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芳華都不敢這麼拍!北大情侶曠世奇戀,為中國留住千年文化遺產!

難道就沒有能讓人相信真愛的故事了嗎?有, 絕對有, 比如這對相愛了58年的北大情侶。

這個故事和神秘的敦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許多人都知道敦煌, 但不一定知道, 在敦煌背後, 還有一段相愛於江湖的愛情故事。

他們在北大校園裡一見鍾情, 從此認定眼前人, 便再也沒想過別人。

因為工作, 他們一個去了武漢, 一個留在了敦煌, 異地整整23年。

23年後, 為了相聚, 他放棄自己的事業, 毅然來到敦煌, 與妻子共同擔起使命, 用他們的餘生, 為中國留住了1700年的文化遺產。

他們是“敦煌女兒”樊錦詩和著名考古學家彭金章, 一對現代版神雕仙侶。

01

1958年, 20歲的樊錦詩從上海考入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

這個出生在北平, 生長在上海的江南姑娘, 離開了有保姆照顧的家, 大學生活鬧出了不少笑話。

長於河北農村, 擔任考古學專業生活委員的彭金章, 注意到了這個總是很馬虎的姑娘, 開始默默關心起這位同學。

年少時的樊錦詩

大學時的樊錦詩, 最喜歡去的就是學校的圖書館。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 彭金章變得總是比她早到, 然後在身邊給她留一個位子。

漸漸地, 兩個人就有了某種心照不宣的默契。

那個時候, 不是沒有人追求樊錦詩, 雖出身優越, 但樊錦詩身上沒有一點嬌氣, 也最不喜歡甜言蜜語。

憨厚老實, 細緻入微的彭金章不一樣, 樊錦詩看到了這個男孩子真誠的心, 打心底裡相信這個人。

校園裡青澀的愛情, 就這樣在未名湖畔生根發芽。

同樣熱愛考古學, 兩個人總有聊不完的話, 想像著未來要做一對神雕俠侶, 一起為考古學貢獻餘生。

1962年, 樊錦詩得到了一個到敦煌實習的機會, 和另外3名同學一起, 在那裡, 她被眼前的敦煌藝術徹底震撼了。

然而, 同樣震撼的, 還有這裡的生存環境, 沒水沒電, 氣候乾燥, 黃沙滿天飛, 就是那個時候的莫高窟。

從小衣食無憂,被照顧的無微不至的樊錦詩哪裡經歷過這樣艱苦的生活。

體弱多病,水土不服的她,終於堅持到了實習結束,想著,再也不要來這個鬼地方了,畢竟城市裡,還有她的戀人彭金章啊。

但她沒想到,這一次敦煌之行,徹底影響了兩人的一生。

02

1963年,樊錦詩和彭金章畢業了,兩人都面臨著畢業分配的問題。

彭金章被分配到了武漢大學,北京大學則打算讓樊錦詩留校。

沒想到這個時候,敦煌寫信來和北大要人,名單上就有到敦煌實習過的樊錦詩。

樊錦詩的父親聽說後,立馬給學校寫了一封信,有好的選擇,誰願意自己的女兒到這麼艱苦的地方去呢。

但樊錦詩選擇把信扣了下來,並沒有轉交給學校,也沒有接下學校拋出的橄欖枝,最終,她決定去敦煌。

在學校,樊錦詩曾和同學們一起宣過誓: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個人的志願。服從分配,也成了她和彭金章心照不宣的默契。

