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對伉儷 兩種傳奇

——寫在李佩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

◎記者 聶宗玉

懷瑾佩瑜, 愛在天際。

1月12日, 是李佩先生逝世一周年。

一年前, 我們送別了這位“中科院最美的玫瑰”、威海籍“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的夫人。

一年後, 郭永懷和李佩兩位先生雙雙候選“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評選”, 以另一種姿態被人們懷念。

榮成市開展郭永懷院士事蹟巡展活動, 生動展現郭永懷、李佩夫婦以身許國、無私奉獻的家國情懷。 資料片

上世紀60年代初, 郭永懷現場查看爆炸成型試件。

以身許國, 做新中國航太事業的拓荒人

2017年1月12日, 我國著名語言學家、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李佩先生在京逝世。

當年4月5日, 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分別, 郭永懷和夫人李佩的骨灰終於合葬在一起, 長眠于中科院力學所主樓前的蒼松翠柏之下。

“一對伉儷, 兩種傳奇;懷瑾佩瑜, 師表後繼。 ”合葬後重新鐫刻的碑文, 正是這對伉儷被無數後人尊敬與懷念一生的寫照。

出生于榮成市滕家鎮西灘郭家村的郭永懷, 小時候就表現出過人的數學才能, 在十鄉八疃小有名氣。 1939年, 致力於報效祖國的他考取中英庚子賠款留學生。

然而, 時隔將近一年, 郭永懷才踏上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求學路,

成為該校第一批中國留學生。

為了師從20世紀最偉大的航太工程學家馮·卡門, 郭永懷進入美國加州理工大學, 從此打開了尖端科技的探索之門。

經過不懈努力, 郭永懷拿出了震驚世界的重要數論論文“跨聲速不連續解”, 破解了聲障這個世界難題, 躋身世界知名科學家行列。

1946年, 郭永懷受聘于美國康奈爾大學航空研究院, 成為該院三大創始人之一。

在康奈爾大學執教的十年, 是郭永懷學術研究的黃金時期。 期間, 他創造性地開闢了一種全新的計算方法, 就是後來由錢學森命名並被國際公認的PLK方法, 其中的K, 指的就是郭永懷。

也正是在這裡, 他遇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侶——李佩。 1948年秋天, 兩人結婚, 開始了寧靜而幸福的生活。

此時的郭永懷, 已經成為康奈爾大學終身教授, 月工資高達800美元, 這還不包括他的稿酬、科研酬勞等收入。 可是, 他心中始終牽念著自己的祖國。

“家窮國貧, 只能說明當兒子的無能!作為中國人, 我有責任回到祖國。 ”為避免美國當局的糾纏, 臨行前, 在送別聚會的篝火旁, 他毅然拿出飽含十幾年心血寫成的沒有公開發表的論文書稿, 丟進火裡, 燒成灰燼。

1956年國慶日的前一天, 郭永懷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優越科研條件和生活待遇, 攜夫人李佩、女兒郭芹衝破重重阻力, 回到闊別16年的祖國。

上世紀50年代初, 剛剛成立的新中國仍然受到戰爭的威脅。 1960年, 我國105名專家學者組成了一支特殊隊伍, 郭永懷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

與王淦昌、彭桓武等科學家一起參與我國原子彈的研製, 首要任務是在一無圖紙、二無資料的情況下, 迅速掌握原子彈的構造原理, 開展原子彈的理論探索和研製工作。

從此, 他開始頻繁往返于青海的試驗基地和北京之間, 常常不辭而別離家數月。 夫人李佩說:“那些年, 他幾乎只有五分之一的時間在家裡。 ”

“兩彈”研製所在的青海二二一基地, 海拔3800米, 最低氣溫零下40攝氏度。 50多歲的郭永懷和科研人員一起, 粗茶淡飯, 同甘共苦, 他們喝堿水、住帳篷, 睡鐵床, 風餐露宿。

1964年10月16日, 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枚原子彈爆炸成功。 當蘑菇雲騰空而起時, 全體人員歡呼雀躍, 一片沸騰, 而此時, 郭永懷卻因勞累過度癱倒在試驗場, 被工作人員架到了臨時帳篷裡。

