼寧中部城市群和東北腹地最近的出海口。 發展之初, 此地便以內河航運為紐帶, 通過沿岸的碼頭吸納東北內地貨物, 並將進口的洋貨輻射到內地市場。

在1958年改道之前,

遼河、渾河、太子河都匯入大遼河, 並從營口入海, 其後遼河改為從盤錦入海

受益于相對優越的地理條件, 營口進出口貿易額快速增長, 一度成為東北航運中心、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

清代遼河上的船隻

但令人奇怪的是, 無論在洋務運動中, 還是日後數次侵華戰爭中, 清政府和列強並沒有對興盛的營口港表示什麼興趣。 他們只想在遼東灣新建一座港口。

渤海沿岸其實又可以分為

三大海灣+旅順大連

1882年, 北洋海軍在遼東半島南端的旅順口, 建設海軍基地, 號稱東亞第一軍港。 但在此後的甲午戰爭中, 日本率先進攻旅順口, 對軍港實行毀滅性破壞。

1901年的旅順口

1899年,在沙俄的極力支持下,位於遼東半島最南端的達裡泥港開埠。俄國派出了大量精英來到達裡泥,意欲將此建為“遠東海軍基地”。

達裡泥即大連

為什麼清政府和沙俄要在已經有了營口港的基礎上,再次新建一座港口?如果選擇此前已經發展多年的營口港,既有充足的勞動力、資金,又有一定航運業基礎,豈不更好?

原因很簡單,如果說發展營口是戰術性措施,那麼發展旅順和達裡泥,就是戰略性措施。

1904年的旅順口區

瀕臨黃海和渤海要衝的旅順和達裡泥,就像一隻探向海洋的觸手,既可以卡住環渤海地區的喉嚨,又可以憑藉地緣優勢,有效控制東北與朝鮮,甚至制約日本。加上1897年開始修建的南滿鐵路,俄國物資可以從海陸兩個方面運送到達裡泥港。也就是說這裡完全可以充當俄國進軍東亞的基地。

反觀營口,地處遼東半島中樞的渤海灣內,並不具備影響海外的條件。俄國如果在此發展,艦隊出海不便。雖然向內可以影響京津和東北局勢,但對於俄國而言,僅僅控制中國政局意義並不大。

鐵路確實改變了東北一眾城市的命運

日俄戰爭之後,日本當局同時佔領達裡泥、旅順與營口。由於旅順與達裡泥相近,日本將達裡泥改稱大連(達裡泥日音譯),將旅順、大連兩者合稱旅大港(大連港)。為了達到侵略中國的目的,日本開始實施“大連中心主義”,極力抵制除了大連港以外的其他港口的發展,營口港因此受到重創。

日俄戰爭

經過為期五個月的旅順口攻城戰後

日軍奪取旅順口軍港,

圖為陷落後的旅順港

1907年,營口貿易輸出總額尚占遼寧三港(營口、大連、丹東)的近八成。大連港的地位遠不及營口港。但在此後的十年,大連在日本的扶持和控制下,快速發展,終於在1915年成為中國第二大港。

此後的營口在內憂外患下陷入了很長時間的衰退。但在改革開放以後,考慮到營口的地緣優勢,營口鮁魚圈港開始建設。借助於穩定的環境和內需刺激,營口港再次復興——港口輸送量入圍全國前十,營口成為環渤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鮁魚圈山海廣場

受益于離東北腹地近等地緣優勢,營口此次才能入選自貿區。但日俄佔據時代的問題仍然存在:這個港口無法掌握黃渤海全域,也沒有產業基礎積累,發展意義只能局限在經濟層面上。相比瀋陽大連兩市那樣,從政治經濟方面雙管齊下的發展,營口還做不到。