但兩人也約定,就在敦煌待三年,等她把敦煌的壁畫、彩塑看個遍,就奔向武漢,兩人結婚成家。

畢業就分離兩地,兩人開始了書信傳情的日子,中間彭金章去敦煌探望樊錦詩,看著眼前的心愛之人,在黃沙的摧殘下,早就沒了曾經的清秀模樣,滿是心疼。

好不容易熬過了三年,眼看兩人約定的日子就要來了,這時,文革爆發了。

工作調動沒了希望,兩人的約定,無法實現了。

樊錦詩和彭金章在敦煌

1967年,有了20天探親假的樊錦詩,終於來到了武漢,在武大簡陋的宿舍裡,和彭金章舉行了簡單的婚禮。

隨後,一個又回到了敦煌大漠,一個留下了珞珈山下,從此,兩人便又是長達19年的分離。

回到敦煌的樊錦詩全身心投入到了莫高窟的工作當中,在武漢的彭金章,看到這所學校考古學的一片空白,也一心投入到籌建工作。

在那個處處需要發展的時代,他們沒有時間兒女情長。

03

結婚一年後,樊錦詩有了孩子,敦煌條件艱苦,本來打算到武漢生產的她,生產前也一直忙的脫不開身。

孩子早產了,身邊一個親人都沒有的她,就在佈滿煙塵的簡陋病房裡生下了他們的大兒子。

接到電報的彭金章,挑著雞蛋、嬰兒用品趕緊出發去敦煌,等他到時,孩子已經出生一個星期了。

小小的嬰兒,就包在樊錦詩的破棉襖裡,一件能穿的衣服都沒有。

滿心愧疚的彭金章,還是沒待到孩子滿月,就被武漢一催再催的電報召了回去。

休完產假的樊錦詩,也開始了把孩子捆在身上工作的日子。

但隨著孩子越長越大,慢慢無法再帶在身上,她就把孩子捆好,留在家裡,下班的第一時間,就是趕緊去看孩子還在不在。

每天提心吊膽,意外還是發生了,一天下班回家,看到兒子從床上掉下來,正坐在爐子旁大哭,滿臉都是煤渣,自責不稱職的樊錦詩,終於哭了。

終於,她還是狠心把兒子送到了丈夫的老家河北農村,交給丈夫的姐姐撫養。

一個人,思念著丈夫和孩子,繼續敦煌的工作。

大兒子長到5歲時,她又有了第二個孩子,和丈夫商量後,他們把大兒子送到了武漢,把二兒子換到了河北,樊錦詩依然無法盡一個母親的責任。

等到二兒子也到了該讀書的年紀,樊錦詩終於把二兒子接到了自己身邊,享受了一段母慈子孝的時光,但看到兒子的教育並不能跟上,不得已,又只能把孩子送到爸爸在的大城市。

在敦煌,樊錦詩完成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成果,開始被人們稱為“敦煌女兒”,但對丈夫彭金章,對兩個孩子,她卻愧疚不已。

彭金章呢,一邊在自己的夏商周考古事業有所成就,一邊一個人照顧著兩個調皮兒子,毫無怨言支持著妻子的事業。

放在當下,面臨分居兩地,面臨獨自照顧孩子的心酸,又有多少對夫妻能做到這般呢?

04

分離久了,也需要團聚啊。

兩個人想起年輕時的約定,覺得是時候想想團聚的事情了。

但一個對敦煌有了深厚的感情,要做的事還有太多太多,離不開!

一個也在武漢有了自己的新天地,夏商周的世界同樣魅力十足,也離不開!

周圍人看到他們這樣,也不淡定了,開始紛紛出手。

一邊,武漢大學派人前往敦煌要人三次,希望敦煌放樊錦詩到武大工作。

敦煌也以禮相待,同樣到武大要人三次,希望武大能把彭金章調到敦煌。

最終兩方互不相讓,以“不歡而散”收場。

到了1986年,領導終於批准,願意放樊錦詩離開了,但樊錦詩自己卻猶豫了。

看著這個自己付出了整個青春的地方,這是經歷了千年建設起的古文明博物館啊,現在的它正不同程度的經歷著病害,自己又怎麼能現在就離開。

“倘若敦煌毀了,那我便是歷史的罪人。”

“既然如此,看來我得過去跟你膩在敦煌了。”

這一年,樊錦詩沒有離開敦煌,又是已經年近50的彭金章,放棄了武漢大學的一切,奔赴敦煌。

從武漢調到敦煌後,彭金章放棄了自己的商周考古事業,重拾的是跟自己原來完全沒有關係的考古方向,這對一個男人來講,是多麼大的事業犧牲!