原子彈爆炸成功後,郭永懷又陸續參與了氫彈研製和“東方紅”人造衛星的設計。他更忙了,在家的時間更少了。

儘管離多聚少,但是李佩知道,每次報紙上有關於國防科研成功的重大消息發佈後,郭永懷就會回家了。而每次回來的老郭,卻一次比一次蒼老,頭上增添了許多白髮。

1968年12月4日,在青海基地整整呆了兩個多月的郭永懷,在試驗中發現了一個重要資料。由於這組資料直接關係到第二代導彈核武器的成功與否,所以郭永懷急需趕回北京。

為了趕時間,他整理好絕密資料,層層包裹後裝入隨身攜帶的公事包,匆匆從青海基地趕往蘭州機場。在蘭州換乘飛機的間隙,他還認真聽取了課題組人員的情況彙報。夜幕降臨時,郭永懷拖著疲憊的身軀登上了前往北京的飛機。

1968年12月5日淩晨,郭永懷乘坐的飛機抵達北京機場時,發生了意外,不幸墜毀。

十幾具遺體被燒得面目全非,通過殘破的手錶,工作人員辨認出郭永懷。找到遺體時,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淚如雨下,他們看到了令人震驚的一幕:郭永懷與警衛員牟方東緊緊抱在一起,費了很大力氣將他們分開後,赫然發現,那個裝有絕密資料的公事包就夾在兩人中間,資料資料完好無損。

在郭永懷犧牲22天后,中國第一顆熱核導彈試驗獲得成功。

那些時候,樓下的人常聽到李佩的女兒郭芹用鋼琴彈奏《紅燈記》中李鐵梅的唱段“我爹爹像松柏意志堅強,頂天立地……”

李佩在重慶教學。

郭永懷犧牲後,李佩全身心投入到他們共同熱愛的教育事業中,踐行自己和丈夫的育人理想。本文圖片均為資料片。

她和郭永懷一樣,把一切獻給了國家和人民

郭永懷犧牲後,李佩全身心投入到他們共同熱愛的教育事業中,踐行自己和丈夫的育人理想,她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訴天上的老郭:你不回來,我不老。

李佩曾為中國科學院出國進修人員和研究生開辦英語培訓班,從編制教材、聘請英語教師、授課直至安排教室、借用聲像設備,她都親自過問。

在外籍教師的配合下,李佩又為國內青年學子開闢了自費留學的途徑,開啟了當代中國“自費留學潮”。

她還和李政道一起推動了中美聯合培養物理研究生專案,説明950多位中國大學優秀物理學學生赴美國一流大學留學。

1994年,郭芹患病後,李佩在照料女兒的同時仍堅持在研究生院上課。她四處奔波,為女兒尋醫問藥,為教學操心,她更累了。

1996年,唯一的女兒郭芹因病去世,那一年,李佩78歲。

50歲失去了丈夫,近80歲失去女兒,儘管歷經坎坷,李佩卻始終堅持從容而優雅地一路前行,孜孜不倦繼續著教學工作。

李佩說:“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人還得走下去,而且應該以積極的態度走下去,去克服它,而不是讓它來克服自己。”

她一生都是時間的敵人。

81歲那年,李佩創辦中關村大講壇。從1998年到2011年,每週一次,總共辦了600多場,每場200多人的大會廳坐得滿滿當當。

她請的主講人也都是各個領域的“名角兒”:黃祖洽、楊樂、資中筠、厲以甯、程郁綴、沈天佑、高登義、甘子釗、饒毅等名家。

大講壇的內容也五花八門:農村問題、中國古代文學史、天體演化、昆蟲、愛斯基摩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美國總統大選、天津大鼓等等。

“也只有李佩先生能請得動各個領域最頂尖的腕兒。”有人感慨。

94歲那年,李佩先生實在“忙不動”了,才關閉了大型論壇。在力學所的一間辦公室,她和一群平均年齡超過80歲的老學生,每週三開小型研討會,“除了寒暑假,平時都風雨無阻”。這樣的講壇延續至今。

有人回憶,在討論“錢學森之問”求解的根本出路時,三個白髮蒼蒼的老者並列而坐。北大資深教授陳耀松先生首先說了“要靠民主”四個字,緊接著,鄭哲敏院士說“要有自由”。隨後,李佩先生不緊不慢地說“要能爭論”。這一幕在旁人眼裡真是精彩、美妙極了。

在90多歲的時候,她還組織20多位元專家,把錢學森在美國20年做研究用英文發表的論文,翻譯成中文,出版《錢學森文集黨性教育基地管理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

