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副豬嗜血桿菌病的臨床表現及防治措施

副豬嗜血桿菌(HPS)在環境中普遍存在, 世界各地都有, 甚至在健康的豬群中也能發現。 對於沒有副豬嗜血桿菌的健康豬群, 初次感染到這種細菌時後果相當嚴重。 這種病菌在大部分豬群中都是地方性的。 母豬分娩時為新生仔豬提供了很強的母源抗體, 仔豬體內的母源抗體通常可以維持到8周齡~12周齡。 因此, 這種病原對斷奶階段的仔豬影響不大或沒有影響。

隨母源抗體水準下降, 仔豬仍然受到母源抗體一定程度的保護, 此時會出現亞臨床感染, 仔豬自身的免疫應答反應將被啟動, 從而保證以後不得這種疾病。

但是, 如果仔豬在母源抗體完全消失之後才感染到這種病原, 就會出現嚴重病情。 副豬嗜血桿菌感染會造成肺炎、心包感染、腹膜炎和胸膜炎等。

流行病學

豬是副豬嗜血桿菌的天然宿主, 其自然寄生部位主要位於上呼吸道。 副豬嗜血桿菌主要通過空氣傳播,

一年四季均可感染, 尤其感染2周齡~4周齡的仔豬和青年豬, 但以3周齡~8周齡的仔豬和保育豬最易感, 發病率達10%~50%,嚴重時死亡率高達50%。

副豬嗜血桿菌的特點 :

第一, 血清型多樣。 副豬嗜血桿菌分為15種血清型, 而且有20%以上的分離株不能分型。 由於血清型多樣, 而且各血清之間交叉免疫力差, 為副豬嗜血桿菌病的疫苗預防帶來很大的困難。

第二, 致病株一般所需營養較高, 臨床分離困難。 據估計副豬嗜血桿菌的實際存在率可能是其分離率的10倍。

臨床表現

豬副嗜血桿菌病對於小豬危害較大, 可以造成嚴重的全身感染並出現典型的多發性漿膜炎。 對於中大豬, 副豬嗜血桿菌可以作為原發或繼發感染因素造成肺炎。

第一, 小豬發病表現:發病初期病豬高燒, 且持續不退(從發病一直到死亡, 病豬持續性高燒), 體溫達40.5℃~42℃(嚴重的可達43℃), 體表皮膚發紅, 嚴重者被燒成醬紅色, 個別甚至皮膚壞死脫落。 病豬精神委頓, 食欲、飲欲廢絕, 畏寒, 紮堆而臥, 昏睡不醒。 呼吸急促,

呈腹式呼吸。 發病後期病豬進行性消瘦, 皮膚逐漸蒼白、發青、變紫。 關節腫大, 被毛粗亂(典型的毛毛豬, 如刺蝟), 耳沿發紺, 全身淋巴結, 特別是腹股溝淋巴結嚴重腫大。 剖解這類病豬, 幾乎都有心包積水和纖維素滲出性肺炎特徵性病理變化。 嚴重者肺臟和胸腔有黏液, 心肌與心包粘連呈絨毛心。 心源性水腫, 在離心臟較遠、血液迴圈較慢的後肢關節腔及關節腔附近皮下, 多可見淺黃色膠凍狀水腫液。

第二, 中大豬發病表現:可見咳嗽, 病豬呼吸困難, 有時呈腹式呼吸。 解剖可以看到纖維素滲出性肺炎變化, 心肌表面點狀出血, 偶見心包積水。 如果妊娠母豬發病, 由於心肌炎症(或心包積水)及肺部炎症, 發生迴圈障礙, 腦部血液供應不足,

缺氧、酸中毒, 從而導致痙攣性抽搐, 同時伴有流產等。

防治

該病目前在豬場普遍存在, 豬群發病時, 往往是副豬嗜血桿菌與其他細菌、病毒的混合感染, 特別是當其與藍耳或豬瘟等病毒性疾病混合感染時, 使用藥物治療的效果不理想, 甚至無效。 因此,對臨床上症狀較嚴重的病豬堅決淘汰,在防治上應樹立“防重於治、養重於防、養防相結合”的理念,採取環境控制、管理、疫苗和藥物預防相結合的綜合防控措施。

免疫接種:由於副豬嗜血桿菌的血清型太多,用同一血清型製備的滅活苗,接種後不一定能提供對其他血清型的亞型。故用自家組織滅活苗可取得不錯的效果。

實踐證明,要全面控制豬群發生豬副嗜血桿菌病,在母豬分娩前後和豬群在斷奶、轉群、免疫接種前後對整個豬群用藥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豬群零星出現並表現症狀,也一定要早期群體性藥物防治,可採取三針保健及在飼料中添加替米考星預混劑等進行預防。

藥物預防:三針保健方案:仔豬產後3天、7天、21天分別肌肉注射長效土黴素。通過及時的用藥可以有效減少斷奶時小豬的帶菌量,降低斷奶後的感染。

斷奶後的藥物保健預防方案:替米考星預混劑500克拌料1000斤,連續使用7天,每月一次。對於發病較重的地區應該在使用替米考星預混劑的同時增加使用氟苯尼考粉,500-1000克拌料1噸。

發病後的治療。口服給藥對已經暴發且表現嚴重臨床症狀的豬群效果不大。一旦發病對於整個豬群注射大劑量抗生素。建議使用氟苯尼考。當有發熱較為明顯時,增加使用卡巴匹林鈣或氟尼辛葡甲胺。

因此,對臨床上症狀較嚴重的病豬堅決淘汰,在防治上應樹立“防重於治、養重於防、養防相結合”的理念,採取環境控制、管理、疫苗和藥物預防相結合的綜合防控措施。

免疫接種:由於副豬嗜血桿菌的血清型太多,用同一血清型製備的滅活苗,接種後不一定能提供對其他血清型的亞型。故用自家組織滅活苗可取得不錯的效果。

實踐證明,要全面控制豬群發生豬副嗜血桿菌病,在母豬分娩前後和豬群在斷奶、轉群、免疫接種前後對整個豬群用藥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豬群零星出現並表現症狀,也一定要早期群體性藥物防治,可採取三針保健及在飼料中添加替米考星預混劑等進行預防。

藥物預防:三針保健方案:仔豬產後3天、7天、21天分別肌肉注射長效土黴素。通過及時的用藥可以有效減少斷奶時小豬的帶菌量,降低斷奶後的感染。

斷奶後的藥物保健預防方案:替米考星預混劑500克拌料1000斤,連續使用7天,每月一次。對於發病較重的地區應該在使用替米考星預混劑的同時增加使用氟苯尼考粉,500-1000克拌料1噸。

發病後的治療。口服給藥對已經暴發且表現嚴重臨床症狀的豬群效果不大。一旦發病對於整個豬群注射大劑量抗生素。建議使用氟苯尼考。當有發熱較為明顯時,增加使用卡巴匹林鈣或氟尼辛葡甲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