雙港能否協同發展

近幾年營口港的快速發展,肯定會引起和別家港口的博弈。在北方諸多港口之中,營口港與大連港關係最緊,交鋒最多,兩港經常被共同提及。

在博弈中,起決定性的有兩點:樞紐港口地位和港口腹地深度。

就樞紐港而言,大連港資源優勢明顯。大連有計劃單列城市的政策傾斜,有知名的品牌優勢和東北地區惟一的保稅區地位,有雄厚的產業基礎,科教、金融、資訊、物流等服務領域的支援,這些都為其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Port of Dalian

此外,大連港更靠近國際航運主航道,在港口的基礎設施上也更完善。因此,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營口港還沒有能力與大連港競爭國際樞紐港的地位。

不過就腹地而言,營口港具有明顯的地緣優勢和陸域深度。它既是經濟區的最優外港,又具有建設國際產業轉移承接地的基礎條件。營口被納入到瀋陽經濟區“6 + 1”模式建設便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

瀋陽經濟區“6 + 1”

瀋陽+鞍山、本溪、撫順、遼陽、鐵嶺、營口

遼東半島南端則是另一個世界

競爭不可避免,但在東北經濟沉淪的大環境之下,兩個港口想要走出現有困境,就必須聯合起來,彼此依託尋找出路。

東北亞國際航運港口群的建設,大連港是這個概念的核心載體,是綜合性的主樞紐港,外貿是其重要部分。營口港作為重要的有機組成和東北亞最重要的輔助港之一,具有向東北陸域流通方面的獨特優勢,內貿是其最大的特色。

兩港在此基礎上,進行不同貨物的合作與同一貨物不同流程的合作,應該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

港口之間的競爭還是很激烈的

拋去鮁魚圈和大石橋

營口還應該有什麼

有人認為,營口市的經濟大多靠鮁魚圈區和大石橋市。此話對錯不論,但已經可以反映出兩地對於營口的重要性。那麼,鮁魚圈和大石橋到底有什麼?拋去這兩個地方,營口還應該有什麼?

鮁魚圈是遼寧省營口開發區所在地。 17年前,它作為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級開發區已“嶄露頭角”。如今,營口港鮁魚圈港區輸送量增速全國第一、港口集裝箱比例躍居全國之首。

近年來,營口開發區大規模調整產業佈局,提高了自身工業和科技水準,儼然成為了東北沿海地區的發展“新星”。但需要警惕的是,營口港近年來展開的一些非效率的盲目性競爭,即所謂“大手筆”的體現。這類工程的價值可疑,在實施前應該經過更多的可行性研究。

po一張開發區官網

大石橋市位於營口東北部,有著豐厚的鎂礦資源,是營口經濟發展的工業支柱和依託。豐富優質的礦產品通過營口港和沿線的鐵路走到世界各地。

鮁魚圈和大石橋的產業結構和地理環境,似乎就是“前店後廠”的模式。來自大石橋的礦產和東北腹地的各類貨物,通過營口港的出口加工運往世界各地。這種相互補充的優勢,應該也是營口成為自貿區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過,想要真正成為自貿區中最具潛力的地區,營口光靠這兩個地方遠遠不夠。營口市的其他地區,在新的營口崛起過程中也應該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能在地方佈局上把品牌、產業佈局與產業結構等因素整合,才是營口捲土重來的最大資源。

對於營口這樣一個長期以來都被大連壓制,在東北沉淪的過程中也未能倖免的城市而言,跟風盲目發展第三產業似乎並非良策。借助現有的對內港口優勢和建國以來的工業基礎,外向型的輕工業可能才是營口的明智之選。這樣不僅可以避免毫無基礎的揠苗助長,也可以避開自身薄弱的高科技瓶頸。

多如東北鋼琴,友誼洗衣機,遼河冰箱…這些改革開放之初輝煌過的品牌,在自貿區建設的背景下,或許可以重振旗鼓,形成合力加快建成產業基地?