但他從來沒有過怨言,“人家說她是敦煌的女兒,那我就是敦煌的女婿。”

05

一家人終於團聚,留守敦煌,一起為歷史遺產貢獻餘生,這對神雕俠侶終於算完成了曾經的約定。

來到敦煌的彭金章,從零開始建立事業,在這裡,他發現莫高窟的北區竟還未進行過科學的考古發掘。

於是,彭金章站了出來,在他的領隊和主持下,對北區洞窟進行了6次大規模的考古挖掘,使莫高窟現存洞窟數量從400多個增加到700多個,為世界矚目。

丈夫改了行,也做出成績來,這樣的結果多少讓樊錦詩從心裡替為自己放棄了很多的丈夫感到高興。

而她自己,也開啟了人生的新階段。

1998年,60歲的樊錦詩成為第三任敦煌研究院院長,開始了從考古業務人員到既懂業務又懂管理的行業能手的轉變。

在她剛上任沒多久,隨著莫高窟越來越受人矚目,遊客蜂擁而至,面對關注,樊錦詩第一時間想到的卻是壁畫的保護問題,人的呼吸,會對壁畫造成傷害的啊!

想到驚豔千年的藝術瑰寶可能就此毀於一旦,樊錦詩坐立難安。

於是,他們趕緊坐下來研究解決辦法,最終決定控制入洞人數,每天不能超過三千人。

那時,莫高窟在國內首創了“旅遊預約制”,很多人都不理解,說樊錦詩有錢不賺,特傻。

然而這樣治標不治本啊,別人千里迢迢而來,就是想一睹敦煌的美麗和震撼,該如何既滿足人們的心願,又能保護壁畫呢?

機緣巧合之下,樊錦詩想到了現代技術,於是,她決定做敦煌電影。

十年時間,《夢幻佛宮》出爐了,電影放置在洞外,一樣能讓人感受莫高窟洞內的千年驚變之美。

反響初見成效,這個小老太太又做起了敦煌的數位化保護。

2016年,網站“數字敦煌” 上線。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在電腦的方寸之間欣賞到30個經典洞窟,4430㎡的壁畫。

全景漫遊的網頁,形態各異的雕像,繁複神秘的線條,清晰無比,比實地參觀的感覺還要真切!

樊錦詩在為敦煌做這一切的時候,彭金章就在一旁全力支持著她,做好她的左右手。

這位敦煌女兒,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敦煌,卻從不愛接受採訪,說的最多的話也是,“我的故事很簡單,不要寫我,多寫點敦煌。”

但在去年,她卻出現在了央視的《朗讀者》節目裡。

董卿在節目裡說出了被拒絕了好多次,樊院長終於接受了邀請的原因:“樊院長的愛人喜歡看我們這個節目。”

樊錦詩在一旁點頭:“他在電視裡看見,可能高興。”

大概是圓滿了吧,節目播出沒幾個月,2017年7月29日,彭金章去世了。

遵其生前遺願,敦煌研究院對各界均未發訃告,一切從簡。

無聲的來,無聲的走,最難過的,應該是她了吧。

敦煌研究院內,彭金章與以妻子樊錦詩為原型的雕塑合影

從青春年少到滿頭白髮,彭金章曾用三句話形容的愛情:相戀在未名湖,相愛在珞珈山,相守在莫高窟。

短短18個字,概括了他們共同走過的58年。

而這58年,他們不僅守住了兩人的愛情,還守住了中華民族的千年敦煌。沒有辜負彼此,更沒有辜負使命。

樊錦詩和她的“青春”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說著再也不相信愛情了,尤其,是在看著網路上那些這個出軌了,那個離婚了的消息。

但其實,不管是曾經還是現在,總有人在堅守著,愛一個人,做一件事。

只是那些人,從來不會出現在熱搜上罷了。

從小衣食無憂,被照顧的無微不至的樊錦詩哪裡經歷過這樣艱苦的生活。

體弱多病,水土不服的她,終於堅持到了實習結束,想著,再也不要來這個鬼地方了,畢竟城市裡,還有她的戀人彭金章啊。

但她沒想到,這一次敦煌之行,徹底影響了兩人的一生。

02

1963年,樊錦詩和彭金章畢業了,兩人都面臨著畢業分配的問題。

彭金章被分配到了武漢大學,北京大學則打算讓樊錦詩留校。

沒想到這個時候,敦煌寫信來和北大要人,名單上就有到敦煌實習過的樊錦詩。

樊錦詩的父親聽說後,立馬給學校寫了一封信,有好的選擇,誰願意自己的女兒到這麼艱苦的地方去呢。

但樊錦詩選擇把信扣了下來,並沒有轉交給學校,也沒有接下學校拋出的橄欖枝,最終,她決定去敦煌。

在學校,樊錦詩曾和同學們一起宣過誓: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個人的志願。服從分配,也成了她和彭金章心照不宣的默契。