掃一掃 請投票

原子彈爆炸成功後,郭永懷又陸續參與了氫彈研製和“東方紅”人造衛星的設計。他更忙了,在家的時間更少了。

儘管離多聚少,但是李佩知道,每次報紙上有關於國防科研成功的重大消息發佈後,郭永懷就會回家了。而每次回來的老郭,卻一次比一次蒼老,頭上增添了許多白髮。

1968年12月4日,在青海基地整整呆了兩個多月的郭永懷,在試驗中發現了一個重要資料。由於這組資料直接關係到第二代導彈核武器的成功與否,所以郭永懷急需趕回北京。

為了趕時間,他整理好絕密資料,層層包裹後裝入隨身攜帶的公事包,匆匆從青海基地趕往蘭州機場。在蘭州換乘飛機的間隙,他還認真聽取了課題組人員的情況彙報。夜幕降臨時,郭永懷拖著疲憊的身軀登上了前往北京的飛機。

1968年12月5日淩晨,郭永懷乘坐的飛機抵達北京機場時,發生了意外,不幸墜毀。

十幾具遺體被燒得面目全非,通過殘破的手錶,工作人員辨認出郭永懷。找到遺體時,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淚如雨下,他們看到了令人震驚的一幕:郭永懷與警衛員牟方東緊緊抱在一起,費了很大力氣將他們分開後,赫然發現,那個裝有絕密資料的公事包就夾在兩人中間,資料資料完好無損。

在郭永懷犧牲22天后,中國第一顆熱核導彈試驗獲得成功。

那些時候,樓下的人常聽到李佩的女兒郭芹用鋼琴彈奏《紅燈記》中李鐵梅的唱段“我爹爹像松柏意志堅強,頂天立地……”

李佩在重慶教學。

郭永懷犧牲後,李佩全身心投入到他們共同熱愛的教育事業中,踐行自己和丈夫的育人理想。本文圖片均為資料片。

她和郭永懷一樣,把一切獻給了國家和人民

郭永懷犧牲後,李佩全身心投入到他們共同熱愛的教育事業中,踐行自己和丈夫的育人理想,她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訴天上的老郭:你不回來,我不老。

李佩曾為中國科學院出國進修人員和研究生開辦英語培訓班,從編制教材、聘請英語教師、授課直至安排教室、借用聲像設備,她都親自過問。

在外籍教師的配合下,李佩又為國內青年學子開闢了自費留學的途徑,開啟了當代中國“自費留學潮”。

她還和李政道一起推動了中美聯合培養物理研究生專案,説明950多位中國大學優秀物理學學生赴美國一流大學留學。

1994年,郭芹患病後,李佩在照料女兒的同時仍堅持在研究生院上課。她四處奔波,為女兒尋醫問藥,為教學操心,她更累了。

1996年,唯一的女兒郭芹因病去世,那一年,李佩78歲。

50歲失去了丈夫,近80歲失去女兒,儘管歷經坎坷,李佩卻始終堅持從容而優雅地一路前行,孜孜不倦繼續著教學工作。

李佩說:“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人還得走下去,而且應該以積極的態度走下去,去克服它,而不是讓它來克服自己。”

她一生都是時間的敵人。

81歲那年,李佩創辦中關村大講壇。從1998年到2011年,每週一次,總共辦了600多場,每場200多人的大會廳坐得滿滿當當。

她請的主講人也都是各個領域的“名角兒”:黃祖洽、楊樂、資中筠、厲以甯、程郁綴、沈天佑、高登義、甘子釗、饒毅等名家。

大講壇的內容也五花八門:農村問題、中國古代文學史、天體演化、昆蟲、愛斯基摩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美國總統大選、天津大鼓等等。

“也只有李佩先生能請得動各個領域最頂尖的腕兒。”有人感慨。

94歲那年,李佩先生實在“忙不動”了,才關閉了大型論壇。在力學所的一間辦公室,她和一群平均年齡超過80歲的老學生,每週三開小型研討會,“除了寒暑假,平時都風雨無阻”。這樣的講壇延續至今。

有人回憶,在討論“錢學森之問”求解的根本出路時,三個白髮蒼蒼的老者並列而坐。北大資深教授陳耀松先生首先說了“要靠民主”四個字,緊接著,鄭哲敏院士說“要有自由”。隨後,李佩先生不緊不慢地說“要能爭論”。這一幕在旁人眼裡真是精彩、美妙極了。

在90多歲的時候,她還組織20多位元專家,把錢學森在美國20年做研究用英文發表的論文,翻譯成中文,出版《錢學森文集黨性教育基地管理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

掃一掃 請投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