營口洗衣機總廠舊照

在互聯網經濟時代,營口能否嫁接互聯網、物聯網、金融創新的思維,也是一個值得考量的環節。隨著資訊技術的發展,類似營口這樣的港城想要獲得更多資源傾斜和客戶信賴,必須積極做出改變。港口運營和資本運作本就密不可分,在資訊時代兩者的界限也在變得模糊。若沒有做出好的姿態迎接這一輪變革,營口的崛起便又只能遙遙無期了。

營口,一座在百年前的渤海邊熠熠生輝的城市,在新的時代仍然渴望著新生。這個東北大地和中國更廣闊天地的聯結者,也許很快就會迎來自己的春天。

1899年,在沙俄的極力支持下,位於遼東半島最南端的達裡泥港開埠。俄國派出了大量精英來到達裡泥,意欲將此建為“遠東海軍基地”。

達裡泥即大連

為什麼清政府和沙俄要在已經有了營口港的基礎上,再次新建一座港口?如果選擇此前已經發展多年的營口港,既有充足的勞動力、資金,又有一定航運業基礎,豈不更好?

原因很簡單,如果說發展營口是戰術性措施,那麼發展旅順和達裡泥,就是戰略性措施。

1904年的旅順口區

瀕臨黃海和渤海要衝的旅順和達裡泥,就像一隻探向海洋的觸手,既可以卡住環渤海地區的喉嚨,又可以憑藉地緣優勢,有效控制東北與朝鮮,甚至制約日本。加上1897年開始修建的南滿鐵路,俄國物資可以從海陸兩個方面運送到達裡泥港。也就是說這裡完全可以充當俄國進軍東亞的基地。

反觀營口,地處遼東半島中樞的渤海灣內,並不具備影響海外的條件。俄國如果在此發展,艦隊出海不便。雖然向內可以影響京津和東北局勢,但對於俄國而言,僅僅控制中國政局意義並不大。

鐵路確實改變了東北一眾城市的命運

日俄戰爭之後,日本當局同時佔領達裡泥、旅順與營口。由於旅順與達裡泥相近,日本將達裡泥改稱大連(達裡泥日音譯),將旅順、大連兩者合稱旅大港(大連港)。為了達到侵略中國的目的,日本開始實施“大連中心主義”,極力抵制除了大連港以外的其他港口的發展,營口港因此受到重創。

日俄戰爭

經過為期五個月的旅順口攻城戰後

日軍奪取旅順口軍港,

圖為陷落後的旅順港

1907年,營口貿易輸出總額尚占遼寧三港(營口、大連、丹東)的近八成。大連港的地位遠不及營口港。但在此後的十年,大連在日本的扶持和控制下,快速發展,終於在1915年成為中國第二大港。

此後的營口在內憂外患下陷入了很長時間的衰退。但在改革開放以後,考慮到營口的地緣優勢,營口鮁魚圈港開始建設。借助於穩定的環境和內需刺激,營口港再次復興——港口輸送量入圍全國前十,營口成為環渤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鮁魚圈山海廣場

受益于離東北腹地近等地緣優勢,營口此次才能入選自貿區。但日俄佔據時代的問題仍然存在:這個港口無法掌握黃渤海全域,也沒有產業基礎積累,發展意義只能局限在經濟層面上。相比瀋陽大連兩市那樣,從政治經濟方面雙管齊下的發展,營口還做不到。

雙港能否協同發展

近幾年營口港的快速發展,肯定會引起和別家港口的博弈。在北方諸多港口之中,營口港與大連港關係最緊,交鋒最多,兩港經常被共同提及。

在博弈中,起決定性的有兩點:樞紐港口地位和港口腹地深度。

就樞紐港而言,大連港資源優勢明顯。大連有計劃單列城市的政策傾斜,有知名的品牌優勢和東北地區惟一的保稅區地位,有雄厚的產業基礎,科教、金融、資訊、物流等服務領域的支援,這些都為其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Port of Dalian

此外,大連港更靠近國際航運主航道,在港口的基礎設施上也更完善。因此,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營口港還沒有能力與大連港競爭國際樞紐港的地位。