但兩人也約定,就在敦煌待三年,等她把敦煌的壁畫、彩塑看個遍,就奔向武漢,兩人結婚成家。

畢業就分離兩地,兩人開始了書信傳情的日子,中間彭金章去敦煌探望樊錦詩,看著眼前的心愛之人,在黃沙的摧殘下,早就沒了曾經的清秀模樣,滿是心疼。

好不容易熬過了三年,眼看兩人約定的日子就要來了,這時,文革爆發了。

工作調動沒了希望,兩人的約定,無法實現了。

樊錦詩和彭金章在敦煌

1967年,有了20天探親假的樊錦詩,終於來到了武漢,在武大簡陋的宿舍裡,和彭金章舉行了簡單的婚禮。

隨後,一個又回到了敦煌大漠,一個留下了珞珈山下,從此,兩人便又是長達19年的分離。

回到敦煌的樊錦詩全身心投入到了莫高窟的工作當中,在武漢的彭金章,看到這所學校考古學的一片空白,也一心投入到籌建工作。

在那個處處需要發展的時代,他們沒有時間兒女情長。

03

結婚一年後,樊錦詩有了孩子,敦煌條件艱苦,本來打算到武漢生產的她,生產前也一直忙的脫不開身。

孩子早產了,身邊一個親人都沒有的她,就在佈滿煙塵的簡陋病房裡生下了他們的大兒子。

接到電報的彭金章,挑著雞蛋、嬰兒用品趕緊出發去敦煌,等他到時,孩子已經出生一個星期了。

小小的嬰兒,就包在樊錦詩的破棉襖裡,一件能穿的衣服都沒有。

滿心愧疚的彭金章,還是沒待到孩子滿月,就被武漢一催再催的電報召了回去。

休完產假的樊錦詩,也開始了把孩子捆在身上工作的日子。

但隨著孩子越長越大,慢慢無法再帶在身上,她就把孩子捆好,留在家裡,下班的第一時間,就是趕緊去看孩子還在不在。

每天提心吊膽,意外還是發生了,一天下班回家,看到兒子從床上掉下來,正坐在爐子旁大哭,滿臉都是煤渣,自責不稱職的樊錦詩,終於哭了。

終於,她還是狠心把兒子送到了丈夫的老家河北農村,交給丈夫的姐姐撫養。

一個人,思念著丈夫和孩子,繼續敦煌的工作。

大兒子長到5歲時,她又有了第二個孩子,和丈夫商量後,他們把大兒子送到了武漢,把二兒子換到了河北,樊錦詩依然無法盡一個母親的責任。

等到二兒子也到了該讀書的年紀,樊錦詩終於把二兒子接到了自己身邊,享受了一段母慈子孝的時光,但看到兒子的教育並不能跟上,不得已,又只能把孩子送到爸爸在的大城市。

在敦煌,樊錦詩完成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成果,開始被人們稱為“敦煌女兒”,但對丈夫彭金章,對兩個孩子,她卻愧疚不已。

彭金章呢,一邊在自己的夏商周考古事業有所成就,一邊一個人照顧著兩個調皮兒子,毫無怨言支持著妻子的事業。

放在當下,面臨分居兩地,面臨獨自照顧孩子的心酸,又有多少對夫妻能做到這般呢?

04

分離久了,也需要團聚啊。

兩個人想起年輕時的約定,覺得是時候想想團聚的事情了。

但一個對敦煌有了深厚的感情,要做的事還有太多太多,離不開!

一個也在武漢有了自己的新天地,夏商周的世界同樣魅力十足,也離不開!

周圍人看到他們這樣,也不淡定了,開始紛紛出手。

一邊,武漢大學派人前往敦煌要人三次,希望敦煌放樊錦詩到武大工作。

敦煌也以禮相待,同樣到武大要人三次,希望武大能把彭金章調到敦煌。

最終兩方互不相讓,以“不歡而散”收場。

到了1986年,領導終於批准,願意放樊錦詩離開了,但樊錦詩自己卻猶豫了。

看著這個自己付出了整個青春的地方,這是經歷了千年建設起的古文明博物館啊,現在的它正不同程度的經歷著病害,自己又怎麼能現在就離開。

“倘若敦煌毀了,那我便是歷史的罪人。”

“既然如此,看來我得過去跟你膩在敦煌了。”

這一年,樊錦詩沒有離開敦煌,又是已經年近50的彭金章,放棄了武漢大學的一切,奔赴敦煌。

從武漢調到敦煌後,彭金章放棄了自己的商周考古事業,重拾的是跟自己原來完全沒有關係的考古方向,這對一個男人來講,是多麼大的事業犧牲!