不過就腹地而言,營口港具有明顯的地緣優勢和陸域深度。它既是經濟區的最優外港,又具有建設國際產業轉移承接地的基礎條件。營口被納入到瀋陽經濟區“6 + 1”模式建設便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

瀋陽經濟區“6 + 1”

瀋陽+鞍山、本溪、撫順、遼陽、鐵嶺、營口

遼東半島南端則是另一個世界

競爭不可避免,但在東北經濟沉淪的大環境之下,兩個港口想要走出現有困境,就必須聯合起來,彼此依託尋找出路。

東北亞國際航運港口群的建設,大連港是這個概念的核心載體,是綜合性的主樞紐港,外貿是其重要部分。營口港作為重要的有機組成和東北亞最重要的輔助港之一,具有向東北陸域流通方面的獨特優勢,內貿是其最大的特色。

兩港在此基礎上,進行不同貨物的合作與同一貨物不同流程的合作,應該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

港口之間的競爭還是很激烈的

拋去鮁魚圈和大石橋

營口還應該有什麼

有人認為,營口市的經濟大多靠鮁魚圈區和大石橋市。此話對錯不論,但已經可以反映出兩地對於營口的重要性。那麼,鮁魚圈和大石橋到底有什麼?拋去這兩個地方,營口還應該有什麼?

鮁魚圈是遼寧省營口開發區所在地。 17年前,它作為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級開發區已“嶄露頭角”。如今,營口港鮁魚圈港區輸送量增速全國第一、港口集裝箱比例躍居全國之首。

近年來,營口開發區大規模調整產業佈局,提高了自身工業和科技水準,儼然成為了東北沿海地區的發展“新星”。但需要警惕的是,營口港近年來展開的一些非效率的盲目性競爭,即所謂“大手筆”的體現。這類工程的價值可疑,在實施前應該經過更多的可行性研究。

po一張開發區官網

大石橋市位於營口東北部,有著豐厚的鎂礦資源,是營口經濟發展的工業支柱和依託。豐富優質的礦產品通過營口港和沿線的鐵路走到世界各地。

鮁魚圈和大石橋的產業結構和地理環境,似乎就是“前店後廠”的模式。來自大石橋的礦產和東北腹地的各類貨物,通過營口港的出口加工運往世界各地。這種相互補充的優勢,應該也是營口成為自貿區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過,想要真正成為自貿區中最具潛力的地區,營口光靠這兩個地方遠遠不夠。營口市的其他地區,在新的營口崛起過程中也應該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能在地方佈局上把品牌、產業佈局與產業結構等因素整合,才是營口捲土重來的最大資源。

對於營口這樣一個長期以來都被大連壓制,在東北沉淪的過程中也未能倖免的城市而言,跟風盲目發展第三產業似乎並非良策。借助現有的對內港口優勢和建國以來的工業基礎,外向型的輕工業可能才是營口的明智之選。這樣不僅可以避免毫無基礎的揠苗助長,也可以避開自身薄弱的高科技瓶頸。

多如東北鋼琴,友誼洗衣機,遼河冰箱…這些改革開放之初輝煌過的品牌,在自貿區建設的背景下,或許可以重振旗鼓,形成合力加快建成產業基地?

營口洗衣機總廠舊照

在互聯網經濟時代,營口能否嫁接互聯網、物聯網、金融創新的思維,也是一個值得考量的環節。隨著資訊技術的發展,類似營口這樣的港城想要獲得更多資源傾斜和客戶信賴,必須積極做出改變。港口運營和資本運作本就密不可分,在資訊時代兩者的界限也在變得模糊。若沒有做出好的姿態迎接這一輪變革,營口的崛起便又只能遙遙無期了。

營口,一座在百年前的渤海邊熠熠生輝的城市,在新的時代仍然渴望著新生。這個東北大地和中國更廣闊天地的聯結者,也許很快就會迎來自己的春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