但他從來沒有過怨言,“人家說她是敦煌的女兒,那我就是敦煌的女婿。”

05

一家人終於團聚,留守敦煌,一起為歷史遺產貢獻餘生,這對神雕俠侶終於算完成了曾經的約定。

來到敦煌的彭金章,從零開始建立事業,在這裡,他發現莫高窟的北區竟還未進行過科學的考古發掘。

於是,彭金章站了出來,在他的領隊和主持下,對北區洞窟進行了6次大規模的考古挖掘,使莫高窟現存洞窟數量從400多個增加到700多個,為世界矚目。

丈夫改了行,也做出成績來,這樣的結果多少讓樊錦詩從心裡替為自己放棄了很多的丈夫感到高興。

而她自己,也開啟了人生的新階段。

1998年,60歲的樊錦詩成為第三任敦煌研究院院長,開始了從考古業務人員到既懂業務又懂管理的行業能手的轉變。

在她剛上任沒多久,隨著莫高窟越來越受人矚目,遊客蜂擁而至,面對關注,樊錦詩第一時間想到的卻是壁畫的保護問題,人的呼吸,會對壁畫造成傷害的啊!

想到驚豔千年的藝術瑰寶可能就此毀於一旦,樊錦詩坐立難安。

於是,他們趕緊坐下來研究解決辦法,最終決定控制入洞人數,每天不能超過三千人。

那時,莫高窟在國內首創了“旅遊預約制”,很多人都不理解,說樊錦詩有錢不賺,特傻。

然而這樣治標不治本啊,別人千里迢迢而來,就是想一睹敦煌的美麗和震撼,該如何既滿足人們的心願,又能保護壁畫呢?

機緣巧合之下,樊錦詩想到了現代技術,於是,她決定做敦煌電影。

十年時間,《夢幻佛宮》出爐了,電影放置在洞外,一樣能讓人感受莫高窟洞內的千年驚變之美。

反響初見成效,這個小老太太又做起了敦煌的數位化保護。

2016年,網站“數字敦煌” 上線。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在電腦的方寸之間欣賞到30個經典洞窟,4430㎡的壁畫。

全景漫遊的網頁,形態各異的雕像,繁複神秘的線條,清晰無比,比實地參觀的感覺還要真切!

樊錦詩在為敦煌做這一切的時候,彭金章就在一旁全力支持著她,做好她的左右手。

這位敦煌女兒,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敦煌,卻從不愛接受採訪,說的最多的話也是,“我的故事很簡單,不要寫我,多寫點敦煌。”

但在去年,她卻出現在了央視的《朗讀者》節目裡。

董卿在節目裡說出了被拒絕了好多次,樊院長終於接受了邀請的原因:“樊院長的愛人喜歡看我們這個節目。”

樊錦詩在一旁點頭:“他在電視裡看見,可能高興。”

大概是圓滿了吧,節目播出沒幾個月,2017年7月29日,彭金章去世了。

遵其生前遺願,敦煌研究院對各界均未發訃告,一切從簡。

無聲的來,無聲的走,最難過的,應該是她了吧。

敦煌研究院內,彭金章與以妻子樊錦詩為原型的雕塑合影

從青春年少到滿頭白髮,彭金章曾用三句話形容的愛情:相戀在未名湖,相愛在珞珈山,相守在莫高窟。

短短18個字,概括了他們共同走過的58年。

而這58年,他們不僅守住了兩人的愛情,還守住了中華民族的千年敦煌。沒有辜負彼此,更沒有辜負使命。

樊錦詩和她的“青春”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說著再也不相信愛情了,尤其,是在看著網路上那些這個出軌了,那個離婚了的消息。

但其實,不管是曾經還是現在,總有人在堅守著,愛一個人,做一件事。

只是那些人,從來不會出現在熱搜上罷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